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俄罗斯的东北亚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2:23:06
 

话说俄罗斯的东北亚(普及)

东北亚的地理条件更为复杂,除了高山纵横、河流密布外,还濒临北冰洋和鄂霍次克海。 
从17世纪30年代末,俄国哥萨克开始了向东北亚的远征。他信主要是从勒拿河口入北冰洋 
走海路、利用勒拿河及其支流或走旱路到达东北亚各地、或者是通过几条不同的路线到达 
鄂霍次克海。在逐步向东推进的过程中,沙俄殖民主义在这一地区建立了不少城堡和冬营 
地。例如,1638年在雅纳河建立了维尔霍扬斯克,1642年建立了尼日涅扬斯克;在印迪吉 
尔卡河上建立了彼德什维尔斯克等。1645年,米哈伊尔斯塔杜欣等人到达科雷马河,并先 
后建立了上、中、下科雷马斯克3 个冬营地。1647年鄂霍次克堡建立。 

至17世纪50-60年代,哥萨克的足迹已遍及东北亚各地。接着,他们开始向堪察加半岛挺 
进。这时的堪察加半岛住着伊杰尔门人、科里亚克人、爱斯基摩人、受奴人等。他们在这 
里从事捕鲆业和狩猎业,过着原始生活。1695年雅库茨在督军派哥萨克到阿纳得尔堡。其 
中一部分人于次年到过堪察加半岛。1697年初,哥萨克五十人长阿特拉索夫集结120人的 
队伍前去征服堪察加半岛,在这里与当地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之后建立了上堪察加等城 
堡,并派人守卫。到1711年,整个堪察加半岛被征服,并入俄国版图。俄国在占领了东北 
亚和堪察加半岛以后,又加紧了向北太平洋的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挺进。 

在俄国向西伯利亚与远东的扩张过程中,也把侵略触角伸到了贝加尔湖和黑龙江地区。17 
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俄国以叶尼塞斯克和雅库茨克为中心,分别从西部和北部两个方向 
入侵贝加尔湖地区。哥萨克在安加拉河流域建立了巴拉干斯克(1654年)和伊尔库茨克( 
1652年),在勒拿河上游建立了维尔霍连斯克(1642年)。在贝加尔湖东北角由哥萨克建 
立了上安加尔斯克(1647年)和巴尔古津堡(1648年),于1652年又建立了巴翁托夫斯克 
堡。这样,俄国军队大体上从北部用据点包围了贝加尔湖,为进一步南下和东进打下了基 
础。 

从贝加尔湖南岸,俄国军队一路南下直逼中国的蒙古地区,一种东进抵达黑龙江上游的石 
勒喀河,进而入侵黑龙江。俄国人在向东、向南的道路上,择水陆要冲建若干城镇堡。例 
如,1658 年建立了涅尔琴斯克(尼布楚),1658 年建立了捷连宾斯克,1665年建立了色 
楞格斯克,1666 年建立了乌丁斯克等。这些城堡对此后俄国的军事、外交、经济活动, 
以及与中国的通商交往起到了重要作用。 

17世纪40-50年代,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1643年哥萨克波雅尔科无走勒拿河支流阿尔丹 
河,再沿乌楚尔河流进入纽约姆卡河,然后翻越外兴安岭,走连山陆路,最后进入黑龙江 
支流精奇里江(结雅河)。另一条路线是,从奥廖克马河起,沿其支流图吉尔河到达黑龙 
江。哈巴罗夫远征黑龙江走的就是这条路。为了加强管理,1656年俄政府在奥廖克马河口 
设立了奥廖克明斯克堡。 

俄国征服人辽阔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随即建立了行政、军事机构加以控制,实施殖民 
统治。整个西伯利亚由中央的西伯利亚衙门管理。各地区分设督军辖区和县。督军辖区共 
有4 
个,即托搏尔斯克、托木斯克、雅库茨克和叶尼塞斯克,每个辖区下隶属几个县。17世纪 
西伯利亚共有图林斯克、秋明、塔拉等19个县。各辖区和县均置督军,总揽所属地区的军 
事、行政、司法和经济等一切权力。 

1850年以后,趁中国清朝衰微,武力侵略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一带,俄寇甚至拿索伦人 
当食物,真是吃人的恶魔;尼古拉耶夫攻占庙街,残酷杀害当地的赫哲族和鄂温克族居民 
,制造庙街惨案,并改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同时强迫清王朝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抢占了黑龙江流域的100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包括黑龙江以北、外兴 
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至库页岛的大片领土。这片领土内居住的赫哲族被屠戮殆尽,结 
雅河的鄂伦春族被迫迁入大兴安岭,女真族被迫迁入黑龙江以南乌苏里江以西,最后俄罗 
斯移民成了当地的主体民族,不知道贝加尔湖以东的布里亚特蒙古族被同化没有? 

