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少林商业运作为传承 建议取消门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24:33
 

释永信:少林商业运作为传承 建议取消门票

2010年01月25日17:43北青网-北京青年  

本刊记者深入少林 解密千年古刹“上市”疑云

释永信幕后

文/本刊记者 顾雪(发自北京)

刘聪(发自河南郑州登封)

摄影/本刊记者 解飞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公元前91年,西汉司马迁在挥就《史记》之时,定然未曾启及,这十六个字,不仅精辟于俗世凡尘,也同样席卷了佛门之地的清静。

千年之后,在乙丑庚寅还未交替之时,一场轩然大波就这样悄然而至。

一座1500年之久的千年古刹、禅宗祖庭,被捆绑在商业化的战车之上;

一位饱受争议的寺庙方丈、出世和尚,被推至守业事业还是毁业卖业之争的风口浪尖中;

一个酝酿了一年的项目合作、上市计划,却遭遇汹涌而至的民情舆意,进退维谷之间。

一切的一切,皆缘起少林寺——如今举世闻名,却被传言将在2011年分割上市的少林寺。

于是乎,在能与不能?该与不该?出世还是入世?毁业还是事业?被绑架还是真支持?国有还是股份?集体决议还是个人主导?属地管理还是分级管理?少林寺究竟是谁的?门票上市是否等同于少林寺上市?等等诸多问题之间,各方口诛笔伐,激辩进行时。

一方反对、呼吁、抗议,另一方澄清、辩解、声明,到后来一方突然沉默,而另一方高调明志。

有人说,离真相最近处,是离真相越远时。

而我们的记者赶赴当年的“皇家粮仓”河南,只是试图为读者还原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少林寺、关于“争议方丈”释永信,关于当地政府,关于被“上市”,以及在这次事件里扮演重要角色的港中旅,他们之间的故事。

【缘起】

明镜当台万象居 水不离波波是水

镜水尘风不到时 应现无暇照天地

一言以蔽之,跋陀建少林,达摩创禅宗,棍僧助秦王,自古有庙产,少林有麻烦。

21世纪,河南,登封西北13公里处,少林寺晨钟暮鼓,面少室山而立,倚五乳峰而居。

公元495年,北魏,一位名叫“跋陀”的印度僧人来中国传教,却发现有一处所,登高望去,如落入一朵莲花的花蕊之中,于是,请孝文帝在此处兴建了一座寺庙,名为“少林”。

公元527年,相传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以一苇而过长江,于少林寺面壁九年,创立了中国佛教禅宗和少林拳。禅宗祖庭,由此而来。元宪宗八年,大和尚福裕御前与全真道教论法,后全真道教以十七名代表削发为僧而告败,最终福裕归隐嵩山少林寺。

不老的传说,少林寺,有很多很多。

有史为记的,细究下来,也是汗牛充栋。但民间真正所熟识的,却还是那个有着不同版本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少林寺寺碑》的记载中,可用其89字,便得知一二:“大业之末,九服分崩,群盗攻剽,无限真俗,此寺为山贼所劫,僧徒拒之,贼遂纵火焚塔院。院中众宇,倏焉同灭,瞻言灵塔,巍然独存。僧志操、昙宗等,审灵眷之所往,辨讴歌之有属,率众以拒伪师,抗表以明大顺,执充侄仁则以归本朝。”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因此,李世民登基后不仅亲题寺匾,且赐少林寺庄田40顷,水碾一具;谕立500僧兵,许其自立营盘,资费归公,开创了僧人公开习武的先例,并允以参政。自此少林寺迅速发展,面积540亩,殿宇5000余间,僧众2000余人,并有钦命方丈住持,一时驰名天下。正如永信禅师曾说,“中国佛教不同于南传佛教,前者有庙产,自生自养,而后者纯粹托钵”。寺院经济,自古都有,在皇权时代,少林寺就是吃皇粮用皇土的食利者阶层。事实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宗教或者少林寺的利用,是现代所无法比拟的。只不过在没有市场经济的年代,他们和当时政府或者利益集团产生交易的方式不同而已,一如上述的这个故事。

穿过时光的隧道,回到2009年12月27日。

少林寺,山门紧闭。一场少有的法会正在隆重地举行。

举佛珠,着袈裟,轻拈香,诵经文,方丈释永信亲自主理这场祈愿法会,并奉“功德文疏”一章,欲将丛林“1500年来所遭受的最大桩麻烦”禀明佛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登封市千年古刹嵩山少林寺众班首执事于本月二十七日带领全体僧众沐手焚香志心归叩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仰愿诸佛菩萨垂金色手护佑少林寺千年基业完整(传承)拯救少林遗产被肢解瓜分之忧避全国寺产被瓜分之先河解破坏祖制毁佛慧命之危

公元二○○九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

主持法事沙门永信带全体僧众百拜

供桌上,有牌位一枚,以红纸包裹,上书“佛光注照政通人和禅宗祖庭基业永固之位”。

红底黑字清楚地提醒着观者——保“禅宗祖庭基业永固”。有人称:这座惯以“功夫”名扬天下的千年深山古刹,终究还是选择了最传统、最笃正、最温婉,也最应当的方式,行“佛事”来与“俗世”分庭抗礼。如今它要救赎的本体,是自己。

所为何?自然是从2002年起,就风传已久的“少林寺上市说”。永信禅师曾多次澄清过这样的说法,然而,当传言即将或可能变为现实时,这位自称以出世情怀,做世间事业的出家人,站在千年历史的三岔口,又该何去何从呢?

