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否定中国知青的历史岁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9:58:55
作者:程约汉
对中国知青文化节的几点想法
云南知青杂志副主编
昆明安宁知青联谊会秘书长
程约汉
至今年12月22日,中国知识青年分赴祖国各地上山下乡已整整四十周年。倘若上溯至1955年,那就是半个世纪,潮起潮落,日月如梭,壮怀激烈,感慨万千!
当年,正值旧中国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第一次当家作主的亿万劳动群众开始建设与创业的伟大历程,上千万知识青年在祖国发出号召的时候,积极响应,脱下学生装,穿起粗布衣,参与奋斗,用青春与热血推动农村边疆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知识青年先后走上新的岗位,以新的姿态书写自己的多彩人生篇章。“知识青年是共和国教育最成功的一代人”,这一命题越来越为各种群体和社会接受。每位知青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每段感人的故事都有一位知青。这一代人无悔于国家,也无悔于自己。
今天,当开国领袖发出上山下乡号召四十周年这个历史性日子正一步一步朝我们走来的时候,历史会再次发问:两鬓染霜的你们,会不会裹步不前?还能对社会做什么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吗?
相信你我他,在缅怀大半人生经历的时候,也积极思考这个问题。
云南知青文化研究会,在知青上山下乡三十九周年的纪念会上,经过多次讨论,决定向全省乃至全国知青倡仪成立“中国知青文化节(中国知青纪念日)”在每年12月22日都争取政府支持举办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何创立12月22日中国知青文化节(中国知青纪念日)呢?我们认为:第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展经济创功立业,人数之多,跨度之长,空前未有,堪称新中国建设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知青的汗水没有白流,对新中国繁荣昌盛作出基础性的不可磨灭贡献。第二,千百万中学生第一次深入社会最底层,磨炼意志、增长才干,谙熟国情,同农民结下友情,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走到各条战线后,他们没有也不会轻视农民,这是了不起的毛泽东时代的伟大成就。这也为“就业——升大学——成功”的杰出人才模式提供最典型的、最多的范例。第三,知识青年在最落后边远的农村和边疆,同最艰苦的劳动群众辛勤劳作,风雨同舟,在当时对美国、阿尔巴尼亚等国产生影响,引起世界的关注;至今热力四射、魅力未减。即便脱去斑斓的政治油彩,已体现着正义、公道、平等的普世价值,闪烁着人类精神的永恒之光。第四,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精神的力量,更需要理想、道德和情操的力量规范和支撑。请问,什么是中国知青的形象?是新中国一代建设者、创业者和爱国者。什么是中国知青精神?就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实干精神。中国知青精神延续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受“五四”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的熏陶,在新中国的困难重重建设史上产生过精神变物质的巨大作用。挖掘、总结和传承中国知青精神,仍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二十一世纪的时代课题。这也关系到我们这代人留下什么遗产给子女后世的问题。在农村和边疆,多数知青表现是好的,比较好的,思想单纯上进心特强,这是历史的真实。将艰苦而光荣的中国知青历史岁月,涂抹成一部血泪史、灾难史,有很大片面性。忽视、曲解和否定中国知青形象和精神,对不起自己,对不起曾付出青春和热血的千百万知青及其父母,以及关心和培养过他们的毛泽东、周恩来老一辈革命家和各级领导者,更对不起那些安家落户在当地的知青朋友们,包括在上山下乡中献出宝贵生命的知青朋友们!第五,对上千万知青在政治上肯定,精神上弘扬,经济上优抚更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广大知青及其支持者的努力。现在还有些知青滞留在农村;有些病残知青、边缘化的陷于贫病交加的知青;有些“青春献给党,到老无人管”的下岗知青;有些因冤假错案仍未平反的知青,有些“献了青春又献终生”的知青,其子女要求回原籍等问题都需呼吁解决。“国家关心、负责到底”,这是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倡导,躬行实践,值得后来领导者思考。苏联优恤卫国战争老兵的经验,值得借鉴;1985年中央解决知青工龄的范例值得借鉴。关爱知青是一项涉及社会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上述内容的宣传、实施和落实是我们每个健在的知青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12月22日中国知青文化节(中国知青纪念日)具有巨大的容量和深邃价值;
12月22日中国知青文化节(中国知青纪念日)拥有最广泛而深厚的民众基础;
12月22日中国知青文化节(中国知青纪念日)是城乡互动和谐的新载体;
12月22日中国知青文化节(中国知青纪念日)是奋斗、平等和公正的精神象征。
知青朋友们,因为人民共和国由穷变富、由弱变强的一次历史选择,我们当年走到一起来了,而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号“知识青年”。共同生活与工作,所形成的知青情结具有巨大凝聚力、亲合力和创新力。现在在虽然年过半百,但任重道远。一位云南知青诗人说“人是不容易伟大的,良心却很伟大。一般说来,当过知青的人,都容易表现出良心。”无论自愿上山下乡的志愿知青,还是祖国号召上山下乡的潮流知青;也不管当年在农村,还是在边疆农场;也无论今天的生活际遇如何,让我们携起手共同努力吧!
