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演变下的国际形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56:22
地缘政治演变下的国际形势           2010-01-01 

问:《一个世纪的战争 - 英美石油政治和世界新秩序》的书评

 

答:作者把一些地缘政治的理论与历史事件和他所处时代的“时事”联系到了一起,给大家呈现出美国政治,金融,石油和军事工业精英是如何纠葛在一起不断实施和完善这些英国人于19世纪提出的地缘政治理论的。

实际要说战略和谋略,中国人应该是始祖,毕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的思想没有被束缚起来之前,中国的纵横家们就已经把一些后来被称为地缘政治理论的思想付诸于实施了,只是中国人似乎更加重视微观的谋略,一直没有形成类似于西方这样的“地缘政治”的宏观理论罢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孙子兵法和36记中看出来,从兵家的角度说,中国人早已走上了巅峰,但一些宏观的地缘战略概念如“权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和“分而制之”(Divide and rule)等思想中国人虽然不是没用过,却没有把它作为理论而固定地传播下来。

恩道尔的这本书覆盖了19世纪后半段到苏联解体前的世界局势变迁(石油政治为主线),但是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却惊奇地发现,一战前的欧洲局势似乎与如今的局势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那么是不是说研究这段历史对理解现在的世界格局有帮助呢?我这里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大家的讨论。

在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获得海上霸权和引领并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英国成为了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无可争议的最强大的欧洲国家,不但如此,他还在世界各地拥有殖民地,在这些殖民地中印度被认为是皇冠上的明珠为英国人创造着税收和大量的财富,而此时的美国还在忙于独立后国内的发展和扩张无暇插手欧洲事务。由于英国是一个大西洋的岛国,生存空间有限,这也就迫使英国的精英们开始了对自己与欧洲大陆战略定位的思考,西方最早的地缘政治理论体系可能就是从这个时候逐渐成形的。英国的精英们提出的第一个地缘政治理论就是“权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这个权利平衡的对象显然就是19世纪中后期到一战之前主导欧洲大陆的几个国家,法国,德国,奥匈帝国,奥特曼帝国(土耳其和现在的中东大部分地区),沙皇俄国。

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作为一个在地缘上被边缘化的大西洋岛国,英国必须能够保持欧洲大陆多个强国之间的势力平衡才能保持自己目前的世界主导地位。具体地说,在英国人看来法国始终是一个最大的竞争对手,这主要是因为法国地处大西洋,英吉利海峡和地中海之间,有着天然的良港,且与欧洲大陆相连,在英国靠海权称霸世界的年代,在德国崛起之前,法国应该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俄国,被英国人认为处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有英国所不具有的地缘优势,所以是长久以来英国刻意去遏制的对手;奥特曼帝国(土耳其),英国对其的初始策略是拉拢和扶植,主要原因是她控制了土耳其海峡这个俄罗斯所依赖的贸易通道,而对俄国的遏制策略就决定了英国对奥特曼帝国的亲近策略,但英国对欧洲大陆各国的策略却因为一个国家的崛起而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曾经的敌人全部成为了朋友,曾经的朋友全都成了敌人,这个国家就是德国。

德国,在19世纪末叶,尤其是在李斯特国家主义经济思想的引领下获得了高速的经济发展以及内燃机的发明所引起的石油工业的发展之后,英国人逐渐意识到德国已经成为那个他需要去平衡的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对手,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对欧洲大陆各国的战略定位。

此时的英国则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自由经济”思想指引下而逐渐进入衰退,安道尔认为英国的治国精英们之所以采用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是由于此前的英国在工业发展上有着相当大的优势,通过采取这样的经济政策可以打开其他国家市场的大门,而其实施结果却恰恰适得其反,使得英国的经济开始了衰落,主要原因是很多国家都实施了保守主义经济政策(如德国),对自己的经济进行了保护。

