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路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15:19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7日 04:08  第一财经日报
武建东
1 总体、快速应对金融海啸是中国当前经济主题
正确把握全球金融海啸的危机实质
美国是历史上第一个全面认识到以货币控制和市场互动有机结合才能建立全球经济霸权的国家。美国以美元运转、市场拓展、创新技术和联盟保护为基础,构造了广泛的国际共同利益,推动了其他国家的发展,更造就了美国的长期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全球经济自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市场,这个体系的最大优点就是自立门户地运转,不存在一国发生危机别国为之埋单的问题。因此,1929年美国的“大萧条”主要是依靠美国自力更生修复的。也许由于惩罚的激励作用,经历了1929年“大萧条”的美国深刻认识到了世界经济的秘密,就是可以用货币作为一种通货将国际经济联结起来,并形成梯度的国际分工,居于这个分工顶端的国家就可以大方地拥有全球收入分配的主导力量和核心利益。
由此,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主导建立了20世纪资源和财富分配的核心手段,即运转美元本位制。先是通过1945年12月27日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直接与黄金(188,0.77,0.41%,)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制,但是这种以金属为本位制的体制对于货币发行有明显的储备纪律约束,不利于大规模的拉动性经济体系的成长。
其二就是将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的复本位制成功地转变为纸币体系并把握世界, 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以来,美国开创性地将美元纸币体系确立为债务凭证、金融要求权和流动性来源的新货币观,并重组了美国经济,构建了新型的美国经济体系。这包括:美元纸币体系核心运转+消费经济+国家负债管理和减税刺激 + 高技术、高服务经略+全球增长管理+危机管理的六级经济结构,从其实质而言也就是造钱、花钱、借钱和圈钱的纸币体系运转。这是美国立国200多年以来的最高经济成果。
总体救赎应该是中国压倒一切的经济发展主题
纸币体系的发展建造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也维持着全球市场的运转,这个框架包括五个主要方面,即积累的金融化、商品的金融化、财政的负债化、经济的信贷化和信贷的市场化。谁不能掌握这五个方面的力量,谁就不能居于世界经济的顶端;谁过度使用这五个方面的力量,谁就会置身危机之中或危机的边缘。
从全球的货币体系来看,综合有关国际组织的数据,全球市场上的广义美元货币总量大约近20万亿美元,全球市场上的广义欧元货币总量大约10多万亿欧元,按目前汇率计算,人民币广义货币总量已经接近7万亿美元。整体上,这个相当于40万亿美元的纸币体系与日元、英镑等国际货币共同作为生产力正支撑着世界主要经济体系的运转。截至2008年6月,它每天造就了全球3万亿~4万亿美元的巨量外汇交易;推动了全球的金融资产超过150万亿美元以上。
但是这次金融海啸导致了2008年上半年全球150万亿美元左右的金融资产蒸发了三分之一以上,相当于全球总计60多万亿美元GDP的三分之二,接近2007年末美国家庭净资产60万亿美元的总额,这个损失不但是灾难性的,而且也是全球财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缩水,也需要全球投资者和有关国家的政府埋单。
因此,本次金融海啸的实质是全球纸币体系运转37年以来最严重的系统性运转危机;是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管理框架全新调整的开端;是修正双边和多边纸币比价规则的转折点;是客观合理地评估双边和多边经济体系和经济增长能力的积极互动;是实现全球经济民主化的体系转型。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将历经的最重大的外部需求危机,因此,总体救赎应是中国压倒一切的经济主题。
美国仍然具有以新的信贷资源再度大规模扩张的力量
目前中国和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已经为化解本次危机支付了近数万亿美元,这次危机修复需要3到5年的时间。但是发达国家快速投入这个纸币资源注入市场,不仅是为了救市场,其历史本质就是为了进行全球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
目前美国的金融救赎,主要是金融机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学生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还款等消费信贷;汽车等工业产业。其中,对消费信贷的尚属蜻蜓点水,但是消费者支出是美国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消费信贷的救赎是与金融机构救赎同等重要的领域,这个领域的崩盘比金融机构破产会产生更为严重的灾难。
因此,保尔森在布什任内已难有全面救赎的作为,候任总统奥巴马的核心经济战略将是危机重建与启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相结合。因此,这个美国重建计划低则需要再投入3万亿美元以上,高则需要投入6万亿美元才能成功,美国救赎的代价维持在美国GDP总值的50%~80%之间也是完全正常的。