清朝末年,汉民族大量移民东北,成为东北的主体民族,这保证了东北对中国的向心力, 
成为巩固东北边防的最强的力量。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因为已经被汉人屯垦多年,故在瑷 
珲条约中特别声明保留为中国领土,成为中国在黑龙江北唯一的领土。清末时俄人违约将 
该地汉族、鄂伦春族居民赶进黑龙江淹死或杀死,此乃海兰泡惨案! 

江东64屯的被侵占,历经清朝、袁世凯、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政权均拒绝承认,并坚持为中 
国领土的一部分。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沙俄趁火打劫,占领东北全境,实行殖民统治。1905年日本击败 
沙俄,夺取库页岛南段、千岛群岛南部和海参崴并控制吉林和辽宁。再后来黑龙江以南进 
入张作霖时期,黑龙江以北1917年远东共和国成立,日本控制整个千岛群岛。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成立伪"满洲国",与苏联在黑龙江相对峙。苏联将远东的汉族赶走 
或杀死,将远东的朝鲜族强行迁到中亚。1945年,苏联从日本手中重新夺取库页岛南部和 
海参崴,并占领整个千岛群岛(包括日本北方四岛)。

贴子相关图片:
 
萨彦岭-贝加尔湖-外兴安岭-库页岛,是俄罗斯远东的生命与灵魂所在,是俄罗斯在亚洲 
的人口中心、资源中心、经济中心,也是太平洋舰队的大陆依靠。没有了这些领土,俄罗 
斯就会与勘察加、阿留申失去便捷的交通联系,东北亚的安全就根本失去保障。 没有了 
这些中国领土,俄罗斯在亚洲就没有了真正的立足之地这里简单介绍以下前中国领土的俄 
罗斯远东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统治东方):80多万人,始建于1860年,远东捕鲸业、捕鱼业和冷冻 
船基地,属季风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为-15℃,8月份平均气温在20℃左右,年降雨量约6 
90毫米。中国名字是海参崴,盛产海参的崴子(山、水弯曲的地方)。 

哈巴罗夫斯克: 70万人,始建于1858年,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内河航运通过阿穆尔 
河可以直接出海,也可直达同江、富锦、佳木斯和哈尔滨。该市是远东地区最大的绿化城 
市之一,市效有占地数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其中有保存完好的大草原森林。主要工业部 
门有飞机制造业、燃料工业、木材加工业、建筑和建材工业。中国名字是伯力,黑水靺鞨 
的首都,明朝时居住着女真族瓦尔喀部。 

雅库茨克:20万人,是雅库特自治共和国的首府,也是远东地区最古老的城市。这里历 
来以毛皮皮革、家畜、象牙和木材的集散地而弛名。与外区联系靠空运,有大型机场。不 
是中国领土,但是元朝辽阳省势力一度到达。乌斯季维柳伊的天然气田向该市供应燃料。 


马加丹:位于鄂霍次克海北岸,建于1933年,15万人,是新兴的港口城市,纳加耶夫港 
是它的海上门户。不是中国领土,渤海国与流鬼的陆路贸易经过这里。 

南萨哈林斯克:萨哈林州的首府,位于库页岛苏苏亚河畔,18万人,1946年建市。 
从这里可以通过铁路至岛西岸的霍尔姆斯克,那里有铁路轮渡到瓦尼诺港与贝阿铁路干线 
相接。工业主要是木材加工、纸浆造纸和海产捕捞加工。中国赫哲族使鹿部居住地,韩国 
客机曾被击落于此。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堪察加州首府,建于1740年,25万多人,是捕鱼船队的冷藏 
基地。该港是符拉迪沃斯托克、纳霍德卡的货运中转站,运入的是汽车、拖拉机、地质勘 
探设备、水泥、机床、日用品等,运出的主要是木材和鱼等。不是中国领土,历史上流鬼 
的中心。 