在意识到了德国的威胁之后,英国通过外交,经济等种种手段挑拨法德,俄德之间的关系,使得法国和俄罗斯一下子成为了英国共同遏制德国的盟友,而奥匈帝国和奥特曼帝国由于与德国结盟(这主要是因为德国要修一条通过奥特曼帝国抵达巴格达的铁路来获得中东的石油利益)一下子成为了英国的对手,这就是作者提到的一战之前世界格局的形成原因。作者是从批判英国的角度入笔的,可是如果我们站在全局来看,这不过是欧洲各个国家之间不断竞争的结果。

此时的波斯(现在的伊朗)成为了英国拉拢的对象,通过特工,英国拉拢了与波斯国王私交甚笃的德国石油勘探工程师,进而通过英国商人控股的英伊石油公司(BP石油公司的前身)获得了在波斯长久勘探和开采的权力。波斯从此进入了这盘为争夺石油而开始的中东棋局和无休止的政变与战争之中。

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

我们发现如今的世界格局似乎与一战前有诸多相似之处。美国在苏联解体后逐渐转入了单边政策,开始了全球化和自由化的经济和外交政策(像极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称霸世界时的经济政策),但是自己的经济却一再下滑进入了衰退,逐渐失去霸主地位;中国奉行类似于“19世纪中后期德国的李斯特经济政策”的以国家为主导的保护民族产业的开放经济政策,获得了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而中国旁边的印度曾经与苏联结盟而是美国的敌人,如今也成为了美国的盟友;中国北部的俄罗斯所扮演的角色在19世纪后期相比是如此的相似,以前一直是美国竭尽全力去遏制的对手,但如今美国似乎也在像当时的英国一样动他的脑筋;连接中国与中东的一些国家,如阿富汗,巴基斯坦则一直是危机重重,处于战火包围和政局变化之中,这和19世纪英国对奥特曼帝国的政策和东南欧国家不断发生的政变和内战是多么得相似啊。在另一边,伊朗因为石油和地理位置则仍然是各大国角逐的焦点。

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美国最担心的事情在金融危机的前几年发生了:那就是布尔津斯基最不愿意看到和竭力避免出现的“俄罗斯中国伊朗联盟”。目前看,这三国之间的联盟是美英最头疼的,而美国如果想利用中俄之间的矛盾与俄走近,欧盟就一定要与中国结盟,真是一环套一环,让美国头疼啊。

应该说,独立于欧亚大陆之外的美国在对中俄欧的战略选择上相对来说有着最大的灵活性,这是他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在苏联解体后美国也的确是货真价实的一超,也因此制定了全球战略,基辛格甚至狂妄地提出“美国是否需要外交政策”。这种得意忘形(科索沃战争)就客观上使其他国家甚至有矛盾的国家(如中俄)不得不冰释前嫌,采取了抱团取暖的政策,上海五国也发展成了上合组织,本就深受华盛顿共识之苦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是都大多站在了中国一边。以至于过去的8年成为了美国不堪回首的8年,这么说来,那些帝国精英们到底是聪明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呢?被19世纪的英国提出并被英美甚至欧洲所不断发扬的利益外交政策是否应该被反思呢?利益外交首先由英国提出,并且主导了1846年之后的英国外交政策,其内容是:英国的外交政策不是建立在盟国之间良好的邻里关系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精确计算的利益”基础之上,利益决定了英国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瞬间转移联盟对象。

仔细品品该书,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英美一直以来为了谋取和维护是世界霸权而用尽心机,不择手段,应该被批判,但是该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还是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在其中的,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判断可能也不是100%正确,但瑕不掩瑜,不失为一本好书。

我曾经提过,英语国家尤其是他们的精英阶层看世界的方式是冰冷的,偏动物性的。如果哪位朋友对这个说法感兴趣,那么这本书就给了详细的解说。

呵呵,看这本书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其与货币战争1有很多相似之处。当然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本就是摘选式的小说,书中也给出了出处。

 

问:新浪财经讯 2009年12月29日上午消息,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早间发表声明称,澳大利亚农药厂商新农公司(Nufarm)董事会不能接受中化提出的12澳元/股的调整价格,决定终止与中化的有关谈判。

  自2009年6月以来,中化与新农公司就拟并购事宜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谈判。中化上周决定将报价由13澳元/股调整为12澳元/股,总计23亿美元。中化声明称,对于新农公司董事会不能接受这一价格,中化感到非常遗憾。

