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规划纲要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37:21


    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制定“十一五”规划,要坚持以下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
    《建议》共分十个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奋斗 。
《建议》提出,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二O一O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OOO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温家宝: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篇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篇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四篇 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六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七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深化体制改革
第九篇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十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十一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篇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十三篇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十四篇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
 医药行业发展指导意见   老龄事业发展    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
 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 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西藏自治区“十一五”规划项目方案    “十一五”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
 “十一五”期间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意见
 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少数民族事业规划 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中国金融改革的总体目标
 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中国将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
 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将组织实施16大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 福建省利用外资"十一五"专项规划
 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 中国“十一五”重大技术和产业倾斜新能源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权威解读
“计划”变“规划” 一字之差透出三大信号“十一五”欲破九大命题
十六届五中全会:谋划关键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十一五”蕴含着五大商机
“十一五”规划建议透出十一大亮点专家解读“十一五”规划新理念
“十一五”我国经济发展应关注七大问题“十一五”:改革有突破
胡鞍钢:中国将进入全面发展新时代“十一五”:建设创新型国家
“十一五”规划寻求自主发展新模式怎样理解十一五时期24字精神
“十一五”将带来哪些实惠 百姓生活将有六变化“十一五”带给百姓哪些实惠
“十一五”规划将惠及百姓 亲民色彩跃然眼前解读:宏观调控坚持一稳一控
“十一五”规划中百姓最关心的五大问题投入指标首次列入五年规划中
“六个必须”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味着什么?让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都富起来
“十一五”时期国际环境有哪些有利因素和挑战“十一五”期间劳动保障政策
“十一五”:社会和谐发展需要解决“四大矛盾”“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十一五”时期国内环境有哪些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十一五”的11个关键词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周小川谈“十一五”金融改革
“十一五”我国外贸增长方式将出现“拐点性”变化寻求重大体制改革突破性进展
“十一五”对过高收入进行调节  直接关系群众利益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产业结构:工业经济为主转服务经济为主房地产健康是十一五的关键
“十一五”期间我国各省区产业发展地图“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
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 十一五规划建议诞生记回望中国“十一五”
制定“十一五”规划,要坚持以下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共和国前十个五年计划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1985年)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重要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义
·如何理解“十一五”规划《建议》的重大意义?
·从“十一五”规划建议看中国社会发展前景
·关于“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坚持四方针实施五举措 十一五将驶入新发展轨道
·数字前瞻“十一五”:恩格尔系数30%-40%
·十一五中国经济:突破增长极限勾勒崛起姿态
·中国新五年规划体现“普惠原则”
·“十一五”:不可多得的发展起点
·“十一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十一五”制定理念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十一五” 中国资本新方向
·“十一五”中国发展模式将发生嬗变
·中国未来五年规划倾向有利于穷人收入的增长
·“十一五”:扩大内需还需要“烧几把火”?
·“十一五”:西部大开发政策需适当调整
· “十一五”规划中体改与创新须提上更高议程
·“十一五”经济发展应关注七大问题
·至关重要的"十一五" 我们耽误不得失误不起
·专家预测“十一五”中国经济增长温和减速
·五大着力点推进“十一五”规划《纲要》顺利实施
专题链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在困难和挑战中奋力前行——回望“十一五”
2010年09月19日 21:40:52  来源: 新华网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在困难和挑战中奋力前行
回望“十一五”
开栏的话:“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间,我们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本社从今日起开设“回顾‘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专栏,回顾“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展望“十二五”发展的美好蓝图。今天播发第一篇《在困难和挑战中奋力前行——回望“十一五”》
新华网北京9月19日电(记者 谢登科、刘铮、齐中熙、刘菊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接近尾声,再过100天,我们将迈进充满新期待的“十二五”。
顽强战胜艰难险阻,努力避免大的起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跌宕起伏的“十一 ·相关新闻
习近平:努力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以高度负责态度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抓紧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努力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践行相关国家承诺。
面临复杂形势的中国承诺全面实现"十一五"目标
五”,中国写下充满艰辛的答卷。
奋力摆脱危机冲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向新的高度发起冲刺——催人奋起的“十一五”,中国写下蕴含希望的答卷。
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加大惠及民生投入,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凸显民生的“十一五”,中国写下温暖人心的答卷。
在困难中奋起,在挑战中前行。“十一五”,我们站在新的高度上。
面对国内外各种挑战,中国经济航船始终在平稳较快中奋力前行--回望即将过去的“十一五”,我们写下充满艰辛的答卷
18日,晨曦初露。中国天津港。
刚刚从欧洲返航的“致远”号中国远洋运输万吨巨轮鸣笛靠岸,塔吊高耸的集装箱货运码头又开始了吞吐和喧嚣,工人们进入新一天的紧张忙碌。
然而就在一年多前,这个中国第一大人工港还深陷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中,业务萎缩,工人停歇,空箱堆积如山。
天津港的困局与新生,是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的真实图景,也是即将过去的“十一五”中国经济运行的生动写照:从“防过热”到“保增长”,从“稳健”、“从紧”到“适度宽松”,从放慢脚步的冷静到生死时速般的赛跑,过程跌宕起伏,应对惊心动魄。
中国经济是以一路高歌猛进之势跨入“十一五”的。头两年,承接和延续新世纪以来的上升周期,中国经济“火势”不减,在旺盛投资和繁荣出口的带动下,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增速一度达到13%。但同时,经济增长也面临着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风险,在此情况下,“防过热、防通胀”的宏观调控任务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成为这一局面下的必然选择。
然而,突变仿佛就在一夜间。2008年,当人们还在为“双防”政策如何发挥效应、中国经济怎样适度降温谋划时,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突然袭来。当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阴霾笼罩着中国经济。
