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琐事(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02:43

台湾琐事(六)

from 黄小邪:芝加哥,城南影事 by 黄小邪

12/18,周五

与新结识的法国友人Jean Michel乘捷运,去故宫博物院。依山而建的中式建筑。山里岩洞所藏国宝,据说一百年都展不完。郑文堂电影《经过》中得以惊鸿一瞥那时空隧道,如中国卷轴画。

台北、北京之故宫和上海博物馆联办“雍正大展”。据说历史学者很兴奋,因有雍正手迹等文献资料,而艺术史行家则认为太宽泛肤浅。倒是见识了那几张未署名的美人图真迹,巫鸿老师讲“中国艺术中女性空间”放过幻灯片。

绘画、书法看了一看,珍品颇多。愈往古(上层)去,人流愈密,是大陆各地乡亲的方言,一团一团——中央大学外文系李振亚老师也说,从前故宫空间充斥各国语言,如今是大陆各地乡音。

 

兴未尽,已近下午两点半。振亚老师急急打电话来,说赶紧下来,公车要来啦——邀一同上阳明山拜访他的古琴老师袁中平。公车“小19”,40分钟一班,蜿蜒而上阳明山后山,路过“平等里”。李天禄及弟子们苦心经营的“微宛然”儿童布袋戏班,应就在附近的“平等国小”。

雨雾迷离,樱花欲放。有三心二意而面相纯善的狗儿散步。湿绿竹林簇拥一径灰白石板路,想起古人诗句“空翠湿人衣”。若夏日黄昏,当绝妙。袁师之青灰石屋隐于林间,门前两猫嬉戏,一黑一白,小白名“元帅”,大黑名“元将”。开始饶有兴味玩振亚老师的伞。

 

袁老师依然汉服发髻,仙风道骨,颇平易。想不出年轻时唱摇滚。照片里意气风发,面目清朗。有“琴童”阿凯沏茶,先台湾乌龙,后普洱。配清淡水果,台湾特产莲雾与释迦。雨声击屋顶,如雅乐。弟子们在雨中迤逦而来,焚香,奏琴给老师听。他们在筹备一场演奏会。都崇尚丝弦,不喜钢弦的直接,不够subtle。袁老师唤我出门,看盘桓在屋前枝间的“国鸟”蓝雀,长尾翩翩。琴声常引他们来。令人想起弄玉吹箫引凤故事。

山中湿寒,一位准备了御寒物:九年陈的“金门高粱”,我竟也喝了两杯,美味。所遇小郑,后来得知,是新竹郑家的——在新竹时,建元带我参访老街,一带古庭院和家庙都属当地乡绅郑家。

袁老师抚琴,难得亲耳聆听,似乎瞬间万籁俱静,只余仙音袅袅。他琴道受业于苏州吴兆基先生,在南华大学教琴,也在青岛开有琴社(振亚老师后来讲,袁师对金钱毫无概念,甚清苦,大约才是名士风范)。振亚老师曾赠袁老师《清明》CD,珍藏。曰一日也要学琴,只恐愚钝而浮躁。

要赶去国家剧院看戏,只好道别,合影留念。袁老师赠黄玉珠串,带于右腕。一位女士开车带我与一位中医下山,回首台北城,灯火粲然。

 

“国家剧院”和“国家音乐厅”相对,都在中正纪念堂附近,与“自/由广场”遥遥相望。仿中式建筑,高阶,红檐碧瓦,雕梁画栋,我看来颇气势恢宏(印象好于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台湾朋友小三认为是照猫画虎。

昆剧+实验剧场版《掘梦人》,当日票竟售罄,幸好之前在“诚品”书店订票(后来林丽珍舞蹈“无垢”票亦售罄,可见台湾剧场艺术之受欢迎程度)。见一风度翩翩白发先生来取票,自称“洪惟助”,想此名字好生耳熟,次日问林老师才想起,为中央大学教授,研究昆曲的专家。

剧并无甚特别,无非昆曲表演加舞者加说书人加插科打诨和舞台多媒体技术,爱昆曲的观众大约会觉得不伦不类,对于熟悉剧场艺术而对传统戏曲不很了解的年轻观者,或许还是新鲜的经验。汤显祖的《牡丹亭》也实在太深入人心,难于改编。

此日最惨痛之事,乃是雨天路滑,跌倒于剧院门口,双膝青紫,用Jean Michel的话说,是colorful。台北给的记忆,不但深镌大脑,也刻在身体表层。

之后终于去领略师大夜市,活力非凡,各色小吃与服装店,兴奋徜徉的年轻人。忽然觉得,我于此种场合,似乎已嫌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