顺致知青的敬礼!
 
2007年12月20日
代序
吴丹江
约汉兄将多年心血结集成册嘱我写序,我和他曾有过昆明市委机关同事的渊源,人生易老,如今二十多年过去,时间地点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在这个浏览迅猛,审美多元,抚摸和欣赏纸质阅读品日渐衰退的时代,任何图书都存在选读选购危机,因此,我不认为这类以钩沉为主题的书籍会引发传播的热潮,连是否有人会用心阅读我都表示怀疑。
逐一读完书稿,我对他在写作领域长久的坚持感到吃惊,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作者从旧作中整理出的代表性随笔杂文,细品慢嚼,不能说篇篇珠玑却弥漫着陈年老窖的仓味余香;另一部分则是最触动我的中国知青章节,全篇点评与叙述结合,用“从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对家里的年轻人说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四个历史阶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谁在妖魔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四个章节剖析知青历史的起落沉浮,解读知青归宿的种种悬疑,姑且不论立意写法是对是错,仅凭一个知青一介草民敢于求真相要说法的执著和勇气,就值得静心翻阅。
每个人都会享有自己的时代,但很少有人会把自己所生活时代的特定历史标记留作纪念,以致许多已经落幕的时代因为缺乏佐证而无法还原真实面貌。约汉兄作为昆明64届的老知青,不但能够坚持数十年,把自己收存到的知青时代的文章逐项归类圈注,而且能够在中国知青历史终结30年后予以出版面世,使知青那段史料散失严重的模糊过去,有了更多可资回忆与纪念的凭据。这些凭据作为特定时代的遗留物,虽然还需要权威机构的等级认证却无疑成为了民间少有的档案珍藏,虽然失去了现实发展的指导意义却无疑具备了见证历史的文物价值,使后世不会因为修史者的粗糙心而找不到历史的真正源头。
拨开岁月的丛林,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中后期,有一支不着军装的青少年部队,餐风露宿昼夜兼程,奔赴广阔天地,准备大有作为。
这支“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三千万未成年大军,以董加耕、侯隽、邢燕子为先锋,一位叫名金训华的上海青年在东北激流中牺牲生命的勇敢,使这支部队曾经不倒的军旗涂满了悲壮的色彩。
非常不幸的是:这支知青部队误入了历史的盲区,以致光荣贬值为悲怆,庄严氧化为浩劫,大约30年前,整支部队成建制归零。于是,在新中国的史册上,他们除了留下一个“原罪的知识青年”番号,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成了名符其实的有军无史的部队。
在求新求变的二十一世纪,像他这般站立于风雪垭口,痴迷于手书知青历史指路牌的作者恐怕微乎其微,但愿有人愿意倾听知青潮涨潮落的奉献老故事,但愿有人会对浸漫在祖国大江南北的知青产生哲学新兴趣,但愿有人会对中国知青行一个迟到的军礼。
当今时代,被注销被忽略被掩埋的历史性痕迹越来越多,何况其他非历史性痕迹。约汉兄穷尽半生积累奔波出书,完全出自对痕迹历史的担当负责,是最起码的知青家族人格尊重诉求,有勇敢也有冲动唯独没有功利,这种精神非常难能可贵,这种态度特别值得欣赏。
看完全书,阵阵苍凉,袭上心头。知识青年——虽书写了历史却被历史拒绝记载,虽创造了历史却被历史一笔钩销。如今事主尚在,已经滑稽天下;一旦物是人非,岂不哀莫大焉?
