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知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24:11

 张天翼新专著《画河漂流》第一章          文化知觉

                                                                                                                 ——视角转换

                                                               

从上古时代中国人的初始文明直至当代文明状况,主要体现为各时代的文化生态。秦朝李斯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主要指各时代文化状态的差别。李斯不是只看各时代民族部落的物质生态,更重要的是比较各时代民族部落的精神生态的差别,比较各时代社会精神形态文明步伐的演进状况而得出的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文化知觉”与 “文化判断”。在今天,判断一个社会发展状况的角度是看物质生态还是看文化生态?例如“盛唐”;例如“乾清”,可谓盛极一时,物质生态堪称“世界首富”。然而毕竟是封建社会,必然被“共和”所替代。因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是“人的自觉”、“文化自觉”的步伐;人类社会大厦的建构,物质文明只是“基础”,文化才是“上层建筑”。本书所谓做“画河漂流”,就是从文化视觉角审视、感知不同时代民族文化艺术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脉络;体味、领悟其中蕴含的规律和文化思维方式。审视各类社会人文现象,看它们对于“人的自觉”、“人性自觉”的发展进程是顺应还是逆反,于是古人就有了一种高明的审视、感知方式——“以大观小”。从宏观的视角,俯察微观,全局在目,大势在胸。


文化的本性

动物是自然存在的生理性种群;人类是文化存在的智慧型生命。文化存在是人类生存的本质——理性思维和规则行为。文化就是人的灵魂。人类发展的本质是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主体和主要动力。没有精神的、没有文化的发展,单纯物质性发展是动物性进化。如同“人”字只有捺,没有撇。“社会和谐”主要是指经济与文化的平衡发展,片面发展就造成社会的不和谐。这里“文化”一词的概念,相对于“经济”一词的概念,是指“文明形态”和“文治教化”——这是早已规范了的精神文化的具体概念。这个“文化”,是一个独立的事物,作为人类文明形态大系统,是一门极精深广博的大学问。理论在文化中具有首要的、核心的地位。所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仅仅理论类有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美学、文学、艺术学、民俗学、心理学……等等数不清的学科领域。每个学科领域又分许多范畴。尤其是艺术学科更是人们熟悉的极其博大与复杂。文化有自己的客观规律。斯宾诺莎说“事物就是按自己本来的规律安排的”。千百年来,文化就是按自己的规律来发展的,所以有清楚的发展脉络。文化有自己的本性,自己的质,自己的存在方式。文化不是其它事物的附属物,不是其它事物的奴隶,而是其它事物的内在本质。然而,文化发展的道路不是笔直的,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社会总是在文明与野蛮中间摇摆着前行,也就分辩出了“正文化”与“负文化”的差别:正文化推动社会光明发展;负文化导致社会黑暗。

负文化,诸如西方的中世纪宗教文化的黑暗、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残暴、恐怖活动反理性的凶险;中国夏有桀凶、商有纣虐、元朝的民族歧视与压迫、清代的文字狱、建国初期的“反右派”、“浮夸风”及“文化大革命”等。

正文化,诸如西方的古希腊文化与文艺复兴、近代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现代艺术、当代的火箭与电脑。中国的孔子与老子的学说及百家争鸣、魏晋的竹林七贤、唐朝的贞观之治、“写意”艺术体系、土地改革、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等。

这都是“人的自觉”、“人性自觉”步履之铿锵有声的进程。文化也有灵魂。文化的灵魂就是“人的自觉”。“人的自觉”的核心是“人性自觉”。所以,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的自觉”的历史。古代人类早已认识到“人”的价值需要逐步发掘。古希腊一座阿波罗神殿中刻有这样的话语:“人啊,认识你自己”。中国先哲就提倡“以人为本”。


高级阶段文化指导高级阶段经济的发展

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多年萦绕在怀的疑点:一个哲学观念,既然“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为什么总是由某位经济学家提出某种经济学理论,一如“商品经济”、“知识经济”、“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等理论,才建立起相关的经济体制而不是任经济去“自然”?这可不是人们一向所信奉的,根据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先形成了某种经济模式以后,经济学家才研究、总结,上升为相关经济学理论的“存在决定意识”法则,与“先经济后文化”定律不相符合。出了什么差错?这就需要“文化知觉”,从宏观的角度去审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分析其中客观规律,梳理其中的文化思维特点来解疑。人类社会本质上是文化社会。人类的任何人文行为都具有文化特征。从文化视角审视、分析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都能看到其中的文化思维方式。这次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可以给我们什么文化启示呢?

