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言书】从妖魔化到电击 触目惊心的网戒真相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19:08
1 网瘾少年进"训练营"半天后身亡 身上多处伤痕
今年刚初中毕业、尚未满16岁的学生邓某某,今天凌晨3时许在南宁市吴圩镇卫生院宣告不治身亡,打死他的是广州番禺励志体育活动策划服务部的几名所谓的“辅导教师”。
邓某某是昨天(8月1日)下午进入该服务部在南宁市吴圩镇设立的“广州励志青少年成长辅导中心”的。晚上,邓某某被辅导教师关禁闭,凌晨三点多被宣布死亡。卫生院的病历显示,邓某某被送到医院时已是奄奄一息,测不到血压和脉搏。
据了解,目前尚有100多名孩子在这个中心接受同样的“辅导和训练”。
看到这条新闻,悲剧了。前段时间还冒出个电击治疗网瘾,难道就只有惩戒的办法,对叛逆期的小孩就不能疏导疏导么?唉~
19 回复:网瘾少年进"训练营"半天后身亡 身上多处伤痕
广西一初中毕业少年,在进入所谓的网瘾治疗学校后,10小时死亡,身上伤痕累累,面目全非......
7月31日的时候,这个孩子还奋不顾身的去救一名素昧平生的溺水妇女。。。。。。
我不认识他。。。但我明白  能奋不顾身救人的孩子一定是一名优秀少年
而那个收费7000元人民币的学校却将他虐杀。。。他们是畜生   畜生都不如。。。
那些家长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这些骗钱害命的禽兽!  现在失去孩子了  ...看着孩子满身的伤痕  你们难道还不醒悟吗????
为什么其他国家的网络审核还没有中国严厉  而中国的孩子却那么多所谓“迷恋网络”,难道就不从自己身上  不从中国的教育体制来找原因  而把这一切归结给孩子!!!!
这是不负责任的!
你们自己睁看双眼开清楚!  那满身的伤痕  是从何而来!?
有这么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你们难道还不满足?!
人啊 只有失去了  才知道后悔  而失去的  却再也回不来了
希望 那些迷途的家长  看着这血淋淋的教训  幡然醒悟。。。。。
那些当枪手 当马甲的畜生!!!!!!!!!!!!!!!!
这么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 死在你们手上
你们还居然扭曲事实真相 禽兽不如!!!!!!!!!!!!!!!!!!!!!!
你能否想象有这样一个地方。他不是执法机关,他没有立案调查。但他可以五花大绑,可以强行抓人。他可以剥夺甚至是18岁以上成年人的人身自由。在这里没有个人的隐私,没有真正的快乐。只有捆绑、药物、洗脑、电击,以及让人作呕的教条主义。只有被逼无奈、咽着苦水的强笑,只有口是心非、故作出来的“感恩”。这是什么地方?这就是全国最著名的山东临沂第四人民医院杨永信网瘾戒治中心。从最早因妖魔化游戏被玩家所鄙,到现在因摧残孩子被大众所弃,众媒体的曝光更将杨永信和他的网戒中心拉到聚光灯下。让人谈虎色变的“13号电击治疗室”,是网戒中心争议的核心。这个充斥着恐惧与痛苦的地方,成为了每个网戒中心孩子的梦魇。
文/月鹰
随着大家的关注,网戒中心的内幕不断被曝出,一个个骇人听闻的真相,让人心痛,让人义愤难耐。通过长期对此事的关注,我写出这篇万字文章,希望能对此事进行相对完整的介绍和评论。为了这份良心,也为了受苦受难的孩子们,还是那句话,我坚持把文章写完,也请大家能坚持把文章看完。
作者:119.39.215.*2009-8-4 20:53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万言书】从妖魔化到电击 触目惊心的网戒真相 ★★★
*用错误的手段,去错误的地方
被送去网戒中心的孩子,基本都是非自愿的,有被骗去的,有被下药的,也有被强制抓去的。手段可谓多种多样,五花八门。
腾飞家住山东潍坊,被告知父亲在临沂市生了病,便立即同家人赶去临沂第四人民医院看望父亲。对父亲深信不疑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这竟是场骗局。父亲并没有生病,而是同网戒中心签署了一份协议,按照协议的要求,父母临时放弃了对年仅17岁的腾飞的监护权,将腾飞交给了网戒中心。在随后的日子里,腾飞被控制在中心,伴随他的是教条的制度与痛苦的电击。
这里要说明一下,如果腾飞在去戒网中心之前不是个孝顺的孩子,那他是不会去临沂挨骗的!反而因为腾飞关心父亲的身体,才会来到临沂四院,才会被骗到网戒中心。孩子用孝心换来的却是欺骗与伤害。这样的“教育方法”实在是要不得!这样只会使孩子对父母失去信心,如果有一天父母真的生病了,孩子恐怕也不敢相信了,谁知道会不会是下一个阴谋。久而久之就被逼成了杨永信口中所谓失去人性的魔兽,从而就更“离不开”网戒中心的“管教”。这个恶性循环害孩子、害家庭。那么究竟是谁把天才变成了魔兽呢?
网戒中心声称,被送进来的孩子之前都是“大逆不道”的,甚至把孩子比喻成失去人性的“魔兽”,家长此举是“死马当活马医”。但在这样的说辞下,我们看到的却是,利用感情和孝道欺骗孩子的所谓“善良”家长。和重情重孝,最后牺牲自己,被欺骗、被电击的所谓“魔兽”孩子。让人可泣,让人可悲。
在《战网魔》节目中,安徽省五河县年满18岁的成年人黄河,被下了12片安眠药,弄到了网戒中心。随后他在中心声明自己已满18岁,示意中心没有权力剥夺他的自由。可惜在网戒中心里似乎这些法律法规和公民人身权利是被无视的。黄河并没有获得自由,他的结果和腾飞一样,被一群人按到床上,体验着电击的折磨。
为把孩子弄到自己的网戒中心,最“著名”的一个手段,就属强制抓人的行为了。中心有这样一个组织叫做“别动队”,专门负责强制把孩子绑到网戒中心,或者外出去绑回那些逃离中心的孩子。有时是几个壮年一辆车,有时甚至十几人。场面恐怖,影响恶劣,受网友指责,受民众唾弃,是仅次于电击的另一大争议焦点。很多网友认为这种方式简直就是无法无天。不过杨永信后来通过本地媒体宣称:对孩子强制是家长所为,强制把孩子绑来的执行人一定是孩子家长。将这个责任推给了家长。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猫腻。当前被抓的孩子,除去他亲生父母以外,“别动队”的其他的家长并不算此孩子的法定监护人,换句话说,那些只是旁人,而这些旁人却在强制绑孩子的行为中,充当了执行人的角色。而在《战网瘾:少女的耳光与拥抱》节目中:7分30秒左右的一个场面更让人印象深刻:网吧门口停着辆白色面包车,车上下来7、8个身穿清一色迷彩服的壮年,冲进门将两个孩子挟持住,架住他们的胳膊和肩膀。其中一个惊慌失措的孩子说了句:“干什么?”,便马上被人直接夹住了脖子,塞到面包车上。这些人不是执法机关,也绝对不是孩子的家长,而他们却是这个强制行为的执行人。他们以戒网瘾的名义,便可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此胡来。配合这个场面的节目旁白也明确提到,是杨永信带领所谓的“盟友”,来做这件事情的。