中国知青,在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猛烈爆炸的年代,把人生的初恋献给新生的祖国,把青春的花季绽放在贫瘠的农村,把生命的躯体匍匐在历史浩劫的崎岖路段,难道,就因为他们勇于默默无闻分担祖国的苦难而被理所当然地漠视和忽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三千万知青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更是有血有肉不容践踏的生命,历史学家是否应该良心发现,使中国知青不再成为新中国史卷上最黯淡苍白的一代。
终于,《人民日报》在2008年7月18日刊载的《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大型画册》征稿启事中称:“在新中国的历史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史无前例的壮举,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漫长的岁月中,数以千万计的知识青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同广大农民群众一道,战天斗地,用热血和忠诚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
虽然,这仅仅是历史性礼仪的简洁肇始,却与本书的愿望一致,是对天下知青的一丝抚慰。
二○○八年七月
 
不应否定中国知青历史岁月
题记
一位日本作家曾说过:“青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必强求划一,不过那种向往正确的人生,为人们去流汗,去做贡献——应该认为这样的青春灵魂才能使人生迸射光辉”。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他的《莫斯科日记》中,深刻指出:“我在苏联的逗留过于短暂,在此期间,我接触了强大的人民,他们在不断克服无数障碍的同时,正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怀着英勇无畏和井然有序的激情创建新世界。我赞叹他们的强大威力,他们的快乐生活,他们的热忱,虽说有艰难困苦,它们正在被逐渐克服,而且,艰难困苦更提高了他们的伟大工作的价值。我在离开时真正确信我在前来这儿时所预先感觉到的东西:唯一真正的世界进步是与苏联的命运不可分割的,苏联是无产阶级共产国际的火热的策源地,全人类都应该并将成为这样的策源地。在所有国家,保卫无产阶级共产国际,反对一切威胁它的发展的敌人,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您是知道这一点的,亲爱的同志——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只要活着,也永远不会放弃”。
这两位肤色不同作家所说的话,不会因为现实生活的逆转变迁就丧失其价值,真理具有无障碍的穿透力,人类社会的进程还将要证明。为此,留下时代真相,阐述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地位,让“死者反生,生者不愧”,是每一位两鬓染霜老知青的历史责任——首先让我们的儿辈以至孙辈们,其次是社会明白,而不受忽悠与诓骗。
一、从毛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对家里的年轻人说起
1、毛主席子女毛岸英、毛岸青、李纳下乡
2、周总理侄辈周秉建、周秉和下乡
3、朱委员长孙子下乡
4、城市学生青年上山下乡、同工农结合是被民主革命证明成功的经验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四个历史阶段
1、民主革命阶段
2、新中国成立至文化革命前1966年,上山下乡知青182.28万人
3、文化革命至1976年毛泽东逝世,上山下乡知青1402.66万人
4、1976年至1980年日渐式微,上山下乡知青244.54万人
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历史地位不应否定
1、一次大规模地改变旧中国落后的实践;知青的汗水没有白流,他们的功勋已成现实图景,彪炳史册。
2、上山下乡的主张不是毛泽东的个人行为,在实施中是动态管理,已有一千万知青调往各条战线。
3、上山下乡既解决经济(失业)问题,又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何乐而不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关爱、培养和器重、擢升知识青年。
4、知识青年和上山下乡是一株苍茂大树和累累硕果的关系;什么是中国知青的形象,及其精神。
5、中国知青精神感动世界,在阿尔巴尼亚、美国等国家的回应,并融入世界正义、平等和进步的潮流。
四、谁在妖魔化广大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岁月
1、知识青年是“共和国教育最成功的一代人”。
2、知识青年不是“敏感问题”,如何在新世纪把握知青问题的主动权。
3、“青春献给党,到老应该管”,正确认识和解决知识青年现有的实际困难,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给农村带来了新文明
知青系列谈之一
郭春孚
否定过去的错误是正确的,否定过去的正确是错误的。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正确的,要否定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正确的呢?
一、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一点,恐怕除了个别地主和资本家都是同意的。既然如此,农民祖祖辈辈在农村劳动生活,市民为什么就不能去农村劳动生活?市民中的知识份子就不能去农村劳动生活?我看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
农民是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一滴汗珠摔八瓣”……其辛苦尽人皆知。正是由于农民的辛勤劳作,我们才有粮、肉、蛋、禽、奶、油和蔬菜吃,否则城里人吃什么?而受过中等、高等教育的知识份子,去农村劳动锻炼三年五载,体验一回“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什么不对?有什么不应该的?
