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些投错胎的皇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4:35:56
作者:jialang922(天涯社区)
俗语有云:“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选择一个跟自身兴趣爱好和能力相符合的好职业是从古至今每个热血儿郎的奋斗目标。但是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绵延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有一种职业并非人人都能干而且是仅有极少数人才能干好的,那就是秦帝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嬴政和常务副总经理李斯等发明的新行业——皇帝。
要说“皇帝”这一称谓可是大有来历,话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统六合之后,自感“王”的“职称”不足以与其现实身份相配套,被先后兼并的那些个齐楚燕韩赵魏等诸侯国集团的老大都叫王,周天子的称号倒是不错,无奈松散的奴隶制分封国家一直不是自己的追求,且周天子早被自己的曾祖父昭襄王变成一个久远的历史名词了,用之不祥,因此,嬴政命帝国最有才的知识分子李斯等人冥思苦想数月,议定“泰皇”二字,不料马屁拍到了蹄子上,老板极不满意,因为泰皇在上古传说中确有其人,与赢董事长的“只有尔等做不到,没有寡人想不到”的开创性经营理念冲突,所以发还再议,外加扣发差旅费一年,最后呈上“皇帝”二字,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意,嬴老板这才捻须微笑:“朕很满意,同志们辛苦了,各发奖金半两钱十万。”“谢陛下万岁万万岁”。。。。。。
从此以后,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同志为优秀代表的皇帝队伍日渐发展壮大,其中不乏少数民族兄弟,如康熙乾隆,成吉思汗等,甚至包括个别作出突出贡献的妇女同志,如武则天(注意后面没有等),他们在不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更加不平凡的业绩,无奈现实是残酷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些称职的好同志实在是不多,或者说很少,“皇帝”这一光荣的群体中,害群之马有之,庸碌之辈亦有之,令后人惊叹的是,不务“正业”的也大有人在,暂分为七类,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一. 文史类
顾名思义(以下同),文史类就是某些仁兄的文学造诣比起他的本职工作来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譬如创造了皇帝这一高危险系数行业最高年龄纪录89岁的乾隆同志,众位看官别以为干皇帝这活很安全,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历史上有三分之一的皇帝是死于非命的。有史可查的皇帝有559个,而死于非命的皇帝有183个!!所以说乾隆同志能健健康康有滋有味地活到耄耋之年,真的很不容易,闲话少叙,之所以说他老人家在文史方面值得大书特书,有这么两个理由,首先,乾隆虽然是少数民族兄弟,却对以诗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文化发生了浓厚兴趣,一生作诗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14000余首!!要知道,成书于他爷爷康熙四十五年的《全唐诗》凡900卷,目录12卷,共计收诗48900余首,作者多达2200余人,而南宋著名高产诗人陆游传世诗作也只有9300首,这就是说,要是乾隆早出生个千把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统统不在他爱新觉罗-弘历话下,平均一两天就吟上几句,夸张点说,如果放到现在,乾隆趁着出书热,印上几本御制诗集,光版税就够下几次江南的了;其次,乾隆同志出于对认真保存中华民族伟大思想宝库的崇高历史使命,毅然下令以广大人民群众熟悉的和绅,纪晓岚两位同志牵头,组织精兵强将,披荆斩棘,历时十载,本着“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大无畏工作热情,终于编成《四库全书》,此丛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分装36000余册,约10亿字。当然,在乾隆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示下,诸位编委同志毅然剔除了有碍于民族团结,宣传华夷之分,妄图颠覆政府,庸俗低级的种种反动非法黄色出版物。乾隆编修此书的初衷虽是"寓禁于征",但客观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开创了中国书目学,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与版本价值。
二. 土木工程
在这方面,相距1400多年的两位仁兄可谓志同道合,他们如若生在同一时代必定会相见恨晚,八拜结交,共同切磋技艺,其一便是蜀汉集团代理董事长兼总经理诸葛亮同志为其做了免费广告的汉桓帝刘志,要说这位刘兄既非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的开国皇帝(刘邦,刘秀两位同志承包了),又非灰头土脸,寄人篱下的亡国之君(刘协,刘禅不幸中招),虽然十分不务正业,绝对荒嘻无度,但要让后人记住刘汉帝国24位正牌皇上中有这么一号人物,也不那么容易,好在诸葛孔明妙笔生花,一篇北伐檄文〈〈前出师表〉〉把刘志先生无意中捧红了,换到现在,不免有些人就该怀疑孔明先生是在搞名人效应,借机炒作。“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摘自〈〈前出师表〉〉这个“桓”就是汉桓帝刘志,能让刘备这样的“老好人”叹息痛恨,可见他刘志也不简单,可今天我们所说的刘志是关于他的另一面——市政工程建设,具体来说就是刘志天才地发明了一整套先进皇家宫殿排水系统,说白了就是他闲着没事鼓捣通了自己家里的下水道。刘志一无前人经验,二无设备器材,本着一不怕吃苦(具体施工的是太监宫女和少数民夫),二不怕花钱(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工作作风,干净漂亮的完成了这一前无古人,后不知有没有来者的伟大工程。可惜没有图纸传与后世,以至于自来水和下水道居然成了外来词汇,岂不可惜!