也许杨永信认为,把这件事赖到家长身上,可以让他自己逃脱责任追究。但他有没有想过,不管是你自己带人去绑,还是叫家长去绑,受苦的都是孩子,孩子的人身权利都被践踏了。只不过你把责任赖到家长身上,可以在践踏孩子人身权利的同时,让自己高枕无忧。出了问题可以叫家长去挡枪。果然是机关算尽啊。而且最有意思的是,出动“别动队”强制抓孩子的恶性行为,网戒中心还是要收费的,单单在临沂市内就要向家长收取3000元。
作者:119.39.215.*2009-8-4 20:54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万言书】从妖魔化到电击 触目惊心的网戒真相 ★★★
*要戒网瘾,先戒人性
就这样,孩子们逃都逃不掉,被人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和伎俩弄到了网戒中心,而这一切仅仅是噩梦的开始。网戒中心规则教条,制度无理,很多网友用“变态”来形容中心的氛围。为了让正常人能够了解到网戒中心的制度,这里要介绍几个词汇:
一、“盟友”。在网戒中心,来“治疗”的孩子平时不叫患者,而叫“盟友”。这个用词实在非常古怪,给人感觉,这个杨永信像是在通过网戒中心来建立自己的一个“盟会”,每个来中心“治疗”和电击的孩子视为自动入盟,成为了所谓的“盟友”。通过治“网瘾”,杨永信的“盟友”会越来越多,这个“盟会”组织也会越来越壮大。
二、“加圈”。在这里有一套多到让你背不下来的规则。孩子触犯了任何一条,都会被“加圈”或“点现钱”。累计5个“圈”就要接受一次电击。会被“加圈”的行为包括:“点评时掌声不真诚、不热烈者+1”、“点评时发言不积极者+1—3”、“发言先举手,发言不举手+1”等,在戒网瘾网吧中,孩子们一般只许登陆杨永信网戒中心的论坛,对于发帖,中心有明确规定:“灌水帖+5(触电行为)”按照网戒中心的要求,发贴时“不得使用表情”、“不得连续使用多个相同的标点符号”等,否则属于灌水帖,圈+5,直接满足电击要求。如此荒谬无理的规定,就是该中心的“戒网良方”。我不知道这些仇视网路的人,他们真正仇视的东西是什么?也许他们仇视的不是网络,而是那份与网络并存的自由与人性。
三、“点现钱”。所谓“点现钱”的意思是直接拉入13号室电击,不考虑孩子是否够5个圈。会直接被“点现钱”的行为也可简称为“触电”行为,共有86条,包括“触碰家长陪护卡和同盟班委卡”、“队列中手未扣紧”、“穿便装外出”、“喝饮料、茶叶水、咖啡”、等等,如果“盟友”私自坐上他杨永信的椅子,也会被电击。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上厕所都不可以锁门,否则一样会被电击。在网戒中心,“谈论治疗”是绝对禁止的,不然依旧是电击惩罚。同时还包括“泄露工作内容”,“普通盟友翻看工作本”都属于这个“点现钱”的范畴内。当然还有一些含糊的,要凭主观意识来裁决的如:“耍小聪明”、“说话欠考虑”、“在点评课上带有不接受情绪”、“挑战杨叔模式”、等等。当然还有更荒诞的如:“吃特餐不认真”,而这个特餐,其实就是白水煮白菜,或者白水煮萝卜,为了不被电击,孩子必须认认真真的吃这些东西。而像“有扔药嫌疑”或“与盟友之间出现交往过密的嫌疑”等这些规定,更让孩子仅仅在被嫌疑的情况下,就构成了被电击的理由。这一个个变态的规定,完全就是在折磨人的精神,在践踏人的正常情感!按照他们的标准,最后“治疗”成功的“精品”也就只能沦为行尸走肉一样的网戒“教徒”。
我想任何一个正常的人,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不会接受这些无理的规则和要求,更不会想到触犯这些无理规则的代价将是痛苦难耐的电击。只可惜那些身在网戒中心的孩子,没有自由,身不由己。如果反抗更会被折磨的生不如死,所以他们没有办法,他们无能为力。他们想向外界招手,想向外界呼救。可在网戒中心,是严厉杜绝孩子与外界联系的,私自使用手机或QQ等通讯工具,是严重的“触电”行为。
四、“精品”。什么叫“精品”,精品就是彻底改变的孩子,精品就是在网戒中心“治疗成功”的孩子。但杨永信的要求还不仅仅是这些,根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杨永信说他的梦想是成立“网戒精品园”。他说:“有的家长来的时候,就想着自己孩子能改变,做个普通人、正常人就行。但是,我们作为医生,能忍心看着这样聪明的孩子不思进取,就这样让他们走偏吗?我们给孩子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要追求‘精品’,我们追求无止境,还要追求‘极品’。”我真怀疑说出这番话的人,精神是否还正常。如此野心勃勃的背后,一个个活泼的孩子被改造成了“网戒木偶”。不管是“精品”还是“极品”,孩子们首先成为了网戒中心的“商品”,更成为了网戒疯狂野心的“牺牲品”。在变态的规则、电击和药物的摧残下,孩子害怕,孩子的人格被击垮,任凭摆布,成了块木头,也因此被盖上了网戒“精品”的合格印章。我不知道这个“极品”会成为什么样子。但我想,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健康的家庭,要的不是这所谓的“精品”,而是一个活泼的孩子,一个普通的孩子,一个正常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自由的孩子。
在网戒中心,孩子是没有隐私的,问什么就得说什么,不能有任何隐瞒,就是问你私人的QQ、MSN等通讯软件的账号密码和密码保护也必须得说。在中心,信件可以私拆,隐私可以公开。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环境里,一个法盲的精神病医生,忽悠着一群法盲的家长,创造了一个无法无天的网戒中心。
对于网戒中心的收费,除了不含伙食费每月6000元的高额住院费以外,还有一种其它所有医院都不敢使用的收费方式,就是给家长“加圈”。家长的“加圈”不是电击,而是“罚款”,也就是要多交钱,1个圈等于10元钱。在点评课上,家长被罚款是斯通见惯的事。借口荒诞,理由牵强,却动辄50圈,100圈,甚至1000圈。1000圈就是1万元啊,家长的血汗钱就这样被榨干。有的家长欠债几万,甚至家徒四壁,对网戒中心的加圈罚款却不敢怠慢。
按照网戒中心的思想,戒网瘾被看成了一场战争。在中心有这样一个口号:“誓与网瘾血战到底!”每次宣誓时,这样激进的口号总要重复好几遍。“血战”一词让人不寒而栗。我不知道在我们这个文明的社会,和谐的社会,现代的社会,“血战”要从何而来?你认为“血战”会让你有充足的理由,去跨越法律、去不择手段么?