因此,奥巴马时代美国具有以能源、生物医疗、制成品和创新技术等产业扩张再次实现经济转型的可能,这也将是美国最理想的危机转型战略。它造就了全球经济竞赛的新的起点,通过纸币体系与生产能力的结合将再次推动新的经济增长。
对世界而言,金融海啸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但是联合救赎也是空前的,它可能促使这个危机最大程度地在金融体系内部有效地吸收,美欧日也正在这个目标战略内积极努力,这也应该最符合中国的战略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可能失去的是以纸币肆无忌惮地换取他国商品和服务的能力。但是,仍然具备了以新的信贷资源与实体经济有机结合发动实体经济再度大规模扩张的力量,而且向左转型的全球资本主义革命一定会加速这个转型,这是中国危机应对战略必须面对的世界现实。
2 中国经济增长的战略路线
中国增长路线图
自1978年以来,中国选择了与以美国、日本、欧盟和亚洲发达地区为主的全球经济体系进行开放互动和推进国内的市场经济改革,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是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互补的特性,或以中国作为国际分工底层为起点而融入国际社会的。
改革开放的初期必然要以西方国家制定的规则和习惯来运转,这决定了中国增长的路线图是一种典型的从低端起步到高端竞争的上升模式。失败了,无损于国际经济体系的运转;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功了,就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和放大全球经济规模,并将重新分配全球体系的顶端,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权利再分配和经济权利转移,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就提供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路线,应将1978年中国推行的现代化从体系上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前期30年的改革和开放,它的主要使命是奠定中国新的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解决中国的资本积累、市场经济体系的启动运转和建立有效的国际分工合作。
其二就是未来中期10~20年的全球化和创新化,主要使命应该是奠定中国先进的国际化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解决中国的资本输出、拥有国际性的技术标准体系和专利水平,完全化的市场经济体系的良性运转和共同参与管理全球经济体系的分工,我们目前就处于这个时期的开端。
其三是后期的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领先运转,以及国际化、商品化、专业化的服务提供,主要使命是奠定中国领先国际的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形成中国式的专家社会,解决全球平衡的资本流动性的管理,主导全球
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良性运转和领先全球经济体系的转型扩张。
前期的改革开放主要是依靠中国的内部积累进行,采取了渐进式改革;中期阶段由于资本积累的问题解决了,改革就必须要采用体系化和渐进式改革相结合的转型方式推进;而后期必须采用体系化改革和不断创新的形式,以商品化、专家化、资本化、国际化的服务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路线是:采取有效的货币政策和大规模的财政投入体制,战略性地改造中国的经济结构,奠定中国先进的国际化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并最终通过市场转让有关政府投资,实现市场化运转;
坚定推进实现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全面商品化和货币化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建立与中国人口相适应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内需,力争消费者支出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改造国内分工,通过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大郊区化改革和农副产品价格的提高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整体调节,同时加快建造与中国国力相适应的全球经济结构的优势分工,解决中国的资本输出、拥有国际性的技术标准体系和专利水平;
改造中国现代化的金融积累体系,实现金融现代化、金融全球化和积累金融化,提高并维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合理负债水平;
实现公民广泛参与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启动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本位币的国际信用战略,实现消费经济和生产经济相结合的中国发展构型;