禅香未散,佛号未停。

2009年12月28日,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在郑州隆重挂牌成立。

此后至今,永信禅师没有再接受媒体的专访。

【史承】

虚空境界岂思量 大道清幽路更长

但得林中风月在 春来依旧百花香

少林寺的衰落,是在清代。曾经遭受的灭顶之灾,是在民国。而今,永信禅师的所虑,却不仅仅是如何平衡商业与信仰,影响力与神秘感之间的关系。

雍正年间,彼时少林寺被反清复明的教会牵连,清政府对其进行武术管制,甚至在少林寺山门前立有戒碑,上书“不得习武”。而到了民国十七年三月,军阀石友三派旅长苏明启,几乎将少林寺尽付一炬,据说大火47天而不灭,把少林寺的大量佛经、拳谱和重要的历史文献、重要的文化遗迹都毁于一旦,200多名僧人只剩下17人,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使得这座千年的禅宗祖庭几乎烟消云散。

因此,在1981年的冬天,当刘应成(永信禅师)来到少林寺时,情况绝不比民国的场景好多少。9个老僧人,守着28亩薄田、没有几间能住人的禅房度日。也许就在那时,小小年纪的永信禅师胸中便已经有了“振兴禅纲”的抱负。

关于永信禅师的争议,着实罄竹难书:责骂、质疑、批评、嫉妒、不解;赞扬、肯定、拔高、吹捧、造势;各种力量和口水都汇聚在他身上。而质疑最多的,莫过于两点:一,怎么当上方丈的;二,怎么管理少林寺的。这两点其实既复杂,又简单,取决于怎么看。正如佛家公案曾提及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道理。

简单的版本,行正老方丈去世后,传衣钵于永信禅师,但永信年龄尚轻,不足服众,多被排挤,索性带武僧团出国游历,却因此开了悟,再回寺里,获得拥戴,大施拳脚,以出世情怀做世间事业,弘扬少林寺文化,因而成了丛林眼中的“政治和尚”、“经济和尚”、“精英和尚”,甚至披着袈裟的“CEO”。

复杂的版本是,永信因为生计投入山门,欺行正老方丈眼盲,骗取信任,行不轨之事,后被察觉,遂逐出山门,因投靠当地政府,借助公门势力,夺得方丈之位。以世俗之心商业化少林寺,一个十足的入世明星方丈。

但事实恰恰却是,释永信从前方丈的侍者变成掌门人之后,以自己的智慧和观察力,对世事的把握和左右能力,开始在一片废墟上恢复泱泱旧制的同时,已经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行为纳入到这个庞大的社会视野中进行。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放达摩祖师像;一国之统、柔道高手普京,慕名前访少林寺;足球世界杯,倾情相邀少林寺;陆续在德国柏林、美国旧金山、洛杉矶等地建立了十多个禅武中心和分院;美国加州众议院从2004年起把每年的3月21日定为“少林寺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挂钩,让少林寺在日渐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游刃有余。

国际著名的台湾星云大师曾说,永信法师也是要建立制度,发扬少林宗风嘛。现在少林寺在国外声誉很不错,释永信法师可以搞出这么大的一个场面,不容易,说明本领不小啊。

而社科院宗教所的黄夏年则更是直言,大和尚招骂,就是因为太超前。太超前?这可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基于和尚的名分,在追逐商业利益的步伐中,少林寺遭遇了平时并不关心他们的民众和媒体的质疑,这也许是任何一个现代商业机构都没有付出过的道德代价。

而国外媒体则称:释永信就是因为其对少林寺资源的重组和利用,发扬了世界上这个独一无二的品牌——以软文化为基本产品,在全球掀起了心灵消费品的不小浪潮。宗教可以选择没有回报的服务,可以是支持战争的理由。而少林寺,选择了商业,姑且称之为“心灵商业“。由此在各种媒体上,充斥着对一个原本颓废的,而今有泱泱气度的少林,商业化的指点,这符合商业化社会报道逻辑。