作者:119.39.215.*2009-8-4 20:57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万言书】从妖魔化到电击 触目惊心的网戒真相 ★★★
*电击是支柱,痛苦是保障
在中心,真正让杨永信出名的东西,也是网友们痛斥的焦点,就是这个著名的电击治疗。电击是网戒中心制度的支柱和基础,没有电击,一切都无从谈起。
这个电击治疗就是用电极的两端,通在孩子的太阳穴上,电击孩子的头部,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痛苦。很多孩子反映,这种电击所造成的痛苦远远超越了传统的殴打和拳脚相加,这感觉生不如死,但却不会在表面皮上留下痕迹和证据。有的时候还会电手,电手比电头痛苦4倍。亲历电击的孩子在网上做过这样的描述:“场面惨不忍睹……满脸通红,瞳孔充满着绝望,血丝布满眼眶,做着毫无效果的挣扎,尖叫,嘶吼,绝望的喊声,让人看的不寒而栗。而周围观摩的人则是双腿发抖,冷汗直流,有的因为受不了紧张压抑的气氛而尿裤子……”
在这个用来电击孩子的仪器上,写着醒目的3个大字——“电休克”,在《战网魔》节目中,也出现过这台“电休克”仪器的特写。不过后来,杨永信非常“聪明”的用一块胶布,贴在仪器上,挡住了“电休克”这三个字。并为这种电击“治疗”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醒脑疗法”。用这个“美名”,来忽悠不知情的家长。其实我觉得他真应该在那块胶布上再多写7个字:“此地无银三百两”。按照杨永信的解释,他电击孩子时采用的是1到5毫安的微弱电量,但去网戒中心采访调查的记者注意到,这台治疗仪最小的刻度居然是10毫安,而最大刻度达到了200毫安……
这个电击仪器不仅用来“治疗”,它居然还能用来“诊断”。刚来到医院的孩子一般不认为自己有网瘾。为了确保孩子患上网瘾,杨永信通过电击来帮助孩子做“检查”。如果孩子和正常人一样,被电击的时候觉得难受,那就证明孩子患上了网瘾,有网瘾就难受。这逻辑实在是太缺德了。按照这个标准,别说是孩子,任何人,任何生物,哪怕是小猫小狗,给通上电,它们都会沦为“网瘾患者”。正常人被电击,受到如此巨大的痛苦,不可能不觉得难受。网戒中心用如此低级的谎言欺骗家长,简直就是国际玩笑。那些被骗过的还痴迷不误的人就是国际笑柄。
除了电击,网戒中心还为孩子准备了各种精神性药物,这些药物可以起到镇定催眠的作用,压制孩子的情感,但副作用却很大。孩子根本没有病,不能给孩子吃这些!一些孩子爱护自己的身体,拒绝服药。可一旦被网戒中心发现没有按时吃药,惩罚就是加圈,就是生不如死的电击。
网戒中心的电击究竟属于哪种治疗?属不属于治疗,至今尚未定论,有人说这种电击行为属于常用于精神病治疗的厌恶疗法。先不说中心对所谓“网瘾”孩子使用这种疗法合不合理。即便是厌恶疗法,国家也有明确规定:厌恶疗法必须要与适应症建立1:1关系,同时必须是患者自愿,而且患者有权利随时终止治疗。可网戒中心对电击的滥用和强制的手段,显然不符合厌恶疗法的基本规定。
按照《人物》节目中对杨永信电击疗法的介绍:“电击疗法又称惩戒疗法”。这个说法虽然奇特。不过在这里,这个电击的原理,确实就是类似惩戒的原理,甚至是屈打成招的原理。这就如同鞭抽棒打一样,只不过这种对脑部的电击,在造成巨大痛苦的同时,不会在表皮上留下伤痕。而正常人在巨大痛苦之下被会被迫屈服,所以孩子也会因为耐不住痛苦而屈服于网戒中心。孩子没有办法,只好“听话”,网戒中心要求孩子做什么,孩子不敢不从,要求孩子给父母下跪,孩子不敢不跪。要求孩子承认自己有网瘾,孩子也只能屈打成招,承认自己有网瘾。孩子没有其他的选择,被迫的,无奈的,接受了网戒中心所有霸王条款,所有变态的教条主义。而家长们认识模糊,并没有看透这个电击的原理,反而被“醒脑治疗”这个伪名所蒙蔽。家长只看到了孩子下跪,看到了孩子突然“改变”的表象,却忽视了孩子这种“改变”的实质,孩子是暂时被吓怕的,被奴化的,被屈打成招了。不是真正的被教育好的。孩子给家长下跪,并不是孩子的本意,而是被迫的,被逼的!
从网戒中心出来的孩子,在网上这样描述中心的气氛:“其实网戒中心的一切就好像在演戏一样,13号的小仪器(网戒中心13号室中的电击仪器)控制着你的一切行为举止,稍有不与网戒中心不一致的思想,就会立马被“治疗”(电击),“点评课”感人的地方不哭,也会被“治疗”所有一切的一切就如同演戏一般,一二百个年龄不等的孩子被“医生”用13号室导演了一场场令父母“感动”的话剧……”
所以到现在还有一些家长痴迷不悟,拼了命的为网戒中心说话。总是认为网戒中心是他们唯一的“救星”。尽管网戒中心收费高昂,甚至让很多家庭不堪重负,负债累累,但家长还是离不开网戒中心,就像上了毒瘾一样的,哪怕是弄个倾家荡产,都要依赖网戒中心。这些家长沉迷于虚伪的“感人”话剧,沉迷于这个建立在电击、药物、屈打成招和变态制度基础上的“乌托邦”。这些家长可真是——戒网瘾戒上瘾了!
*媒体关注,真相曝光
像这种戒网的机构并不是在帮助孩子,不是在教育孩子,因为孩子在那里没有自主意志,没有选择的权力,只有恐惧和压力,最后孩子没了骨气。孩子不是变好了,而是被奴化了。而我们的舆论曾经一度忽视了这些网戒中心的阴暗事实。一边倒的塑造出纯粹正义的网戒中心,万恶的游戏,无助的家长,邪恶的孩子。让家长迷茫,让群众误解,让社会对待网瘾问题走向了错误的路线。让一些为牟利,而忘记良知,虐待孩子的网戒中心钻了空子。导致家长对网戒中心盲目的信任和服从,让家长成为了工具,让孩子成为了牺牲品。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个严峻的问题。群众的眼睛终归是雪亮的。这样的网戒中心,可以在短时间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几个人,但他绝对无法永远欺骗所有人。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质疑黑暗的网戒中心,揭露这个的骗局。如今大大小小的平面媒体和电视节目都相继报道了这个网戒中心的黑幕,让更多人看到了这个在戒网瘾招牌下所掩盖着的事实。从网友诟病,到媒体关注,一个个内幕被揭开,一段段在网戒中心的亲历,让人恍然大悟、触目惊心。
不过面对广泛的质疑声,网戒中心却丝毫没有悔改之意。反而大肆攻击那些敢于曝光他们的记者,威胁骚扰,用词嚣张。不过他们还是归纳总结了一下,列出了记者的9大条“罪状”。在网上散播,可惜内容实在是过于胡扯,不值一驳。也没有什么人认真搭理这事,只有一些娱乐网站转载了这9大条,供大家讽刺、消遣之用。9大条观点可笑,理由荒诞。记者揭露了他们电击孩子的事实,他们却说记者这么做的目的是“帮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实现他们的‘颠覆梦’”。可见其屁股决定脑袋的思维逻辑,已经发展到了如此变态的地步。看得出来,整人、乱戴帽子、移花接木、妖魔化,的确是这些戒网人的看家本领。近40年不见的风景线,在戒网人的生动演绎下,似乎要死灰复燃。
也许他们认为可以靠这些栽赃嫁祸,靠妖魔化网络和游戏的手法来妖魔化记者,靠网戒中心对待孩子的那些威胁恐吓,来吓住记者,来压住被曝光的问题。可惜社会是文明的,他们那套低级的手法和谎言,只有“国际笑柄”才会相信。在真正的人民面前、法律面、事实面前全然无用,只能自取其辱。
作者:信阳哥哈哈2009-8-5 09:08 回复此发言
--------------------------------------------------------------------------------
67 回复:★★★【万言书】从妖魔化到电击 触目惊心的网戒真相 ★★★
*70%的网瘾,100%的荒诞
网戒中心之所以能吓住家长、忽悠家长,和他们举出的一些“可怕”数字是分不开的。现在有种说法称“70%左右的未成年犯罪是源于‘网瘾’”,这样的数字确实让人惊叹。可现在“网瘾”连一个科学、明确的定义都没有,什么是“网瘾”都说不清楚,那这70%的案例,又是以如何划分出来的呢?统计这个数字的时候,里面会不会也存在着误解呢?或者按照那样的说法,是否也可以举一反三出:“99%的未成年犯罪是由于电话”,“100%是由于金钱”呢?再者说,如果没有网络,青少年犯罪是否会下降70%呢?