而明熹宗朱由校是个天生的木匠,最喜欢做的事,莫过于锯木、刨木、油漆而做木工,手艺高明得很。据说“御制”机械木鸟可以飞上天空“旋而不坠”(汗一个,机器鸟?!)当真是鲁班重生,马均再世也不惶多让。不料大明朝著名宦官魏忠贤就是瞅准了小皇帝朱由校这点业余爱好的空子,专挑朱由校同学专心致志钻研西洋八宝转心螺丝,两耳不闻窗外事之机,向小皇帝汇报政务,自然,在朱同学眼中,某地水旱天灾或者风调雨顺,昨夜彗星出现甚至外星人UFO光临大明都远不及自己的手工制作来得精彩,往往小皇帝便头也不抬,摆摆手道:“朕正忙着呢,啥事你自己看着办得了”于是魏忠贤拿着鸡毛当令箭,干预朝政,乃至一手遮天,朝野呼为“九千岁”,把持朝政,卖官鬻爵,灭东林,植党羽,可谓风光一时。。。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同学最后倒在了他热爱的科研事业上,在一次木船浮力实验中亲力亲为,不幸失足溺水染病而亡,呜呼哀哉,天妒英才啊!
三. 宗教界人士
与奥斯曼土耳其抑或资产阶级革命之前的英国不同,中国历史上并无政教合一的传统,各种宗教,不管是外来的佛教、回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儒教,都成为了历朝历代在某一时期内麻痹控制人民、巩固政权的精神工具,譬如李唐前期之于道教,蒙元之于藏传佛教,精明一些的统治阶级通常采用抑此扬彼的方法运用封建国家的倒海之力分而治之,时而广修庙宇道观,重塑佛祖老君的金身,时而没收寺观庵院之田产,褫夺僧尼度牒,迫其还俗,此种例子可谓不一而足,举不胜举,然倘若完全出自为社稷黎民着想,期盼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作此种种尚有道理可为,然而在历史上不乏一些生长于宫墙之内的皇帝陛下们不知出于何故,笃信某种宗教到了相当的痴迷程度,以致耽误了工作,甚至误了自身性命,终至国破家亡,思之令人徒生嗟叹尔。
中国自古分“佛、道、儒”三大正教,其中有儒一教相对于其他二者殊多不同,故不计入此文论中。
话说自东汉明帝夜梦金身佛祖,用白马载天竺高僧及经卷赶赴中土,宣扬佛法以来,本为外来者的佛教入乡随俗,糅合本土道教和民间图腾崇拜,完善自身,去糟存精,很好的适应了中国这方水土,例如发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佛教,其僧侣服饰多袒胸露乳,正规礼服——袈裟也是露一臂、遮一臂,适于通风散热,但在四季分明,冬季严寒的中原,这般装束恐怕除了少数内功非凡者如少林寺历代高僧之外,鲜有可御寒者,所以佛教僧众将汉族的宽袖长衫引入僧衣的制作中,创造出直裰甚至“破烂流丢一口钟”之类。佛教的适应性由此可见一斑,无怪乎无数善男信女趋之若鹜。
呵呵,扯远了,现在言归正传,话题回到皇帝身上,要说笃信佛教,首推大梁武帝萧衍,为什麽呢?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可能”独一无二的“和尚皇帝”(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康熙的老爸和朱元璋的孙子据传闻都干过这个职业,但这两位的结局仅仅是传闻而已,萧衍当和尚可是货真价实,见于正史的,那位老兄别给我提大理,段誉他们家当和尚的比干皇帝的还多,顺便提一句,金老笔下的段誉本名段和誉,乃大理国堂堂一十六代宪宗宣仁帝,晚年由于大权旁落,国势日衰,想避位当和尚而不可得矣,大理国小民弱,地处偏远,故不算皇朝正朔),萧衍本来是个好皇帝,表字叔达,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自幼好学,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梁武帝又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可以说是堪称翘楚,不在其他著名皇帝之下,统治前期政绩突出,可称得上威服远夷,国泰民安。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则更为突出,御制《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经学专著二百余卷,《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佛学著作数百卷,可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由此可见,萧衍当和尚可以说是“带艺投师”,因为他的佛教理论水平恐怕不在“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列位高僧之下,遁入空门也就水道渠成了,南梁普通八年,即公元527年,萧衍亲自到了同泰寺(今南京古刹鸡鸣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还下令改年号为大通。信佛之后,他不近女色(年过花甲,恐力不从心,萧衍是真正懂得养生之道的少数几位皇帝),不吃荤(估计老萧同志牙口也不大好),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灵也吃素。老人皇帝做事总是和年轻时、壮年时不一样。这个命令下达之后,大臣议论纷纷,都反对。最后,萧衍允许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传说今世素鸡素鹅等豆制品就是萧衍发明的祭祀替代物,以此类推,无非素羊素牛耳)。