有些知识份子真的连韭菜、小麦、青草都分不清,只知道贪图享乐,让他们到农村劳动生活,不仅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养成勤劳节俭的习惯有好处,而且对他们的一生都大有益处。这就说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方向没有错,是正确的。而且当时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知青就是培养的对象之一,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如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的问题解决了没有?我看这还是一个问题。
二、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说到底还得依靠知识,依靠科学技术。可是由于我国的国力较弱、城乡发展不平衡、传统思维习惯和历史上不重视农村教育等多种因素,造成农村学校少、上学读书的人少,受过中等、高等教育的农民则更少。这一点,恐怕左派、右派和中派,中国人、外国人以及崇洋媚外的人都没有不同的看法。
我国人口从刚解放时的4万万5千万,增加到现在的13亿多,20世纪70年代大约是8亿,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民,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即使农村受教育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但仍然是极少数。就拿现在来说,七八亿农村人口,有多少上过中学、大学?而且上过中专、大学的,大部分都留在城里了,有几个回农村劳动生活呢?据我所知,中学毕业生在农村劳动生活的也不多,大部分当了小学老师、进了乡镇县城谋生,或者外出打工去了。
要想在短期内改变农村人口的知识结构是不可能办到的,而农村发展又需要知识,需要科学技术,但有知识懂技术的人都不愿意在农村劳动生活,这怎么办呢?建设新农村靠谁呢?
都说农村落后,又都不愿为农村建设出力,这个现象是很不正常的。需要决定出路。农村需要知识份子,动员知识份子上山下乡显然是正确的,而且是必要的。农村需要人才,而城市人才闲置,那就应该让人才到农村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的意见是,不仅知识青年应该到农村去,与社会科学沾边的、涉农的领导、专家、学者、教授、研究员等更应该到农村去,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听一听农民的心声,看一看农村的现实,找一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搞清楚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回到城里认真研究一些日子,然后再发表自己的“对策”。虽然这样做费劲一点,但也更慎重一点,更接近于真理一点。坐在大楼里,关在屋子里,闭门造车,造不出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民心的车来。也许你造出来的车很现代,但在城里跑堵车,在农村跑颠簸,总之是跑不快,还容易将车碰坏或翻车。等发生了事故再来追究责任,不仅也很麻烦,而且也晚了,造成的损失难以挽回了。
到农村去劳动生活、调查研究,知识青年可以带个头,给那些领导、专家、学者、教授、研究员等带个头。因为明天是属于年轻人的。
三、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前,农村是比较封闭落后的,有一些习惯很不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后,给农村带来了新文明,形成了新风气。
过去,农村很少有像样的厕所,知识青年来到农村后,建议村里修了公用厕所;过去,农民是不刷牙的,个别爱干净的女孩子最多也就是隔几天用盐水、茶水漱漱口,知识青年来到农村后,一些青年人跟着他们学,纷纷买来牙膏、牙刷开始刷牙了;过去,农民是不经常洗澡的,甚至头脏了也不洗,知识青年来到农村后,一些青年人跟着他们学,从经常洗头做起,越来越爱干净、越来越讲卫生了。
最重要的是,知识青年充满青春的活力,活泼、爱动、大胆,经常唱歌、弹吉他,把一部分喜欢吹拉弹唱的农民带动起来了,经常聚在一起搞文艺活动。我读书的小学,受其影响,每学期都举行文艺表演。
个别知识青年还与村里的姑娘、小伙子谈恋爱、结婚,在城乡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密切了城乡关系,建立了鱼水深情。
就我的亲身体验来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是农村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粮食连年丰收,社会新风蒸蒸日上。村里的很多知青是我家的常客,还有一个知青就住在我家,我们像亲兄弟、亲姐妹。有很多农户过节日或平时做好吃的,都要请知青来家一起吃。
既然知识青年为农村发展发挥了“知识”的作用,起到了“文明”的表率,特别是为缩小城乡差距,消除两极分化,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发挥了积极的、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就是正确的,而且对后世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值得借鉴的经验。
