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搜狐财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2:42:25

编者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全会公报透出的信息看,“十一五”规划是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规划,是一个关注民生的规划。 透过浓墨重彩的民生议题,“十一五”规划的亲民色彩跃然眼前。可以预见的是,布局民生大计的“十一五”规划将给亿万民众带来更多的雨露滋润,确保中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看点:1.“计划”让位“规划”。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耐人寻味。
2. “先富论”,将在“十一五”规划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
3. 规划将添加更多关注民生、体现民意的表述,即在对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共享中更加注重利益兼顾,各个层次的老百姓将切身感受到“十一五”带来的实际利益
编辑点评:我们相信正在酝酿编制的“十一五”规划不单纯是一个蓝图,更是政府对芸芸众生的郑重承诺,它不仅仅是事关未来的5年,更关乎今后一个时期的国计民生,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命运。我们有理由对彰显以人为本的“十一五”规划充满期待
百姓心声: 能切实做到让百姓安居乐业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国富民强,民富了则国会更强!盼望老百姓的物资、精神生活能真正得到提高! ……更多
"十一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特别策划
百姓梦想中的十一五规划

关注十一五规划 关注中国资本市场
"十一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公布。【详细进入】【建议全文】【评论】
【最新报道】
·十一五规划建议加强内地和港澳在产业发展等合作·十一五规划建议: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十一五"扶贫重点做六工作 稳定解决温饱成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十一五”新跨越
【十一五规划六大重点】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
·十一五规划建议加强内地和港澳在产业发展等合作
·十一五期间中国将优先开发能源等关键领域技术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寻求新突破:调整城乡利益分配格局
·中国未来五年规划倾向有利于穷人收入的增长
城市化发展
·以共同富裕为中心 城市化发展将富裕数亿农民
·中国城市化的三大问题与三大对策
区域经济
·中共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力促区域协调发展
·十一五规划四大经济区:多了成渝 少了珠三角
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力推中国和谐社会建设
·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专家点评】
·项怀诚:“十一五”社保覆盖东部发达地区农村
·温铁军:五中全会新提法凸显发展战略重大转变
·解读十一五规划:经济不能发展太快也不能太慢

十六届五中全会
十六届五中全会
"十五"成就
五大指标嬗变
人均GDP超1000美元
免征农业税
策划制作
搜狐财经王璐

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各地经济发展:
·重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构筑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广东省正改变观念 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
·潮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有效拉动全区经济增长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嬗变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历史性嬗变已成为许多专家的共识。 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中国经济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堪称奇迹。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也为高速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代价。 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根本问题,就是站在“人”的高度看问题,让改革二十多年来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文
专家建言:
·实行循环经济:做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衡量标准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吴敬琏: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刻不容缓
·粗放型产业仍占主导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
·林毅夫:解决“穷”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关注三农问题




三农政策十一五规划锁定三大重点
除了结构变迁、深化农村内部综合配套改革外,以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为核心,调整城乡利益分配格局,将是“十一五”规划中三农政策的重中之重 ……全文
政策核心:调整城乡利益分配格局:
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始呈现良好的势头,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缓解了,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综合效益不高的矛盾仍很突出。因此,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仍是“十一五”期间的重点。
·“三农”问题寻求新突破:调整城乡利益分配格局
·解读农民贫困的根源
突破口:落实农村公共产品提供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 “三农”攻坚将突破
·工业反哺农业以人为本 制度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农业产业化备战“后农业税时代”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四大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诸侯经济能多久
有人将上海、以南京为中心的江苏地区和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地区比作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三条巨龙,但是目前的难题是怎样将这三条巨龙整合在一起,使整个长三角腾飞起来。 长三角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区域内同类产品竞争的内耗过大而外部竞争力不足,影响了长三角整体联动效应的发挥。 …[更多]
京津冀地区

京津冀逐步打破区域壁垒
历史上的北京和天津,竞争甚于合作。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在于没有整体区域规划造成的城市定位相似。这也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在前一段时间充足的曝光,京津冀一体规划的问题再次热论,“十一五规划”中,京津冀将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试点。…[更多]
成渝地区

