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狮计划必败的理由 转贴 - 一、二战史 - 铁血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8 15:45:30

一、英德之战不可避免


 1940年6月22日,法国代表在贡比涅森林中的勒通德车站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德法停战协定》,正式宣告投降,历时40余天的法兰西战役最终以英法联军的失败而告终,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也遂告灭亡。法军放下武器的那天,德国人抹去了心中最黑的烙印——那就是1918年11月11日在法国福煦元帅停在贡比涅森林的专列上签订的停战条约。现在法国人在同一地点和同一车厢中签订了他们自己的投降条约。法国的投降让希特勒站在了历史的顶峰,但前进的道路上仍然有强大的阻力——比如说海峡对面的英国。无论是从历史原因、战略形势或者从地理基础分析,德国在进行下一步战略行动时,都必须拔除英国这个顽固的钉子。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当然,“拔除钉子”并不是指一定要用武力征服,用非武力手段软化这枚“钉子”效果更好。对于希特勒来说,如果能够利用强大的武力为后盾,粉碎英国全国上下的抵抗信心,迫使英国签订一个对德国有利的和约,才是一个最完美的结局。如果用武力征服,即使能够占领联合王国,但其海外领地将落后他人之手。中东、波斯一带有可能被苏联占领;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又可能倒向美国。无论哪种结局,都不是德国所希望的。因此,用武力摧毁英国,不如让它和它的海外领地一起对德国保持中立。



这样一来,不仅是英国本土,而是整个英联邦国家都将成为德国事实上的盟国,将为德国在西线——大西洋沿岸和南线——地中海/北非/中东一线构筑起一道可靠的屏障。任何一个国家要想从这两个方向向德国发起攻击,势必会遭到女皇陛下强大的海军的阻挠。退一步讲,只要英联邦国家不为准备进攻德国的国家提供帮助,德国也完全能够挫败任何来自欧洲以外的进攻。其实此时唯一有实力对德国构成威胁的,只有美国一个国家。德国西部的其他国家要么已经被征服,要么宣布中立,如果连英国也不再对德国采取敌对行动,单凭美国,是无法越过大西洋来找德国的麻烦的。



只是对德国来讲,这种想法未免太理想化了。希特勒倒是愿意避免与英国之间的生死决斗,因为他的真正目标远远不止于此。不过在法国战役结束之后,他在德国国会中所发表的和平试探讲话却未免太空泛,不可能引起良好反应。此外,希特勒此时因胜而骄,对于他自己的必胜已经具有狂热的信心,所以即使英国同意和谈,希特勒是否肯接受一个以理智和正义为基础的和约也似乎还颇有疑问。而且更进一步,自从吞并捷克之后,希特勒在全世界上的信用已经破产,即使他愿意签订任何协定,可是却没有人愿意再相信他。1938年,希特勒对于英国人的好心好意,以及英国人真诚地以为在慕尼黑取得了英德和平而大为庆幸的心情,却只有冷漠的表示。10月9日,距他在张伯伦极力要求接受的那个相互友好宣言上签字还不到两个星期,他在萨尔布吕肯发表演说时说道:“如果英国人民逐渐丢弃他们自凡尔赛和约时代承袭而来的那种神气,那就算是一件好事情了。我们不能再忍受.女.管.家.的.管.教了。如果英国政客要过问德国境内德国人的命运,或过问德国所属的其他人的命运,那是不恰当的”。



在英国方面,一方面出于一个大国的自尊,是不能接受这样一个城下之盟的。另一方面,上至国王,下至普通民众,对德国的一系列背信弃义行为无不深恶痛绝。既然他们可以背弃一个条约,那么也完全可以背弃任何一个条约(事实上德国的确也这么做了,1941年的6月22日,他们又背叛了与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英国人,都认定同德国只有战斗到底——除非一方已经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5月10日接替以制造慕尼黑阴谋而闻名的绥靖主义者张伯伦出任首相的丘吉尔,历来就是坚定的主战派人士,他在就职仪式上发表的演讲中明确说:“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赋予我们的所有力量,在陆地、海洋和天空,向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的黑暗罪恶势力战斗!”英国人民也清醒认识了纳粹德国的残暴和征服世界的野心,彻底抛弃了绥靖主义,全力支持政府将对德国的战争进行到底!7月16日,英国BBC广播公司著名的播音员德尔默,在希特勒发表谋和建议演讲之后仅一小时,没有请示上级,就代表全体英国人民在广播中答复:“元首先生,我.们.把.媾.和.建.议.塞.进.你.的.那.张.臭.嘴.里!”