总之,知识青年对农村的文明启蒙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四、知识青年在农村锻炼成长,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
一些知识青年不怕吃苦,脏活、重活、累活抢着干,与农村的小伙子、“铁姑娘”开展劳动竞赛,从不示弱,成为当地的楷模。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入团、入党、提干。我认识的一个上海知青,从公社副书记破格提拔为县委副书记;还有一个天津知青担任大队团支部书记不到三年,就被提拔为公社副书记。那个时期,从政治上来说,知识青年是有出路的、有前途的,而且不用请客、送礼、行贿,只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了。我感到,那个时候提干,的确是靠自己的真本事,靠自己的努力奋斗,而不像现在这样明码标价地公开买官卖官。
当然,体力劳动是要流汗的,是很艰苦的,但付出总会有回报,而且这个回报是基本平等的。
既然农村为知识份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舞台,创造了条件,而且对那些成绩突出的知识份子给予重用,没有浪费人才,没有埋没人才,说明上山下乡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政策是没有错误的。
还须说明的是,知识青年到农村的确是有安置费的,大部分是二三百元,有的是四五百元。当时,国家拿出几百元就相当于今天的几千元,单身一人在农村安家,有这么多钱是花不了的。我们村还专门给知识青年修建了一排“知青宿舍”,配备了专门的炊事员。
1977年恢复高考,小队、大队、公社都为愿意报名参加考试的知青提供方便条件,让他们回家复习备考。
在知青大返城时期,有个别知青不愿意走,还想留在农村继续干,真有扎根农村的想法,村干部、村民们还劝他们回城。
我大胆地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正确的,不能否定。中国在2020年前后,会出现第二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此,中国将真正走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
2008年11月2日于北京明春苑
电话:010—83701573
手机短信:13522382072
巨大机遇,历史错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年
星逝夜潭

52集《闯关东》,主角是大名鼎鼎李幼斌,《亮剑》的李云龙。李幼斌在《天粮》也大名鼎鼎。
李幼斌主演的剧作多慷慨激昂,一条血性汉子。一个演员的成功,和一个剧作的成功,相辅相成。成功的演员,使剧本更成功。而剧本不成功,演员一定不成功,再厉害的演员也不成功。试想,如果把汉奸写成民族英雄,那个演员有本事演?李云龙在《继父》就不怎么样,虽然照样的呲牙咧嘴。
一个演员和一个剧作要成功,最根本的还是合拍时代的脉搏。威武雄壮的时代催生威武雄壮的舞台,这是时代的必然;萎靡不振的时代,也呼唤阳刚正气的舞台,这是人民的要求。胡编乱造、胡说八道,以及把所谓的“真实”的个别放大成时代的主流,历史的方向,再怎么竭力慷慨,都只能是一己之私,一己之利。
胡编乱造,胡说八道,一己私利,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不可以把一己私利等等,放大成天下。“天下为公”,“大公无私”,毕竟才是时代潮流,人性呼唤。
《闯关东》剧情的时间跨度,从清末年,到“9。18”前。中华民族灾难深重、中华儿女奋起抗争的时代背景。其内容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民族斗争,说到底还是阶级斗争。
旧时代,什么样的人闯关东?是失地农民、饥荒农民,以及所谓的暴民、刁民、流民、难民、亡命之徒等等。这些所谓的暴民等等,说到底还是失地农民、饥荒农民、流浪农民,衣食无着、生存无望的农民。这些人的共同点,都是无家可归、无路可走、生活煎迫、官府追杀的社会最低层。《闯关东》中李幼斌主演的朱开山,就是义和团失败后,在山东老家无法生存立足而闯关东的原义和团成员,是杀过人、放过火、抢过东西,曾经对当时的现实最激烈反抗,抗争过的一个人物。
关东是什么地方?关东是冰天雪地、天寒地冻;关东是原始森林、荆野蛮荒;关东是大地母亲、生存希望。
这些闯关东的关内农民,闯到关东都干什么了?剧情里面是:开荒种地、赶马车、学生意、学唱戏、挖金子、沿街乞讨、围殴凌辱、病躺路边、插草卖身,等等。这些离乡别井,抛妻弃子,出外讨生路的贫苦农民,如丧家之犬,凭任风吹到那里,就漂泊到那里;凭任雨打到那里,就流落到那里。绝大部分人,永远在社会的最低层蠢蠢欲动、垂死挣扎;永远凭不可知的命运玩弄揉捏、推碾冲轧,永远不知道路在何方。永远是路在脚下,脚下永远是路,永远没有目的地的漫漫长路。
闯关东的这些人们,使人依稀看到农民工的影子。当然,现在人们不闯关东了。人们闯广东,到广东、海南,打工种地,如今不赶马车了,改蹬三轮、骑摩的、开出租,还种蔬菜、种香蕉、养猪。闯北京,到北京扫地、盖房子,“妈妈把北京的马路越扫越宽;爸爸把北京的高楼越盖越高”。这些很快就要人高马大了的孩子,生于斯,长于斯,户口不于斯。没有人问家在那里?家乡在那里?未来在那里?