  新农公司与中化谈判的告吹,标志着2007年以来新农公司第二次与中国企业交易失败。

  据外电报道,新农公司转而与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进行股权结盟。住友化学将通过标购,以每股14.00澳元的价格最多购买Nufarm的20%股份。新农公司还表示,将发行2.5亿澳元的股票来筹资。

 

答:我看明白了:“即使是要分手也要对方提出来,我顶多把手机关机(降低报价)。”

分手的时候我也要很难过(非常遗憾)。

呵呵,这个方式相对温和,还能以商业方式来保住企业商业信誉,“经济回应”的目的也达到了。

值得注意的是,几天前一个中国国有企业又加入了对某公司的收购战中(几千万澳元),如果这是建立在商业上可行基础上的国家意志的话,这又是在给澳洲传达一个什么样的信号呢?

个人认为:这个信号就是“选择”。前面的经济回应是坚守立场和原则,后面的继续投资则可能是灵活性的体现,从此可以管中窥豹,对国家未来的对澳政策有所理解。不得不承认,这几步棋下得是非常有想法啊,有轻有重,很讲究分寸。

“原则,灵活性与权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在这个话题上美国的老牌战略家,前国家安全顾问和奥巴马政府现任重要智囊布热津斯基被美国媒体认为是权威。此君认为:在国际关系中没有原则就没有权利,而过于坚守原则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就可能犯“僵硬教条主义”的错误。在美苏争霸期间,美国在坚守原则的前提下采用了比苏联更加灵活的对内及对外政策,而苏联则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比较强硬和僵化,以至于失去了中国这个“中苏板块”中的远东基石,这也是美国能够赢得冷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布热津斯基毫不客气地指出,老布什和克灵顿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苏联解体的历史机遇最大化自己的战略扩张,但作为领袖依然合格,对他们的评分是B和及格。对于小布什,布热津斯基的评价则是,911后的美国外交是失败的,在某些问题上过于强硬过于僵化,失去了灵活性,以至于落得目前的局面,对于小布什,他的评分是让人惊讶的F。他在2007年提出美国可能还有第二次选择或者说第二次机遇(Second choice),但却很难再有第三次机会。未来的20个月将至关重要,他又在2008年提出未来的1-2年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美国的未来。

20个月已经过去了,虽然不知道他最新的观点,但是该君在今年年初访问北京时指出“台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将随着时间推移和形势变化而最终得以解决。”(见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1/13/content_10652803_1.htm),这似乎预示着美国未来的外交政策会有选择性得更加灵活,事实上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也的确采取了这样的外交政策。

仔细想来,中国老祖宗提出的“中庸之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哲学似乎也可以用来与布氏对“原则,灵活性和权力”的分析做类比,只不过前者适用面更广。

我们在布热津斯基的观点中可以看到些许东方智慧,而此人再次成为美国政府重要智囊之后很可能对强硬鹰派是一个对冲,现实也会让他在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中国的对手也在调整和改变啊。

问:澳大利亚央行12月2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澳大利亚人的个人平均债务已超越美国人,高居全球第一,家庭负债总额超过一整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据报道,澳大利亚央行指出,澳大利亚成人平均负债5.6万美元,远高于美国人的4.4万美元,这些债务包括房贷、银行借贷及卡债。房贷占澳大利亚个人负债的90%。富士通咨询顾问公司估计,澳大利亚家庭支应各种借贷服务及还债费用平均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9%。近来澳大利亚利率已连续调升3次,目前的最低利率已达到3.75%,借贷成本和利息负担势必增加。

  金融海啸发生前,澳大利亚政府不仅没有负债,而且因中国对矿产需求殷切而赚进大把钞票。但金融海啸爆发后,澳政府推出总额420亿澳元(360亿美元)的刺激方案,总金额与人口之比是发达国家最高的,导致国家出现经常账赤字。

 

答: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仔细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呵呵。

