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学资料辑录→水利文化→宁波与大运河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01:12

宁波与大运河的故事

天一藏古今,北仑通天下! 2009-09-18 19:54:58 阅读34 评论0 字号:大中

邬向东,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与博物馆处处长,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资深专家,文博学会副理事长。精通古籍与地方文献整理、历史文化名城与文物保护等相关业务工作。

浙东运河现称杭甬运河,西起杭州三堡,经钱塘江航行27公里后,又经萧山、绍兴、宁波至镇海口出海,全长239公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浙东运河逐渐与京杭大运河融合,成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浙东运河承载着时代的舟舸,驮负着历史的责任,孕育出灿烂辉煌的浙东文明。

2008年11月,浙东运河正式被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范围,浙东运河(宁波段)的保护与申遗工作也随之全面铺开。9月12日,我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资深专家邬向东做客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为宁波读者详解了《宁波与大运河的故事》。

天工人巧各居其半

浙东运河(宁波段)地处宁波平原,具有典型的江南水网格局特征,即自然江河利用与人工塘河建设并行共举,农业水利与水运交通一体开发。浙东运河(宁波段)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伟大杰作,可谓“天工人巧、各居其半”。这从浙东运河(宁波段)的线路走向和历史文献记载中可以清晰看出。

从线路看,浙东运河(宁波段)主航道除利用甬江、姚江自然水系外,还有约80公里人工开掘、整治并与主航道组合的运河航道复线系统。它们包括从余姚云楼乡窑头至下坝(亦称下新坝)的十八里河。这段河道开挖于明代永乐年间,它与四十里河及姚江西段的四明江组合,原是浙东运河进入宁波段的主线。另一处是五夫长坝以东全长12公里的虞余运河余姚段,这段河道是利用当地的湖泊、沼泽,经人工整理后形成的运河,后称为甲线。还有一处人工河道为慈江经中大河到镇海的河道,基本就是现在从丈亭到镇海的浙东运河乙线航道,总长49公里,为镇海沟通浙东运河的主航道。这段河道在南宋淳祐六年,由制守颜颐仲会合鄞、定、慈三县之力,共同疏浚开拓。

除上述几处人工开挖河道之外,慈城南面(原慈溪县城南)连接丈亭慈江直贯东乡的河道叫管山江,长约2.5公里,是南宋丞相制使吴潜于宝祐五年(1257年)买民田开挖而成。而浙东运河从西经东到达明州府的最后一段运河航程是人工内河西塘河,它是古浙东运河的末段。

这些自然与人工相间的水道河网结构,共同组成了浙东运河宁波段。这种自然江河与人工塘河并行结合、复线运行、因势取舍的设计、构筑理念与航运方式,正是宁波地区古代航运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历史上对浙东运河(宁波段)航运情况的记载,比较详细的要数朝鲜人崔溥所写的《漂海录》。明弘治元年(1488年),朝鲜官员崔溥和同船42人在海上遇险后漂泊至浙东台州沿海,上岸后由官府接待,沿运河北上抵达北京,北返归国。他在后来写的《漂海录》中记载了一路的见闻。书中记载了他乘船沿南塘河到宁波城南的长春门入城,出西门到西塘河,由西塘河到大西坝,由大西坝至小西坝,进入慈溪县(现江北)境内。经过车厩驿、姚江驿、江桥,至余姚县,到下新坝,过通明坝,挽舟逆上至上虞江。

崔溥的记载至少反映了这么几个情况:第一,当时浙东运河(宁波段)是宁波西达杭绍、北上江淮的主要水道,沿路景象繁华;第二,浙东运河(宁波段)沿岸多处作堰起坝,调节水量、控制水位差,以利于航运,人力水工设施建造十分普遍。书中多次提到的“挽舟”,正是当时运河上船过堰坝常用的方式。崔溥的记载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当时运河的实际情况,是浙东运河(宁波段)的重要史证。

浙东“黄金水道”源远流长

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浙东运河除了沟通杭州湾南岸浙东地区的内河交通外,其主要目的与核心价值,是为大运河提供接轨对外贸易和海洋经济的优良海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认为,在南宋,浙东运河就是南宋王朝的生命线,属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当时,杭州与绍兴的联系、杭州与海外的联系都是靠浙东运河在起作用。到了明代,宁波更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许多海外商客都是通过浙东运河深入内地。历史上,宁波作为大运河的南端,一直与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实际上承载着对外交往的厚重文化。

古时在宁波姚江、奉化江、甬江三条自然江河航行的客、货船只,为避外江潮汐、航道曲折多变等风险,大都选择走塘河。据初步考证,这些河道起码在两宋时期已经通航。从历史文献记载看,唐宋时,宁波进入了以港口城市为核心的“帆船贸易”时期,海港、河口港、内河港三港合一的宁波港城成为宁波城市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核心,浙东运河(宁波段)不断得到重视和利用。到达宁波的内河航船,一般从宁波东渡门外的三江口换乘海船经甬江出海。同样,从岭南、福建等地以及日本来的海船,在明州驻泊后,改乘内河船,经浙东运河至杭州,与大运河对接,直达当时的最大商业城市扬州。唐代明州的水产贡品就是取道运河,昼夜兼程运往长安的。而著名的上林湖青瓷也是通过浙东运河(宁波段)和明州港输出海外的。