即使取消户口,户口可以当饭吃吗?家在那里?家乡在那里?未来在那里?还是这些孩子及其大人必须问,必须回答的问题。父母的青春年华,铺没在城市大道楼群;孩子的童年少年,踯躅在城市阴影工棚。家乡遥望,家园凋敝。将来在那里?归宿在那里?
而真正想到敲这个帖子的,是看到淘金沙的闯关东汉子、看到被压在淘金矿井里的闯关东汉子、以及野地林间,一截枯树枝就是一条鲜活的闯关东汉子性命的一片野坟地,想到了被压在各地井下矿难的人们,这些人,有一些连一截枯树枝也没有。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过,所有被压在黑暗矿井里面的矿难性命,有多少是闯四方的农民工?说遭遇矿难的百分百都是农民工,是不是会误差太大?这误差是多少大?
矿难难免。但是矿难难免,和矿难频繁发生、任由发生、放纵发生,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码事。
其根本区别还在于,三十年前,矿难职工牺牲了,家属一辈子都是有抚恤金的,孩子是要养大到十八岁的,孩子的学费,孩子长大后的工作就业等,国家是一路照管的。如今怎么样了?
而新中国的矿山、矿井、油田、建筑工地、工厂车间,以及所有社会主义建设大军中的亿万职工——社会主义建设者,绝大部分都是从农民中来。是新中国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把亿万农民从土地转移到城市、从农业转移到工业、商业、交通等等。但是,这些人不叫农民工。
说到这里,一定有人想到知青。知识青年山上下乡距今四十年。这是一个大话题,对许多人还是感情话题,不可否认其中有许多怨恨、痛苦、眼泪、乃至鲜血和生命。说几句吧:
一、十亿农民祖祖辈辈可以在农村,2000万城市知青为什么就不能去农村,为什么就把农村当作地狱?这2000万知青中,又有多少,也是刚刚从其父母这一辈才从农村到城市,并继续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亲缘联系?
二、农村确实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如此广阔天地,交给2000万城乡知青,农村支援城市,城市反哺农村,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的历史机遇,中国崭新的农村呼之欲出,中国历史的又一次革命性的大转折,历史错过了。
三、许多人在回顾建国三十年的成就时,都疏漏了北大荒农垦和新疆军垦开发,这些如今的北国粮仓、南疆棉仓,正是千千万万的新中国的年轻人,年轻的新中国军人、年轻的新中国的知识青年,“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火红青春,闯关东、闯边关,开天辟地,热血铸就。今天的中国,把北国粮仓和北疆棉仓拿掉试试?其影响大约不亚于拿掉两弹一星。
如今,有当年知青旧地重访,倘佯南国夜色晨雾中整齐高大粗壮的中国为数不多的橡胶林;巡视中国东南丘陵绵延群山的黑压压的最大的人造森林时,不禁唏嘘不已,热泪潸然。这大地上巨大的人工财富,这广阔天地的慷慨回赠,是在他们艰难困苦的青春岁月,披荆斩棘,踏遍荒山,啸嗥荒原,垦植抚育,而如今不属于他们。他们中的许多人堕入了另外的,不可自拔、无可挽回的艰难困苦之中。
当年跋涉劳作在中华黄土地、黑土地、大草原、戈壁滩,以及崇山峻岭深处、丘陵沼泽腹地、海岛边疆山寨的2000万,乃至更多的中国青年们,在中华大地留下的青春往事,难忘岁月,历史会记住这一前所未有的人类壮举,历史会记住其中所有的悲欢离合、惆怅彷徨、痛苦艰难。这些人类共有的人性诉求,即使曾经是为自己哭泣,为自己哀叹,如今都汇为历史天空中一道永存的彩虹。为了大地上美好的生活,为了初恋能在电火下继续发光;为了未来不再带着眼泪血泡来到面前;为了孩子们的欢笑撒向四面八方,他们共同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都无私地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铺在通向未来的崎岖坎坷的路上。
他们都曾经少年,他们都曾经青春。惟其很傻,才是少年;惟其纯真,才行珍重;惟其天然无饰,他们青春作伴,素面朝天,坦荡前行。
人们可以赌咒许多,但是不可以赌咒少年;人们可以遗憾许多,但是不可以遗憾青春;人们可以容忍许多,但是不可以容忍,他们身后,一片空白,四望荒芜。
共和国大地上如北国粮仓、北疆棉仓、南国胶林、广大的东南丘陵上,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人工森林,以及广大农村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沟渠、道路、水库、农田土地平整等举世罕见的浩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许许多多当年千百万知青用青春热血参与铸就的共和国丰碑,将永远屹立中华大地、彪炳中华史册,世世代代彰显、风风雨雨诉说,当年知青的艰苦岁月,难忘岁月;开天辟地,史无前例;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曾听人说,在欧洲,有人种树就像养猪,一棵大树伐倒,够一家人一年开销。而这树是他们的爷爷,甚至爷爷的爷爷种下。欧洲平原,城市乡村,郁郁葱葱,森林处处。
