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尚待深入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8:38
有效教学尚待深入研究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基础教育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有效教学更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共同讨论的热点问题。 教学是否有效,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不好,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 很认真, 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教学是否有效, 既是教师专业水平的表现, 又是学生发展的基础。 我们平常所说的评价一节课是否是好课的问题, 也与这一问题是相通的, 即如果教学活动是有效的, 那它肯定就是好课, 反之,则不然。 因此,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因为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教学的标准来改造并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评价者也可以通过有效教学的指标来评价一节具体的课是否是好课。
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针对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于无效的问题而提出来的。 在基础教育的课堂里, 经常是教师教得很辛苦, 学生学得很用功,但教学的效果并不好。 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教学的智慧活动被轻视,这样的教学不仅在应试方面是低效的,而且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更是低效的。教学从最低效的水平到最高效的水平之间, 存在着很大的空间, 需要学校教育去探索, 需要教师去钻研, 需要教学研究者去研究。
教学有效是相对的, 没有最好的教学, 但有更好的教学。 我们在课堂作研究时发现, 一些教师习惯于只关注自己教的内容与方法, 不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与学习的方法, 常常有近半数的学生无法在课堂上掌握教学内容, 需要靠做大量的作业或通过家教来弥补, 这样自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课堂教学不能顾及多数学生甚至全体学生,导致学生分化成了好生与差生, 由此恶性循环,从小学到高中自然就造成了所谓的“精英教育”。 还有的课堂,虽然也在使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教师普遍以为, 在这种新型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单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于是教师不敢讲了,课堂上常常是热热闹闹,但教学效果并不好。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或最有效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这就需要从基础教育课堂中低效教学的现象分析入手, 认真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在研究中改进教学,在改进中研究教学,最终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教师有效的教为学生有效的学服务
综合分析中外专家的观点, 我们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教师更有效地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 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 “对象” 意识,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而且尽量保证全体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倡对话教学, 反对 “目中无人” 的教学。 要树立 “讲述不是教学, 讲座也不是教学” 的理念, 积极开展为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活动。
第二, 有效教学是经济的教学, 即教学要有效益。 “多快好省” 是根本的原则。“多” 是指在单位时间里学生的进步快、 收获多。 “快” 是指单位时间短, 更主要指除了教学之外, 学生还有娱乐与休息的时间,而不是将所有的时间全部投入到教学或学习活动之中。 “好” 是指教学的质量好, 不是个别学生的成绩好, 而是整个教学对象的发展水平好。 “省” 就是花的时间与精力与所取得的成就相符合, 当然理想的结果是事半功倍。 “多快好省” 之间是辩证关系, 不是有些人讲的教师投入越少越好、 学生答得越准确越好、 教师教得越快越好, 而是4个方面相互制约, 最终要形成一种合力。 它们之间是 “既” 的关系, 不是 “或” 的关系。
第三, 有效教学是充满教师智慧的教学。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在形成教学智慧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成性特点要求教师在处理课堂教学活动时具有创造性,而创造性的基础在于教师形成了基于经验、反思、实践基础之上的教学智慧。
有效教学需要理论研究更需要实践探索
虽然有效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已经成为了热点问题, 但从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探索的经验来看, 并不是十分丰富和成熟的, 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所以, 有效教学需要理论研究, 更需要实践探索, 并在专业引领下逐渐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理论研究方面, 国外学者深入教学第一线, 开展课堂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 菲利普·杰克逊的 《课堂生活》, 古德和布罗菲的《透视课堂》, 加里·鲍里奇的 《有效教学方法》,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 —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开始于教室的改革》、《学习的快乐—— —对话》等都是十分重要的著作, 其中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 并有大量的课堂教学案例。国内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是近几年的事,除了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通过变革课堂教学的价值观、过程观、评价观等来开展了“五实”为指标的有效教学研究外,其他的研究成果还谈不上系统性。
理论研究上的失语, 导致实践活动中的盲从。 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有效教学还没有真正被理解和领会, 就有人盲目鼓吹自己所认为的那一套办法; 有效教学尚未在课堂中真正落实,就有人要给“有效教学热降温”。可见,没有研究上成熟的理论,不仅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而且还会造成实践中的困惑。
在实践探索方面,广大中小学教师正面临着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诸多困惑,正亲身感受着教师专业发展对自己的挑战,“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他们的必然选择。教师要成为研究者,首先要研究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要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解决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校本教学研究要把聚焦课堂的有效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既要组织教师系统深入地学习有关有效教学的理论,又要组织教师在备课、授课、听课、说课、评课等各个环节研究有效教学的特点, 总结并形成有效教学的策略,使广大教师都能把有效教学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求更好的教学。
与此同时, 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还需要结成联盟, 在学校中开展有效教学研究, 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 使教学理论为教学实践服务, 使教学实践有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 而且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专业引领,通过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引领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教学中永远要追求的目标, 而且也是教学理论研究中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