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抢滩国内期货市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0:50:32

 

 


在中国的金融行业中,期货是对外开放步伐迈得最慢的,然而随着《港澳服务提供者申请期货经纪公司股东资格审核》的颁布,尘封已久的中国期货业终于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大门。这同时也意味着中国期货行业的QFII正式启动,我国期货行业的整合、重新洗牌即将拉开序幕。
不仅如此,随着外资机构的纷纷进入,中国期货市场也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加速裂变期:新品种上市机制地变革,创新类期货公司地推出,行业整合大幕地拉开等,而这也正是我国期货行业建立全球定价中心、培育民族定价实体的必由之路!

外资即将抢滩
2005年8月27日,中国证监会在其官方网站上正式公布了《港澳服务提供者申请期货经纪公司股东资格审核》(以下简称“细则”)。这一审核细则的出台,标志着香港和澳门的中介机构从此可以在内地设立合资期货经纪公司,内地期货市场对外开放由此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其实早在2004年8月底,商务部就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扩大开放磋商纪要。按照该纪要,从2005年1月1日起,香港的中介机构可以在内地设立合资期货经纪公司,随后签订的《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也有相同的规定。而此次公布的实施细则正是对上两份纪要的具体铺陈。
尽管根据CEPA和补充细则的规定,只有香港和澳门的注册公司可以先期进入中国内地期货市场,但由于香港是国际市场上最重要的自由港之一,几乎所有的大牌公司都在香港设有自己的桥头堡,多数公司也都符合证监会的相关条件。因此,此次对港澳的开放,实质上就相当于对外资的整体开放。
而大门一开,虎视眈眈的客人自然就会蜂拥而入。在这其中,风头最盛的莫过于美国瑞富集团和荷兰银行这两家国际上最大的非银行类期货经纪公司。
2005年9月12日,美国瑞富有限公司所属的全资子公司瑞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调宣布,准备在北京与国内目前排名第六的经易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成立一家合资企业。这是中国证监会公布“细则”以来,首家宣布与内地期货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的境外机构。这一天,也因此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期货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天。正如美国瑞富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和总裁所预想的那样:“我们十分期待加入到中国衍生品和货币市场的巨大发展潮流中去。”
而另一方面,在全世界金融衍生品期货业享有盛名的荷兰银行也有意争夺进军中国期货市场的“第一”。只不过与瑞富相比,后者表现得甚为低调。
早在2004年,老牌期货投资机构荷兰银行就已经开始和国内的多家公司接触,最近,荷兰银行与银河期货经纪公司进行谈判的消息已经正式浮出水面。对荷兰银行而言,之所以会看重银河证券,一方面是由于其所持有的经营牌照,另一方面则在于银河证券所拥有的庞大客户资源。资料显示,全球排名前20位的期货经纪公司一般只有一千多家机构客户,如果这次合资成功,荷兰银行就可以从银河期货那里得到上千家机构客户,这怎能不让它怦然心动!而面对外界的猜测,荷兰银行也直言不讳自己的野心,“我们希望能够顺利成为中国国内第一家合资期货公司的股东”。
另外,也有消息传出,香港大福证券与广州神通期货公司也已接近达成合作协议。其次,联合金属公司、德州铜业联盟和三菱集团等拥有现货商背景的公司也都向中国的监管层表达了强烈进入中国市场的愿望,甚至连高盛集团、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巴克莱国际这样的巨擎,也已开始在国内与多家公司进行深入的接触。

外资的意图
从目前来看,我国期货市场规模狭小,交易品种少,占国外期货交易大头的金融衍生品至今在我国仍属空白。与此同时,期货公司功能单一,同质竞争,效益低下。尤其是在经过了前两年的快速发展之后,2005年以来我国期货市场成交量不断出现下滑状况,期货公司更是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中国期货业协会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1至8月份,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2.06亿手和87673.9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了3.86%和18.41%。
在这种情况下,外资公司依然急切地想要进入中国的期货市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的目的并不在于短期盈利,而是想抢滩登陆这一市场,进行跑马圈地。
而让他们持有如此坚定信念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对大宗商品的“胃口”越来越大,中国因素成为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大幅度提高,使越来越多的跨国巨头与中国经济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使他们通过中国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然而由于中国的期货市场至今仍未完全对外开放,因此这些国际巨头目前还只能通过他们在中国的合资公司间接参与内国期货交易。
其次,一些外资对包括中国期货市场在内的国际市场跨市套利非常关注,资本的流动性注定他们会捕捉各个市场之间存在的价差,进行跨市套利。但由于中国期货市场目前的封闭性,他们只能选择“隔岸观火”,以期将来有所突破。
再者,中国期货市场未来的巨大发展“钱景”,就像一块强大的磁铁吸引着他们。从长远来看,中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已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期货公司可以代理国内的客户参与外盘交易;另一方面,国外机构也可以参与国内的期货市场交易,而这两方面的市场需求都非常庞大。从目前来看,美国的纽约、芝加哥和英国的伦敦等地的期货市场已经非常成熟,是国际期货市场上最重要的环节,如果中国的期货市场可以全面对外开放,中国将和美国、英国一起组成全球范围内、全时段的最佳期货投资链条。因此,面对这块巨大的诱人”蛋糕“,国际巨头们自然跃跃欲试。
另外,根据目前的规定,外资方在合资公司中持有的股权比例还不能超过49%,对于一家3000万元以下注册资金的期货公司而言,这意味着外资只需投入150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200万美元)就可以轻易进入中国的期货市场。这一资金量对他们而言,实在是小菜一碟。因此可以预见,外资进入国内期货业将不是他们是否有能力进的问题,而是外资是否想进,究竟会选择怎样的合作伙伴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外资的选择目标将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其一是中资公司的资产质量,包括经营状况、盈利状况、债务状况等综合素质;再者就是市场占有率。这是国内期货公司相对外资公司而言最大的优势。此外,中资期货公司的团队、研发力量、营业布局情况、股权是否复杂等也是外资公司考虑的主要因素。
而在进入模式上,虽然外资目前只能取道港澳的外资机构,通过参股的形式、以经营者的身份进入内地的期货中介机构,而不是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但期货QFII不会太遥远。总体来看,外资在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将沿着下面的路线图进行:首先是外资机构参股,然后是外资代理外盘交易,最后是允许外资自营及外资以QFII形式参与国内的期货市场,从而实现我国期货市场的双向开放。就目前而言,我国已经相继推出了外汇远期交易、掉期交易、股票权证等金融衍生品,期货品种的创新也迫在眉睫。而外资的进入,也正是冲着未来中国开发金融衍生品市场而来的。

