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马氏父子的传奇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53:50
核心提示
 
  

     清末著名书画家马兆麟是闽南以画作敲开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大门第一人。最近,其曾孙马驰向记者展示了马兆麟的书画作品和1937年厦门印刷的诗集,披露了马兆麟向当局倡议在东山设县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马兆麟之子马徵祥是清末最后一届举人,曾任新加坡道南学校首任校长,他开创带南洋华侨子弟回国升学的先河。他后任同安知县,因禁鸦片得罪权势,死因至今不明。马氏书画世家的传奇经历,引人深思。

 

 

    马驰在看曾祖父马兆麟的画作。


 

    清末著名书画家马兆麟(翻拍照片)。


 

    清朝最后一届举人、同安知县马徵祥(翻拍照片)。


    1937年厦门明明印刷公司印刷的马兆麟诗集。

    第一个敲开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大门的闽南人


    马兆麟是闽南第一个以画作敲开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大门的人。马兆麟的曾孙马驰向记者展示了曾祖父的几幅画作及诗集。当年马兆麟与海派大家任伯年、吴昌硕关系很好,他在保持诏安画派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成功地将任伯年为首的海派画风融入诏安画中,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马驰给记者展示了几幅马兆麟的画作。这位清末著名书画家的作品构图清新不拘古法,造型优美笔法超脱,画面生动风格独特,落款题有“壬寅兰秋之月作于榕阴别墅以为介秋仁兄大人雅鉴。”马驰现收藏有5幅曾祖父的作品,他说“绝大部分书画在‘文革’时被烧毁。手上的这些曾祖父画作,是我后来用自己的多幅作品跟人家交换来的。”
    马兆麟是清末光绪年间的举人,东山县铜陵镇人,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是继谢琯樵之后诏安画派出类拔萃的代表人物,其所作山水画孤冷幽淡,同时在书法、诗歌方面造诣很深。
    听马驰介绍,马兆麟是清同治十二年 (1873年)拔贡,于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人。中举后他不求仕途,筑“宜宜轩”为作画、练字、写诗处所。他晚年游学遍及东南各省,拜访上海著名画家任伯年、吴昌硕后,曾与任伯年一起合作创作书画。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的水墨画《春》、《夏》、《秋》、《冬》在巴拿马博览会中获荣誉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闽南第一个以画作敲开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大门的人。诏安画派是福建地方文献中惟一被称为画派的群体。马兆麟与谢琯樵有着承前启后的关系。马兆麟在保持诏安画派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成功地将任伯年为首的海派清新轻快的画风融入诏安画中,其画风波及全闽,对台湾省有较大影响。马兆麟的作品流传海峡两岸和东南亚各国,书画作品现被法国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诗集由“厦门明明印刷公司”1937年印刷


    记者在马驰家中见到了一本1937年由厦门明明印刷公司承印的《吹剑轩诗钞》,封面由闽南著名画家郑煦题字,内为马兆麟创作的古诗。

    翻开古书,“厦门明明印刷公司”赫然映入眼帘。1937年这家公司的地址在中山路,电话是642。虽然封面有所破损,文字内容仍保存完好。漳浦人杨士鹏在诗集序言中写到,“能画不能诗,务观老人所谓俗手描摹,曷足言画。”马兆麟诗画兼长,他的不少诗是对先贤岳飞、于谦以及同乡黄道周等爱国人士的赞颂,风雅逸致、气节豪爽。如对黄道周的书画,他在《敬题黄石斋先生墨松画轴》中写道“屈铁画沙腕下奇,宝光墨沈共淋漓。撑天直干无依傍,想见先生晚节时。”他与海派大家任伯年关系很好,在《题任伯年颐画轴》中写道“六法遥驰海内名,寸缣尺幅抵连城。春回腕下菁华出,墨注毫端风雨并。末艺讵曾关学问,布衣从此动公卿。无今无古一枝笔,留与时贤细品评。”
    马兆麟不仅擅写诗,他还爱写灯谜、唱昆曲。东山昆曲(昆腔)的流传,始于清道光十年(1831年)。至光绪十六年(1890年),东山始建昆曲馆“枕云天”,其负责人就是马兆麟和他的儿子马徵祥等人,之后学唱昆腔的人日益增多。



    倡议在铜山(今东山)设县,遗愿是所葬之地要听得到读书声


    清末,铜山隶属诏安县。乡民遇有事端,动辄攀山涉水,既影响生产,还受一些衙役诈索。马兆麟多次向上级部门请求在铜山设县,历尽波折,1916年5月1日民国政府终于在此设县,改名东山。这位创办新学堂的著名艺术家,遗愿仅是所葬之地要听得到家乡学生的朗朗读书声。