早至1997年,永信禅师管理下的少林寺便有了自己的公司——河南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佛教界的第一家公司,经营范围涉及不动产、实业、建筑运输、教育与印刷等。以此注册商标全面自我保护,对同行业(寺院)进行“兼并重组”,甚至在淘宝上开网店等一系列的商业运作。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遁入空门原本就是一个孤寂的事业,永信禅师却把它演绎成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以至于到现在也没有人能说清楚,方丈释永信究竟是顿悟放下,不著外相,一心精进呢,还是掉入了欲望织就的利益之网。

永信禅师曾坦然对笔者言,“谁觉得不妥没关系,我请他到少林寺当两周方丈试试”。面对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这个大和尚忧虑的是如何平衡商业与信仰,影响力与神秘感之间的关系。如今,面对那个在香港风云了80年的上市公司,大和尚的忧虑又多了一层。

他曾说,“我心里装着少林寺下一个1500年,是使命与责任”。这种紧迫感促使他全方位动用少林寺独有的稀缺资源,或走向国外,或国内连横。这些让世俗有些不堪忍受的高调举动,让少林寺已经拥有并且可能拥有更多的金钱,被舆论臧否,似乎也顺理成章了。但无论如何,坐禅20余年的永信禅师清醒地认识到,少林寺处在中国社会的哪个经纬点上:“我们没有活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这可能是少林寺寺院经济思路和心无旁鹜前行的坚定注脚。 

【峰转】

难如平地上青天 易似和衣一觉甜

行船尽在把梢人 谁道波涛起庙殿

2009年12月16日,《东方早报》以《登封市运作嵩山少林寺2011年上市 涉嫌公共资产流失》为题,率先披露了“少林寺被上市”的消息。由此,这座禅宗祖庭再次卷入风波正中央。显然,注重少林寺品牌开发的不仅仅是庙里的大和尚,还有地方政府。

这次事件中,少林寺几乎得到了学界、宗教界,甚至娱乐圈的支持。

2010年1月10日中午12点,河南,新郑机场,天气阴沉。

去往少林寺的最后一班巴士,票告售罄。我们决定打车,郑少洛高速,一路畅通。从机场打车到少林寺的乘客并不少见。

嵩山少林景区起始地在距少林寺山门前两公里处,核心部分面积约为2.18平方公里,并未见想象中的门庭若市。原本车可达寺门,2004年新建了那座斥资上千万的仿古牌坊后,便只能由此步行,且景区票价也由20元涨到了100元。

少林寺正门未开,只开西侧一个小门。“出了寺门就跟少林寺一点关系也没有了”,一个和尚说这话时,十分坦然。正对面,那家不足6平方米大小的冷饮食摊,生意清淡,令人不免有些担忧其能否支付一年72万元的经营权竞拍价。

早在200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视察少林景区,对寺门口那条“惨不忍睹”的商业街作出“重要指示”,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拆迁运动。

整个拆迁过程包括了384户居民,涉及近300个商业网点、25所武术院校、9个企事业单位,拆迁面积达7万平方米,搬迁人员2.3万多人。

68岁的赵某,用4万元拍下了一个红薯摊位,那次拆迁,使得他离开了生活大半辈子的塔沟村,“当时政府搞了一个‘拆迁倒计时’,过时不走的每平方米320元要扣掉40块钱,大家都搬了”。整体拆迁补偿或达资金1.2亿元,由登封市政府以少林寺门票收入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所得。拆迁之后的景区,面目一新。规划面积12万平方米。景区入口区布置了一组传统建筑(含游客中心、管理用房、商业等)、1个广场和3个停车场,总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广场面积6000平方米,停车场面积43000平方米。原本直通少林寺的道路变更为步行街。其后,商铺竞拍随之而来,2350平方米商业用房、1500个泊位的社会停车场经营权,被34位买主竞得,总成交额3297万元。

不仅仅是这些商铺,少林寺对面的十方禅院也是当地政府卖给私人经营,据说在那里算命是得刷卡消费的。60多所颇具规模的武术馆校将少林寺团团围住,生源来自100多个国家,但没有一间与少林寺有真正意义上的关系,包括门口武馆表演的。这些学校至少能为当地政府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5亿元人民币。

我们在寺门口徘徊了许久,这一扇院门,隔开的是万丈红尘,进门便是出世了吧。

寺内的和尚们,口风很紧,最多止于“少林寺的文化价值被无形中拆分打散,太遗憾”这样的温和表达。僧人们都相信,永信禅师心怀的是少林寺的下一个1500年。

【开合】

身在海中休觅水 日行山岭莫寻山

莺啼燕语皆相似 怎识前三与后三

那么,少林寺究竟是如何“被上市”的呢?