后来,萧衍又先后三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乱建佛寺,不听劝谏,导致后期的政绩下降。最终,屠夫侯景率领的吃人叛军攻入皇城,武帝萧衍在饥饿和老病中逝去,陪伴这位居士(和尚终究没有当长久,只能称为居士)的只有青灯古佛和满柜袈裟,僧鞋、僧帽和手中早已磨得圆润的玛瑙念珠。。。
宋徽宗赵佶,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水浒传中的赵官家,北宋首位太上皇,靖康之耻的埋祸和受祸之人,宋代著名书法家、画家、金石收藏家,历史上著名的“教主道君皇帝”,皆称的此君,从他自封的那不伦不类的皇帝称号便可窥之其习好,其人笃信道教一至于此,将道号置于帝号之前,恐非空前,亦且绝后,无奈此君除当皇帝不行之外,业余爱好甚多,且精于其道者更非屈指而已,所以此君事迹记入它章,容后再说。
我们为道君皇帝所找的替身名气也自不小,那便是前段热播剧集《大明王朝1566》中陈宝国所饰一角——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戏中的嘉靖虽表面行事荒唐不羁,但却能将皇权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玩弄权奸严嵩、直臣海瑞等于股掌,堪称精明到了极点之人,实际上呢,嘉靖是个聪明人不假,但也绝非其祖先朱元璋那般天纵英才,他当政45年间,好事坏事都做,好人坏人都杀,大礼议之争是其初露锋芒,贬严嵩父子又是再试刀霜,荒于政务、疏于武备导致蒙古鞑靼俺答汗兵临北京城下,东南倭寇浪人深入内陆肆虐千里,以致于大明朝在他手下忽明忽暗,时治时乱,若非其后隆万革新,张居正等人的呕心沥血中兴明朝天下,朱家天下恐怕早已换作他姓,甚至继南宋之后再次亡于外族(丰臣之日本,蒙古之俺答)。
再次回到正题,嘉靖皇帝笃信道教、敬重鬼神,一生乐此不疲,这或许与他从小生长的环境关系密切。荆楚之地本就是道教的源头,嘉靖帝的父母也尊信道教,(其生父兴献王朱佑杬封地在湖广安陆府,想必离道教圣地武当山不远,张三丰云游至兴王府传过道也未可知)耳濡目染对嘉靖帝的影响不言而喻。嘉靖帝个性很强,认定的事大多难以改易,他不仅本人信道,当上皇帝以后,还要全体臣僚都要尊道,尊道者升官发财,敢于进言劝谏者轻则削职为民,枷禁狱中,重则当场杖死。嘉靖帝时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官至礼部尚书,陶仲文还一身兼少师、少傅、少保数职,这在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严嵩因道教祭祀专用文书——“青词”写得好而得到嘉靖赏识从而平步青云,直至位极人臣的内阁首辅,世人称之为“青词宰相”,连名声好过严嵩许多的徐阶也在这方面下过大工夫,终于超过严嵩,取而代之。
此外嘉靖皇帝还迷信道教的丹药方术,他派人到处采集灵芝,并经常吞服道士们炼制的丹药。为满足自己修道和淫乐,嘉靖帝数次遴选民女入宫,每次数百名。嘉靖帝二十一年(1542年),嘉靖帝命宫女们清晨采集甘露兑服参汁以期延年,致使上百名宫女病倒。宫女们忍无可忍,差点将嘉靖帝勒死,这就是历史上罕见的宫女弑君的“壬寅宫变”,此事使他被吓得失魂落魄,躲在西苑,设醺炼丹,迷信几个道士的邪说,养生修道,二十余年不敢回大内(皇上旷工,何人敢罚款?),置朝政于不顾,使首辅严嵩得以横行乱政、贪赃枉法20年,期间北方蒙古鞑靼侵扰不断,有识之士不能为国出力,甚至惨遭屠戮(海瑞上《治安疏》骂了嘉靖一个狗血喷头,居然活下来了,算作特例吧)。另在宫内外兴建大量宫殿庙宇,加重百姓的负担,使得国家财政危机愈益深重。总而言之,嘉靖的皇帝做的不怎么样,炼丹求道也没得到好结果,相反,常年服食含有汞和朱砂等剧毒物质的各色仙丹对其健康造成的严重损害是显而易见的,道教偏门的种种御女之术恐怕也是利刀阔斧,利微损极。
四. 诗词歌赋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后主李煜
