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培育良心 为民族传承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29:03
为社会培育良心 为民族传承精神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综述

 本报记者 唐景莉 杨晨光

 12月30日,京城寒气逼人,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却温暖如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作重要讲话并颁奖。会议由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陈希主持。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宣读颁奖决定。

  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严绍璗激动地说:“在伟大祖国日益富强的历程中,我们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没有失却自己的责任,以国家民族复兴为要务,积极投身服务于国家需求,致力于传承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潜心研究 学术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高校在科研队伍、研究项目、科研成果等方面,均占全国的85%以上,已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人文研究致力于民族复兴,学术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这样的意识正在不断强化。高校人文学者主持或参与了“清史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儒藏工程”等国家大型文化工程建设,推出了《中国历史地图集》、《故训汇纂》、《台湾文献汇刊》等一大批有重要价值的传世文献和学术精品。

  在严绍璗看来,作为人文学者,就是要将个人学术研究与国家需要、民族富强结合起来。学术创新没有止境,理论探索需要勇气,从社会责任感出发进行不断的探索,这是当前摆在人文学者面前的紧迫任务。通过20年的潜心研究,严绍璗著成《日藏汉籍善本书录》。该书以最基本的文本事实,论证了中日之间两千余年的文化联系,显示了中国文化以“汉字”为基础,以“汉籍”为载体,对日本文化与文明的生成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价值。日本东方学会理事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户川芳郎评价说:“这本来应该是日本人做的事,现在由一位中国教授完成了。我为我们日本人感到遗憾,为严先生感到骄傲。”(下转第二版)

  648项人文社科成果获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大会举行,648项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奖。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位列获奖总数前10位。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每3年评选一次,是教育部为表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取得的突出成绩,鼓励广大科研人员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等奖获得者、南京大学教授张宪文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总计55卷、约3000万字,汇集了中外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史料与证言。“我们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有力驳斥了日本右翼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谎言。”张宪文说,“与社会科学相比,尽管人文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表现得不够明显,但就历史学科而言,在涉及国家关系、国际争端、民族问题等重大现实问题上,历史学研究在维护民族利益、服务国家需求等方面不可或缺,至关重要。”

  “学术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张宪文把学术创新归纳为三点:即新观点、新史料、新方法。实证研究是史学的基础,因此史料收集至关重要。张宪文在组织团队进行《史料集》研究过程中,一直强调新史料的重要性,并要求新发掘的史料要在研究成果中占到70%以上。为此,他们搜集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国内外档案馆原始文件、当事人日记书信、战争损失调查、幸存者口述等大量第一手资料,仅其中的《遇难同胞名录》公布遇难同胞名单简历就达13000余份。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是学术创新的重要环节。正是由于坚持求真创新精神,强调研究方法的现代性、国际性和延续性,张宪文和他的团队才能够摆脱以往研究的局限和束缚,在研究观点上取得突破,产生新的学术观点。

  咨政育人 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研究学科发展中的基础理论和前沿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届研究咨询报告类获奖成果创历届新高,共有37项研究咨询报告类成果获奖,占获奖成果总数的5.7%,明显高于前两届2.46%和4.69%的比例。一批应用性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党和政府决策咨询,应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曾令良教授的课题“国际法发展的人本化趋势”获得了一等奖,他是首次在国内提出这一命题的研究者。“我们的研究主要服务于国家相关部门在对外交往中的政策调整和表现出的姿态。”曾令良说,“以人为本、以人类整体利益为本,应该在我们今后的对外关系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来。”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党和国家重要文件和政策的研究制定过程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教师以其高水平研究成果得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卫生部、民政部、科技部等应用部门高度肯定。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发展报告》以年度发展报告的形式每年定期发布“中国发展指数”,该指数作为中国省级行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差异的综合测量及评价工具,为中央和地方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制定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了客观、科学、完整的测评依据。

  南开大学教授李维安通过研究将影响公司治理水平的多种复杂因素进行科学量化,形成了系统的公司治理评价指数(简称“南开治理指数”),先后应用于北京万通公司等10余家大型企业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宋学锋《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闭环管理系统及其应用》经国家煤矿安全总局批准,在全国45家煤矿进行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项继权《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及政策建议》直接应用于指导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湖北省全面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证案例,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主编的《中国统一市场新论》获得了本届优秀成果奖经济学一等奖。谈到人大此次获奖颇丰,纪宝成说,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积极面向现代化建设主战场,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评奖首次设立成果普及奖,十余种传播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读物多次重印,发行量数十万册,有的还翻译成其他文字,深受中外读者好评。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什么》系列丛书多次重印,累计销售数十万册,有的翻译成韩文、越南文。复旦大学教授葛兆光的《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被列为2006年上海书展“十种最受读者欢迎新书”,被列为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之一,许多高校将之列为通识教育课的教材,该书多个章节多次被各种书刊或青少年读物转载。

  大力扶持 建立更多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机制

  从1980年读大学时开始接触第一本古文字的书籍,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已经在古文字领域从事研究30年了,他率领的团队历时数十年艰苦研究完成的著作《古文字谱系疏证》,在本届成果奖中拿到了一等奖。让他最高兴的是,一批中青年学者在研究中成为骨干。

  “当年,我搞研究时人才断档很严重,如今,我们学校古文字方向每年都能招到十几个研究生,报录比能达到3:1。我所在的中国文字学会300多名成员中,中青年学者已成为主体。”黄德宽欣慰地说,“这主要是因为国家的大力扶持,但是,和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无论是硬件条件还是支持力度都还有很大差距,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使文化传承后继有人,国家必须采取更大的支持力度。”

  “评奖是一种激励机制,但是还很不够,国家层面还应该建立更好的制度导向。自然科学一个课题动辄几十万、上百万,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高不超过10万。”本届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荫贵说,“尤其人文学科是基础学科,项目经费较少,应该加强对人文学科和科研机构的投入,着力改善人文学科学者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让他们从容淡定地思考问题,潜心从事学术研究。”朱荫贵坦言:“说白了,对于人文学科,国家要‘养’一批学科、机构和人员,为社会培育‘良心’,为民族传承‘精神’。”

  党的十七大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科研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进我国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新的要求,为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迎来了繁荣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南开大学教授逄锦聚感叹地说:“我们赶上了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时代,今天的表彰奖励大会应该成为一个新起点。今后,我们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