古代没有网络,但治安绝对没有现在好,犯罪率绝对比现在高。近代有了电话,家家普及。守法公民能使用电话,犯罪分子也能使用电话。在现在这个网络时代,守法公民能上网,犯罪分子也能上网,全社会都在上网。上网是人们正常的需求,也是正常的消费,守法公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对于犯罪分子,可能会采用一些非法的手段来牟利,或者用捆绑电击等残忍的手段来赚取暴利。不管他们得到钱之后是去购物了,还是去上网了,“错”与“对”的岔口并不在这些合法的消费上,而在他们非法的行为上。也并不是说一个有长时间上网习惯的人发生了违法犯罪的行为,就是上网所致。这毫无道理,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用上网这样一个爱好来辨别错对,那就像用肤色来区分尊卑一样的无理,一样的可耻。社会需要的是加强法制、加强教育,不是用“网瘾”这个荒诞的借口去狭隘看人。
而在网戒中心,很多孩子就因为“网瘾”而被描述成了罪大恶极之人,甚至被比喻成了“魔鬼”。在中心里,有人还说不到15岁的“网瘾”孩子,打群架叫来2000多人,另一边也叫来2000多人,说的真是天花乱坠啊。不到15岁的孩子别说叫来这些人,能容纳4000人大展拳脚的场地都不好找吧,而且这几千人的对抗,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区分“敌我”的,难道还派发统一的“军服”不成?一个个荒诞的故事让人看到的是无可救药的孩子,无可奈何的家长,无所不能的网戒中心。可事实呢?可这背后的真相呢?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不得不让我们感叹啊。
我再退一万步说,如果真有孩子犯了错误,甚至触犯了法律,那自有法律的裁决,自有公正的审判。犯了多大的错误,自有多大的惩罚。任何人也休想夸大其辞,休想栽赃嫁祸!而网戒中心呢?你们有法定的标准么?有监督么?有证据么?你们电击孩子,虐待孩子,凭的是什么?多少孩子抓过来被屈打成招,多少孩子成为了你们欲加之罪的牺牲品。多少孩子被电出了个“网瘾”。有多少本来孝顺的孩子被你们欺骗?有多少孩子被你们以“网瘾”的借口去强制干涉人家的婚姻自由?一个“网瘾”的借口,一个网戒的招牌,他就可以代替法院么?就可以代替执法机关么?就可以私设公堂,可以乱用私刑么?难道我们以后不需要法制了,要让网戒中心去人为裁决么?要让电击来代替审判么?这里有多少猫腻,有多少谎言,有多少无辜的冤屈的孩子!
作者:信阳哥哈哈2009-8-5 09:08 回复此发言
--------------------------------------------------------------------------------
68 回复:★★★【万言书】从妖魔化到电击 触目惊心的网戒真相 ★★★
*孩子只能做“死马”,不能做活人
可惜现在还有一些人没有认清这个问题。他们虽然看到了网戒中心无人道的电击和黑暗的制度。但是他们的大脑总是去主观的为网戒中心找借口,认为网戒中心之所以这么做,之所以一些家长还支持网戒中心,还是因为孩子太坏,只好“死马当活马医”。
当然,这个“死马当活马医”的理论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曾经让杨永信引以为豪的“精品”,甚至作为典型在电视节目中亮相的武旭影,当初就被看成了这个所谓的“死马”。根据当时节目的介绍:武旭影的家长刚从一个“山沟”里把女儿解救出来,甩掉了追踪他们的人。说女儿上网成瘾,性情暴烈,家长还给女儿开了一张精神病的证明。随后生气的女儿在网戒中心还打了父亲。这一切一切,给人感觉家长真是可怜,真是“死马当活马医”的无奈之举啊。
可事实却不然。“家长刚从一个“山沟”里把女儿解救出来,甩掉了追踪他们的人”,这个所谓的“山沟”所谓的“追踪他们的人”是谁?当时却回避掉了。这种描写手法,不知情的人听上去还以为是“人贩子”。当时的武旭影22岁,这个所谓的“追踪他们的人” 事实上是武旭影的未婚夫,所谓的“山沟”,实际上就是婆家。在武旭影后来的自述中提到,她的父母关系不和,父亲经常打母亲,在武旭影重病的那段时间里,父母并没有照看武旭影,反而是他的未婚夫把武旭影接回了婆家,照看武旭影直到她身体康复。后来武旭影的家长强制干涉女儿的婚姻自由,不允许女儿与她的未婚夫在一起,把武旭影抓到车上,强制带到了戒网中心。说女儿是上网成瘾,并以此为由,居然为女儿开出来一张精神病的证明,至于这个奇怪的证明是怎么开出来的,这个谜团恐怕就意味深长了。
武旭影和她的未婚夫感情纯洁,私下惯称她的未婚夫为“哥哥”。在网戒中心,武旭影给她的“哥哥”,写过一张纸条:
“我想你,哥哥,好想你。不知道你是否在为我担心,我被掳上车以后,我看见你追着车跑,我看见你摔倒在地上,我想冲下车去救你,可是我被他们控制住了,我哭,我叫,他们不放我下去……我在一个离你很远的地方,我希望你能找到这里来救我。我真的想知道你是不是跑到这里来四处找我了呢……”
家长如此干涉孩子的婚姻自由,还使用这等强制暴力的手段来拆散女儿和她的未婚夫,如此恶性的行为,为什么能够得以实施呢?女儿的婚姻问题,和“网瘾”有什么关系呢?和很多妖魔化说辞一样,据节目说武旭影和他的未婚夫初次是通过网络相识的,后来才发展到了现实中的恋爱关系。这样一来,武旭影的这段爱情也就算和网络这个通讯工具沾上边了,网戒中心也就由此找到了“突破点”。可以把武旭影变成一个“网瘾”患者,甚至变成一个精神病人。以至于到后来武旭影被强制与她所爱的人分离,并在电击的痛苦下,屈打成招,被迫承认自己患有这个叫“网瘾”的奇病。
作者:信阳哥哈哈2009-8-5 09:09 回复此发言
--------------------------------------------------------------------------------
69 回复:★★★【万言书】从妖魔化到电击 触目惊心的网戒真相 ★★★
*网戒——爆炸式“发展”的新产业
回想几年前,这些“网戒专家”初次炮轰网络和游戏的时候,就连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都分不清。甚至很多观点在了解网络和游戏的人看来就是无知的笑柄。这个建立在无知基础上的“网瘾”论,在利益驱动的与炒作下畸形成长,他们如此热衷于妖魔化网络和游戏,不惜生拉硬扯,移花接木。而对于这个所谓的“网瘾”,却是一人一个说法,“网瘾”始终得不到一个科学的定义。戒网瘾也一度无人质疑,无人监管。正义、社会责任、名声和钞票对于戒网人来说,来的是那么的简单。不少人看到了这个空子,看到了这名利双收的捷径。便开始大展拳脚,天价治网瘾成了司空见惯的事。利益的链条带动起这辆荒谬的“网瘾”列车,向“钱”奔去。“网瘾”治疗市场混乱,治疗方式五花八门,治疗费用尚无标准。完全就是把孩子当成了小白鼠,把家长当成了取款机。网戒行业可以说是2高2无:高标靶,高利润,无监管,无门槛。