就从一首愁肠百转的《虞美人》开始吧,其实笔者本意是不会将“词中之帝”李后主纳入拙作的,原因很简单,此文用意在于博众看官一笑(笑后略略品评当然最佳,呵呵),所以行文不很正规,字里行间透漏些许嬉荒之气,甚至颇多拖沓,暗自思量不登大雅之堂,而身世际遇坎坷离奇,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对爱情尤为忠贞专一的李后主绝不是我一介凡夫俗子所能“剪得清”且“理不乱”的,但方才细细琢磨个中滋味,加之数位热心网友的极力建议,终于轻轻的咬了一咬牙,温柔的跺了一跺脚,抱着一颗并不稳固的决心如履薄冰一般试着去探究这位可谓真正“投错了胎”的君主的复杂内心世界。。。
不知是否出于太史公们的约定俗成,在中国历史上大凡被冠以“后主”称谓的帝王,其名声往往狼藉,远如蜀汉刘阿斗,近如南陈陈叔宝,非昏暗庸碌之辈,即荒淫无道之徒,最重要的是,后主注定就是一个王朝的末代君主,“亡国之君”的千古骂名意味着做皇帝失败到了极点,很不幸,风华正茂的李煜同学糊里糊涂的就与刘、陈、高等后主前辈为伍了,但是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李煜骨子中的那股清高和敏感,注定了“此后主非彼后主也”,他大可以喊一声:“冤枉啊!”因为“当什么劳什子皇帝根本不是我的追求,我的理想是成为屈原、李杜那样的文人骚客,日间携二三知己,清粥小菜,一叶扁舟泛于大江之上,吟诗作对,谈古论今,黄昏时分,香炉红烛,素点佳酿,与娥皇萧琵合奏霓裳羽衣曲、观赏窅娘的纤纤新月素袜细足舞于六尺金莲之上,飘飘然有凌云之姿,蕊仙之态,吾等亦熏熏然也,此等生活可望而不可得呀!”
其实李煜本无继位的机会,他是南唐中主元宗李璟的第六子,初封郑王,其兄弘翼为太子多年,可见李煜本与九五之尊无缘,无论元宗在储君问题上立长或者立贤,身为“小六子”的李煜都颇有自知之明,自己一介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胸无权谋之术,文不能治世安民,武不能开疆拓土,天可怜见降生于金陵帝王之家,衣食无忧,已是万幸,绝无非分之想。倘若如此,李煜最终还是李煜,不会无端被加以“后主”的沉重罪名,顶多是个前朝的遗老遗少,曾封王爵而已,词人李煜之名当传与后世。无奈造物弄人,第一次戏耍了李煜同学,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九月太子弘翼卒,李煜自郑王徙封吴王, 北宋建隆二年 (公元961年) 二月,立为太子,七月,继位于金陵,尊母钟氏为圣尊后,立周氏为皇后,遣使如宋表陈袭位(元宗末年,南唐与后周交兵,败于东正阳,乃割江北淮南十四州,对周称臣奉正朔为其附庸),这一年李煜25岁。
李煜知道国将不国了,因为自己是个被天下人耻笑的“儿皇帝”,居然与北方那个龌龊小人石敬瑭同一“职称”,着实羞杀人也,他是莽夫草包,不读诗书,没有文化,不知礼义廉耻为何物,唯利是图,利令智昏,削尖了脑袋要做夷蛮戎狄的干儿子,而我只是想做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而已,命运却让我当上了这样一个朝不保夕的国君,这究竟是为什麽呢?
李煜自知不是汉光武帝刘秀,雄才大略,能力挽狂澜,扶大厦于既倒,甚至不如阿斗和陈叔宝,他们或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或者占据江南半壁河山,苟延残喘的力度也要比我大些,我该何去何从,这是个问题。。。
祖宗基业的存留问题过于沉重,压得李煜透不过气来,重压之下,李煜开始堕落了,而且是彻底的堕落,与臣下日夜饮酒做文章(这一时期他的词作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无奈借酒消愁愁更愁,李煜患上了“幻听恍思之症”(按现代汉语来说,就是抑郁症),硕果仅存的忠直之士潘佑上书劝谏,被李煜盛怒之下关进了大狱,可叹潘佑自缢而死,成全了自己的比干、逢龙之名,无意间也把李煜往国破家亡的深渊推进了一大步,史学大家范文澜评价李后主此举“即知将亡,但拒绝救亡,确是十足的亡国之君”。
终于,征服者到来了,这一次是北宋名将曹彬,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 六月,宋军与吴越兵围金陵,宋太祖赵匡胤谕降。十一月二十七日,城破,李煜率子弟及官属4人出降。北上汴梁,南唐亡。这一年李煜39岁,即将踏入不惑之年。次年正月,受封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彷三国吴之孙皓受晋封归命侯故事)十一月,进封陇西公(阿斗受晋封安乐公,乐不思蜀),战胜一方的统治者总是想尽方法折磨他的猎物,李煜悲惨的亡国奴生活开始了。。。
史书上说宋太宗赵光义多次强留李煜续弦小周后(即周氏娥皇之妹,由此,其名应为女英也未可知)于宫中(宋太宗把自个当成了魏武帝,李煜无奈做了一回张绣)每次小周后回去,都是又哭又骂,李煜在痛苦郁闷中(绿油油的帽子,哪个喜欢?),写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当时有位颇有现世狗仔队潜质的画家还绘有《熙陵幸小周后图》(不知是否为八卦杂志封面的开山鼻祖?明人沈德符《野获编》中:“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元人冯海粟就在图上题诗:“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李煜残存的那点帝王的自尊感顿时荡然无存了。。。
