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从三大时代背景看“十一五”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7:13:58
    许小丹


  对于曾向“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的412万公众来说,“十一”长假后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令人分外牵挂。不仅因为这部变“计划”为“规划”、大规模问计于民的新五年规划首次大量吸收了民众的真知灼见,更因为这部规划将在下一个五年跨度的时间段里,实实在在地改变中国13亿人的命运。

  10月11日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2006年至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与以往相比,新的五年规划有别于以往历次五年计划的鲜明特点,在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强调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站在“十五”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正在进入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对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作一全面回顾和准确判断,将有利于准确理解“十一五”规划建议对当前时代背景所蕴含的时代要求所作出的部署和解答。

  背景一: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处于承前启后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危机多发期。

  部署和解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进行发展模式创新和体制创新。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将处于难得的黄金发展期和新的上升期。支持这一判断的现实条件有: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本快速增加。到2010年,我国劳动力总量将达8亿人之多,新增大学本科、研究生等高等学历的人力资源2500万人左右,规模巨大并且成本相对较低的劳动力资源、巨额的人力资本,将是我国经济成长的强劲的比较优势。

  ——从我国资本的来源看,我国国内国民储蓄率较高,这又为产业发展的投资奠定了积累的源泉。

  ——随着城市化、交通现代化和通讯数字信息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港口和机场、信息网络等条件将不断改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逐步完善,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与此同时,“十一五”时期也将是“矛盾凸显期”。200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曾对98名中外著名专家进行过调查,受访专家中66.23%认为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将处于危机多发期。这一判断被称为“盛世危言”,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对“十一五”期间可能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风险因素,这份报告列出了10个主要方面:就业问题、“三农”问题、金融问题、贫富差距、生态与资源问题、台湾问题、全球化问题、腐败问题、信心和诚信问题、艾滋病和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十一五”这一关键时期能否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进行发展模式创新和体制创新,将对我国的长期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实施能否在实践中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关键是“十一五”这一步迈得怎么样。如果这一步迈得好,到2020年,我国将能够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迈得不够好,那么我国目前已经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问题,在“十一五”时期就会与经济快速增长和全面对外开放发生更加剧烈的冲突。

  专家评点  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主任郑必坚:在这样一个“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国内环境中来展开“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布局,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多方面的统筹,大力度的协调,才能真正做到平稳和较快的发展。

  背景二:20多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差别拉大(包括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就业问题任重道远,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仍相当艰巨,社会公正问题凸显。

  部署和解答:端正发展目标:以人为本。强调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今年早春时节,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做了权威性表述。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对和谐社会的向往,既是现代国家普世价值的体现,也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之光。

  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现实,离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还有相当差距,对此,善于下基层调研倾听民声的决策层有着清楚的认识。我国在分配方面的不平等仍在加剧,包括持续拉大的收入差距、教育差距等方面。从经济发展来说,我国过去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但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短腿”效应也正在逐步显现。

  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发展战略的提出,正焕发出中国新一轮经济“雁阵齐飞”的新局面,但目前区域经济失衡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改观。丁元竹指出,当前西部与东部增长率的差距仍呈逐年扩大趋势。

  就业方面,中国劳动力在较长时期内仍将维持刚性增长。从2006~2015年,全国城镇每年将新增550万劳动力;按年城市化速率1%,城市每年需要接纳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万人;国有和集体企业深入改革,每年再就业还需要提供450万个工作岗位,加上消化往年积累的失业劳动力,城镇每年总共需要提供240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就业压力非常大。

  增长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人,是要不断增进国民福利,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提高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社会政策成为“十一五”规划的一大重点。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共有10处提到“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力度)”,包括农业和农村、农村基础设施、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科技、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社会保障、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等方面。从这10处“加大投入”,不难看出决策层治理发展失衡问题、以人为本追求和谐发展的决心。

  专家评点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在未来五年,中国将不懈追求公平的增长、均衡的增长和可持续的增长。

  背景三: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尖锐,建立在高资源消耗基础上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到尽头。

  部署和解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提出“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的硬指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左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Michel C.Oksenberg领导的“未来中国研究小组”提出:“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侵蚀以及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健康并限制增长率”。国家发改委课题组调查认为,由于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

  中国政府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提出要实现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和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从“九五”到“十五”,这两个根本转变一直没有能够实现。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把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结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而且近年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呈现明显增长趋势。一个不得不达成的共识是:不转变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将难以承受,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虽然提出了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要求,但国家发改委参与“十一五”规划起草部分工作的权威专家指出,实现这一经济增长只需要GDP每年增长6%就可以实现,是不难达到的。党中央制定这样的增长目标的意图在于继续放低经济增长速度,而强调将结构调整、提高质量和效率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来。

  专家评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任何一种增长模式,总是建立在特定的体制基础上,与之共生共长。在中国的条件下,传统增长模式是与行政计划体制相联系的。关键在于政府进行自我革命,实现职能的转变,只有这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实现。

(编辑:莫凡)

半月谈网络版 2005-11-03 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