乌苏里斯克:位于滨海边疆区南部的乌苏里--兴凯湖平原南端,是三条河(绥芬河、木 
科夫力河、苏普提加河)的交汇处,20万人,始建于1866年。农业比较发达,市区附近有 
科马罗夫自然保护区。该市有三个通道可到达中国:一个是绥芬河通道,有铁路公路各一 
条;一个是东宁通道,有公路一条;一个是密山通道,有公路一条。中国名字双城子,明 
朝的双城卫。 

纳霍德卡:俄远东地区最大的港口和渔业中心,20万人,建于1935年。该市港湾内水深 
浪静,可全年通航。在纳霍德卡以东18公里处的亚美利加湾有由日本协助建成的大型港口 
--东方港。到目前为止这里是全俄比较成功的一个自由经济区。中国女真族东海窝集部 
(库尔喀部)传统居住地。 

共青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诞生城市,为在这里建造船厂和飞机制造厂,一批莫斯科 
、圣彼得堡、乌克兰的共青团志愿者来到这里, 1932年设市。 

布拉戈维申斯克(报喜城): 20万人,1858年俄国强占该地并建城。在阿穆尔河与结雅 
河交汇外建有阿穆尔州最大的港口,河运事业发达。中国名字海兰泡,鄂伦春族世居之地 
。 

比罗比詹:犹太自治州首府,1937年设市。位于比拉河畔, 9万人。女真族萨哈连部传统 
居住地。 

俄国人就靠着那么几千个哥萨克,用了几百年的时间占据了世界上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中国人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lnjz0416  2007-6-28 20:18   回复此发言  
300年以前的中国 作者: lnjz0416  2007-6-28 20:19   回复此发言  


图瓦人不是突厥民族,他们最早的语言也不是原始突厥语,而是属于古亚细亚语群的都波语。古亚细亚语系诸语言和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在西伯利亚比邻而居,而且相互穿插,他们的祖先都波人从种族上来说更接近于现代西伯利亚的某些渔猎民族(古亚细亚人后裔),如今天的楚克奇人、科里亚克人、依特门人等民族。据说古亚细亚人有可能是东西伯利亚到蒙古、东北、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原住民,后来阿尔泰人入侵后把他们向北驱逐到西伯利亚的冻土森林地带、东北海岸、库页岛、堪察加和北海道北半部、北极圈外等几个地区。阿尔泰人融合了一部分古亚细亚人,成为蒙古高原和东北森林的主导。至今有一种传说,说是手臂上有没有一道横线是区别蒙古和蒙古以北人的标志。世居在叶尼塞河上游和阿尔泰山脉北部地区的原始都波人,后来受突厥阿史那氏的统治,语言也逐步铁勒-突厥化。都波人突厥化以后,被阿史那政权称为木马突厥。木马突厥有三个部落,即都播部、弥列哥部、饿支部。他们住在桦树木的房子,早期从事渔猎。风俗有滑雪以及乘木马驰冰上。而后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又受到蒙古汗国影响,出语言之外基本蒙古化,从而出现今天这样复杂的局面。蒙古人称他们是林中的百姓。现代图瓦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有古亚细亚语残留,其人种,学术界说法倾向于蒙古近同。这一点俄罗斯的雅库特人和阿尔泰人也基本相同,与典型的古亚细亚特征(阿伊努和勘察加人)已有所差别。人种上图瓦人属于蒙古人种。但图瓦人的近亲托真人是个例外,图瓦东北森林地区的托真人也被认为是图瓦人的一支,他们是由突厥部落与克特人等古亚细亚人结合而成,没有蒙古人种的典型特征。

古亚细亚人和蒙古人种本来就不能等同,只能说现代蒙古人种包含有古亚细亚基因成分。从遗传基因来看,当今学界多认定ag, axg是古亚细亚人特有的免疫血球素(球蛋白)单体组合元。日本学者五年前就免疫血球素组合染色体的线向得出阿伊努人完全不具备典型高加索人种的 fb1b3基因,从而结束了阿伊努来源长达数世纪的争议,Ainu(阿伊努人), Polynesian(波利尼西亚人), Chukchi(楚科奇人)都含有高频率的ag,axg,从地理分布看越往西南越稀疏。而蒙古人种的主体则是约一万多年前开始出现在贝加尔湖四周的北亚人。了解了么?