据北宋王铚的《默记》(顾名思义,就是他王某人的隐私日记)记载,因李煜《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词而在公元978年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牵机药有人说是中药马钱子,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赵光义够毒!)而《宋史》等正史均未说是毒死,记载为“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废朝三日,赠太师,追封吴王。”(看来元朝脱脱修宋史时,没有注意到王铚的日记)李煜死后,葬洛阳北邙山,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随之而死(此女有义,不输女英)。
李煜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后人将他与其父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父子俩在这方面到是像极了曹操与曹丕、曹植,无奈。。。)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词人李煜,生而聪慧,误作王侯,造化弄人。。。
五. 自由职业者
“高俅!哦不对,点球!点球!点球!皇帝陛下立功了!皇帝陛下立功了!不要给契丹人任何的机会!伟大的大宋朝10号中前卫!他继承了大宋皇族的光荣足球传统。太祖、太宗、以及列祖列宗在这一刻灵魂附体!皇帝陛下一个人他代表了大宋足球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或许大伙已经猜到,笔者这段续貂之作究竟意指何人,没错,那就是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俗称赵官家,帝本讳赵佶的宋徽宗宣和天子,真是难为了南宋小朝廷的那些礼部官员,搜肠刮肚地拟出了徽宗谥号中恁多溢美之词,列位看官需晓得,给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般圣明天子拟庙号、谥号其实是不费什么劲的,因为这就好像现在班主任期末将近给学生写考语:倘若该学生素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那老师就好办了,表扬一下,以资鼓励,洋洋洒洒几百字褒奖之辞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相反,要是某生平时调皮捣蛋、不服管教,甚至打架斗殴之类,老师要想做出真实而且委婉的评语就比较挠头了,因为年关将至,谁不想让这帮孩儿们过个好年,多拿些压岁红包,且不管这些少爷小姐们如何劣迹斑斑,节日里大家开心才是皆大欢喜,毛病要改,也不急于一时,所以,老师面临这种情况,往往要挖空心思找一些模糊的甚至模棱两可的话语,既不能谎报军情,又不能给人感觉是添油加醋、乱告刁状,做到此点殊为不易,着实苦了许多教书匠。。。而赵佶同学优点长处不多,缺点短处倒不少,当真是愁杀人也。
不过要是徽宗天子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赶上如今大好时光的话,他的班主任大可不必为此烦恼,因为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赵佶同学并非一无是处,德智体美劳五个主要方面虽说罗有欠缺:德就谈不上了,但至少不是太缺德,劳动也算了,没听说过哪一朝皇帝没事下地干活的,不过好歹也在百忙之余抽出些许时间上过朝课,听过政,与高俅、蔡京、杨戬、童贯等同学议过军国重事,智力是没的说,不是我赵佶吹牛,自己去赶春闱,中个举人秀才也不在话下(进士可能有点困难),美术方面自不必说,流传千古的“瘦金体”书法该不是我让蔡京做的枪手吧,徽宗在位时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并使文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对绘画艺术有很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吹弹、书画、声歌、词赋无不精擅。平生著作极多,都散佚无存。存世画迹有《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雪江归棹》等图。