只定性不定量的“民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05:34

只定性不定量的“民意”

 

春运开始,率先试行车票实名制的广州火车站是媒体关注点,观察或者体验之后,抱怨此项新制度“太过麻烦”的声音多有散布。所以,应该有人现在感慨一声,“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了(其中或许会包括制作出1月11日腾讯《今日话题》“火车票实名,舆论惹的祸”的责任编辑们)。

据《广州日报》报道,铁道部长刘志军29日在广州考察实名制,这位每年春运都要经受激烈攻击的部长为乘车手续“麻烦”道歉并解释:“实名制之所以要试点,没有全面推开,就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旅客同意,也有相当一部分旅客不同意,我们是顺应了部分旅客的民意。”

如果从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来看,的确,指责实名制的声音现在似乎占据上风,铁道部此番收获的攻击绝不比当初拒绝实名制时温和多少。看到红网一篇评论,就此探讨“火车票实名制考验如何善待民意”。文称:有人大代表甚至在最近召开的地方“两会”上提出了要求取消火车票实名制的议案;也有以前力挺实名制的人,在现在试行实名制,看到购票、检票上车的情形后,或沉默或反思。

当初哭着喊着要实名制的是“民意”,现在吵着骂着不要实名制的也是“民意”——“民意”当真朝秦暮楚?其实,我看这都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对“民意”定性不定量的结果。

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对待同一件事情,民众内部可能分歧巨大。但根据人性特点,人在表达反对意见时会更有发言欲望,牢骚声一定比赞美声多。这也是为什么在人工干扰相对少的表达平台,比如网络论坛、都市报时评版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几乎都是抱怨,加之社会转型期,国人对外界多有不满,满版骂声就更加可以理解了。事实上,除了明星“粉丝”或者文革式的狂热分子,你见过几个在公众面前主动自觉大唱他人赞美诗的?所以,看到网络上骂声当道一点不必奇怪,主动表达出来的“民意”天生注定愤怒化指数比较高,不是上网者皆满腔怒火,而是愤怒者才会大声发言。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年铁道部说“没有考虑实行火车票实名制”时会收获怒斥一片,而今铁道部采纳“民意”却也是骂声不绝于耳(当然,其中一定也有始终支持实名制,只是责怪铁道部办事不力者)。这个春运之前,开骂的是一拨人,这个春运之后,开骂的其实是另一拨人——只不过,意见不合者都吊诡地套着同一件“民意”马甲。

是谁给两个论敌套上了同一件马甲?在中国媒体上发言的意见领袖们逃不掉。在舆情平台上,每当论者需要证据支撑时,时常会引用公众意见(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网民意见)以证明正当性。问题是,如上所述,主动表达的“网民意见”通常都表现为抨击。于是,笔下的“民意”就总是以不满者这同一种形象出现了。虽然,一个不满的是A,另一个不满的是B。

并不是说习惯于不满的“网民意见”是伪民意。只是,在A议题上,某一类“网民意见”通常会比较茂盛;但如果是另一个针锋相对的B议题出现,很可能又会有另一类“民意”得到刺激鼓励,沸反盈天。甚至是网络调查形式,或许是比统计主动发言者更全面些,但也不可避免议题、选项设置所带来的失真。不同的议题会引发出不同的“民意”,也会造就不同的“沉默大多数”。

 中国网民数已是世界第一,任何一个议题,如果只是去看跟帖投票者数量,都会得出“众多网民支持(或反对)”的印象。而这个“众多网民”在论者那里经常就转化成了“民意”。的确,几十甚至几百页的“顶”,谁还能说不是“民意”?谁还能说不是人民呼声?

但无论如何,首先必须确认,这还只是在一定条件下被激发出的“网络民意”,更只是一部分“民意”(暂且不论以网民群体替代全体公民的偏差)。理解了“网络民意”的愤怒化特质后,如果还需要根据“民意”来制定公众政策(例如火车票实名制),就应当对这部分“民意”是否可以推而广之至绝大多数民众进一步调查。定性为“民意”固然必要,但对这部分民意作“定量”统计亦绝不可少:反对者占全体民众的多少比例?如果实施某项政策会否增加社会总福利?多少民众可以承受多大的改革成本?

对“民意”定性易,定量难。我一直期待着会有数据调查公司,来专门统计“众多网民”究竟是多少?一万还是十万?多少人支持A,多少人支持B?十万反对者可能是不少,但在中国四亿网民中算多么?或许还有二十万不置可否者“沉默”着呢,他们能够接受改变么?

当然,媒体从业者、公共知识分子发言,自然不必像专业研究者一般时时事事精确,有时毕竟只是倡导基本概念,甚至是表达公众情绪。但定性不定量,只是笼统地以“民意”论之,除了可能会对公共决策带来失真偏激的舆论压力外,还有可能会导致处于某个意见群体内部的民众信心膨胀,以为绝对正义在握,忽略一切对立面意见(即使是打压房价,也不会是全民一个不剩地支持)。所以,引用“民意”时,能定量则是最好,至少不要忘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道理。

回到为信任成本买单的火车票实名制,如今还是有不少媒体和意见领袖继续声援实名制,他们鼓励铁道部,呼吁民众给予耐心宽容,甚至批评铁道部不应退缩,只是理当改善服务质量。激烈者如“铁道部花一个亿就是为了证明火车票实名制不可行?”“试行实名制就是为了证明民意也会出错?”这样的咄咄诘问,刚刚道歉的刘部长听了一定不舒服。那么,经过这场春运,我可以给出一个解释:出错的不是“民意”,而是只定性不定量的“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