二、大战前双方实力对比


 




德国一战后几乎被解除了武装,凡尔赛和约使德国处于无防御的状态。纳粹上台后从1935年重整军备,至40年也就5年的时间。虽然德国在军事建设上面的进步达到惊人的程度,并在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期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要看到,德国的军事工业体系并不完善。德国重新武装运动集中于军备本身而不是军备的生产能力,这是德国失败的一大根源。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表1 相对的制造业力量(世界产量=100)


年份 美国 苏联 德国 联合王国 法国 日本 意大利 七国共计

1929 43.3 5.0 11.1 9.4 6.6 2.5 3.3 81.2

1932 31.8 11.5 10.6 10.9 6.9 3.5 3.1 78.3

1937 35.1 14.1 11.4 9.4 4.5 3.5 2.7 80.7

1938 28.7 17.6 13.2 9.2 4.5 3.8 2.9 79.9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从表1中可以看出,德国的制造业力量的增长速度与苏联的进步相比是非常有限的。虽然对英国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是考虑到联合王国的人口仅为4400万,而德国为8000万。要是算上英联邦其他国家——如排名第八的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制造业能力,德国的优势并不明显。在战前,为了加强对英联邦国家的控制,联合王国就是英联邦国家“唯一的兵工厂”,其他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用于军工方面的极为有限,绝大多数军事装备都需要从英国本土引进。在大战爆发以后,以加拿大为首的其他英联邦国家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中生产了大量的军事装备用于战时消耗。这方面是德国难以相比的,虽然它的盟国和占领区也有相当的军事工业,但这些地区的军事工业产品中,只有轻兵器、轻型装甲车辆等性能尚可。在德国迫切需要的飞机、军舰、重型火炮等方面,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这些国家能够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表2 二次大战中主要国家用于军备生产的费用(亿美元)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3年

美国 6亿美元 15亿美元 45亿美元 375亿美元

英国 11亿美元 35亿美元 65亿美元 111亿美元

苏联 33亿美元 50亿美元 85亿美元 139亿美元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德国 34亿美元 60亿美元 60亿美元 138亿美元

日本 ———— 10亿美元 20亿美元 45亿美元


注:1943年费用按1944年美元比价计算


资料来源:《世界大战史》联邦德国普勒茨出版社1981年版


纳粹上台以后,德国的军费开支简直是疯狂,1939年时,比同期英、美三国的总合还高出一倍!可以说,德国从3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为战争作了大量的准备。



这种状态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负面影响的。在1938年, 按 支出占可动用产品净值的百分比 统计,德国用于军事目的的产品净值为 16.6 %,英国只有7.9%, 美国仅有1.5 %。也就是说,虽然德国在30年代中后期率先起跑并暂时领先,但它的后劲并不太足。毕竟德国没有足够的矿产资源、海外利益和外汇储备来维持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德国军备方面的问题,直接来源于希特勒的战略,因为希特勒从未预期同大国集团作战,他同样没有预期打一场持久战。他所预料的是短期内通过外交威胁或闪电战来实现他的有限目标。正因为这个理由,德国军备生产的数量不是决定于可用的资源,而是基于这种战略估计的需要而定的低得多的水平。此外,集中生产立即使用的武器,即“广度军备”,正是适应这种闪电战略的策略。


但是,掌管德国战争动员的托马斯将军以及他在德国总参谋部的许多同事,都从未赞同过希持勒的战略。他们要的是“深度军备”,即扎实地准备,精心地组织,谨慎地指挥的一场战争;“他们要的是能打一场对大国联合的持久战”。除了手头已有的武器以外,他们还要大量储备的装备和总体上是用来替换这些储备的重工业。虽然德国的煤、铁矿石、生铁和粗钢的生产有了相当大的增长,这些增长的大部分在三十年代已用于战争工业,从“现存”的工厂中增加煤和钢的生产并不等于深度军备,


由于初期战局不利,英国也迅速进入战时体制,从1939年就开始进行动员。1940年的军费比前一年高出了3倍多,到了1943年时又增加到1940年的3倍。4年时间猛增了10倍!甚至一度领先德国。充足的财力是英国胜利的重要保证。