从美国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使各国都对发达国家一向奉行的经济体制、政策产生疑问。认为以往的经济理论、自由化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值得反思。不正确理论指导下的经济模式,是造成了突发世界范围经济危机的重要条件。也证明了笔者一向对目前的“自由艺术市场”过度自由状态抱有疑问不是无稽之谈。“新自由主义”理论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自由过了头而失控,形成了一种绝对自由化经济的经济体制,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泡沫,是一种经济假象。过度的“自由市场经济”扭曲文化、吞噬文化,把文化变异为经济,是一种迷途经济。与四川大地震联系起来看可以表明,高度物质文明一遇灾难,立即化为原始;高度精神文明一遇灾难,愈加显其神圣。由此,笔者意识到:“发达社会的文化应该重于经济”。什么意思呢?

既然美国“次贷”危机是经济问题,其危机又源于理论的漏洞,这表明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对相关经济理论的指向性具有密切的依赖关系,即按照认识到的经济规律去发展经济。经济理论是什么?属于经济文化范畴。这是否说明当代高级阶段的经济与文化有着不可分隔的生死厉害关系呢。那么,我们一向信奉与遵从的“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之类的指导理论,在这里该怎样理解?这也是理论或文化对实践或经济的指导作用、推动作用的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促进作用的体现。如果当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没有“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没有“市场经济”体制,就达不到今天的发展高度,这就证明了理论的重大作用。而今天的“次贷”危机的出现,也认为正是对“新自由主义”理论忽视了对世界范围自由经济的监管的一个必要层面,造成这一理论对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负作用。那么解决问题的方式呢?认为还是尽快建立一套正确的世界金融体系。这种新体系的建立,还是要以相关的金融体系理论为依据。这就说明,当代世界经济形势的好与坏都决定于相关理论的正确与否。这种指导理论起着主导作用!理论错了,经济就垮台。这就明确了“自然经济”与“人文经济”的本质区别。经济也是一种心态。面对经济危机,信心高涨,则经济顺利;信心不足则经济萎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面对经济大萧条,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大大地增强了美国人民战胜危机的信心。信心就是力量,能支撑经济复苏。信心是什么?是文化精神。