成渝发展带动西部
“将成渝地区列入‘十一五‘规划,是加快西部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步。历史上成渝地区本就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产业联系比较紧密”“可重庆被列为直辖市后,行政壁垒反而阻碍了成渝之间的经济合作。” 而这正是“十一五”规划要改变的局面。 …[更多]
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区域经济圈形成还要多久
中国正在酝酿涵盖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大东北经济圈”,希望打造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后的中国第四大经济圈。通过贸易来拉动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起全东北的振兴。 东北三省是大东北经济圈的主体,因此东北的重新振兴关系到东北经济圈的建设进程。 …[更多]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的巨变,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最大的事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挑战。正是基于这一巨变,也就产生出在巨变中形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
然而人类历史发展是可以选择的,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也包括北欧,都出现了社会的分化和阶级冲突,促进了国家选择社会的妥协和达成共识,特别是劳资矛盾冲突激烈的时候,政府作为第三者进行社会协调,从而形成社会共识,共识形成的过程就是妥协。社会妥协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持续的社会稳定、政治稳定,进而形成了社会的和谐,各个方面的利益得到了调整,公民得到和享有更多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中国需要“和谐社会”的理想。最大的挑战就是,在现代中国巨变的过程中,在社会矛盾日益冲突,社会日益分化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出现一个大的社会转折,形成社会妥协,达成社会共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我评和谐社会]

第一,确立了公民的权利,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1960年代联合国通过了两个人类共同目标的文件,强调的是公民的社会权利、文化权利。社会权利是与社会保障密切相关的,文化权利与教育权利相关。这两个权利保障了每个人基本的生产条件和社会底层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能够实现向上流动的基本保障。所以在这个情况下,贫困人口可以向中产阶级发展,一个社会的中产阶级可以成为主体。
第二,建立合作主义的政治框架。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阶级、阶级斗争在一定时期非常激烈,但是到了20世纪中期,比如德国实现了社会的和解,是指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和解、合作甚至成为社会伙伴,能够在体制内通过谈判和沟通解决利益的冲突。什么是和谐社会的含义,我认为指的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和谐关系,公民权利讲的是公平和公正的问题。
第三,强化公民社会,让公民可以组织起来,以进入市场应对市场的风险,能够进入国家的公共政治,参与公共政策的决定。[详细阅读]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953年:苏联决定帮中国建设141个企业

1955年:陈云作“一五计划”报告
●任务: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多种形式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问题:出现全局冒进,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
●完成情况:全国基本上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文][评论]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

1958年:“卫星田”稻穗竟能拖住一个小姑娘

大炼钢铁;市民将自己家中的铁制用具送去炼钢
●任务: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问题: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泛滥。
●完成情况:由于计划严重脱离实际,指标过高,加之自然灾害和前苏联撕毁合同,使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陷入困境。[全文][评论]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

1966年:毛泽东佩戴红卫兵袖章,天安门首次检阅红卫兵

1967年:第一颗氢弹
●任务: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发展农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问题:受到“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破坏。
●完成情况:到1970年,计划主要指标基本上完成和超额完成。但“三线”建设步子过急,给整个经济协调发展带来影响,造成很大浪费和后遗症。[全文][评论]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

1971年:乒乓球外交;“小球推动大球”

1973年:“蜗牛事件”;江青怀疑外国骂中国爬行主义
●任务: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强大的战略后方;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狠抓钢铁、军工、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问题:“四五”计划遭到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
●完成情况:经修订的“四五”计划纲要规定的主要经济指标有近一半未能完成计划。 [全文][评论]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

1976年:毛泽东逝世

1976年:十里长街送总理
●任务:把农业搞上去,把燃料、动力、原材料工业搞上去,到1980年要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问题: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急躁冒进,严重脱离国情、国力;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
●完成情况: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指导思想上实现了拨乱反正。1980年底,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增长了31.2%。[全文][评论]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

1980年:审判江青

1984年: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任务: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
●问题:“六五”计划经1975年、1978年两次编制后,指标一次比一次高。
●完成情况: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1%左右。1985年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消除赤字。 [全文][评论]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

1986年:北京街头混沌摊

1989年:民工涌向广东、上海,人满为患
●任务:使改革更加顺利地展开,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求成过急,一度造成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国民经济的某些方面过于分散。
●完成情况:遵循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总方针,取得了新的成就。国民经济每年平均增长7.9%。[全文][评论]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

1992年:第一个公共汽车车身广告

1995年:街头手持砖头样的大哥大
●任务: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
●问题:经营管理比较粗放,农业基础薄弱,有些腐败现象有所滋长。
●完成情况: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前5年实现了经济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全文][评论]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

1997年:香港回归

1999年:澳门回归
●任务: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不高;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全文]
●完成情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加快。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全文][评论]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喜极而泣

2004年:温总理为农民讨薪,清欠风暴
●任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问题: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农村征地、拆迁、看病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问题: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转型中出现的新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全文]
●完成情况: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初步遏制了严重刑事案件上升势头…(持续中)[全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