表3 至1939年各国海军实力统计


  主力舰 航母 巡洋舰 驱逐舰 潜艇

英国 15 9 64 184 58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法国 9 1 50 28 77

德国 2 0 11 22 57

意大利 8 0 22 59 105


表4 法国战役时双方陆军实力统计


  陆军师 火 炮 坦 克 飞 机

英国 12 2600 1100 1500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法国 102 10500 2800 1700

德国 136 7378 2580 3824


另外,德国在重整军备的过程中军费的利用效率也有问题。1933年至1938年德国共投入军费约35亿英镑,同期法国的军费仅为11亿英镑,而且法国的军费中有约一半消耗在建设马其诺防线上面。也就是说,法国在这段时间内,虽然能够用于部队建设的军费仅有德国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但取得的国防成果并不亚于(或者说只稍逊于)德国。从表3、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德国空军强,陆军与法国相当,但海军则不值一提。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法国从一战时期的逐步积累,另一方面,则说明德国的军费中有一定的泡沫成分。商品的价格会随着商品的供需关系变化而上下波动。德国在5年时间内建设了如此强大的一支军队,其军品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对军品的采购价格不可能不造成影响。法国战役德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取得胜利,期决定因素不是军备,而是德军方面的部队素质较佳、领导较好以用盟军方面一系列致命的失误。




三、德国入侵英国的准备


 




在7月16日,各种诱降努力失败之后,希特勒才正式发布第16号指令《关于对英国实施登陆作战的准备》。 要求德军从拉姆斯盖特到怀特岛以西地区的宽大正面上,出敌不意地渡海登陆。登陆的前提条件为:

   1、必须在士气上和事实上打垮英国空军,使它在德军横渡海峡时不再有值得一提的攻击力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2、必须开辟没有水雷的航道。

   3、以稠密的水雷障碍,封锁多佛尔海峡两端和大体在奥尔德尼岛一波特兰一线的海峡西部出入口。    4、以强大的海岸炮兵,控制濒陆海区,实施炮火掩护。

   5、在渡海行动开始前不久,将英国海军力量牵制在北海和地中海(通过意大利人),是比较理想的,现在则必须力图以空袭和鱼雷攻击来消耗英国本土的海军力量。


在这份由陆军拟定的指令中几乎不体谅海军的困难。指令中规定德军将在拉姆斯盖特到怀特岛附近的宽大正面上实施登陆突击,全长约200英里;指令要求在8月13日前做好攻击的准备。雷德尔耐心地向希特勒作了如下解释:这样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将需要许多港口供突击舰队做准备,法国的港口已被破坏得无法使用,舰船在这些港内的集结必然会使入侵计划暴露给英国人;无论如何,德国没有这次登陆作战所需要的大量舰船。雷德尔强调指出,两栖突击必须选择在一个狭窄的正面上实施,这样,才可以保持一条跨越英吉利海峡的补给线。根据雷德尔的观点,唯一可行的登陆场位于多佛尔至比奇角之间(将登陆正面宽度砍掉了约60%)。



7月21日,希特勒接见了三军首脑。他告诉他们,战争的决定阶段已经到来,但是英国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希望转危为安。他谈到美国对英国的支持以及德国对苏俄的政治关系可能发生的变化。他说,应该认识到执行“海狮”作战计划是迅速结束战争的最有效的方法。希特勒在同雷德尔海军上将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以后才开始了解到,由于潮汐、海流和海上的种种神秘,渡越海峡将牵涉到些什么问题。他把“海狮”作战计划说成是“一种非常大胆勇敢的事业”。“即使航程很短,但这不是渡过一条河,而是渡过敌人控制的一个海。这不像进攻挪威那样一下就可以过去的;采取突然袭击是不行的;在防守上有所准备并且极端坚决的敌人将对我们进行抵抗,并控制我们所必须利用的海域。陆军作战需要四十个师。最困难的问题是物资的补给和储备。我们不能指望在英国就地获得任何物资的供应。”首要的条件是完全控制空中,在多佛尔海峡使用威力强大的大炮掩护渡海,并用布雷区保护。他说道:“一年中的时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在9月份的下半个月天气非常恶劣,在10月中旬就开始有雾。因此,主要的登陆行动必须在9月15日完成,过了这一天以后,德国空军和重型武器的配合就不大可靠了。既然空军的配合是决定性的条件,就应该把这一点当作决定日期的主要因素。”