有词集《宋徽宗词》。这些都是白纸黑字,无可怀疑的。尤其可大书特书的一条是赵佶同学的体育成绩,那可真是“小孩吃糖果——嚼(绝)了!”集中表现在足球运动方面:当时北宋举国上下充斥着足球狂热。徽宗最喜好足球并经常亲自下场踢球,把足球捧为“国粹”,带动宋朝的官僚(或者是立志做官僚的,如高俅同学)和百姓(包括不承认自己是百姓的梁山好汉燕青、乐和等)把踢球和看球当成了除过日子挣钱外的最大业余爱好,甚至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妇女(要知道朱熹老夫子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新儒礼教虽然大兴于南宋,整个两宋时期男女大防也是紧如金科玉律)也是也把踢球列为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据《文献通考》介紹:“宋女弟子队153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有一次宋徽宗观赏完宫女踢球,当场赋诗一首:“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贏。”(由此可见,当时的“足球”更像是一种类似现今“踢毽子”的具有颇高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高雅运动)不只如此,宋微宗还为踢球立法,宋代礼仪中規定:朝廷有大的喜庆宴会,都要有足球表演。在喝了第六杯酒之后,足球艺人便上场表演踢球。
逐本溯源,其实足球本由中国发明,不想今日却如斯没落(感于前不久之东亚四强赛,天朝男女足竟皆溃于倭人,思之令人汗颜)。据史家刘向的说法,此名为“蹴鞠”之戏,乃战国时所创,《战国策.齐策》曾记载苏秦(牛人啊)与齐宣王会面时,提及人民安居乐业,喜欢“蹴鞠”,“蹴”都是指踢,“鞠”则是指球,当时是用皮革造成,中实以毛,弹性当然不及今日的足球,大概那时还没有“龙门”,只是军士百姓结队互蹴(音“醋”,今天常见于足球赛事报道,如“一蹴而就”)。可是到了唐代,据野史记载,已经“植修竹,高数丈,络网於上,为门以度球”。而且“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那即与今日的足球比赛规则很相似了。
到了宋代,宋太祖、宋太宗哥俩都很喜欢这种游戏,(黄慎《蹴鞠图》写宋太祖与宋太宗、赵普以及大臣内侍玩蹴鞠的场面。图中宋太祖身着龙袍,与赵普正在争抢。“人物用笔细劲削力,顿挫自如,有草笔行书之意。玩者之动态与观者之静态,相映成趣。人物神情刻画生动,笔意奇趣不俗”)。每年三月,亲王近臣,以至外官节度使,团练使等结朋比赛,皇帝亲自领军。所以踢球踢得好,说是宋朝一些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不为过。大家想必看过葛优、陈道明早年的一部电视剧《寇老西儿》,里面真实再现了太宗与真宗爷俩宫廷踢球场景。
有了列祖列宗的榜样,徽宗道君皇帝自然也是效法先贤,身体力行,把先辈未竟的足球事业进行到底,发扬光大。
附录:《大宋朝皇家男子足球队主力阵容》
前锋:浪子燕青(水浒作者施耐庵对这个三十六天罡星之末天巧星显然十分钟爱,出场《沁园春》一首如此介绍燕青:“唇若涂朱,睛如点漆,面似堆琼。有出人英武,凌云志气,资禀聪明。仪表天然磊落,梁山上端的夸能。益州古调,唱出绕梁声,果然是艺苑专精,风月丛中第一名。听鼓板喧云,笙声嘹亮,畅叙幽情。棍棒参差,揎拳飞脚,四百军州到处惊。人都羡英雄领袖,浪子燕青。”可见,三教九流无所不精的燕青小乙哥就是北宋的万人迷“贝克汉姆”)
中场:前腰:徽宗道君皇帝赵佶(兼任大宋足协名誉主席,国家队领队,昔日为端王居藩邸时,便接受了系统的足球训练,并在某日小规模对抗练习中邂逅一生的知音和球友——高俅,充当了一回伯乐,之后球技突飞猛进,终成一代中场艺术大师,由于在皇宫大内球艺首屈一指,一时无两,气死N位大内高手,故人送外号“气大内”!端的厉害)
后腰:殿帅府太尉高俅,据史料记载其初为苏轼东坡先生小史(书僮),后事枢密都承旨驸马都尉王铣,因善蹴鞠,获宠于时为端王的赵佶 。宋徽宗即位后,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在任时宋军政废弛(想必军中足球运动除外)。在施耐庵之《水浒传》中,扮演了反面一号的不光彩角色,林冲、杨志等受过其迫害的好汉无不欲杀之而后快。本来以高俅的足球天赋,中场灵魂的位置当仁不让,但高太尉为人谦虚谨慎,对领导兼恩人(徽宗)毕恭毕敬,对同僚(蔡京、童贯等)团结友爱,毅然敢当绿叶,干起了足球场上的脏活累活——后腰。
左边前卫:神行太保戴宗,这个没啥说的,踢边路的要的就是一个“速度”!天速星戴院长比赛前总是要焚香祷告,沐浴更衣,把祖传的两道灵符甲马藏入球袜,神行法一旦施展开来,那真是惊天地、泣鬼神,日行八百,夜走六百,刘翔敢赶,格林敢超,虽说球技不得而知,但人跑的比球还快,有何俱哉?