故事从2009年2月拉开帷幕。

身为主角之一的港中旅(CTS),成立于1928年,是四大驻港中资企业之一,经营旅行社、酒店、景区、度假村、高尔夫、客运及地产,尤为擅长主题酒店与主题公园的包装。于是,慕其之名,2009年2月间,河南省省长郭庚茂率公务团赴港,就河南省的旅游经济开发与之进行商洽,最终在香港签署了“旅游开发战略合作协定”,而目前被质疑将少林寺送上资本市场的合资公司——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公司(简称“嵩山少林”),正是开篇之作。

当港中旅与省里签署合作协议后,急需经济结构转型的登封市委顺势而上,前往香港进行“自我推介”,但效果甚微。此后的两个月里,当地政府筹备团队几次赴港协商、谈判,甚至想邀请对方来登封实地考察,都非易事。直至4月,港中旅人是来了,但效果却并不显著。在推动这件事情的过程里,有一关键人物,登封市委常委裴松宪,此人职务不少,坊间争议颇多,且按下不表。6月,新官上任的登封市市长郑福林邀请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河南省知名的经济专家和文化学者郑泰森组成专业谈判团队,亲自率队赴港,事情有了明朗化的趋势。10月,双方进行了实质谈判,请注意,是双方,并无少林寺。12月,终于一锤定音,“嵩山少林”要挂牌了。

虽有波折,但到底是皆大欢喜,孰不想,事情会急转而下。12月16日《东方早报》披露了相关消息,印有“绝密”字样的港中旅与登封市政府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书》和《登封市政府常务会议纪要》显示,双方确定斥资1亿元,成立合资公司“嵩山少林”,其中港中旅出资5100万占51%股份,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简称“嵩管委”)所全资拥有的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登封集团”)占49%股份,注册资本用的是其全资子公司“登封发展”的全部净资产及现金。双方合作年限40年,并拟定新公司2011年上市。

坊间迅速有了关于那份会议纪要的另一说法,如此至关重要的会议至少有3位副市长没有参加,人们有理由质疑这次“集体决议”。

于是挂牌地点和时间都发生了变化,出于某方面的考虑,挂牌地点由少林景区大门前搬至郑州河南中州宾馆,时间也比预定计划晚了几天。随后,少林寺通过金博大律师事务所向媒体披露了“少林寺被上市”事件声明,表明将坚决执行“僧道管庙”政策,对峙开始拉开帷幕,只是没想到那么快便收了场。

2009年最后一天,登封市政府、少林寺、港中旅终于“坐到一起”,共同就“上市”这一敏感话题发表声明。登封市市长郑福林表示,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等宗教、文物等资产不纳入合资公司经营范围,并首次提出“三个确保”和“四个不变”。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也首次使用了“欢迎”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并同时坚守“少林寺不会上市”。而“嵩山少林”董事长薄宝华则坚决提出“未来合资公司不排除上市”。

至此,整个“少林寺被上市”事件以一种“未完待续”的姿态进入2010年。

此时,有必要向读者交代一下事件中的关联公司以及机构。首当其冲的是“嵩管委”,它作为和登封市政府平级的正处级行政机构,可谓大有来头。1982年,电影《少林寺》红透中国,同年,“嵩管委”正式成立,担负起嵩山景区的经营管理工作。“嵩管委”第一任党委书记为时任河南省常务副省长黄晓霞,属副部级,后挂靠地方政府划为正处级,至今,“嵩管委”核心领导归属郑州市委,科级以下归属以及财政收入归登封市委,如今这个机构从最初的几十人已经庞大到1300多人。

“嵩管委”的党委书记正是身兼中共登封市委常委、常务副主任及“登封集团”法人代表董事长的裴松宪,与登封市市长郑福林的多次发声相比,裴松宪则显得尤为低调。

记者为读者画了如下一幅关联图,“嵩管委”全资拥有国有独资企业“登封集团”。“登封集团”旗下全资拥有子公司登封市少林旅游发展公司(简称“登封发展”),正是这家注册资金两千万的“登封发展”被重新注册为新的中外合资公司。“登封发展”自己还有一家全资子公司名登封嵩山少林旅游发展公司,负责景区的客运服务。此外在少林寺景区内的一家酒店河南禅居,“登封发展”也占有35%的股份。

在这么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关联公司以及相关协议中,真正被诟病质疑的焦点又是什么呢?很简单,一是评估作价,二是新公司的利润分成法,三,少林寺门票上市究竟算不算是少林寺上市。四,公司该不该叫“嵩山少林”。

先说评估作价,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称,在没有看到评估报告以及资产负债表前,很难做出判断。当地政府称,他们所请的是北京中天运会计师事务所做的审计与评估,目前评估报告并未公开。有人曾给嵩山景区的投入算了一笔账,从1982年至今,近30个亿投放了,其中有据可考的,是近10年15个亿的说法。这些数字与新公司的4900万哪怕再加上那6800万相较,无疑差距太大。有学者笑言,将那40年的经营权拿出拍卖,得价会几何?