不管怎么说,毕竟作战计划已经发布了,各个军兵种都必须在自己的本职范围内全力以赴,尽可能的满足计划中所有事项,为登陆作战做好准备工作。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无论如何,所有的作战准备都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制空权的争夺和空中打击。自从飞机出现以后,迅速显示出了其在军事领域的重要性。在任何一个大规模作战计划中,夺取制空权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没有制空权的军队就如同一栋没有屋顶的房子,毫无安全感可言。另外,由于海军实力的严重不足,对地火力支援就只能依靠轰炸机了。要想轰炸机有足够的行动自由,能够通过轰炸机场、港口、军工厂、地面部队、舰队等目标来削弱英国的军事实力,夺取制空权也是必不可少的。



从纳粹上台一真到一九三八年初,德国空军都没有对英的空战计划。德国空军作战局撰写的并于一九三八年八月提出的对形势估计的报告,十分清楚地表明空军以后会以什么方式展开对英空战。该报告宣称,在现有的情况下,决不可能指望通过德国空、海军对敌战争经济的破坏来解决战斗。因此,德国空军的根本任务必须是确保地面部队作战的主动权。



这种作战理论在波兰和法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后在苏联也会取得巨大的成功。但现在面对的情况却是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空军必须在一段时间内单独与一个实力强劲的国家作战。



不列颠之战拖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开始,原因很多。一则,攻打法国期间,德国空军负担沉重,力量自然受到了削弱。在四、五、六这三个月中,德国空军共损失了2784架飞机,其中包括231架近程侦察机、106架远程侦察机、579架战斗机、216架双引擎战斗机及夜间战斗机(ME-110型和“容”-88型)、976架轰炸机、187架对地攻击机、242架运输机、90架水上飞机以及67架通信飞机。虽然凭借德国的工业实力,这部分损失能够很快恢复,但这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



德军计划投入三个航空队的2600架飞机,其中包括949架水平轰炸机、336架俯冲轰炸机、869架战斗机、268架双引擎战斗机以及其他飞机。驻荷兰、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地区的凯塞林元帅指挥的第2航空队,攻击英格兰东南部;驻法国北部地区的施配尔元帅指挥的第3航空队,攻击英格兰西南部;驻荷兰和挪威的施通普夫上将指挥的第5航空队,攻击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其中第2、第3航空队作为主力,将投入全部力量,第5航空队配合行动,只投入部分兵力。



至于布雷行动,在收集到的资料中没有证据表明德军有多大的进展。 布雷方面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地型原因,英国西部海岸缺乏适合布雷的地理构造,结果就导致可以使用水雷的地段有限。技术方面,当时水压引信还没有完成,磁引信也容易受到其他条件的干扰而失效。另外,可能是出于不对地面部队的登陆作战构成负成影响,德国高层也对布雷行动的态度也并不一致,比如戈林在讨论如何使用第九航队空时,他就明确禁止沿英国南部海岸布雷。再加上英国对水雷威胁有较高的认识,为此进行了专门的对应措施,德国的布雷工作从未给英国造成足够的威胁。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登陆的海岸宽度和攻击目标的数目上,德国参谋人员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而相当粗暴的争论。陆军要求在多佛尔到波特兰以西的莱姆.里季斯的整个英国南部海岸的一系列地点登陆。他们还要求在多佛尔以北的拉姆斯格特进行辅助性登陆——而德国海军参谋部则说,安全渡过英吉利海峡最适宜的地区是在北福兰角和威特岛西端之间的地方。 陆军参谋部曾拟定计划,要在多佛尔往西到莱姆湾之间的各个地点登陆十万人,随后再马上紧接着登陆十六万人。德国陆军元帅哈尔德宣称,在布赖顿地区至少应登陆四个师。他还要求在迪尔同拉姆斯格特之间登陆,至少用十三个师,尽可能在整个战线的各点同时登陆。此外,德国空军还要求准备船舶,以便随同第一批登陆的军队运去五十二个高射炮中队——但是,海军参谋长申明,像这样大规模或这样迅速的行动简直是不可能的,海军无力承担护送登陆部队通过所提到的辽阔海域的任务。他的意思是陆军应该在这些范围以内挑选最有利的登陆地点。即使掌握了空中优势,海军的力量也不过一次能护送第一批人渡海,他们认为多佛尔海峡最狭窄的部分是困难最少的航道。要把第二批的十六万人连同装备一次运过海峡,就需要二百万吨船舶。即便是具备了这种空想的必要条件,登船的港口也难以容纳如此大量的船舶。只能把这些师的第一梯队运过海峡去建立狭窄的桥头阵地,要运送这些师的第二梯队登陆,就至少又需要两天,更不用说把认为必需登陆的第二批六个师运过去了。他进一步指出,在辽阔的海岸线登陆,便意味着各个选定的登陆地点涨潮的时间有三小时至五小时半的差别。因此,要么就在某些登陆地点接受不利的潮汐条件,要么就放弃同时登陆的想法。他这个意见是很难反驳的。