形势的困难和复杂远非如此,一连串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更加出乎人们的意料: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严重洪涝灾害……灾难深深刺痛人们的心灵,也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运行造成严重冲击。
形势越是复杂多变、充满挑战,越需要保持清醒头脑。中央反复强调,既要充分认识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充分准备;又要正确估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迎接各种挑战,奋力渡过难关。
对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一切都是空谈。危急和关键时刻,中央迅速对宏观政策作出方向性调整,从紧缩转向扩张,通过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启动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
保增长的举措迅速拉动中国经济反弹。2009年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稳住阵脚,逐步回升,到全年实现9.1%的增长速度,以一道亮丽的“V”形曲线站在世界经济的潮头。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世界银行报告指出。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11.1%,这个数字已经接近于“十一五”开局之年的水平。专家预计,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不低于9.5%,五年间的平均增速超过10%。
“可以看出,虽然内外环境变化的剧烈和复杂程度超乎想像,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始终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指出。
由于经济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国不仅迈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也不断前移。规划《纲要》提出的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将超额实现。
“我们的一条基本经验在于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得当,出手果断,其背后是宏观调控能力和艺术的日益成熟,这将为‘十二五’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分析。
目前,中国经济正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特别是,如何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正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并被确定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搜索更多中国经济 十一五规划 的新闻
习近平:努力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科技部完成“十一五”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作物航天育种工程全面丰收
“十一五”让我们记住了什么
2010年10月12日 08:17:51  来源: 半月谈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启示
回首5年非凡之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坚持改革是“十一五”期间的三个显著特征,也是我们应当从中汲取的三条主要经验。
一、科学发展
如前所述,作为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的第一个5年发展蓝图,“十一五”规划实际上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一次贯彻、践行和检验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十一五”规划深刻认识到以往那种重速度、轻质量,重经济、轻社会的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在确立规划目标时更偏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更偏重人文和社会领域的发展。一方面,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的内生要求;而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又从外部强化了这种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
毋庸讳言,中国经济之所以一度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压之下“很受伤”,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30年来,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以生产要素低成本为依托、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调结构”正是对科学发展观具体而微的落实与诠释。
值得欣慰的是,以危机为契机,“十一五”后半期以来,我们在产业结构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已确定了7个重点加快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区域经济结构上,加快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大手笔重构经济版图(接连有10余个区域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为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也要看到,仍有一些地方为片面追求“保增长”的即期效应,容忍甚至鼓励一些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落后项目上马。这是“唯GDP”思想的延续,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对于此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务须严加警惕和遏制。
二、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作为“十一五”规划的一大亮点,在规划公布之初即广获好评。
“十一五”期间的民生投入以及各种惠民政策的数量、频率远超以往:
教育方面,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城乡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
医疗卫生方面,历经3年酝酿、争论的“新医改”方案公布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城乡12亿以上的人口;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筹备就绪……
住房保障方面,针对部分城市房价过高、增长过快的情况,中央出台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并正式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
居民收入方面,2006年~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均高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长5%的目标……
不因困难而轻慢民生,越是困难越重视民生。应该说,“十一五”在极其特殊、复杂的条件下,仍然较好地践行了中央宣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三、深化改革
“十一五”规划将“深化体制改革”专列一章,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毫无疑问,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探索,已经进入“深水区”。同样毫无疑问,人们是带着对改革进一步有所突破的殷切期望迎来“十一五”的。
5年来,围绕着“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改革重点,中央和地方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诸如:国务院机构的“大部制”改革、深圳的“行政权三分制”改革、一些省市的户籍制度改革,等等。为鼓励更多的改革突破,迄今为止,国务院已批准在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地设立8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中大部分是在“十一五”期间批准设立的。
“十一五”期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和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中央分别于2008年和今年举行了高规格的纪念活动,重申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和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的改革总方向,消弭了近几年坊间对于改革的一些误解或分歧,重新凝聚起全民的改革共识。
坦率地说,由于应对危机等特殊情势的需要,“十一五”时期的改革进展总体上并不尽如人意,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停滞和退步。但是,改革是实现科学发展、永续发展的必由路径。中国经济要想真正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就在于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彻底打破阻碍转型的体制性障碍。特别是要在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否则,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也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从胡锦涛同志、温家宝同志最近在纪念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等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到中央决策层对于这一问题的高屋建瓴的认识。
“十一五”的日历只剩下最后几十页,这薄薄的几十页翻过去后,将积淀成一部厚重的史册。“十一五”赠予“十二五”的,不止是一个从危机的泥淖中脱身而出、重新踏上平稳增长之途的中国经济,还有一笔更加弥足珍贵的,由理念、智慧、经验和信心组成的无形财富。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即将召开,新的5年发展路线图正在绘制中。站在“十二五”的门槛上,我们期盼着一个蕴藏更多生机与活力的5年。(《半月谈》2010年第19期/文 车海刚)
搜索更多十一五 科学发展观 的新闻
"十一五"期间全国铁路建设大发展:中国昂首跨入高铁时代
松花江流域“十一五”治污成效显著
“十一五”启示录:中国面临二次改革十字路口
经受住历史罕见挑战 “十一五”科学发展答卷精彩
辉煌十一五:绿色铺展中华大地
辉煌"十一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