而另一方面,“登封发展”在被重新注资前,负债1.8亿元人民币,政府承诺为其偿还其中的8000万,剩下的1个亿由港中旅埋单,同时“嵩管委”还奉上40年的嵩山景区经营权。在港中旅最近一次给出的相关公告里写明,政府偿还这8000万债务的期限是2010年12月31日前,但却约定同年的6月30日解除与银行的担保协议。而根据登封市政府2009年度的财政数据显示,其负债近10个亿,有无这笔债务的支付能力?这是个问题。同时有专家指出,这种债权取得和债务的转移不排除带有恶意性质,因为接下来的条款规定,若政府不能按期偿还,新公司则会从委托经营费中扣减,那么这势必影响第三方的利益,比如说少林寺的分成,或者这也是最初大和尚们抗议的因素之一。

再说门票利润分成,最常见于报端的是双方协议的51%与49%,可这两个数字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内部人士透露,根据前3年嵩山少林景区的实际经营状况推算,景区所需基础设施维护、经营管理费用要占去门票收入的一半,其中包含少林寺景区门票分成的30%;剩下的一半再从中拿出50%用于新合资公司的经营管理;最后剩下的25%才是按照协议中的51%和49%分成,并且新合资公司所获收益被要求全部用于嵩山景区的再投入,未来营收按照增量分成方式核算,目前估算的增长率为每年20%。同时,新公司将采取竞聘上岗制度,面向全球招贤纳士。这个复杂的分成模式上,诸位能看出几分端倪?

至于剩下的问题,中国著名佛教考古专家温玉成的说法颇受关注,在他看来,地方政府的相关声明,让人感觉新公司“嵩山少林”是在叫卖没有牛肉的牛肉面。随即相关学者发问,寺庙经营权上市,怎么不等于寺庙上市?试想,如果寺庙关门,哪来门票?没有门票,哪来业绩?没有业绩拿什么上市呢?更有玩笑者建议,此后,少林寺应该建一个直升飞机场了。佛教界呼吁,少林寺这样一个门庭赫赫的千年古刹,世界文化遗产,究竟该如何管理?放在一个区区的县级市,又是否得当呢?

【尾声】

无论如何,在这个故事里,永信禅师再一次坐实了自己身为弱势群体的无力感。他该是局内人,但却也是局外人,准确地说,他毕竟只是一个出家人。

暮色深深,寒意凛然,朱红色的大门在身后重重关闭。事实上,寺院与商业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并非对立,但两者间,是否也该有一墙之隔?禅机与商机,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一切都在拷问着这位被世人目光牢牢锁住的出家人。

而令我们所深思的,是泱泱千年的少林寺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所含,如何继续传承?在下一个1500年的“史记”中又该如何落笔?在这个多方利益纠葛的故事里,是否也会有人思及,后来人将去何处寻找那个关于英雄关于禅武的信仰圣地呢?留给子孙后代的,又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少林?也许大和尚永信,心里是有蓝图的。

文/本刊记者 顾雪(发自北京)

刘聪(发自河南郑州登封)

摄影/本刊记者 解飞 

“只要这些质疑还不是信仰层面的,我都不会理会”

对话释永信:不是太入世,而是太超前

较为幸运的是,在少林寺“被上市”事件没有发生前,曾有机会与方丈释永信漫谈多时。大和尚记忆力超群,对数字极其敏感,说得一口河南普通话,无论谈到什么问题,目光都十分坦然。于是,我们就着四碟干果,一杯清茶,任思绪蔓延。

谈学佛

BQ:学佛难不难?

S:不难。学佛的难,只难在表面上。

BQ:什么叫“禅”?

S:别胡思乱想就叫禅。

BQ:什么叫“菩提”?

S:明白做人的道理就叫“菩提”。

BQ:什么叫“无明”?

S:做人糊里糊涂就叫“无明”。

BQ:你们常说的出世间,在哪里?

S:就在凡夫凡心凡行外面。

BQ:离我们远不远?

S:说远也不远,就在我们的胡思乱想外边;说近也不近,我们的胡思乱想总是无边无际。出世间就在我们心中,世间亦在我们心中。超凡入圣,出世入世,都在我们心中。

BQ:怎么断定修行的深浅与境界呢?

S:不用在意几禅几定,也不用管念佛念得纯熟不纯熟,只要看看大家在俗世如何办事就知道了。一个学佛之人,如果修行有所成就,他的智慧肯定有所开发,他对俗世事物肯定有所洞见,那么他的俗世办事能力肯定有很大提高。一个人学佛一辈子,学得满头雾水,什么事都不会干,他还要口口声声普渡众生,那不是被人笑话么?

BQ:那您显然不浅。(笑)您是主动入世的么?

