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魔化 中国投资的后果n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41:10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经济事务评论员:陈旭敏
2007年6月18日 星期一
假如上海的环球金融广场能出口到纽约
假如青藏铁路能卖到欧洲
假如三峡水电站能挪移到北非
那么,目前中国居高不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确实令人担忧,产能加大的后果很有可能将中国再次拉入通货紧缩。
很遗憾,这些都只是假设,事实上,这些非贸易品的固定资产投资并不会大幅提高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因而也不会对中国的通缩造成长期压力;相反,更多地却是改善中国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瓶颈产业以及缓解目前居高不下的房价和煤电油运的价格。
近年来,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一直被视为中国经济的风向标,当然也被一些人视为洪水猛兽。固产资产投资数据一被压缩,一些经济学工作者们就摇头晃脑,但固定资产投资要是稍有反弹,他们就开始紧张,加息、宏观调控、货币紧缩的呻吟之声也接着不绝于耳。
是的,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国很快又要遭到这些经济学工作者们的反对。25.9%,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五公布的今年前5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比前4月上升0.4个百分点;另外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6.1%,增速比前4个月上升8.3个百分点。
但是,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数据一叶障目的背后,却是中国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到总投资的半壁江山以上。从国家公布的统计局数据看,前5个月,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307亿元、14205亿元和17533亿元,第三产业即非贸易品的固定资产投资远远超过第二产业,即制造业。
而且,即使在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根据前五个月的数据分析,房地产、煤电煤运这些一直制约着中国经济生产、生活的行业投资就高达11010亿元左右,占第二产业总投资的近80%,还不包括由这些行业拉动的黑色金属和有色金融产业的投资,而真正轮到终端消费产业的消费品和投资品固定资产投资,已经几乎无足轻重。
而且根据2006年货币政策报告,去年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机构人民币中长期贷款虽然比年初增加1.73万亿元,但是,其中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新增中长期贷款比重分别为37.6%、19.7%,占新增中长期贷款半数以上,而制造业仅为8.3%,当然这其中还包括瓶颈产业的投资贷款。
很显然,从以上数据分析,那些认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呼声显然有点没有道理,而他们对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担忧也无疑于庸人自扰。当然他们开出的药方,更是离题。否则,上游瓶颈产业的利润也不会象目前这样盆满钵满,而下游的终端产业却源源不断地向上游产业输血。
事实上,高投资率在中国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世界工厂”的崛起、以及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都集中在这几年同时进行,需求的突然爆发,当然对基础设施、重工业产生集中的需求,投资率自然会水涨水高。
是的,妖魔化中国投资的一个结果就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压缩,将直接导致内国内需求迅速下降,进口增幅减缓,在出口保持高位增长的情况下,贸易顺差迭创新高,然后就是外汇占款高居不下,银行的流动性泛滥,而包括房价和股市的资产价格泡沫自然也在固定资产投资压缩的背景下迅速吹大,直至轰然倒下。
不是吗?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将中国的投资率近50%的高位,压缩至目前20%左右,但是中国的贸易顺差也迅速抬头,国际收支失衡的结果是,泛滥的流动性将房地产和股市等资产泡沫吹大。不过,煤电油运等原材料的价格仍在对下游产业不断抽血。
而且,对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货币总量调控,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在目前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归模压缩的很少,但企业的流动资金倒被挤出,最后的结果是,投资数据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仍如火如荼,但终端产业的利润倒是越来越少。
中国的就业数据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一方面中国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另一方面中国城镇的就业数据每年都有1200万人的就业缺口。也许,后者的就业观念或许也有问题,不肯加入中国的建筑工人、熟炼技工行列,但另一方面,为什么没有人反思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以至没有相关的产业来吸收这些人群的就业?
当然,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形成,远非以上论述那么简单,但在没有办法得到中国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之前,上述数据分析和结论却无可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