在戒网人对游戏妖魔化的影响下,以及家长对新生事物不了解的前提下,就先入为主的接受了那些被妖魔化的概念。认为游戏就是万恶的,玩游戏会死人的。这种偏见给游戏、给玩家带来了耻辱和歧视,更给家长们自己带来了恐惧和迷茫,再加上前一阵的网瘾精神病说。家长一看到孩子打开电脑,就先吓个半死了。生怕孩子染上这个奇怪的疾病“网瘾”,生怕孩子成了个精神病人,生怕孩子成了“妖魔化报道”里的那些所谓“失去人性的”孩子。从而一味阻挠、一味压制,让家庭关系紧张,让矛盾激化,让这个问题陷入恶性循环。最后被吓的半死的家长,把本来没有病的孩子,送到了网戒中心这个精神病院去治。虽然孩子不愿意去,但网戒中心愿意收,家长愿意送,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就无视了孩子本身的感受,不择手段的把孩子送去折磨。后果严重,伤害巨大。那些家长就这样被吓坏,吓的茫然,吓的有病乱投医,吓的盲目的任凭网戒中心摆布。正是这种对网络和游戏盲目的恐惧与偏见,以及对网戒中心盲目的纵容与偏袒,才让这种虐待孩子的网戒中心有了生存的空间。
网戒中心在妖魔化游戏、夸大网瘾“危害”的同时,更抬高了自己。他忘记了孩子还有人格,忘记了孩子的基本的人身权利。剥夺了孩子的隐私,掠夺了孩子的自由,用电击摧残着孩子的肉体和心灵。还恬不知耻的搞起了个人崇拜。这种中心他不在乎,他无所谓,因为他认为,不管他做了多少坏事,有戒网瘾这个伪善的借口来搪塞,有社会对游戏的误解与偏见,有家长对网瘾的盲目与恐慌。所以他可以肆无忌惮,可以无法无天。“戒网瘾”成了这些戒网机构规避法律的“特权牌”!
作者:信阳哥哈哈2009-8-5 09:09 回复此发言
--------------------------------------------------------------------------------
70 回复:★★★【万言书】从妖魔化到电击 触目惊心的网戒真相 ★★★
*急功近利不可求,科学认识是关键
大禹治水,疏而不堵。更何况网络这个东西,以及网络上的娱乐:游戏这个东西。本身就不是害人的洪水,而是新时代文化的洪流。网络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展了知识面。游戏这种独特的交互式娱乐给人的是成就感与归属感,这些感受和体验都是正面的阳光的。有些孩子之所以过分迷恋,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过分的缺乏成就感与归属感,这些正常人基本的情感需求。实际上这些孩子在接触网络和游戏以前,生活就已经不健康了。解决必须使用积极的方式,正确的教育来引导,让孩子也能在生活中体验到这些积极的感受。而不是靠痛苦,不是靠屈打成招。
网络和网络游戏的平台虽然是虚拟的,可融入的情感却是真实的,孩子在网络中、在游戏中,始终有选择的权力。孩子上网聊QQ、交网友,孩子喜欢聊就可以聊,遇到不喜欢的人就可以不聊。在玩游戏时,孩子喜欢玩的游戏才会去玩,不喜欢玩的就可以退出不玩。没人硬逼孩子,也没有人说不玩某游戏就会被电击,不和某人网上聊天就会被“加圈”或者“点现钱”。孩子选择游戏也好选择网络也好,是因为孩子情感的需要,孩子需要成就感与归属感。而网戒中心则不同,虽然网戒中心这个平台是真实的,家长和孩子就在面前,看的见摸得着。但他们的情感却不是真实的,孩子下跪也好,认“错”也好,是屈打成招的表现,是被逼的无奈之举,不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不是孩子真实想表达的情感。网戒中心里的“感人”表演是虚拟的,是虚构的,是虚伪的。所以孩子宁愿去相信网络,这个虚拟平台下的真情实感。也又不愿意去相信网戒中心,这个现实平台下的虚伪表演。
原始社会人们传递信息是面对面的,到了后来有了信件,有了飞鸽传书。现代有了电话,有了网络,这些也同样是信息传递的方式。并不是说,面对面就是真实的,就不会说谎话。也不是说,通过信件,通过电话或网络传递信息就可以说话不算话,就可以毫无信誉。平台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递的信息是不是真实的。是真意的传达,还是被迫的表演。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的家长去反思,值得真正爱护孩子、想好好教育孩子的人去反思。
自人类文明之初,就有游戏存在,从古代最简单的扔石块,到后来的挑皮劲,近代的篮球,高尔夫,这些都是游戏,不同的平台下就有不同的游戏,同样在今天这个网络平台下,也自然会出现网络游戏。这是正常的必然的。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观念需要更新,每个社会都有时代之痒,每个年代总有心灵之伤。每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着一些不适应。但我们要面向未来,要以积极的态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新生事物,逐渐学习,逐渐了解,逐渐适应,逐渐发展。而不是自己不适应的东西,自己觉得不值得去做的事情,就认为是不好的。家长喜欢下棋,喜欢桌面平台下的游戏。看到孩子玩了网络平台下的游戏就觉得不舒服,就觉得不理解,甚至就觉得这个喜好是病态的。呵斥孩子,打击孩子,让家庭关系紧张,让矛盾激化。甚至把孩子看成了精神病,让一些无人道的网戒中心去电击和虐待。这样的后果就太严重了,这是个错误,不能朝这条路走。家长应该学会理解,学会跟上时代的脚步,放下桌面平台的游戏,和孩子一起走进网络平台的游戏,了解新生事物,正确认识,科学引导。像《心理访谈》节目中,米彤的父亲一样,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尊重孩子,和孩子一起体验游戏中的成就感与归属感。用游戏的成就感来鼓励孩子,给孩子带来欢乐。并学会这种方式,用现实中的成就感,给孩子带来激励,帮孩子走向成功。
当盲目转化为倾听,当偏见转化为理解。我们会发现更多的价值与意义,更多的美丽与真谛。
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孩子们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二十一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夏衍警告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亡灵,那么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那些不义钱财下的被电击着的冤魂!!!