S:理想跟现实很难统一。作为一个出家人,我希望自己呆在山洞里,或搭个茅棚,一辈子清修。但要都是这样的话,佛教的传承也就不好办了,佛教不能跟社会沟通,不能为社会服务,这个社会就离我们越来越远,这样也不是历代祖师们的心愿吧。所以我希望透过现代化商业经营的理念,能更有效地弘扬佛教文化,能让更多人来参与佛教的建设。

BQ:我们总以为,学佛就是坐禅、念佛,以及拜佛、诵经之类。

S:这样理解学佛是有些偏的。我们都是世间人,世间人就离不开世间的日常生活,每天都要吃、要穿、要住,在家学佛者还要养家。不能一学佛就什么都不管,饿了张口就要有饭,冷了伸手就要有衣,那不是作恶吗?我本人就非常反对“行看流水坐看云,醒来有茶饥有饭”那种自私自利的做法。

谈入世

BQ:身为出家人,您是否入世太深?

S:佛教本身就是交流出来的一种文化,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们应该主动走进世间,随缘而行,依法而行,这本身就是修持功夫。我希望同修们能明白,佛教不避世;佛教如果避世,早就自取灭亡了。现下我们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对佛教住世确实是个考验。如果把现代化比作潮流,佛教就是一条船,要面对潮流,把握好方向,明了该干些什么,不该干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稳当地航行在潮流之上,水涨船高,而不是像鱼一样被冲走。入世出世,就像船一样,一半在水里,一半在水上。对于这些基本关系,保持足够的清醒。

BQ:也就是说您参加种种社会活动,也是在修行?

S:作为少林寺的方丈、少林文化传承人的代表,让祖宗家业、中国禅武一代代传递下去,传给下一个千年,这是我的历史使命。在这方面,我自认为是坚定的保守者,因为我们的传统,蕴含着创造性地应对现实人生以及社会、自然问题的丰富的智慧资源。对我们来说,保守就是创新,创新同时就是保守,一禅一武、一动一静、出世入世、保守创新,都是自然而然地出现和选择的。它们从来不是二元论,而是一回事,没有分别。

BQ:在出世入世这个问题上,您的作为一直遭到多方的质疑。

S:我保护和发展少林寺,说小一点是为了少林寺,说大一点是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飞来飞去满世界跑,就是因为这个责任。现在国际国内环境都很好,这几年一定要抓住,抓不住就什么都没有了。应该说,少林寺所走出的每一步,总会遇到一些阻力。我们出家人做事是为了信仰,而不是其他。因此,只要这些质疑还不是信仰层面上的,我都不会理会。俗语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如果你对所有人的评价都非常在乎,因此畏首畏尾啥都不做了,那就让那些质疑的人得逞了……由于是在信仰的层面上做事情,我很容易做到“劳身不劳心”。

在人们心中,值得尊重的出家人似乎该是除了念经什么都不做的。我不这样想,我觉得僧人一方面要完成自己的修行,勇猛精进,另一方面还要争取为更多的修行者创造好的修行条件。

BQ:压力不小吧?

S:我是在某些媒体听到一些争议甚至是指责的声音,对此我也能理解,毕竟他们都是关注少林的。当然,我也可以闭门修禅,也可以什么都不做,更可以躲在清净之地,但是,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传承千年的少林文化在我这代得不到弘扬,少林在这个时代没有发展,反而萎缩,那我可能才是真正的历史罪人。

谈金钱

BQ:您怎么看待金钱?

S:金钱是社会的必需品。用得恰当可以培植福报,比如做慈善事业等。如果不好好利用,则可能招致很多麻烦。因此,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让金钱在人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千万不要把拥有无限多的金钱当成一种人生目标。

BQ:但少林寺很有钱,拥有不少产业。

S:我们成立武僧团、实业公司、药局等等,这些都是商业化行为。但在我们做这些之前是什么样子?假武僧打着“少林”旗号全世界招摇撞骗,假的“少林药方”、“少林产品”漫天飞,连“少林寺”牌火腿肠都出来了。难道我们出家人就得眼睁睁看着一千多年的古老文化这样被人糟蹋?我们只有自己掌握并控制商业化行为,进而消除商业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弘扬真正的少林文化。而事实上,为了阻止少林寺变成一个过分商业化的景点,我们是花费了很大代价的。2004年前,寺门前是一条商业街,将这上万的老百姓搬迁并重新妥善安置,恢复少林寺文化传承空间。要是我们真的一切“向钱看”,会干这样的傻事吗?大道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要对少林寺下一个一千五百年负责,只能向前看,向前走。

BQ:但在普通人眼里,少林寺的商业味实在太浓。

S:我二十几年前来到少林寺时,少林寺就靠着28亩薄田艰难地生活。少林寺要想维持生存并发展壮大,只有通过我们的双手去创收所得。有人说少林寺商业味太浓了,但我们只是希望能有自己的生存模式,有个自我发展的空间。只是继承了僧人农禅并举的精神,继承了前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传统。请大家不要把宗教界与社会隔绝,也不要总想把出家人送到两千年前。我们强调奉献精神,聘请的职业经理人都是佛教信徒,不追逐利益,以自养利生为目的。公司运作也是为了起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公司只是一个载体和手段。