古亚细亚人,现在其后裔大概生活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包括楚克奇人(罗拉维特兰人),内梅兰人(科里亚克人),伊捷尔缅人 (堪察加人),克特人(叶尼塞-奥斯加克人),奥杜尔人(犹卡吉尔人),尼夫赫人(吉里雅克人)和阿伊努人。在语言方面古亚细亚诸语言是一个复杂的语系,排除历史上已经消失的语言,这个语系包括数量很少的互有关联的几种语言,还有三种和其它任何语系没有亲缘关系。这三种语言彼此之间也无亲缘关系。古亚细亚语系主要有楚克奇语,与楚克奇语接近的科里亚克语,通行于勘察加半岛。在科里亚克民族区里还通行着勘察加语。而那三个和其它任何语系也没有亲缘关系的语言是黑龙江( 阿穆尔河)下游和库页岛(撒哈林岛)的尼夫赫语,分布于叶尼塞河两岸的克特语,分布于雅库特共和国的尤卡吉尔语。某些人把爱斯基摩语和阿留申语也归入古亚细亚语,更有人还把阿伊努语也归为其中。由于它们都不存在亲缘关系,所以说古亚细亚语系归类问题纯属一种学术观点

作为图瓦人一支的托真人,有数百人分布在伊尔库茨克州,称为托法拉尔人,自称图巴人。托法拉尔人说托法拉尔语,这种语言很值得研究,因为它较之图瓦语保留了更多原始都波语形态,俄罗斯一些语言学家甚至认为托法拉尔语属于古亚细亚语在俄罗斯雅库茨克东北800公里有一个名叫乌斯特.尼拉的重要金矿场,它位于一个名叫 “奥苗康谷”的绵长山谷中,山谷中的温暖空气上升而形成“帽子”,较为凝重和寒冷的空气则沿着各大山的山侧下降,止于盆地底部。气象学家把这种情况称为 “负辐射平衡”,意思是指从太阳获得的能量少于从地球向上辐射的能量。乌特斯.尼拉的温度在摄氏-20度以下时,便极有可能被浓雾笼罩。 
 目前,乌斯特.尼拉市的人口已超过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矿工,他们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埋葬死人了。他们必须在前一天晚上整夜生火,第二天待火一熄灭就掘地。埋葬在雅库茨克的尸体经久不腐烂,情况跟古代猛犸的尸体一样。他们的主要菜肴是从因印第格尔卡河运来的冻鲜鱼,鱼一离水接触到冷空气变冻僵,食用者不加烹调,只用刀把鱼切成长长的薄片,蘸调料而食,这里的燃料很珍贵,鱼都是生食的,因气温过低,细菌无法繁殖,因此可以放心食用。 
 俄罗斯当局的政策是尽力使西伯利亚居民安居乐业,并令他们的生活足以吸引外来移民,因此他们有人造卫星转播的丰富多采的电视节目可看(在俄罗斯的其它地区不一定能看到),有传递信息的无线电电话可用,源源不绝的用空运供应的新鲜农产品使这里生活并不见得比莫斯科差多少。因为叶利钦知道,未来的西伯利亚开发主要依靠的是当地居民。当然,要享受这些优惠也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别的不说,由于严寒气候的影响,这里的人患伤风、心绞痛、流行性感冒和粘膜炎等症状的人特别多,即使是身强力壮的移民,到这里也需要有一个生理和心理上的适应过程。
 叶利钦执政后,曾频频向美国、日本和一些西欧国家发出呼吁,要求共同开发西伯利亚,其实这是老生常谈了。早在斯大林时代,就竭尽全力想开发西伯利亚,但因卫国战争而停止,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也曾动过开发西伯利亚的脑筋,但都是纸上谈兵。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一句话:西伯利亚地区实在太冷了。 
 雅库特是俄罗斯最大的行政区,它幅员辽阔,在鄂霍茨克海以北,俄罗斯东北端的大部分土地都有它的版图之内。雅库特的气温,一年中温差高达摄氏100度,只有不到三个月白天温度是在摄氏零度以上。 