--------------------------------------------------------------------------------
80 回复:★★★【万言书】从妖魔化到电击 触目惊心的网戒真相 ★★★
*网戒运作原理
网戒中心的运作原理和本质,就是通过电击产生的痛苦,来压制孩子的真实想法,使孩子被迫按照网戒中心的剧本来演戏。让家长在短时间内看到这个演出来的表象,把这个表象错认为是治疗效果。从而更加盲目的信服网戒中心。网戒中心可以说是靠痛苦来控制孩子,靠谎言来控制家长。
在这种电击的威慑下,孩子被迫履行那些变态的教条主义,把孩子正常的情感抹去,有些孩子唱流行歌曲或者说句YEAH,也会被电击。也就是说,很多流行元素,很多年轻人喜好的东西,在网戒中心几乎都被看成了“不良习惯”。把上一代人不太喜欢的这些新时代的流行文化,用电击这个残忍的手段强制抹去。把孩子变成了块“木头”。使家长非常舒服的与孩子“无代沟”的交流,但这种“无代沟”的实现原理并不是叫家长进步,不是叫家长跟上时代的脚步。而是叫孩子退步,强制把孩子的性格和喜好退回到上一代人潜意识里的观念标准上。从而紧紧抓住家长的心里,骗取家长的信任。家长也就毫无怨言的为网戒中心献出自己的血汗钱,实现了网戒中心牟取暴利的目的。并通过“家委会”“盟友”等组织性质的模式,超越以往传统的医患关系。利用组织操纵群体,利用群体的压力,控制每个成员,控制每个孩子和家长。这些被控制的家长,不仅献出了自己的财产,甚至还献出了整个人,成为组织的一员。平时每个家长胸前都要挂个牌子,证明自己是网戒中心的人。家长们平时可做“保镖”或“岗哨”以防孩子逃跑,有时也可和“盟友”一样,充当“别动队”去外出抓人。出事时,可以用来赶走记者,或者制造舆论。这一切都是“家委会”在后面有组织的行动,而这种行动最大的获利者就是网戒中心。网戒中心最可怕的还不仅是对孩子的摧残,而是对家长的控制!
为了让这种电击的压制获得长期的、持续性的效果,网戒中心配合一些精神性药物来给孩子“洗脑”。并且想方设法延长孩子的在院时间,至少要保证住满4个月。而住院时间越长,网戒中心的获利也就越大。即使孩子正常出院,也要缴纳5000元保证金,要想取回保证金,必须按照网戒中心的要求回院“分享”。也就是回院介绍“成功”经验,为中心做广告、做疗效推荐。在回院分享的过程中,如果孩子表现“不好”,依然会被电击,家长表现“不好”依然会被加圈罚款。这样既让这种电击压制得到了持续性的效果,又能逼迫孩子老老实实的给网戒中心做正面广告,骗取更多的人成为“盟友”和“家委会”成员,走上这条网戒不归路。而且那些想取回5000元保证金的家长,被一次次的加圈罚款,最后被罚的钱甚至会远远超过了5000元,这也成为网戒中心持续获利的途径之一。
对类似网戒中心的残暴制度,在国外早已以惊悚片的形势出现了,前段时间的一部惊悚电影《boot camp》中的少年主人公在片尾说道:“你们要知道,我们的父母给他钱,是要他对我们负责,因为我们被困在这里,人身权利就比死囚还少吗?谁说我们要受践踏、折磨、羞辱才能发掘内在的美善?谁决定什么事能令我们变得更好?是谁?这个制度失效了,从来就没有效,将来也不会!”
一句话道出了问题的实质:谁说孩子要遭受践踏、折磨、羞辱才能发掘内在的美善?这个制度从来就没有效,永远也不会!
122 回复:★★★【万言书】从妖魔化到电击 触目惊心的网戒真相 ★★★
真正的网瘾是一种精神疾病,是一种过度的依赖,沉迷于虚拟世界,脱离现实
这些家长完全是拿无知当无畏,是他们亲手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地狱~
这些孩子就是没有知识的家长的牺牲品,完完全全的疯子~
就算要戒掉网瘾也 应该去找有名的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辅导,去找这些所谓的戒网所“集中营”根本就是拿自己孩子的生命开玩笑,现在孩子死了~各位家长们也应该好好反省,地狱的大门是你们给孩子们敞开的!!!
141 回复:★★★【万言书】从妖魔化到电击 触目惊心的网戒真相 ★★★
真正导致孩子们“网瘾”的原因是什么呢?归根结底还是家庭学校还有社会。举个例子吧,小的时候县里边的足球场虽然是土地,但是可以自由出入,大家都来踢球很和谐,而几年过去了县里边的足球场虽然修成草地了,但是你却发现孩子们根本连个踢球的地方都找不到了。运动场所越来越少,而网吧却跟雨后春笋一样越开越多,试问孩子们会如何选择?这种现象不仅是县城,连上海这种大城市都是一样的。我现在在上海上大学,我们学校还好,足球场是免费的,但是其他地方的球场收费都是很贵的,在学校除了踢球时免费的,你干其他事情都要花钱,任何体育项目最少也要10块钱一个小时,多则几十块一个小时,我们理解这样的收费制度,但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会怎么样呢?窝在寝室里边当宅男,最起码一个月的网费分摊下来也就每月10快。
说说家庭,现在能有几个家长能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跟自己的孩子谈感情谈理想谈生活?除了一味的要求,一味的注重孩子们的成绩,其他呢?社会发展到现在家长好像都变成孩子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样,试问能有多少家长真正关心孩子们在想什么他们真正在乎的是什么,现在好像成绩就是评定一个孩子好与坏的唯一标准,你成绩好无论人品如何在家长那里都是好,你成绩差就算你在善良在家长眼里就是不争气。考上名牌大学的人很多都不是什么好鸟,我身边不乏这种“人才”,一味的注重成绩反而会给孩子们精神上的摧残,试问成绩不好的孩子如何发泄?答案可想而知~~~~
沉迷网络的孩子们其实并不是在沉迷,他们是在逃避。因为现实社会给他们的是一个畸形的生活,他们从中得不到快乐,只好把希望寄托到网络上,最起码玩游戏的时候他们可以不受拘束。
网吧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在我看来网吧容纳了很多无所事事的青年还有混混,网吧给了他们打架鬼混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再说说网游,大多数人沉迷网络就是因为网络游戏,我玩过很多网络游戏,也很喜欢玩,其实网络游戏之所以吸引人并不是因为游戏本身,而是因为网游是一个人与人交往的巨大的平台,很多人在这里结交了友谊爱情才不肯离开的,而这些东西正是他们在生活中所体会不到的。
所以对网络的沉迷算是一种另外的人生,在里边你也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也可以给你人生留下积淀。时间是消磨一切的最好的武器,没有人可以一辈子沉迷,等到该醒的时候自然会醒。
1 杨叫兽行为已构成犯罪,开始收集材料准备公益诉讼,广招全国有良心
央视网消息(朝闻天下):能用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治疗网瘾吗?中国青年报今天的一篇报道关注了“戒网专家”电击治网瘾所惹出争议。
这个戒网专家叫杨永信,他治疗网瘾的电击疗法是这样的:
在网瘾孩子的太阳穴或手指上接通了电极,用电流来刺激孩子脑部。
据说,这种疗法也被称为电刺激厌恶治疗,是心理治疗中的行为治疗方法,就是当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给与一定的刺激,这种刺激的确会造成疼痛,使患者产生痛苦的厌恶反应。
在北京,要对病人进行行为治疗,不仅医生要有精神卫生执业医师证,单位还要对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培训,而杨永信却说他根本没听说过“心理治疗师”这门考试,更没有心理治疗师资格证。
这也正是他电击治网瘾的争议之一,另外一点,就是网瘾属不属于精神疾病范畴,是不是能被医院收治?