解释这个问题也需要比较多的专业知识,尤其是经常账户的子项目,我尽量吧。如果这里有朋友的职业是财经口的记者,那么我相信下面的东西还是有些价值的,因为我发现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经常把一些债务问题弄混淆。

一个国家的债务(注意这里的国家不是特指政府和公有部门)广义上说有两种分分法,那就是
A 公私分法。公债:政府的债务,算入公共财政的,包括地方债和中央债,在英语国家是州政府债和联邦政府债。
                  私债:企业和个人的债务,也就是私有部门的债务,不计入国家财政的债务。

B 内外分法。内债:向国内有余钱的机构,私人借。
                   外债:向国外的政府,机构或私人借。

具体到澳大利亚,我前面分析过从公债角度看,澳洲联邦政府的国债存量很低,占GDP的比值在发达国家中是很低的,在这个人口稀少的国家说平均每人背多少公债意义不大;而即使是算上州政府的债务,澳大利亚的整体公债也是完全可控的,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的资源热(Commodity boom)造成的,澳大利亚受益了,金融危机后来自中国对资源的需求客观上也帮助了澳大利亚的经济。

而上边这篇文章主要说的是私债中的家庭债务(不算企业债的家庭信贷,房债等),但却忽略了资产负债表的另外一边,那就是澳洲家庭资产。虽然澳洲的家庭总债务在第三季度增长了34亿澳元,达到1.39万亿澳元,但是这些家庭的金融资产(不算住房)却增加了1800亿澳元,达到2.4万亿澳元。虽然澳洲平均每人的债务达到6.3万澳元,很高。但是澳洲平均每人不算房产的资产达到10.9万澳元,即便是减去负债后,不算房产的人均净资产也达到了4.6万澳元。如果算上房产财富,那么澳洲人均财富已经达到24万澳元(未减债务),接近2007年的峰值25万澳元。(信息来源:
http://www.businessspectator.com.au/bs.nsf/Article/Whos-drowning-in-debt-pd20091229-Z6UQE?OpenDocument&src=sph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来:靠出卖矿产品和农产品,澳大利亚近年来创造了很多财富,澳洲家庭也还是相对富有的,这与美国的情况不一样。由于美国是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源头,他国内的房产价格在危机中大跌,金融资产价格(如股票)也是大跌,而美国又是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公债和私债总和),造成一些家庭财富严重缩水甚至破产,所以美国的人均财富是不如澳洲的。记得金融危机时,有人算过美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结论是已经技术上破产。

以上是从“公债”和“私债”的角度对澳洲的债务情况进行分析,下面再从“内债”和“外债”角度分析一下:

虽然程度不同,但是无论美国,英国,还是澳洲都是需要外部融资的,这包括通过银行和资本市场实现的债务和股权融资,融资主体是国内企业,家庭和/或政府。这是由什么造成的呢?答案是长久的经常账户逆差,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问题。


我们注意到上文最后提到“但金融海啸爆发后,澳政府推出总额420亿澳元(360亿美元)的刺激方案,总金额与人口之比是发达国家最高的,导致国家出现经常账赤字”。这似乎是在说澳洲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造成了国家出现经常账户赤字。而实际上澳洲的经常账户赤字不是澳洲政府发债造成的,而是澳洲经济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的。

我个人对经常账户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这样的:1“货物与服务贸易”+2“净海外投资收入”和3“净收入转移”。这与传统课本上的定义有点不一样,但是殊途同归。第一项很好理解,那就是国际贸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的来源项,他其实只是经常账户的一部分。后两项是我按照英文定义自己编的,这两项是什么呢?就是你在海外的净投资收入(比如说海外股票分红等,但不包括资本返回和投资,那个要放到资本账户上)和境外汇款(在澳洲这主要是移民向原属的国家汇款)。

我们知道澳大利亚目前有很多外债和外国股权投资存量(后面会解释),这就决定了他的净海外投资收益是负值;与此同时澳洲还有很多移民要往家中汇款,所以澳洲经常账户下的“境外汇款”永远是负值。这两项加到一起数目不小,即便考虑到摇摆不定的外贸易顺/逆差,澳洲的经常账户也是常年逆差。经济越好的时候,澳币就越高,经常账户逆差就越高。在2007-2008财年的时候,澳洲的经常账户逆差已经达到700亿澳元左右了,即便是09-09财年,我个人估算也要400-500亿澳元左右。