 在户外,机器的钢象冰一样脆而易折。卡车轮胎驶越坑沟槽时常会裂开,这里每个人都穿上皮靴或毡靴,人造皮革所制的靴底在户外暴露10至15分钟就会龟裂。在这样的寒冷的天气中,除野狼以外,其它动物已荡然无存,以致人们常捕捉幼狼豢养为宠物。现代人只有在雅库特才有机会尝到古代猛犸巨象的肉味。第一批完整无缺的猛犸尸体于1937年11月在该地发现,肉质与新鲜感的相差无几,但他们以在冰隙中至少储存了两万年。地球上有资料可查的最低温度,是1960年8 月24日前苏联在南极洲苏联科学站科研人员沃斯托克所记录下来的摄氏-88.3度。但那里是无人居住的地区。地球上全年有居住的最冷地区是雅库西亚东北部的一个小村,居民约600人。村民奥苗康,位于海拔700米的一个山谷里。该村的气象站在1959年1月所记录下的气温是摄氏-71度。 
 西伯利亚的极度严寒是西伯利亚的反气旋所致的。西伯利亚反气旋是一种巨大的高气压系统,每年10月形成,至翌年4月才消散,反气旋会使天气干寒,并且没有能把较低云层驱走的风力,因此形成了较长时期的极度严寒气候,北美洲由于受到太平洋暖气旋的影响,就没有这种现象。 
 自从帝俄时代以来,历届政府都鼓励人民移居西伯利亚,因为西伯利亚丰富的天然资源实在太重要了,可是发掘它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是一位美国记者对该地的描述:“我于1月15日离开莫斯科,那天天气异常温和。我所坐的图——154型高翼飞机曾在伊尔库茨克稍停,到达雅库茨克已将近凌晨2时,当时的气温是摄氏-38 度。在机场迎接我的是摄影记者雅可孚列夫。他预备了一辆绿色的伏尔加型计程汽车,车子驶过路上的裂缝时颠簸不定,同时发出刺耳声响。它的‘关节’僵硬,若不涂有御寒润滑脂,简直不能动弹。挡风玻璃是双层的,周围用孩子们用来玩的泥丸把玻璃粘住,是用手工粘的,毫不均匀。双层挡风玻璃使驾驶人往前看的视线不受障碍,其它的玻璃窗却都给冰霜掩蔽住。驾驶人想晓得车后的情况时,只好打开车门把头伸出去探望。至于房屋的保暖方法,我在莫斯科所见惯见的门窗都是双重的,但雅库茨克的门窗却是三重的,甚至是四重的”。 
 这块土地的主要问题是永久冻土,那里的夏季既短又十分干燥,气温极为悬殊,由冬季的摄氏-60度到夏季的摄氏40度。如果春季寒冷,收成便不好,如果秋季来得早,人们就要尽力抢救农产品。 
 覆盖西伯利亚大部分土地的“永久冻土”,造成了许多困难。在它的上面建筑房屋和进行耕种不但费事,而且隐伏着潜在的危险。它的表面1至2米的那一层“熔冻层”夏融冬裂,用传统方法建筑的建筑物是靠不住的。在西伯利亚,东斜西歪和半埋在地下的木房子到处可见。俄罗斯人称之为“在融冻层游泳”。雅库茨克所有的公寓大厦都建于“高跷”之上,这些高跷深入冰中,直达永久不变的下层。屋底高出地面约1米,以免冬季由屋中外溢的暖气使融冻层融解。 
 自来水供应在那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雅库茨克的水管全都安放在地面上,理由很简单:如果水管安放在融冻层内,那么它们迟早因该层的冻结、膨胀、融解而破裂。装在地面上的水管易于触及,便于修理,但也因此而暴露在寒冷空气中。于是来自勒拿河深处的水(河面冻结,冰厚4至6米)在水管中流动时,每隔若干距离须定时加热一次,以防冻结。 
 早在1939年,前苏联已在雅库茨克设立了“永久冻土学院”,研究永久冻土导致的“环境危险”。该学院与外界完全隔绝,有一连串隔塞的门户可通。建筑物之下是科学家研究的主要所在,那是一个筒形深井,直达永久冻土的核心地带,可藉以观察永久冻土并进行各种实验。在钨灯照射之下,被困于冲积沙土中的无数冻结晶体闪闪发光。这里的空气非常清洁,不管上面的天气如何,井深的气温永久保持在摄氏-31.5度。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