其实,这个学术争议前一段时间就出现了,但我们注意到一点,就是对于电击治网瘾这种疗法,尽管专家观点不一,但大部份孩子家长却表示认同。
从这段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电击治疗网瘾的方法,与库布里克的著名电影《发条橙》里面,用来讽刺专制主义的经过了艺术夸张的科幻治疗方式竟然几乎完全相同!
天哪,在一个现代文明的法治国家,竟然会出现这种只有在科幻小说和电影里才会出现的场景,杨叫兽本人不过是一个没有任何医疗资质的山寨精神病医生,然而至今为止,已经有几千名青少年惨遭他的残害,身心健康皆毁,中央电视台新闻镜头里面出现的受害人,一个个目光呆滞,神志不清,已经丧失了基本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1 文章:《网游不能妖魔化,网瘾不能精神病化!》★★★
2008年11月8日,由北京市军区总医院牵头制定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并报批卫生部。我国将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出台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国家。依据这个诊断标准:网络成瘾的病程标准为平均每日连续上网达到或超过6个小时,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此标准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疾病范畴。网络交易、网络信息、网络游戏等“成瘾”者,将被称为精神疾病患者。医院便可名正言顺的对这些人使用精神性药物,甚至电休克等强制手段,此事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
听到这个消息,我精神都有点受刺激了。感觉好笑,更感觉痛心。
(文/月鹰 公益文章 转载自由)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互联网络技术的国家。互联网络技术在欧美等国家被广泛使用。促进了经济发展,带动了整体社会生产力,网络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人们处处离不开网络。我国互联网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而很多方面却尚不成熟。在教育上,社会观念上,主流舆论上,对网络的认识不全面,了解不透澈。恰恰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却惊人的也取得个“第一”,这个第一不是网络技术进步的第一,也不是网络应用领域的创新。而是在全世界第一个,将大量使用网络、离不开网络的人,归纳为精神疾病患者。这与其说是所谓“突破”,倒不如说是讽刺。这不是医学领域或互联网技术进步的结果,而是急功近利与草率所酿成的笑话。
近几年来网瘾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网络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资源共享与信息传播的方式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革命性的提高了信息交流与获取知识的效率。很多人喜欢使用网络,因为用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效率要比通过书籍与电视等传统方式高的多。
网络游戏作为互联网络时代的娱乐方式,容纳了多种艺术元素,成为了全新的第九艺术。抽象出的虚拟社会给每个玩家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在娱乐的同时,网络游戏更充分的体现了二十一世记不可缺的团队精神,玩家通过网络游戏得到了归属感与成就感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既达到了娱乐的目的,也培养了玩家之间的友情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很多人喜欢玩网络游戏,因为网络游戏要比传统的娱乐方式内容丰富的多,有趣的多,情感充实得多。
然而呢?我们的电视媒体对于这些积极的东西、正确的概念的报道可谓是零!以点盖面,一叶障目,我们所有关于网络游戏的报道,全部是消极的,全部是负面的,甚至是妖魔化的。正面的东西,避之不谈。广大玩家的心声,视若罔闻。只把那些错误的东西、极端的个案拿出来无限的扩大。为了一面之辞,而否定了全部。隔绝了社会正确了解网络、了解游戏的途径和机会。
事到如今,又把精神疾病这样的帽子扣到了别人的头上。有了精神疾病这样的帽子,有了这样不负责任的标准,玩家的形象会被更多人误解和歪曲,玩家的声音会被更多人忽视。玩家在日常生活中所背负的歧视与误解谁来负责?千古奇冤,江南一夜。千万玩家的权益,千万玩家的心声,就被视若草菅么?!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的。交通事故的悲剧每天都在发生。现在也确实是有一小部分人,没能把握自己,产生所谓的网瘾现象。影响了学业和生活。但其归根究底,真正原因还是在于家庭教育和应试教育问题。
每个人都有责任,学习的责任,事业的责任。责任需要孩子自身的体会并认可。而认可的前提绝不是枯燥和抵触情绪。一种基本的成就感与归属感,是一个正常人认可一件事情价值的前提,认可到这个责任存在的前提。而我们现今的教育中往往很难明显的体验到这些感受,而这些感受在游戏中却无处不在。网络游戏离不开交流与互动,游戏中成熟、系统的团队合作的机制、规则与体验,正是现在独生子女最为缺乏的东西。
一些孩子在生活中得不到重视。父母也不能理解孩子,不能和孩子平等相处,教育方式的问题,让孩子与父母、老师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社会对玩家的误解与偏见,更让这些孩子失去了尊严,恶性循环。孩子无法改变世界,甚至无法说服自己的父母。而通过网络游戏,他们找到了这分自尊,获得归属感与成就感。所以最终一些孩子离不开网络游戏,产生了所谓的网瘾现象。
作者:月鹰Z2009-8-5 17:44 回复此发言
--------------------------------------------------------------------------------
2 文章:《网游不能妖魔化,网瘾不能精神病化!》★★★
而实质上孩子离不开的并不是网络游戏,孩子真正离不开的是游戏中的归属感与成就感。他们需要的是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需要的是在现实社会中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歧视,不是偏见,更不是被当作精神病人一样来看待!
而现在又不一样了,现在他们更被实实在在的扣上了精神病人的帽子。他们不但失去了归属感与成就感,失去了理解和尊重。作为所谓的精神疾病患者,他们还不能享受和普通正常人一样完整的民事权利。网瘾被纳入精神疾病后,一些医院就可以对网瘾少年“名正言顺”的使用药物、电击等颇受争议的“疗法”。精神性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非常大。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电击疗法更会损伤人的大脑。这对网瘾少年根本不能使用,这样做太不负责任了!
网瘾被纳入精神疾病后,孩子的主观态度和想法,会被更多人借以精神疾病为由而忽视,更多是强制性的“治疗”,这对网瘾问题的解决和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来说,有害无利。将这些孩子定义为精神病人,这对他们心理和生活无疑是一次致命的打击。更荒唐的是,这种打击竟被称为“拯救”。医院在名利双收的时候,是否拷问一下自己的良心?你们从孩子身上拿走了欢乐,从家长身上拿走了血汗钱,给他们的却是歧视与“安定剂”!
这样做就算最后能够消除孩子的网瘾表象,孩子的身体和心灵也已经饱受摧残。对孩子的打击与副作用甚至是终身性的。通过这种方式来压制孩子,而不去改善家庭教育,孩子所面临的痛苦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连一个发泄的途径也没有了,等待孩子的更是无法抗拒的痛苦的“治疗”过程。孩子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孩子想得到理解和尊重,可大人根本不会明白了,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孩子已经得了精神疾病。孩子越是闹,越是反抗,越是发自内心的呼唤和呐喊,越是被视为精神疾病的“症状”。不会再有人理解这些孩子,等待孩子的只有捆绑、电击、药物的摧残。这样就算是一个正常的孩子,最后也会被逼出精神疾病的!
面对广泛的质疑声。该标准主要制定者之一陶然表示,标准的支持者都为自己的同行和业内专家。而反对者均为外行人,这些人没有资格来枰定医学界的问题。
到这里我想说,对于网络与游戏,您陶然才是个不折不扣的外行。广大玩家、网友和业内专家都支持网络与游戏。而反对者都为不了解网络与游戏的外行人,这些人又有什么资格来枰定IT界的问题?又有什么资格搞出这个荒唐标准,将别的行业定义在病态的边缘?