我以前提到过澳洲的财政在经济看好的情况下不是澳洲的弱项,那么他的弱项是什么呢?就是上面提到的持久的经常账户逆差,因为这将必然会造成澳洲会常年依赖外部融资,这包括股权和债务融资,其中债务融资如果过高则是危险的,因为债务时要还的。那么澳洲目前的外债和外来股权融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最新数据(
http://www.abs.gov.au/AUSSTATS/abs@.nsf/Latestproducts/5302.0Main%20Features3Sep%202009?opendocument&tabname=Summary&prodno=5302.0&issue=Sep%202009&num=&view=),到2009年9月底为止,澳洲的净外国股权投资存量为1147亿澳元(包括股票和直接投资),净外国债务为6375亿澳元,注意这是净值。再看现量,2009年7,8,9三个月,澳洲的外国净股权投资为338亿澳元(新增净直接投资33亿澳元,新增外国直接投资80亿澳元;还有很多金融股权资产投资),外国净债务投资为33亿澳元。我们看到,无论从存量还是现量来看,澳洲都非常依赖外资来促进经济增长,这就是他的短板。

回头说澳币,我们知道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和资本和资金往来(跨境资本流动)情况的指标,在浮动汇率情况下(央行尽量不直接在外汇市场上干预汇率),这两个项将共同决定了澳币的走向,而澳洲国内的私债并不一定会直接影响到澳币,但是外债却可以对澳币产生直接影响,因为他将影响人们对一个国家的公有和私有部门还外债的能力的判断,进而影响跨境资本流动,包括投机资本。

 

问: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地时间28日在夏威夷表示,美国将动用全部国家力量来“破坏、摧毁和击败”世界各地想要袭击美国的恐怖分子。这是奥巴马首次就美国达美航空公司客机遭遇恐怖爆炸未遂事件发表讲话。他说,美国将尽其所能保护美国公民的安全,并且全力加强安全防范。为预防未来再发生袭击事件,美国政府还将审查安全措施,包括审查恐怖主义监察名单系统。 

    美国也门“联手打恐”招报复 

    就在奥巴马发表讲话的同一天,一个在也门的“基地”组织称,该组织对炸机未遂事件负责。该组织在互联网上发表声明说,这次爆炸图谋是对美国帮助也门打击“基地”组织做出的回应。据报道,美国25日炸机未遂事件嫌疑人自称在也门受“基地”组织训练与指派。 

    也门安全部门28日逮捕了29名疑为“基地”组织成员的嫌犯,并在随后发表声明,称将进一步加大对当地恐怖组织的打击力度。 

    据称,美国已在秘密向也门提供军事训练人员和装备,帮助也门军队打击“基地”组织。也门外交部长库尔比28日说,近几个月来,也门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有所增加。美方提供情报是也门反恐行动中“最重要的因素”。

恐怖组织在也门日趋猖獗 

    也门国家安全部门负责人阿里·穆罕默德·安西28日在国防部网站上发表声明指出,在也门政府对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恐怖组织实施打击后,有消息显示,“基地”组织目前正在策划报复行动,目标可能是也门石油设施、政府部门及英国驻也门大使馆。 

    分析人士表示,盘踞在也门的恐怖主义武装组织一直以来都是“基地”组织旗下的重要据点和分支机构。尽管在策划和实施袭击行为的过程中,也门的恐怖组织多为独立行动,但其在组织理念和袭击手段等方面,都与“基地”组织有着许多类似之处,如在全球范围内征召后备力量和惯用“人体炸弹”等。 

    过去一年里,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各类恐怖组织在也门逐渐成熟。也门2009年全年共发生各类大小袭击事件超过100起,远高于去年的37起。从此数据可以看出,也门境内恐怖组织的活动正在呈现出更为激烈的趋势,而也门政府加大反恐力度也将势在必行。

美国社会反思“黑名单” 