元至正《四明续志》提到,南宋庆元年间,“凡中国之贾高丽与日本诸蕃之至中国者,唯明州一港”。当时明州从海外输入的商品已达160种,而元朝从宁波进口的贸易品种达220种之多。

明代漕运发达,尤其是弘治年间,是大运河史上比较畅通的时期。崔溥《漂海录》记载,崔溥一行出宁波府城西门到西塘河时,见“江之两岸,市肆、舸舰纷集如云”,可见当时宁波府城西门外运河码头市场贸易的繁荣景况。

鸦片战争以后,宁波作为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港口贸易发生急剧变化。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甬埠通商以清代咸、同间为最盛。是时国际因初辟商埠,交通频繁;国内则太平军起各省梗塞;惟甬埠巍然独存,与沪埠交通不绝。故邑之废著鬻财者,舟楫所至北达燕鲁、南抵闽粤,而迤西川、鄂、皖、赣诸省之物产亦由甬埠集散。且仿元人成法重兴海运,故南北号盛极一时。”仅每年往来宁波港的船只就有4600多条。从宁波港出口的徽茶在屯溪集中,经浙东运河可“一水直达”宁波,占宁波出口茶叶的五分之三;而从绍兴运来的平水茶则占五分之二,宁波实际上成为服务于上海的一个重要转口港。

近代的宁波港由帆船港时代逐步进入了轮船港时代,而浙东运河作为宁波港的重要内河航道,仍然发挥着沟通江南经济腹地的重要作用,并一直延续到当代。

浙东运河的历史变迁

浙东运河最早可上溯至春秋晚期越国开凿的“山阴古水道”。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这条古运河从绍兴东郭一直延伸到曹娥江旁,全长20余公里。在此基础上,晋代人沟通了姚江与萧绍平原河道的联系,使它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秦统一中国后,对沟通钱塘江和长江的水道作了整治,初步奠定了浙东运河的基本走向。隋炀帝在开凿京杭运河时,对它也作了整治,使它与京杭运河的沟通更加畅通。唐中叶,曾多次对浙东运河进行疏通、深挖和修筑,并对两岸平原沟渠进行整治,便利灌溉和航远。南宋时,历时近一个世纪对其全线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疏浚,通航状况大为改善。清康熙年间,在浙东运河上大规模修筑了河道和河堤,方便了运河沿线的水路交通。

■现场互动

问:有听众问,大运河实际上是一个流动着的历史,它的文化功能比长城看起来更为重要,您是怎么认为的?

答:一定要把长城比下去,这个也不好比,长城有长城的作用,运河有运河的作用。运河的作用更多的是经济的、国家财富的,长城是军事体系的。但是运河肯定是一个文化之河、历史之河、生命之河,怎么样的语言加上去都不过分。

问:将大运河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对现在宁波开发建设有什么好处?对现在宁波人民息息相关的生活、工作有什么好处?

答:像天一阁,我在天一阁干过20年,但是它给你什么好处?没有直接好处。你又拿不回家去。但是有客人来了,有朋友来了,什么地方看看?去天一阁。你看,宁波人不仅会赚钱,还会读书。文化遗产保护首先是精神上的,其次它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要留存下来,不要瞎弄,也要发掘它,为经济社会所用。

书藏古今 港通天下

“近日刚刚公布的宁波城市形象口号‘书藏古今 港通天下’非常精炼地概括了宁波城市特征,而有意思的是,我的工作内涵与这八个字很接近,可以说这辈子的工作正是一直在实践这八个字。”邬向东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用八个字来概括。

的确,邬向东从事文物工作已经整整27年了,“可以说我一辈子都在做文物工作了,从1983年开始到天一阁工作,在南国书城中一呆就是20年,管管书看看书;而后到市文保所工作了三四年,继而转到市文广局文博处。‘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越窑青瓷申遗,现在又将重点放在了大运河申遗,涵盖了沿海、内河贸易,可用‘东出大洋、西连江淮、转运南北、汇通天下’来形容宁波,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正是紧紧围绕着宁波港口特征而展开的。”

“去年,我接到任务负责大运河申遗工作,说实话这是我20多年文物工作中最难的任务了。大运河涉及8个省35个城市,仅在宁波就牵涉到7个县市区、180多公里航道,我们要在短时间内找出主航道,找出大运河两岸的文化遗产,并规划如何保护,时间紧任务重啊。但这是宣传宁波绝好的机会,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重点保护文物,提升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与宁波正在进行的经济建设重大工程相结合。”邬向东认为。

27年的文物工作,越来越让邬向东感受到:宁波历史文化底蕴实在太深厚了。

“但是,我也很困惑,当我说这句话时,有人会说我矫情,因为大家不是太了解宁波文化到底深厚在哪些地方?尤其是一些非常重要的部门不知道,所以我们在具体做文物工作时会遭遇一些困难。”

另一个让邬向东困惑的是,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有时会遭遇矛盾,“其实有些技术问题完全可以解决的,而且也不乏成功先例。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好的经验为何难以延续,一些低级错误会重复出现?”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