况且这等荒唐标准的反对者,真的都是医学界的外行人么?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网瘾概念的“网瘾之父”伊凡?戈德伯格(Ivan K. Goldberg)在回忆自己发明“网瘾”一词的过程时说过:“‘网络成瘾症’实在是个非常不合适的名字,它会让人联想到毒品。毒品是真正能让人上瘾、让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发生改变的物质,但网络不是。把人的每一种行为都放到精神疾病学的范畴中去讨论,并试图用医学理论去加以解释的做法是荒谬的。如果你把‘成瘾 ’的概念扩大到人的每一种行为,你会发现人们读书会成瘾,跑步会成瘾,与人交往也会成瘾。”
所谓的网瘾根本不属于精神疾病。把6小时的上网时间作为判断标准更是荒谬可笑。很多上班族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网络办公。也有不少人习惯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交友、娱乐、购物、获得资讯。对他们来说,上网时间很容易超过6个小时,但这并不代表他们都是有网瘾的人,更不代表他们都是精神疾病患者。在这个网络时代,互联网络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的走进每个人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草率的提出6小时的上网标准,草率的将所谓网瘾列入精神疾病范畴。让社会误解,让民众恐慌。这对孩子来说是伤害,对社会发展来说是阻力。
网络成瘾“病理”研究尚浅,理论体系尚不完备。甚至很多观点被广大网友,广大了解网络的人视为无知的闹剧和笑柄。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就果断的、单方面的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精神疾病,这完全是不科学、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闹剧!
作者:月鹰Z2009-8-5 17:44 回复此发言
--------------------------------------------------------------------------------
3 文章:《网游不能妖魔化,网瘾不能精神病化!》★★★
而现今这场闹剧更可能会蔓延到法律层面上,众所周知:精神疾病患者在刑事犯罪后量刑时,依据不同程度,会从轻处罚。网瘾被纳入精神疾病后,法律层面上的问题,将会接踵而至。这会给社会法制、社会治安,带来很大的隐患。参照所谓《网络成瘾诊断标准》,很多人都反映,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自己和同事也会属于精神疾病患者。既然连普通人都那么容易被划进这个精神疾病范畴,那对于触犯刑法的犯罪分子来说,只要每天上网娱乐6小时,岂不就是高枕无忧,无所顾忌了么?听起来就可笑!网瘾一说曾经是一些医院和戒网机构牟取暴利的借口,今天它又要成为纵容罪恶的保护伞。
现在一些媒体和戒网瘾机构移花接木、夸大其词的来妖魔化网络游戏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个问题也成为了广大网友和玩家的所公认的诟病。如果换作犯罪分子,为了保全自己,更会不择手段的来妖魔化网络游戏,把自己的责任堆得一干二净。在犯罪分子逃脱法律的制裁的同时,游戏产业,游戏玩家群体将背负更大的冤屈和歧视,而因为教育原因患有网瘾的孩子们,将更被理所应当的沦为精神病人被看待。这个问题,将是一个恶性循环。所带来的恶果将是难以估量、难以挽回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网瘾现象会越来越多。大批人被纳入精神疾病,涌入精神病院,在红红火火的“治疗”场面背后。燃料却是千万玩家的权益!牺牲品却是中国游戏产业的未来!而被所有人忽视的却是教育之痛!
标准的意义在于归纳事实,而不是改变事实。一个标准的概念只有在社会中事先获得了全面的公认,它才有形成标准的必要,这样的标准才可行。反之如果一个标准的概念争议巨大,甚至在理论体系尚不完备、不成熟的情况下,就不顾其广泛争议与恶劣影响,单方面的将这样的标准强加于人。那么这样的标准只能适得其反,带来严重的负面效果。这样所谓的标准是没有意义的。
我相信,我们对网络、网游会越来越了解,我们的制度和标准会越来越成熟、客观和实际。我们需要更加全面、负责的看待问题,不能片面,不能偏激。以一颗认真负责的心去研究、分析和全方面的实践。倾听各方面的观点和建议,制定出的标准才能获得广泛的认同。它才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孩子离不开的并不是网络游戏,孩子真正离不开的是游戏中的归属感与成就感。倘若像治疗精神疾病一样,用药物的方式来压制孩子的网瘾表象,这只是治给家长看的。这样只能苦了孩子,害了孩子。只有真正改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改变父母对孩子态度的偏执,让他们了解游戏,正确看待、理性引导爱玩游戏的孩子。关键的是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得到归属感与成就感,也能得到理解和关爱,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瘾问题。孩子才能有一个自信、健康、幸福的生活。
寻找美好的东西,是人类的本性,如果家长、老师们,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会沉迷在你们的爱之中,会沉迷在这个充满关爱的社会中,会沉迷在他充满自信的生活中。
12 回复:网戒中心比之奥斯维辛集中营如何?
1.成立背景:
奥斯维辛集中营在德国军人被部分洗脑的希特勒时代成立,网戒中心则是在中国家长被集体洗脑的时代成立;
2.员工素质:
奥斯维辛集中营由希特勒挑选的德国优秀军官进行管理,网戒中心则由教育癖人士、社会失业人员、破产乞丐、打手、刽子手等复杂成分组成;
3.管理制度:
奥斯维辛集中营由德国军官进行统一管理,安排囚犯分批劳动.网戒中心则实行类似google公司的现代化松散管理制度,员工上班不用刷卡,迟到、早退、旷工均不影响业绩评比,员工可自由选择工作方式,如电击教育、棍棒教育等先进方式;
4.服务对象:
奥斯维辛集中营仅局限于被判定为犹太民族的不幸人士,网戒中心则覆盖了整个会上网的人的群体,服务范围比奥斯维辛集中营要大得多;
5.收费标准:
奥斯维辛集中营虽然业绩突出,但是完全不收取任何费用.
网戒中心虽然业绩波动较大,但是收费昂贵,住宿条件差.
讨论问题要全面,表只说一句就闪`
1 “网瘾”是对网民明目张胆的诽谤!!
在西方,网瘾这个概念只是个恶搞。1995年,美国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恶搞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DSM -IV)》,模仿它对于赌博成瘾症的描述,编造了“网络成瘾症”这个词。所以,在大部分西方人的眼里,网瘾只是一个笑话而已,美国医药协会也拒绝有人提出的将“网瘾”纳入《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的建议。
当这个纯属恶搞的概念传到东方时,一些对网络有偏见,甚至从心底恐惧网络,害怕网络的人彷佛抓住了救命稻草,而想要从网民身上赚钱的人更是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和良知。他们置事实与真理与不顾,从各个方面开始疯狂恶毒地污蔑和攻击网民,意欲将网络这一新生事物扼杀或者变异为己用,这些,从近年来报道少年犯罪时大多或明或暗地把祸首指向网络就可看出端倪(过去是电视剧,后来是游戏厅,现在只要把这些关键词改成网吧就行了,主流话语操纵这些东西总是驾轻就熟)。
郑渊洁说的好,只有妖魔,才会将上网妖魔化!网瘾根本就是个子虚乌有的概念,是各方妖魔为了达到其内心不可告人的阴暗目的而披上的画皮。善良的网友们,看看我们页面右侧那一排排血红色字样的“网瘾学校”,天知道还有多少小邓的花季人生在被这些妖魔吞噬?团结起来,发出我们的声音,上网不会成瘾,我们都是拥有宪法所载一切正当权利的中国公民,坚决要求撤除那些明目张胆侵犯公民权利的“网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