右边前卫:小华光马灵,据老施说马本为河北巨寇田虎手下将官,后在抵御官军兵败逃跑途中被花和尚鲁智深一禅杖打翻,乃归顺大宋,此人两个特点,一个是跟二郎杨戬(不是徽宗跟前那位活宝)和闻太师一样有三只眼,平时闭着,一到球场就睁开来吓人,大辽和西夏都曾有球员被其吓晕,堪称球队秘密武器;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特点是马灵跑的比戴宗还快,书上说他日行千里,真是千里马一般的人物,人才难得啊,呵呵,此外马灵还会暗器——金砖,不过由于成本费太贵,且不便携带,有悖国际公认的体育道德,故废弃不用。
后卫:险道神郁保四,摸着天杜迁,云里金刚宋万,枢密使、广阳郡王童贯(前三位没啥好说的,平均身高2米,高空轰炸在这没用;第四位更是非同小可,单说一条,当太监当到长胡子这个份上的,古来能有几个,并且创下了若干急死你世界纪录: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宦官; 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中国历史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代表国家出使外国的宦官;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宦官。。。)
门将:八臂哪吒项充,地飞星虽说不是真的有八条手臂,但从绰号可以看出其手上功夫利索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连发二十四把飞刀),而且很容易让人想起八百年后的苏联传奇门将八爪鱼雅辛,呵呵,扯远了。
众替补:原端王府家丁甲、乙、丙、丁(高俅来串门那天陪端王踢球的那老几位)
六. 千古旷工第一人
西历公元1958年,甲申明亡后314年,在考古学大师夏鼐的指挥下,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梓宫(棺椁)被开启。在厚厚的龙袍下面,掩藏着神宗的尸骨,经过复原后的结论是:“万历帝生前体形上部为驼背 ,从骨骼测量,头顶至左脚长1.64米。。。”8年之后的一天下午,“地主阶级的总头目”神宗的尸骨被一群狂热的红卫兵砸烂、焚烧。这位曾经统治中国48年的驼背皇帝,终于化作一缕青烟远去。。。
朱翊钧小时候其实是个好孩子,虽说有时会像其他同龄人一样顽皮,斗蟋蟀(明宫传统游戏,始于宣宗朱瞻基),招惹毛毛虫,捅马蜂窝(这两样比较具有危险性,多是朱翊钧“观敌掠阵”,小太监们负责具体实施)之类,但总体来说无伤大雅,身边良师益友(生母慈圣皇太后李氏,帝师首辅张居正,“大伴”太监冯保)时时规谏,谆谆利导,小皇帝也颇有求知欲,主动要求上进,勤奋好学,据黄仁宇先生恢宏巨著《万历十五年》描述:“万历登极之初,就以他高贵的仪表给了臣僚们以深刻的印象。他的声音发自丹田,深沉有力,并有余音袅袅。从各种迹象看来,他确实是一个早熟的君主。他自己说过他在5岁时就能够读书,按中国旧时的计算方法,那时他的实足年龄仅在3岁至4岁之间。。。”
大明帝国这节列车在经历了万历叔祖正德的嘻哈习气和祖父嘉靖炼丹问道的乌烟瘴气考验后,终于步上了正常轨道,得到贤德的李太后强力支持的张居正领导了大改革: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实行考成法,对各级官吏进行考察,作为升迁、黜陟的依据。在军事上整饬军备,加强边防,选用能征善战、带兵严格的将领(如使戚继光肃清东南倭乱),对北方蒙古鞑靼采取安抚睦邻政策(继续开展互市贸易)。在经济上任命年过花甲、长于度支的王国光担任户部尚书,清丈全国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基本内容是赋役合并,化繁为简;统一役法,摊丁入地;田租征银:官收官解。这称得上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大变革,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张居正还知人善任,命水利专家潘季驯四次治理黄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明朝军事振兴,国家用度充裕,万历初期,太仓藏粟达1300万石,国库积银六七百万两,每下愈况的明王朝日见转机,是明朝中叶以来最好的时期,史称“万历中兴”。
然而,好景不长,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反对改革的旧勋贵、官僚们纷纷起来攻(讠干,这字不会读,惭愧)张居正,一时间“元辅张先生”从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清正不阿、洁身自好的当代诸葛亮的形象掉到了行止不端、结党营私、贪污纳贿甚至不忠不孝“国人皆曰可杀”的境地,由于感觉自己一直以来受到了欺骗,朱翊钧下诏追夺张居正的封号和谥号,还查抄张家。张居正主持的改革措施法令大部被废止。。。
随着堪比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万历改革的戛然而止,大明朝廷又一天天地走向没落,朱翊钧何尝不是如此,压抑多年后的颓废等于堕落,史家孟森在他的《明清史讲义》内称神宗晚期为“醉梦之期”,并说此期神宗的特点是“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甚至取明朝而代之的满清多年后修《明史》时,说话更不客气:“明实亡于万历!”