BQ:但社科院宗教所的黄夏年老师说您太超前。

S:从历史上看,中国佛教都是运用最先进、最“现代”的传播方式。佛教在中国最早用纸,抄经抄得“洛阳纸贵”;佛教界也是在中国最早运用雕版印刷的,刻碑、建塔就更不用说了。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一座塔就是一座广告牌,彰表高僧大德一生的修持成果、丰功伟绩。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就是因为它与时代同步。事实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农禅并重的传统,但是今天,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耕种的层面,我们有机会也有能力参与其他类型的自养活动,希望通过现代的商业理念,更好地弘扬佛教文化,我们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尝试。

谈维权

BQ:据说您没少打侵权官司,但几乎没赢过?

S:都是品牌侵权,主要是要个理儿,只是象征性索赔一块钱。维护寺院合法财产和权益,是佛法住世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开展正常宗教活动、修行体证佛法的基本保证,更是保护传承的具体表现。因此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大多数的支持。

BQ:说到品牌,少林寺从各种层面上考虑,究竟算是谁的呢?有人说您一手遮天。

S:我一直定位少林寺首先是人类的,民族的,国家的,佛教界的,而并不是我们几个僧人的,也不只属于河南,它属于中国,属于世界。但不能因为它是世界的,就可以盗用。作为传承人,如果失去对它的控制,少林文化的传承文脉就会中断。对人类文化来讲,这将是无可挽回的损失。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流失得太多,再丢不起了。

BQ:从古至今,寺院与地方之间在权益与财产方面的相处,一直是个大问题。

S:处理好寺院和地方的关系,实在需要大智慧。平时我有事没事,经常徘徊在碑林塔林之间,看到历代方丈长老行实文字中不时出现“寺院修葺一新”、“置田地”之类字眼,过去很不以为然,如今当我面对这些问题时,才突然领悟到其中的深意。其实,这一切,都是对修行功夫的真实考验,是大智慧的日常功用。

谈未来

BQ:您对少林寺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深思熟虑过吧?

S:我希望能够为少林寺的下一个一千五百年负责,所以势必要考虑如何把握好方向的问题。我想,少林寺的未来发展,主要应该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传承。少林寺的僧团建设是保证少林传承的核心所在。自元代雪庭福裕大师建立了少林寺子孙庙的传承制度以来,少林寺的传承一直没有间断过。第二,修持。加强少林寺僧人的修学,使禅宗祖庭成为当代禅修的中心。第三,教化。包括少林慈善活动、学术交流、出版活动等。围绕这三个方面,深入扎实地做。我认为,让少林文化走向国际,将“少林”弘扬为响亮的中华文化品牌,最终形成以少林品牌为核心的文化产业,这样才能确保中华文化的弘扬与复兴。

BQ:您曾多次在人大会议上提案,希望未来取消佛教寺院门票?

S:少林寺的门票1975年就开始卖了,是当地文物保管所、文物部门在卖。少林寺落实中央政策,从1984年4月1日,文物部门把门票的经营权(买卖权利)移交给少林寺僧人。最早从1984年一直到1994年,少林寺自己组织人卖票。1994年之后,因为当地政府成立了一个门票管理所,和门票管理所沟通共同卖这个票。政府部门卖,给少林寺一个分成。我在九届人代会上,以代表身份提出取消名山大寺的门票,我认为,名山大寺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还是上天赐给我们人类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的子孙都有权利去领略、去享受、去观光,不应该被地方政府部门或者是宗教场所圈起来、卖门票。这样对爱国主义教育、对传统知识的传承、对宗教界自身来说都是非常伤感情的事情,我连续提了几年,得到国家发改委专门下文,取消佛教徒进门的门票。现在全国各地有些执行了,大部分地区执行得不是很好,我们还在努力,

BQ:我们的读者大多都是奋斗中的年轻人,有诸多烦恼,您可有寄语给他们?