面临两难境地
从某种程度上看,虽然中国期货市场的“请进来、走出去”是两条必经之路,但引入境外投资者却让国内众多的期货公司担心会“引狼入室”。
目前,我国的期货公司多处于数量众多、实力较弱,业务同质量化、经营总体亏损的不利发展状况中。2005年期货公司的处境更加艰难,据有关部门统计,80%的期货公司已经处于亏损状态。在国内期货公司处境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外资参股国内的期货公司,其业务将不可避免地向合资期货公司以及少数具有竞争力的本土期货公司集中,期货行业的分化将不可避免,大部分期货公司的经营将变得更加困难,最终面临倒闭或被兼并的危险。
但也有学者表示,中国期货业不必杞人忧天,引入国外投资者有利于提高中国期货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有利于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
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外资的进入也是国内期货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商品的生产、消费大国,与此同时,虽然我国在金属、能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占有较大份额,但由于缺乏大宗商品的国际话语权,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受制于人。与此同时,中国期货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了期货市场体系,但是由于期货市场的参与者仅仅限于国内投资者,所形成的期货价格也只能作为区域性的价格,因此,中国要想得到广泛的认可并形成权威的国际价格,需要更广泛的国际投资者的参与。其次,外资的进入也是我们获取经济收益的需要。期货市场不仅是风险转移的市场,更重要的是一个吸纳大量国际资金的市场。通过期货市场的交易服务,不仅可以获得交易手续费、税收等方面的收益,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与发展,这正是各国期货交易所不遗余力地向全球推销其交易产品与服务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外资的进入也是境内外跨市监管的需要以及提高中国期货行业竞争力的需要。
为了把握外资带来的机遇,有关部门正在考虑推动期货公司的创新业务以及变革新品种的上市机制等,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加速我国期货市场的裂变。而对外资而言,尽管中国是一个潜力无穷的市场,但是由于目前政策、法律方面的不完全开放性,他们在投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一种两难的境地。
首先,是选择合资对象的矛盾。外资选择的合作对象是盈利能力比较强、网点比较广泛,有良性发展模式的内地期货经纪公司。但目前内地期货经纪业不景气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据业内人士预计,目前全国成交量排名前20位的期货经纪商,至少囊括了全国期市60%的成交量,许多期货经纪商手中最有价值的只是牌照罢了。因此,对外资而言,如果找到一家小公司,即使能够持股49%,但要把名气打响难度却比较大;而大型期货经纪商仍在盈利,除非有意引进战略投资者,不然也不会愿意让外资进来。
其次,从短期来看,外资的优势难以发挥出来。目前的法规规定外资不能做内地的期货,而且海外期货经纪商最擅长是金融期货,在现有的业务层面上,外资不一定能够打赢内地期货经纪商。另外,内地的期货商只有单一的经纪业务,获利空间有限,因此,如果没有其他的配套政策出台,外资在中国的活动将大受限制。
再者,目前外资与国内期货经纪公司进行谈判的焦点都集中在“控股权”的问题上。当CEPA及补充细则还在酝酿的时候,部分国内期货经纪公司就已经开始和港资期货经纪公司有所接触,但谈判大都在“控股权”上搁浅了。为了挖掘内地的客户资源以及今后开发国内庞大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外资期货经纪公司十分看重对公司的控股地位,而目前规定的49%股权的比例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胃口。
总而言之,中国期货市场未来发展的未知因素仍然很多,尽管如此,但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建立桥头堡的势头却是无法遏制的。 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