由此,我们得到了这样的认识:所谓“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理论,一般理解为“经济在先,文化在后”。是说一个国家应首先治理国民的衣食住行,有了一定的物质文明,才有能力去治理道德情操等精神文明。哲学家常说: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文化是经济的反映、文化就是物质文明的精神形态。不过这话只属于经济建设初期阶段的哲学家的理念: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打好了以后(从“温饱”到“小康”),有了必要的物质底气,再建设相应层次的文化事业、精神文明屋舍。这个初期经济发展阶段产生的文化也是相应较低层次文化,没有相应成熟的经济理论,难以对经济发展作有力的指导,所以才有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无奈。才有了“迎合大众”的文化方向。这就是初级的文化思维方式,一种迷途文化——笔者名之为“摸黑思维”。但是经济建设不会只停留于低级阶段,要摆脱落后,继续发展,向较高阶段迈进。引进发达国家资金与经验,从“小康”出发走向“初步发达”。当代中国东部发达而西部落后的差别,就决定了中国当代先富裕地区的较高品位文化环境,与落后地区的较低品位文化环境的本质区别。先富裕地区的文化思维则是“搭乘思维”,也叫“拐棍思维”。“次贷”金融危机背后事实证明,当代世界先进国家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明是得益于高深经济理论指导与推动的,而不再是过去那种依靠侵略、掠夺的强盗型爆发模式。这正是文化指导经济、上层建筑推动经济再发展的实例。而不再是初级阶段的先“经济基础”,再“上层建筑”的先后关系。正是高度的精神文明、高级阶段的上层建筑是高级阶段的经济发展的导向与动力。这个有根据的文化判断,是不是一条文化发展规律?这种现象又体现什么文化思维?——“创新思维”。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开放”政策,能天天强调“改变观念”,走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道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正是依靠“科学发展观”理论来指导的吗。其中所提到的“文化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这个“体制”依据什么建立和改革呢?还是相关的理论、观念。其本质,体制的改革就是理论、观念的改革——是文化的变革。这就是说,“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这一原则理论在高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实践应用中,应理解为:经济是人类文明必要的基础;文化是文明大厦的主体。文化、理论对经济、实践起促进、指导作用,甚至起决定作用;经济发展再促进文化的进步,这种互动关系,是符合具体实践的认知。具体地说:经济、文化、社会管理(政治)是社会大鼎的三大支柱,这已是世界共识。它们本来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的、不可偏颇、互相不可替代的、和谐的有序结构关系。什么是“和谐”?“和谐”就是有序的结构关系。过度偏重于哪一方面都会破坏和谐,一定是错的,例如过去的“突出政治”。经济离开文化不能发展。这个“经济”是什么概念?“经济”本身是一个复杂结构体。以金属冶炼为例。发现了金属矿藏就是有“经济”了吗?不是,这只是一个基本点。还需要经过开采、运输、冶炼、铸造、加工、交易等一系列工序而获得利润,这仍只是“经济”的一部分。还有知识与思维方面,如地质学理论、矿藏勘探理论、谈判与订合同、商品广告宣传、市场策划与营销方式、解决各种贸易纠纷等各方面的文化因素,总起来构成整体的经济现象。若没有文化因素,连矿石也发现不了,谈何营销与利润?就没有什么“经济”可谈。所以说“经济”里面有“文化”,经济与文化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才有了“经济文化”之范畴。况且更有分析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学”这一大学术领域。这正是词典中“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之文化概念的物质财富领域。那么经济就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级阶段经济继续发展受“经济学”理论的指导和经济体制的制约,也就是受“文化”的指导。这是明显的事实。 如此,笔者认为从文化角度看,发达社会的经济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迷途经济,二是文明经济。

一,迷途经济:像美国“次贷”危机这种违背经济客观规律的错误经济理论和错误经济模式,使经济无度地虚拟膨胀,会导致世界经济,如同科学家推测的太阳久远的未来会膨胀成比自己的实体大千万倍,可以吞没地球的气体火球一样的巨大而灿烂的经济泡沫。但是,当巨大气体太阳走向“衰退”时,会逐渐坍缩成一个小小的白矮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同样,恶性膨胀的世界经济泡沫一旦破灭,也会变成一个吞噬一切文明的巨大经济黑洞,一种经济野蛮,而不是经济文明。所以,错误的理论不是文明、错误的文化导致野蛮,阻碍文明。

二,文明经济:是上层建筑的基础,是文化的土壤、阳光、水分、营养。文化是得其益而生长的大树。经济虽是大树的土壤和营养,却不是大树本身——人类的本质。文化“大树”才是“人”的本质——精神生命体。反过来,人类认识大树的生长规律,分析土壤、营养的规律,再按规律去促进土壤、营养功能的优化。人类对经济发展规律的理性认知形成科学理论,再回身建构有利的经济体系,指导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笔者说:发达社会中文化重于经济。文明经济需要正文化的指导。应该更重视正文化的发展。                                                                      图1张天翼作《美的自觉》

 

文化迷失之后                                    

有一段传统相声说,一个文盲学习识字,刚学了一字、二字、三字,就自作聪明地认为自己已经把文字都学会了。老师就考他写四字,他就在三字下又加了一划。老师叫他写“十”字,他就用一把梳头用的梳子蘸墨划……。这是对那种把文化看得太简单、看得无足轻重思想的批评。