农村生活、农村劳动是辛苦的。这种辛苦,不是口头上、纸面上说说写写的辛苦,而是真正的,有血有肉、有痛有泪的辛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我们辛苦的劳动”,这是老人家的原话。这个境界,是在井冈山头,雪山草地,望见天安门那样的境界。
人,不能一味只是自个乡中,窝窝囊囊,哭哭泣泣;人,必须要有所坚毅刚强,大大咧咧,风风火火。最根本的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还是老人家的原话。长征精神,源于长征境界,植根于长征境界。漫说长征精神,忘却长征境界。说了等于没有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比曾经的红军长征更伟大,更艰苦,更漫长的长征。红军艰难长征,仅仅是破坏了一个旧世界;新的艰难长征,则是建设一个新世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农村农民的事业,而是中华民族全体人们,包括城乡千千万万知识青年的事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个“汝”,于一时一地的表现感受,可能是一己;但是于国家民族的结果后来,远不是一己。当然,这于视国家民族与己无关的人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凄苦劳役。
三十年后,重新响起开发西部;重新听到大学生当村官;重新看到大学生到农村养猪、种蘑菇。似曾相识,此非彼时了。“村官”不是大学毕业就好当的,当年的共和国的元帅将星不是从课堂里面孵出来的。没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没有全国一盘棋,没有社会主义大家庭,再大学毕业当村官也没有用。而如果当村官仅仅是为了糊口谋生,没有风雪雨中,泥土地里,艰难困苦的摸爬滚打,没有崇高神圣的长征境界,结果一定更糟糕。
今日常委,不乏从泥土地里,大山深处走过的人们。共和国当今总理,“从大学学地质到从事地质工作,整整25年,这期间大部分都是在非常艰苦和恶劣的环境中度过”。此地“非常艰苦和恶劣的环境”,应该主要指得是自然地理环境。但是,不管如何,其所有话都可以记不住,有一句话不能不记住,“我深知人生的艰辛,和国家建设的艰难”,其中承载了多少人的岁月感慨,沧桑咏叹。当年知青,当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仰望星空”,大约说的也这些。仰望遥远,仰望灿烂,仰望宁静,还仰望苦难。
“闯关东”的农民工和闯广东打工种地、闯北京扫地盖房、闯山西挖煤弄砖等等的农民工,可以有许多的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盲目、无序、无组织的个人行为。
不过这种无序、无组织只是暂时的。《闯关东》刚刚开篇,朱开山就迫不及待地在搞组织起来。而井冈山的斗争和胜利,是中国农民组织起来的最高典范。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则是中国农民组织起来的最新尝试。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民间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则是为这种最新尝试,为组织起来的中国广大农村,以至最偏远的深山老林村寨,倾注最生动蓬勃的青春创造力量,播撒最基本的现代文明、最基本的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知青及其城市,则在其中受到最直接、最深刻、最广泛的历史、传统和国情的教育和洗礼。
知识青年在中国农村大地留下的足迹和影响,不亚于当年红军留下的足迹和影响。而红军才走一条线,知青却遍布农村大地四面八方,每一角落。巨大历史机遇,历史错过。
都说知青是1968年的权宜之计,其实早在1955年,乃至建国伊始就有了。而更早则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当时一些有识的知识分子提出和试验的“到民间去”,“改造农村”等,大约就是最初的雏形。
所谓“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其实就两个问题: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
搞清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就基本搞清中国的问题;搞乱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就搞乱中国的所有问题。
而肯定还是否定井冈山的斗争和胜利;肯定还是否定长征精神和长征境界;肯定还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所有礼赞和赌咒,所有分歧和争议的根本所在。
200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