陆军方面根据最后决定的登陆地点拟定了最后的计划。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龙德施泰特,但是由于缺乏船舶,把他的部队减为十三个师,后备部队为十二个师。曼斯坦因指挥的第38军将在第一波中渡海。来自鹿特丹与布洛涅之间各港口的第十六集团军将在海斯、拉伊、黑斯廷斯和伊斯特本附近登陆;至于从布格涅与勒阿弗尔之间各港口来的第九集团军则进攻布赖顿与沃辛之间的海岸。然后这两个集团军一齐向坎特伯雷—阿什福—梅菲尔德—阿伦德尔这条掩护线前进。这些部队基本上是现成的,人员、武器和后勤保障系统都处于完好状态,官兵们也因在法国的胜利而士气高涨。



为渡海所开发的坦克潜渡装置虽然有实用价值,并在战后成为坦克的标准配置,但至少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不了作用。毕竟几百、几千米宽的河流与海洋之间没有可比性,坦克加上潜渡装置就可以跨越海峡的想法并有成功率可言。



最重大的头一项任务落在海军参谋部的身上。德国大约有一百二十万吨海运船舶可以用来应付它的一切需要。载运入侵部队就需要用去一半多,这样一来就会在经济上引起巨大的混乱。9月初,德国海军参谋部报告已经征用:



  运输船只            168艘(共七十万吨)

  驳船              1910只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拖船及拖网船           419只

  摩托艇             1600只


1940年8、9月间德国在英吉利海峡增设重炮一事非常注意。炮台尤其密集的地方是加来和灰鼻角附近,很显然,其目的不仅要阻止英的军舰进入海峡,而且还要控制跨越海峡的最短的航路。到9月中旬,下列的大炮已经架设起来,专为这一地区使用:



  (一)在灰鼻角之南,“齐格菲”炮台设有380口径的大炮四门。

  (二)在布格涅之北“腓特烈—奥古斯特”炮台设有305口径的大炮三门。

  (三)在灰鼻角,“大选帝侯”炮台设有280口径的大炮四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四)在加来和白鼻角之间,“亨利公爵”炮台设有280口径的大炮二门。

  (五)在加来东边,“奥登贝格”炮台设有240口径的大炮二门。

  (六)在灰鼻角—加来地区,M.1,M.2,M.3,M.4炮台一共设有170口径的大炮十四门。



  除此之外,到8月底,为了防御而沿法国海岸架设的德国陆军重型和中型炮台不下三十五座,另外,还用缴获的大炮架设了七座。 鉴于多佛海峡最窄处只有36公里宽,这些火炮给英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不仅可以对穿越海峡的船队进行远程炮击,甚至可以直接炮击多佛尔港一带的英国目标。英国曾费尽心思来对付它们,在后文中将提及。



可是在地中海,意大利并不是一个可以信赖的盟友。在规模上占有优势的意大利海军根本不是英国这个老牌海军强国的对手。空军方面,意大利也曾根据“墨索里尼的好意”向希特勒提出派三十个空军中队,参加侵略活动。陆军被婉言谢绝了。于是仅派去了几个空军中队,但是成绩不佳。意大利的飞机性能并不出众,并且适合地中海温暖湿润气候条件的飞机并不适合海峡地区的阴冷恶劣的天气条件(马基C.200战斗机还是开敞式坐舱),而意大利空军飞机大部分没有无线电和导航设备,而其与德空军的协同也有问题,对英本土作战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这已经为参战的部队空军的表现所证明。1940年11月11日——就在坎宁安将军奇袭塔兰托的同一天,意大利空军奉墨索里尼之命,参加了对不列颠的空袭,从而为英国飞机袭击塔兰托一事平添了一点含有讽刺意味的色彩。一支意大利轰炸机队,在六十架战斗机的掩护下企图轰炸梅德韦河盟国的军事运输舰队。他们遇到英国战斗机的截击,有八架时轰炸机和五架战斗机被击落。这是意大利在二战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攻击英国本土。