先将历史教科书放在一边,转到今天的正题,要说在中国历史上皇上罢工并不罕见,远如夏桀、商纣(他俩好像不算皇帝),隋炀帝杨广,近如万历的皇爷爷嘉靖,动辄躲入深宫,十年八年不出来,别说大臣,能见到万岁爷的太监为数也不多,好在明朝的政治体制还算比较先进,甚至有些类似于今天的君主立宪,到万历年间,这套文官制度已经发展完善,即使皇帝不上朝,国家机器也能照常运转。大臣们需要的是一个个性平淡的君主,任务就是在他们的争端无法解决时做出仲裁,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是受制于廷臣,说白了,就是希望皇帝最好没主见。皇帝罢工了,国家怎么办?没关系,皇上如果不管事,还有内阁,就算内阁说了也不算,还有一个微型内阁——司礼监,众阁老和秉笔太监们大多还是兢兢业业、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万历的老爸隆庆皇帝,此君最大的优点就是无能,因为帝国事务小到惩办偷鸡摸狗的混混,大到与蛮夷开兵见仗,通通不用他老人家费心,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个顶个的是治世能臣,没有皇帝的掣肘,那就甩开膀子可劲干吧,非要将正德朝、嘉靖朝的损失补回来,大明朝要治理的像乌托邦一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四夷来朝,海内宾服方趁我等心意。隆庆皇帝不是糊涂蛋,放着可人的后宫佳丽三千不去享受,而且居然不会耽误正事,何乐而不为呢?万历无法抵御这种力量与榜样,他是一个聪明人,很快就参透了这种局面,问题是万历的罢工过了火,他长期不上班的主要原因是皇权与文官制度发生了剧烈冲突,皇权受到压抑,明白自己违背祖制、废长立幼,立自己宠爱的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的计划不能成功,于是就心灰意懒,远离了这些实际的操纵者(如申时行),但这种远离是带着怨恨和无奈的。万历被迫采用一种极端的消极的方式来对抗。。。
从此以后,国家机器依然在照常运行,但再也看不见万历皇帝的身影。高级的官职出缺,他宁可空着也不派人递补,那些想要靠此往上升迁的文官们,愿望成了泡影。抗议的奏书不断提出,他也不加答辩。他知道,只要在奏本上一加朱批,不论是驳斥还是辩解,到时候都会让所有朝臣知道,这就正好中了那批抗议者的下怀,使他们达到目的,暴露了自己缺乏雍容的气度,最合适的办法就是把那些可恶的奏本扣押在宫内不加批示。这叫什么事?一些官员觉得无法执行下去,只好辞职,万历以同样的态度对付这些辞呈,既不挽留,也不准离职,很多官员就这样自行下岗了。甚至到了万历三十年,南北两京和各省的“省部级”官员,竟然空缺三分之一。有时候一个县缺官,县长还要兼任邻县的长官。万历似乎下定决心要以顽强的意念和臣子们做长期对抗。你们不是不让我立朱常洵为太子吗,那我也就不立朱常洛为太子,你们想让朱常洛举行冠礼向翰林院的官员就读,我偏不。君臣之间开始漫长的对峙。终于,个人还是屈从于了制度,万历终于死了“废长立幼”的心思,不久就立王皇后(原为一普通宫女,偶然得皇上临幸,有孕产下龙子,母以子贵,在李太后的授意下被万历极不情愿的册封为皇后,母子处境之险恶显而易见,幸运的是,他是个心胸宽广的女子,他用自己的“好好活”成全了自己和儿子)所生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立朱常洵为福王(此君下场较惨,被李自成当下酒菜吃了。。。)。
其实万历的不理朝政,并非单因为立太子一事,早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万历就会偶尔旷工,他要忍受各种礼仪的苦闷与单调,也没有一个臣子是支持他的,他从来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过是紫禁城里的一名囚徒。这次的不再上朝是铁了心了,他不愿再做任何决定来让臣子满意,朝野不再平静。
于是罕见的皇帝罢工持续了二十年。
朱翊钧成为了一个尽情享乐的皇帝,他不仅在世时要享受,还想到死后的安乐,早早筹划自己陵寝,建造定陵耗时达6年之久(显然他没有想到300多年后自己陵墓和尸骨的浩劫)。他还有一个不择手段亲自敛聚钱财的恶习,提倡官吏向他进奉,把进奉财物的多少作为衡量官吏是否效忠皇上的标准。为了在全国范由内聚敛民财,他派出大批宦官,分赴各地充当矿监、税使,肆意搜括民脂民膏。这使得人心汹汹,民变纷起,社会越发动荡不安。
皇帝向臣子们做出长期的消极怠工,万历在历史上空前绝后。而这完全出于一种报复抗争的心理。20年的时光太久了,他窝在后宫做什么呢?他和宦官掷银子玩。他做庄,宦官把银子投向地上画出的方形或圆形中,得中者赢取加倍或三倍的赔偿,不中者就被没收。或者和宦官、宫女泡在一起,逢酒必喝,每喝必醉。现今甚至有人研究得出结论,万历躲起来抽了20年的鸦片烟!总之,但凡有意义的事它是不做的(万历三大征除外),就这样,万历前期在张居正辅佐下那个强大的帝国,在无奈的万历皇帝手下,在党派之争的一片轰轰声中起了裂痕,并且越来越大,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明朝17万军队在与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八旗精锐的萨尔浒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从而丧失了明军对后金军队的绝对优势,间接导致了明代最终被清朝取代的结局。。。。(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