S:“烦恼即菩提”,也就是说在烦恼中可以历练自己从而获得法喜,这其实就是生活中的辩证法。只要变换一个思路,就可以把苦恼战胜,获得轻松的心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好高骛远,这可能也是烦恼产生的一个原因。年轻人最应该在“踏实”二字上下工夫,不能总是对自己期望很高。过高的期望,本身就是一种妄想。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我们的时代,对待自己的生活。

文/本刊记者 顾雪

摄影/本刊记者 解飞 

品牌专家杨曦沦:少林品牌是未来十年最有可能成为源于中国的全球品牌

谈释永信与少林文化、信仰的成本

杨曦沦说,之所以与释永信方丈以及少林寺结缘,是因为奥运会的缘故。因为杨曦沦曾对奥运品牌的运营模式做出过深层次的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其禅武合一的少林功夫作为易于西方理解和学习的“肢体语言”,作为一个具有信仰内涵的文化产品,完全能够成为满足当今世界人们对健康的追求、精神的寄托,心灵的感悟的普遍需求。与少林寺方丈一致的认知,使杨曦沦得以揭开神秘的面纱,走进了庭院深深的千年古刹,走近了这位集非议与盛誉于一体的少林方丈释永信。

BQ:释永信方丈在你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

Y:应该说可以用八个字总结吧,禅武合一,大智大勇。这表现在很多细节上。去年5月,我有幸陪同方丈到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做访问演出。在演出前,方丈临时设计了一个祈福仪式,将达摩像供奉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一号大厅的舞台上。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2个国家大使和法国各界代表展示少林文化遗产。当时场面很庄严,也很震撼。我问方丈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仪式,方丈说,我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到,少林功夫不是简单的武术,而是一种有信仰的文化。

BQ:说到文化价值观,少林文化与奥运文化到底有何相似?

Y:简单地讲,都是追求人生的和谐。一般人提起奥运就是“更高、更快、更强”,提起少林功夫就是武枪弄棒,其实这都是外表。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是奥林匹克主义。其核心思想是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人生哲学。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则的推崇为基础的。而少林功夫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方式。修习少林功夫的主体是禅者,修习者在用武术技艺锻炼身体的同时,在内心深处冥思少林禅宗要旨。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在习武实践中得到“顿悟”,达到“见性”,体现着“禅武合一”的至高精神境界和独特文化价值,追求的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参观少林寺时,就向释永信方丈表达了“对博大的少林文化与哲学表示由衷的敬意!”

BQ:所以少林文化在国际上受到尊重和认可,不仅仅是功夫那么简单?

Y:功夫背后是禅,禅的背后是交流。方丈一句话就说到了点上,少林寺和少林文化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我认为,少林品牌文化最大的独特性体现为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所形成的包容性。在少林寺里有一个碑,碑上刻着一个“三教九流图”,是由老子、孔子和释迦牟尼三个人不同角度的脸组成的一个图案。这个图案就是少林寺现在的注册商标。它体现了少林品牌文化的交流性、融合性和独特性。当然,少林寺特定空间里形成的禅武合一的生活方式,也是它的独特性。释永信方丈作为少林寺历届方丈中目前为止最受争议的一位,也算是一种独特性吧。

BQ:有人说少林寺已经成了一块“唐僧肉”,谁都想吃一口。

Y:这个不见怪,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在商人眼里少林品牌自然是一个可以商业化的无形资产,而少林寺也回避不了少林文化品牌的消费价值。而如何平衡少林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问题,的确需要平衡的艺术和智慧。当然,今天的少林寺方丈已经不是历史上的唐僧,不是谁想咬就能咬的。

BQ:请教一个问题,为什么坊间说“富人信佛,穷人信基督”呢?不是众生平等么?

Y:佛教当然主张众生平等,但是现在几乎所有的名寺道观都被圈起来卖票,确实导致一些信众进不了庙门。听说江西一夜之间成立了12个风景管理区,然后把那里每一个乡里的小庙都圈起来,作为风景旅游区的核心卖门票。于是就有了“花钱买信仰”的说法。其实方丈据说一直就取消门票在人大多次提案,但似乎效果甚微。社科院宗教所的黄夏年提过一个方法,看能不能效仿高速公路模式,多少年后,将投入建设的成本收回了,就不再收门票了。这应该算是一种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统筹兼顾的解决方案吧。是个不错的办法,但门票也不是少林寺目前的核心问题吧?有人说,首先是掉进了井里,然后才会有人下石,而这井,可能是你自己挖的。

我只知道目前少林寺所面临的问题,不是一个企业家和公众所能理解的。如何在既不违背少林寺佛教信仰的前提下,又能够满足普通大众对少林文化的消费,对释永信方丈,乃至整个佛教界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否则只能被置于“被商业化”的境地。作为方丈,他要考虑少林寺与僧众的生存发展问题。一本经书是解决不了大和尚们的问题的,也解决不了释永信的问题。

BQ:有人称方丈为CEO,你给方丈的定位是什么?

Y:当然是少林文化品牌的代言人。我们说文化是由信仰、故事、人物、仪式、器物构成的一个体系。一般人会认为,方丈作为少林寺的传承人,自然就是少林品牌的代言人。在我眼里,方丈作为代言人的地位是源于他对少林文化的深刻认识。他就提出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从人类未来发展和需求的角度为千年少林寺定位。我认为这几句话,就确立了方丈作为一个文化品牌领导者的地位。

文/本刊记者 顾雪 摄影/本刊记者 解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