    马兆麟关心家乡公益事业,常与渔工、平民交往,洞悉民情,关心民疾。他尽自己所能和良好的社会关系,积极为百姓办事。
    清末,铜山隶属诏安县,从铜山人口最密集的老城到诏安县城达65公里以上,乡人遇有一般事端,动辄攀山涉水,赶路到县府调解处理,走路辛苦又影响生产。当时社会腐败,铜山人常受贪官衙役诈索,得带钱“垫案”,苦不堪言。为此,许多人遇有争端,总爱“找马老师评理去”。马兆麟常教导乡人和睦相处,热心从中公正调解,帮很多渔民和店员解决争端。不想贪官污吏认为这断了他们的财路,以“私设公堂”、“私立陋规”等罪名,把他押送漳州府坐牢。后经各界人士设法营救,当局才予以“无罪释放”。
    马兆麟先生为此焦虑:自己和铜山百姓的遭遇,均由于铜山没有设治,铜山如果有一个独立的政府机构,这些麻烦就可以避免。他多次极力向上级部门请求在铜山设立县治。1915年,民国政府交通部总长、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出巡铜山港之际,马兆麟偕乡贤请许世英登岸。他从历代铜山军政管理沿革,到铜山百姓没有设县的苦楚,再到政府管理的诸多不便,向许世英陈述在铜山设县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终于说服许世英。这位巡按使在呈大总统的文件中说:“世英于六月二十五日巡视该处(指铜山),迭据绅、商、学界马兆麟等禀请设治,以便人民。世英周咨博访,众论佥同。又复亲自考察,详加调查,铜山实有设治之必要。”不过,铜山设县遭到一些“名流”绅士的激烈反对。马兆麟先生为此不辞辛苦,联合各界人士上下奔走疾呼,终于使越来越多的官员赞同建县。在许世英的帮助下,几经波折,终于在1916年5月1日获准设立县治。因与江苏的铜山县重名,遂改名东山,遂了马兆麟先生和东山人民的多年心愿。反对建县的人感叹道“名流绅士一大把,值不得铜山一只马。”
    马兆麟还十分重视教育,他先在外地讲学,后回故乡东山南溟书院执教,为铜山培养出一批人才。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他积极创办新式学堂,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获准成立铜山公立东升小学堂,任堂长。1918年马兆麟因病逝世于故里,海内外送来挽联数十件,各行各业都关店闭门停工停业来送殡。按马兆麟的遗愿,他死后所葬之地要听得到家乡学生的朗朗读书声。家人遵照他的遗愿,其墓园筑于大伯公山脚(今东山二中校园内)。



    “闽南第一才子”死因成谜


    马徵祥也是个传奇人物。他是清朝最后一届举人,有“闽南第一才子”美誉,曾任新加坡道南学堂首任校长。他1907年护送数十个侨生到南京升学,开南洋华侨子弟回国升学的先河。他是清末同安知县,因禁鸦片得罪权势,36岁时逝世,死因不明。

    马兆麟至今已传四世,子孙多擅长文墨,其中成绩较突出的有他的季子马徵祥,清末最后一届举人,同安知县;他的曾孙马驰现居厦门,书画亦佳。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新加坡闽籍华侨募捐开办道南学堂。由于马徵祥才华横溢、人品端正,有闽南第一才子的美誉,华侨邀请他赴新加坡担任道南学堂首任校长;侨领、中国驻新加坡代理总领事吴世奇是校董总理。当时学生有百余人,几个月后增至二三百人,分8个班级上课。当时,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创办暨南学校以教育华侨子弟,他行文新加坡侨界请派遣华侨子弟回国就学。1907年中,马徵祥受吴世奇委托,护送数十个侨生到南京升学,开南洋华侨子弟回国升学的先河。有意思的是,马徵祥到南京后,道南学堂校长由一个姓翁的人代理,此人不称职,吴世奇到校视察后非常不满,回家后余怒未消,突患脑冲血症而逝世。1910年,陈嘉庚任这所学校的校董总理,再劝募建校舍,1912年新校建成后改名道南学校,使学校管理走上正轨,现已成为新加坡知名双语教学的小学。据说新加坡一些政要就毕业于该校。原有的道南学堂,今已成文物保护单位。
    且说马徵祥回国的第二年即1908年即“知同安县事”。他很重视教育,1912年重新组建了“县立学校”,任命林学洙为校长。自此,林学洙连任8年,学校发展较为稳定,1919年夏开始有了首届高小毕业生。这所学校就是今厦门同安第一实小的前身。
    马徵祥回国后,正逢辛亥革命热潮席卷全国,他心怀激进思想,积极参与革命,把守厦门海关(当时厦门隶属同安县辖区),因禁鸦片得罪人,任职期间死于同安,年仅36岁。其死因至今未明,有人说是因病逝世,也有人说是遭权贵毒害而死。1912年,马徵祥家人运棺回梓,葬于大澳片尾山。一代才子英年早逝,令人嗟叹。

 

 ○撰文/摄影 记者 国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