笔者的文集《天翼文集》中收有一篇2004年为致公党天津市委会写的提案稿,题名是《高度重视文化科研工作》。搞文化艺术科研工作的人都清楚,文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多么重要。笔者在前文提出发达社会的文化应该重于经济的观点,是主张打好经济基础的社会应该把文化发展放在实质上的首位,而不是从属。如果把文化发展放在比经济低的地位,没有“文化知觉”而仅有“物质视觉”,缺乏科学理性思维,必然会导致“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就会出现那种曾经有过的“大学教授卖包子”、“脑体倒挂”等怪现象。不仅如此,如果忽视文化发展,忽略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文化放在不适当的地位,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已知的导致当今世界“金融风暴”罪魁之一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就是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而“收获”的经济报复现象。“上纲上线”地说,无节制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也违背了哲学规律。我们常说“开源节流”。这是很通俗的、尽人皆知的辩证思想。对任何事情,既要疏导又要节制。对有漏洞的“自由市场经济”就要做必要的节制。当代世界经济学权威专家竟然犯了小儿科的错误,是学艺不精吗?很那个的。国内曾经出现过的独重经济,轻视文化的现象,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拜金主义”思潮等不良思维,道德衰微、泯灭诚信、失去社会公信,腐败、犯罪成风。人们就会一切以金钱利益为唯一目的,到了十分可恶的地步。严重的自私自利会损坏公共环境和公益事业,也会丧尽天良,以毒物冒充营养,出售有毒、腐败食品损伤民众健康,甚至死命,何止“奶粉门”一案,人们都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放心吃。曾有某领导干部,为了一点个人私利,不惜损害明知是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艺术作品与其公益文化活动,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是明目张胆的文化犯罪,是文化败类的野蛮行径,却没有受到惩罚——是不是片面的、绝对化的“经济社会”惹的祸?科学家杨乐先生曾批评这种“市场化过度、物质化过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证明了相关政策的失误,笔者曾通过不同渠道多次对失误政策提出意见,都石沉大海。

谈到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文化腐败问题,笔者也写过一篇题为《还“国画”以尊严》的建言文章,提到当代无序的自由化艺术市场中,中国画界存在大量的腐败现象,都严重地无视艺术本性、践踏艺术本体规律。全然是人为的恶意操控,绝非“市场规律调节”。如此,作为精神文明成果的艺术,就变异为毁灭道德、亵渎文明的媒介和手段。艺术品的虚假市场价位一旦成为艺术的唯一标准,就成为人们对艺术的唯一追求目标,歪门邪道的炒作,颠倒是非,伪造“名人”光环,吹制天价气泡。艺术发展被扭曲为获利方向。文化成为利益形态,文明变为精神堕落。痞子爆料成为时尚……。                                                     图2 《心在迷蒙》


    前些年曾经有一段时间,谁一谈“文化”就被嗤为“老冒”,就是“不识时务”。笔者理解,是人们因为经历“文革”而得了“文化”恐惧症,尽可能远离“文化”。所以,在文化的“本性”迷失的环境中,也造成很多文化观念被扭曲。如“个人主义”观念,在先进国家与在中国的概念不同。先进国家的概念内涵是整体社会对其每个公民的独立人格、个人价值的尊重与张扬,一种精神动力,是宏观思维,一种正文化。中国的概念内涵是“利己主义”,是自私,一种精神阻力,是微观思维,一种负文化;这就是不同社会文化发展境界的本质差异,而不是什么“东方”与“西方”的地域差异。任何发达国家都无例外地非常敬重学者,尊重知识。而中国素有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的传统,不懂学者的价值,是一种什么“文明”?总的说,如果轻视了文化的发展,带来的后果就是不堪设想的人类精神环境的污染与暗淡。对精神世界、精神环境的污染、扭曲与破坏,比对大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对人类的害处更大的多。那是怎样的恐怖,人们可以想象的到。电视剧《西游记后传》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深切的忧虑。

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卡迪写的专著《寂静的春天》,首次向世界提出了科技对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带来的严重危害,警醒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才有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在当代,人类就不仅要保护自然生存环境,还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权利、精神生态与文化环境的安全与健康问题引起重视,自觉地建立起文化忧患意识、文化生态保护意识,起来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免遭污染、破坏,优化合理的精神导向,防止文化迷途。是否需要搞一份“某文化宣言”?这是一种文化权利,也是一种文化责任。文化权利和文化责任的有机结合,是当代人文的新成果。更加重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当代“人的自觉”的新步伐。科学发展观正是指导当代中国文化走向健康发展的保证。

如此,从“文化知觉”的角度解释当代的“中国气派”,它应具有怎样的当代文明坐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