四、英国的对策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经济上的改变

1939年11月在伦敦召开的一次英联邦部长级的会议,第一次对战时的经济计划进行了讨论。这次会议是由安东尼.艾登主持的,他在战争爆发时成为负责英联邦事务的国务大臣。当时认为,海外英联邦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供应食品和原材料,而联合王国则将生产大量军火和其他工业品。不过,加拿大从一开始就能够在工业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而澳大利亚和印度两国则拥有宝贵的工业潜力,可以发挥出来为战争服务。但是,首先要加强的是扩大从海外输入初级产品。联合王国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订有长期合同,规定联合王国要购买澳、新两国所有可供出口的剩余主要食品和全部羊毛。加拿大与英国的食品贸易(除小麦和面粉外)在战前是有限制的,这时开始大大增加了食品的供应,尤其是增加了向欧洲输出熏肉和干酪。在联合王国,食品贮存量增加得这样快,以致在不列颠战役期间为其建立合适的冷藏库都成为问题。



战争对于英联邦经济所产生的最初的影响之一,后来证明也是最持久和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就是成立了英镑区,它包括除加拿大以外的所有英联邦国家以及其他许多国家,参加国必须接受有关处理其黄金和美元储备的共同协议。英镑区是从那种把战时实行的严格的汇兑和管理措施应用于战前年代的正常银行业务的办法发展而来的。根据这种办法,许多国家,包括除加拿大以外的英国所有已经实行自治的自治领,以及联合王国的所有属地、殖民地和保护国,都在伦敦存放了一部分应急储备和多余的银行资金。这些钱都是折合英镑储存的,在1939年以前,英镑一向是可以自由兑换的。当战争爆发时,联合王国完全意识到,有必要把它在国外的资产变为动产,把它的美元和黄金收入保存起来,并建立一套外汇管理制度。有一两个在伦敦已有储备的国家拒绝加入这个体系,可是,一批重要的国家还是遵从战前的做法。与此同时,它们同意把自己赚得的外汇全部存在联合王国。由于这一协议而设立了英镑区美元公共基金,以汇集来自通称为英镑区国家的美元收入。



  经管这笔公共基金的是联合王国,它起了一个银行的作用,向各有关国家支付它们所需要的美元。加拿大由于其货币和经济与美元有密切关系,没有加入英镑区。南非联邦虽然参加了英镑区,但是有其单独分开的黄金储备。英联邦的所有其他国家,以及某些中东国家,后来都留在这个结合得很紧密的组织内,这个组织以后不仅在筹措战争经费方面,而且在战后的贸易结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英国参战时,有四十五亿美国的资产,其中包括美元现金、黄金和在美国可折算的投资。增加这些资财的唯一方法是:在大英帝国——当然主要是在南非——开采新的金矿,以及千方百计地向美国输出商品,特别是奢侈品,如威士忌酒、上等毛织品和陶瓷等。在战争的头十六个月中,用这种方法又获得了二十亿美元。在那个一艘战列舰仅需几千万美元、一架战斗机仅需几万美元的年代,这无疑是一笔十分巨大的财产。在1939年,德国全年的军费不过34亿美元。



在工业方面,动员工作也在比较迅速地展开着。联合王国已经不能象在1939年那样,被看作是英联邦独一无二的大兵工厂。工业生产必须在英联邦海外的国家中迅速发展起来。英国派了有关键作用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去管理海外的工厂,许多地区开始拟订扩大生产的计划。加拿大建立了一个规模相当大的造船工业。印度的工业生产能力发展得很快,所以到1941年底,就能供应本地区武装部队所需要的各类物资总数的大约四分之三。尽管在战前印度所用的烈性炸药必须全部进口,同时也不能全面生产机动车辆、无线电收音机、动力机床或一般机器,而现在却有这样的成就。在南非,有一个名叫H.J.范.德.比尔博士的头面实业家,受权负责发展工业。到那年年底,南非联邦不仅已经建立起一个规模虽小但很有用的军火工业,而且还使自己成为一个给所有在中东作战的部队服务的大型维修基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发展了工业,前者开始制造飞机和坦克,后者利用本身有限的工业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地改为生产某些军火。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1940年6月,英国又把法国在美国的订货合同接手过来。除此之外,还向各方面发出了新的订货单,订购飞机、坦克和商船,推动了美国和加拿大兴建大规模的新工厂。 截至1940年11月,英国付清了所收到的一切货物的货款。此时英国已经卖掉了价值三亿三千五百万美元的美国股票,这些股票是用英镑从英国的私人持有者那里征购来的。在此期间,英国总共支付了四十五亿美元以上的现金用于军事方面。考虑到战争的长期化,还保留约二十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应付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情况。 强大的财力帮助英国挺过了1940年下半年最危险的一段时间。



