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库需要多色彩- 袁岳 - 新浪BLO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1:40:22
思想库需要多色彩 2006-12-30 09:04:07 大中小        最近,首届中国思想库(Think Tank)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也首次公布了中国十大智库,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全部是隶属于政府不同部门或国务院的半官方或官方背景组织。在写这篇博文的时候,我正与在美国著名思想库布鲁金斯学会的一位中国政策专家会面,讨论关于中国社会政策领域面临的一些挑战。在此之前该会主席约翰.桑顿带领了一个由60多名知名中国问题专家、美政界闻人、企业家组成的代表团访问中国;我还曾在2006年的10月左右与《中国日报》代表团一起赴东京参加了一个新兴而知名的思想库“言论NPO”组织的“东京-北京论坛”。今天,无论对国内与国外的思想库,国人对其作用的认知与认同正在有明显的提高。
       世界各国均有政府思想库或者由执政党主办或支持执政党的思想库,即使在倡导独立思想库最力的美国,美国政府其实也有非常得力的内部思想库,例如由前美国新闻署(USIA)的部分功能转化而来的美国国务院研究局,在公共卫生政策方面,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也发挥着政策研究重镇的作用。但是仍应看到,全球各国的思想库分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独立思想库及民间主办的思想库为主流,这包括由独立基金(如洛克菲勒基金会)、商业机构(如日本野村研究所)、大学(如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主办的思想库,这类思想库标榜非由官方资金创办甚至宣称不接受官方委托的项目,但大半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在思想库云集的美国华府K街,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国际和平中心等偏自由主义立场和民主党,而传统基金会、企业研究所、CATO等偏保守主义立场和共和党;2、政党思想库比政府思想库更流行,许多国家的政党均有自设或所资助的思想库,原因在于思想库提供政策建议往往比政府所进行的政策设计更灵活、更有创见,即使作为执政党的思想库,政党思想库仍更强调政治性与灵活性,而政府思想库则在工作中更注重专业性和执行性;3、政府思想库更多体现专业思路与方案采购者的角度,前述的美国国务院研究局与NIH的日常工作方式更象基金会,其主要的研究项目使用公告、招标的方式来进行,因此思想库扮演了最大限度整合社会乃至全球智力资源为政策所用的角色。
       在改革开放的近三十年中,中国国内思想库总量有了相当的发展,民间思想库逐步萌发,政府思想库的功能也有相应的调整,政策构思由思想库创设研究的现象有所发育,目前国内思想库分布以政府背景的思想库为主流、大学背景的思想库次之、民间思想库仍较为微弱。仅以民间思想库的角色分析而言,除了其作用不见重于政府,政府的开放性政策研究采购较少而外,大部分民间思想库缺少利益集团的支持,组织管理水平低下,不具国际知名独立思想库系统管理、专业运作的特点。而政府隶属思想库虽表面规模庞大,其项目与研究者个体的工作方式其实与民间思想库相距不远,同时也显然不能摆脱为既定的政策框架论证、辩护、细化的基本模式,而最需改进的地方则在于:其一,政府系统隶属的思想库成为系统本位主义的论证者和御用思想工具;其二,未全面引入开放采购思想,系统内思想库成为本系统政策研究预算的自肥者,因循沿循,其竞争性创见能力日益衰退,而系统政策也日益陷入自我论证、自我设计、自我评估的套路;其三,由庞大的政府政策研究性事业单位构成的思想库集团成为民间思想库无法得以发育的障碍因素之一,因为本来的研究预算不得不转为他们的吃饭财政,更别说对外采购之用了。在一定程度上,政府所属思想库能够使其工作能力为内部决策者方便地使用,但也是政务透明度不够的标志之一。
       正如思想的丰富需要多种思想的交锋激荡一样,思想库作为思想行业中的微观单位,其活力在于开放与竞争。一个具体的政策难题,如果有不同思想库站在不同利益团体立场、使用不同信息资料、基于不同专业研究方法与工具条件,提供各有见解的方案,则决策者的取舍范围、思考视野就有极大的扩展,而在有多方案比较的情况下,每一思想库的课题人员都知道需要为自己的方案力辩而变得更为认真。要做到这一点,中国的思想库发展也许需要做四件事:其一,开放系统政策论证,鼓励跨系统采购,打破系统自闭的内部思想库工作模式;其二,开放针对民间思想库的政策思想采购,即便它们现在还十分弱稚;其三,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于思想库建设,推动形成足以与国际思想库规模媲美,也可以规模地兼为商业、文化、社会和政府组织服务的综合型思想库的成型;其四,大幅改革政府预算维持的思想库性质的组织,改预算支持制为类似于基金会式的开放性申请拨款制,确保在思想府领域形成优胜劣汰效应,确保由优质思想库来产生优质的政策思想。   本日场景:上午参加会议业的一个会议,发表了一通评论。下午为社会蓝皮书再去教育电视台鼓吹了一番。今天得早点睡觉了。欢迎各位博友浏览赴西南交大演讲的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