    炸机未遂事件在美国社会引发了诸多追问。据报道,涉案嫌犯的父亲曾向美国驻尼日利亚使馆举报其子有激进倾向,当时已经失踪并有可能去了也门。美驻尼使馆将这一信息报回华盛顿后,嫌犯的名字被列在可能与恐怖分子有联系的名单中,却未被列入被“禁飞”的4000余人名单中。 

    尽管美国相关部门都有着各自的解释,但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美国社会关于安全与隐私及个人自由之间关系的争论。美国拥有可以透过衣服检查乘客身体的透视设备,但很多人以隐私为由极力反对接受这一检查,相关立法程序至今还搁置在众议院里。目前,美国在全国的19个机场安装了40台透视设备,日前又定购了150台新设备。但全美共计约有2200个机场安检站点,即便美国公众愿意接受在机场透视检查,其硬件设施的配备仍显得捉襟见肘。 

    美国官方内部掌握着一份约50多万名可能与恐怖分子有联系的被监视人员名单。这份名单使不少乘客在美国机场遭到了长时间的盘查,导致通关速度缓慢,令很多美国公众对此怨声载道。在过去几年里,美国官方一直想缩减这一监视名单的人数,但这次事件的发生,却可能将这份名单再次拉长

 

答:一场国内影响可控,不伤及国内民众信心,同时又可以把火公开烧到也门“基地组织”的戏:

 该“恐怖分子”的尼日利亚老爸几周前曾经与美国安全部门联系,告之其子精神有问题,有安全威胁倾向。一个字:奇。

 据透露,该“恐怖分子”曾经在今年8-12月内在也门做过较长时间停留。一个字:巧。

 位于也门的“基地”组织宣称对此事件负责。一个字:牛。

结合前一段美国一直宣称基地组织已经转移到了也门,似乎不需要多少想象力也能知道这场戏的目的。

也门是个非常小的经济体,GDP不到200亿美元,虽然产油,但经济上价值不大。也门对于大国唯一的价值在于他的地理位置-- 曼德海峡(连接亚丁湾和红海)北岸。

我查了下资料,发现“曼德海峡位于厄立特里亚,也门和吉布提之间。阿拉伯--波斯湾出产的缘由必须经过这里才能进入红海和苏伊士运河,最终运抵欧洲或美国东海岸,这里是由南往北的北上航线。而由北向南的南下航线,则是通过亚洲的必经之路。”由于中国在苏丹有很大的石油利益,且大量与欧洲的海上贸易都要经过这里,这个海峡和亚丁湾对于中国来说也同样重要。

自吉布提1977年独立以来,法国和美国都在那里建立了军事基地或反恐基地,而吉布提的元首也受到了美国的默认支持。

由于一条沙特阿拉伯南北部的”东西输油管道“,日输油量达480万桶,这对慢德海峡的北上航线有一定的分流作用,但曼德海峡的南下航线则一直拥堵。每一天,大约有350万桶原油(现在可能更多)要从曼德海峡通过。

实际上“一名未公开姓名的美国官员告诉美联社记者,早在一年前,美国政府已决定将巴基斯坦和也门作为打击“基地”组织的两大战场。 ”“按美联社说法,美国政府支持也门政府打击“基地”组织是“不能说的秘密”。一些也门官员认为,过分渲染美国角色会加剧也门内部矛盾。 ” “美联社报道,美国政府今年向也门海岸警卫队提供价值3000万美元的舰船和其他装备,向也门边境安全部队提供价值2500万美元物资和价值600万美元包括夜视仪在内的直升机装备。 ”

无论这次事件是否是自导自演,美国正在利用这个未遂的“恐怖炸机”事件来奠定国内的民意基础,那下一步该是什么了呢?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也在也门有所行动。中国目前在资助也门大量的医院建设,而不久前副主席访问了也门,2天前“中国也门签署经济合作协助条约”,
http://www.chinadaily.com.cn/biz ... content_9242238.htm文中提到中国将分配1.05亿人民币(1500万美元)来增强“三个合作”。

看来也门正在逐渐成为另外一个大国争取的战略节点,这应该也与索马里海盗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