(二)寻求美国的支持


英国自身的实力毕竟是有限的,要想战胜德国,必需有强有力的盟友的支持。在当时,唯一能够指望的,就只有美国。但在大战的最初阶段,美国国内孤立主义非常严重,很多美国人认为,欧洲的事与自己无关。受中立法的约束,使得罗斯福总统不得不在1939年9月3日颁布禁运令,禁止把武器运往任何交战国家。这种作法无疑是对急需军事装备的英、法致命的打击,没有美国的武器,英国和法国是不可能撑得过1940年的。所以,十日之后,罗斯福总统召开国会,举行特别会议,考虑撤销禁令,因为这项禁令表面上似乎很公允,实际上却剥夺了英国和法国在运输军火和供应品方面拥有制海权的优越条件。经过好几个星期的讨论和争执,直到1939年11月底才撤销中立法,而代之以“现金购货,运输自理”的新原则。这样,在美国方面,仍然保持着一副严守中立的样子,因为美国人既可以把武器自由地卖给盟国,也可以自由地卖给德国。事实上,在英法两国海军面前,德国的海军实力是极其弱小的,最多只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破交作战,根本无法保卫本国的远洋航运。即使德国非常迫切的需要美国的军事装备,能够运输回国的机率几乎为零,德国人根本不敢冒这个险。而英国和法国则只要他们有“现金购货”,就可以自由自在地“运输”——虽然运输途中会受到德国袭击舰和潜艇的威胁。



1940年12月16日,罗斯福总统在从加勒比海归来,翌日便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明了他的计划。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的邻居的房子着了火,而我在离他四五百呎远的地方有一条浇水用的水龙带。如果他能拿我的水龙带去接在他的水龙头上,那么我就可以帮他把火扑灭。现在我怎么办呢?在救火以前,我不会对他说,‘邻居,我这条浇水用的水龙带值十五块美元,你得给我十五块美元才能用。’不能这样作!那怎么办呢?我不要这十五块美元——在把火扑灭之后,我把水龙带拿回来就是了。”他还说:“无庸置疑,绝大多数的美国人都认为美国最直接有效的防卫在于大不列颠之得以保卫其本身;因此,姑且不谈我们在历史上和在当前都对在全世界维系民主制度于不坠深感兴趣,就是从自私的观念和美国的国防出发,我们也应竭力帮助大英帝国去保卫它自己。”他最后说: “我打算消除美元符号。”



  在这个基础上,“租借法案”立即草拟完毕,提交国会。法案一经国会通过,就马上改变了战争的整个局面。它使美国能够通过协定而无拘无束地为英国一切的需要制定包罗万象的长期计划。没有规定偿付的条款,甚至连以美元或英镑计算的正式帐目也没有。英国可以从美国得到所得到的东西,无论借的或租借的,都是完全免费的。因为英国对希特勒暴政的继续抵抗,被认为是和美国的利益是休戚相关的。按照罗斯福总统的说法,今后决定美国武器的去向的,不是美元而是美国的国防。



从1940年11月到1941年3月通过租借法案这段期间内,虽然英国的美元储备非常紧张,但为了帮助英国继续作战,美国政府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应急方法。美国政府买下了根据英国的定单在美国建立的几个兵工厂。他们把这些工厂纳入美国防务计划之内,将其产品大量提供给英国。美国国防部定购了一些并非他们所急需的军需品,以便制成之后再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转让给英国。 自《租借法案》通过以后,美国就成为了英国的“免费兵工厂”,规模巨大的军事装备被源源不断的提供给了英国及英联帮部队。英国的国内生产装备不仅能够满足本国的需要,而且从1941年下半年开始,已经有能力为苏联提供大量的援助。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