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教育公共服务关键在校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8:54:42
【作者简介】

 尹后庆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与否并不全在于校舍、设备等硬件是否改善,也并不全在于教育收费是否减少,他们更关注的是直接享受到的、具体的教育服务的质量。

 ●校长是否具备相应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所领导的学校能否把政府提供的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公共教育产品,是教育公共服务能否得到落实的关键所在。

 高水平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指标。当前,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资源合理配置、教育制度和政策设计的日臻完善来建设教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对于教育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学校,其公共服务意识和办学行为也应充分体现教育公共服务的特征。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基础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公共服务意识缺乏,办学行为与公共服务理念相背离的现象却时有存在。比如,一些公立学校区分好班、差班,学校资源向所谓的好学生倾斜,有的甚至集中优秀教师为额外收费的学生举办所谓“贵族班”等。这些行为侵害了大多数学生公平享受政府教育公共服务的权利。因此,加强学校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在时下显得尤其重要。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是各级政府的责任。然而,各级政府要真正履行好这一职责,保障教育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最终都需要通过学校来实现。

 学校是政府教育公共服务的基本单位,政府教育公共服务主要通过学校作用于学生。政府和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共同承担着教育的公共服务责任,都必须按照公共服务的理念来选择各自的行政行为和办学行为,目标都是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水平公共服务的需求。

 老百姓对政府教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取决于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的质量。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改善环境、培训师资、配置资源、加强监督等多种手段,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物质资源和制度资源,保障学校教育公共服务的质量。然而,我们也看到,虽然这些年来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逐年大幅度增加,惠及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措施也不断出台,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社会满意度并没有随着投入的增长而同步提高。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与否并不全在于校舍、设备等硬件是否改善,也并不全在于教育收费是否减少,他们更关注的是直接享受到的、具体的教育服务的质量。

 校长是否具备相应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能力、所领导的学校能否把政府提供的资源转化为高质量的公共教育产品,是教育公共服务能否得到落实的关键所在。

 校长要增强教育公共服务的意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公共意识。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在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仍存在从学校或教师的自身出发去选择学生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服务方式单一,学校之间同质竞争有余,错位发展不够的状况,使得有特殊教育服务需要的学生群体受教育要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这就需要校长增强公共意识。首先要面向所有学生,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基准水平以上的教育服务。其次,校长还要努力从学生发展出发,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的优质教育。

 二是法人意识。法人意识的核心是依法治校,要求校长不是以个人身份管理教育和学校,而是以作为政府举办的学校法人代表身份,依据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来领导和治理学校。应该通过探索建立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民主管理等形式,建立起自主办学、管理科学、职责分明、权力制衡的现代学校制度。学校内部要建立符合教育规律的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制度、人财物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制度等,以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学校外部则要以社区参与和家校合作为突破口,探索构建社区、家庭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机制。

 三是效益意识。现在,政府大幅提高了公共教育的投入,基本保障了基础教育学校的运行开支,校长运用所获得的公共资源,转化为教育产品,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在办学过程中,校长的效益意识必须大大提高。一方面,公办学校的财政是公共财政,它必须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和管理办法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必须充分重视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强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估。

 四是教育意识。强调校长的教育意识,实际上是要求校长以教育工作者敏锐而独特的专业目光调度和支配教育资源,选择和实施教育教学行为。比如,当学校办学比较困难的阶段,校长担心的是硬件条件、经费不足、师资不稳、生源不定等问题。但是,在基础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今天,这些问题已不再是校长最担心的,校长们应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在教育经费不断增长、教育资源日益丰富的背景下,如何以教育专业的要求使用经费、用好资源,是真正挑战校长是否有教育意识的关键,也是考验校长是否具有内涵发展专业功力的标志。

  《中国教育报》2009年10月1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