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 - FTChinese.com - 中国应该增加国内支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02:22
中国应该增加国内支出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
2006年10月23日 星期一


国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汇率机制?答案一定是:一个能支持国内稳定增长的机制,而且鉴于中国在全球的作用日渐增强,这个机制也要能够支持国外的稳定增长。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将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转向更加依赖消费。中国这样做,说明它已在政治意愿层面确立了目标。如今,它必须在政治意愿层面确立达到目标的手段。
位于华盛顿的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尼古拉斯•拉迪(Nicholas Lardy),在新近一篇发人深思的论文中阐明了这种转变的依据*。过去25年来,这个研究所为了人们更好地理解国际经济政策问题,做出了众多贡献,这只是其中之一。我未必认同它发表的每一个观点。这并不奇怪。但如果没有它,这个世界就会孤陋寡闻、死气沉沉得多。所以,我还是要祝贺该研究所生日快乐!
拉迪的贡献是一个绝佳例证。他认为,中国经济的情况,未必都像统计数字所显示的那么健康。在2001年至2005年之间,投资对于总需求增长的贡献度超过50%。经常账户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2001年为1.3%,去年猛增至7.2%,而今年的预测比例为9.1%。其结果是,商品和服务的净出口,去年带动总需求增加了四分之一,今年还将增加五分之一。中国目前的经济扩张,显然是投资和出口主导型的。

 
 
这有什么不对吗?回答之一是,中国领导层自己认为这种情况成问题。2004年12月,中国领导层同意转向消费主导型增长。拉迪指出,它这么做的理由很充分。
首先,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已飙升至40%以上,远高于其它快速增长的东亚经济体在可比发展阶段的水平。
其次,效率低下,症状就是产能过剩:在钢铁方面,中国仅闲置产能就超过了日本2005年的钢产量。
第三,这种资金密集型增长,已导致能源需求迅速增加及就业的缓慢增长。在1993年至2004年间,就业每年仅增长1%。
第四,新增投资可能给银行业带来新一轮不良贷款,破坏中国建立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努力。
最后,净出口的增加有可能引发反弹,尤其是在美国。中国太大了,不能依赖出口主导型增长模式。
在所有这些理由之外,还应该加上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应该提高国民目前较低的消费水平。拉迪指出,2004年,中国的人均GDP是印度的2.5倍(以市场价格计),而家庭消费仅比印度高出三分之二。
中国决策者能提高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并由此降低储蓄占GDP的比例)吗?回答是:能。你可以就中国目前的政府存款与企业存款之间的平衡提出异议。但毫无疑问的是,两者之和占总储蓄额约三分之二。中国政府可以轻易地借入和支出更多资金,它还可以要求国有企业派发股息,迫使它们借贷,而自己花掉这些钱。
在中短期内,最佳的政策将是增加政府在卫生、教育、福利和养老金方面的开支,尤其是在该国最贫困的地区增加开支。不过,正如拉迪所示,在实践中,政府增加开支的举措始终过于保守。鉴于中国的储蓄过剩,现在需要的是增加远高于5% GDP的额外支出。
这就把我们带到汇率问题。首先,这种支出增加会不会提高实际汇率,即提高不可贸易服务相对于可贸易产品及服务的价格(上周专栏中讨论过这一点)。对多数经济体而言,答案将是肯定的。鉴于中国劳动力供应充足、投资率偏高,不出现这种结局也在意料之中。目前所需要的一切,可能不过是实现投资的重新分配,将投资引向那些资本密集度更低的服务活动。
因此,从扩大开支入手可能是明智的,而且无须担心汇率迅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没有必要。然而在实践中,假设增加消费确实开始引发通胀压力,那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或者可以容忍更高的通胀率,并保持对货币升值的严格控制,或者可以允许货币加快升值,并确保通胀得到控制。通胀和升值,无非是让不可贸易品和可贸易品之间相对价格产生所需变化的两种方式,可以交替使用。
从本质上看,政府必须决定,固定汇率与稳定价格之间,究竟哪一个会是更好的预期参照指标(anchor for expectations)?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稳定价格似乎是正确选择。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日趋成熟,它将需要“瞄准通胀目标的”央行以及浮动汇率体制。在短期内,中国可以保持相对固定的名义汇率,而接受更高价格。但由此导致的经济过热,可能会让中国付出很高的代价。
起点并非汇率,而是国内支出。此外,额外增加开支的首要目标,并非为了应对国外的政治压力,而是为了更高效率地利用本国资源。
不过,假设中国确实扩大了需求,并因此缩减经常账户盈余。这是否会改变全球的“失衡”模式呢?可能不会。这种变换也许仅会导致其它国家出现更多盈余,而不会缩小美国对华逆差。但是,通过增加国内开支,中国政府至少可以尽其所能,减轻其承受的外部压力。
这项政策将符合中国人民的自身利益。但它也符合一个更均衡的全球经济的利益。鉴于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约1万亿美元,它不会承受什么风险。中国政府已作出正确的决定。如今它所需要的,只是执行自己的决定。
*中国:走向消费驱动型增长之路,国际经济政策简报,2006年10月,www.iie.com
作者简介:马丁·沃尔夫 (Martin Wolf)是英国《金融时报》的资深编辑 (associate editor)和首席经济评论员。他对全球经济有着精辟的深刻分析,获得了国际上各界广泛普遍的承认赞赏。在 2003 年度“最佳商务记者奖”评奖中,他荣获“十年杰出成就奖 ”。沃尔夫先生1971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经济学硕士。然后,他到世界银行任职,并于1974年出任世行资深经济学家。1999年以来,他一直是每年一度的 “世界经济论坛 ”的特邀评委成员。
译者/ 徐柳 牛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