加快建立经济危机调节、危机转型的常规管理体制和经济灾难的应对体系。
正确认识中国发展的零坐标点
当代中国的宏观经济结构,是以近30万亿元的银行贷款资本支撑了2007年249530亿元的GDP。这其中,以直接生产为主的第一和第二产业占GDP的近60%,中国还主要是一个生产性大国。同时,200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达到986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占了中国GDP的65%,中国又是一个以对外加工贸易为主的大国,这是当代中国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
这个体系是有别于发达国家以消费为主的经济结构和总量增长水平,就是中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而非消费的水平,倘若以中国GDP的消费份额增长水平横向比对发达国家的相关增长能力,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的零坐标点应该选择为7%,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正确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力。这个体系也决定了中国救赎经济只能从投资入手,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体系目前需要资金的注入而不是减少投入以实施转型和发展,过度的信贷约束也就意味着过度的离散危机。
从现在纸币体系实践而言,经济增长更多的是货币现象,新兴国家必须正确评价增长的货币机理和货币反映。现代纸币体系已成为非国家化的、超真实的生产力,运转纸币本位制可以彻底颠覆、修正和革新当代国家的基本能力。构造了现代国家的发展力量,也可以加速实现要素市场﹙factor markets﹚、产品市场﹙product markets﹚和金融市场﹙financial markets﹚的商品化和体系化,实现当期收益和预期收益的转化。
当代中国经济体制的结构性战略缺陷之一就是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半流通的不完整商品化、特别是存在着大规模非信用化、非货币化机制运转的经济空间,这个体系商品化的过程就是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因此,从纸币体系的运转来看,处于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商品化、货币化进程的国家,增长速度就高,而且表现为爆发性经济增长,这个经济增长是生产性经济与纸币体系的互动运转。相反,处于发展成熟期的国家,已经进入完整的商品化运转阶段,增长就会缓慢。
1986年中国城镇房屋拥有20亿平方米,当时最高估值8000亿元人民币,然而到今天至少价值近10万亿元人民币。为此,我们必须正确评价中国的增长速度,这个增长更多的是来自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商品化和体系化,它既是中国生产力的提高,也是中国资源商品化的结果。所以,中国需要大体量的增长,需要长期的增长,中国之所以较日本等国家可以释放更加强大的增长周期和增长能力,是因为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战略储备。
中国应对全球金融海啸的主要基点
2008年的金融海啸的危机特征之于中国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中国经济的内部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倾覆,发展举措应该转变为革命性的安排和爆炸性的激励,稳定中国的经济体系运转是第一位的;其二,全球金融资产体系的核心产品货币、股票、债券、衍生品受到震撼和冲击,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或将要受到严重影响,救赎世界必须先救自身;其三,这个危机具有局部事件的意外性、体系性和整体运转的周期性,因此,危机政策反应的时间是有限的,必须大体量、大规模推动经济发展才能独秀于世界,这个方式应该成为中国应对危机的基本原则;其四,国际互动决定了中国必须建立全球收入分配的新的运转战略,运转人民币为本位币的本位制和适应市场变化。
以上四点实际上是中国应对危机的主要基点。这个政策不是要等待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再变化,而是要充分发挥中国经济启动能力强大,干预有效的体制特点,尽快推出并实行。全力发展大规模、大体量和创新型的经济扩张和转型。
因此,中国4万亿元的内需发展计划应该成为第一步;第二步应该尽快推出1万亿元稳定资本市场和出口市场的配套资金,并安排更大规模、更大体量的经济刺激计划;第三步应该通过市场出售必要的国有资产予公众,让利于民,增加全民财富性收入和消费能力。
在实现大规模大体量内需发展计划的同时,中国经济真正的高增长是内需经济的启动,危机时代实现这个就必须激活企业的赢利能力和资产增长的价值。
3 金融危机时代若干改革政策的选择
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将造就中国内需经济体系
农民资产变为资本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与美国、日本、欧洲诸国货币与要素市场商品化之不同,中国还不是一个国内生产要素都实现了完整商品化运转的国家,中国的主要生产要素与资产价格还具有不完整商品化运行的品格。因此,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并不是整个要素市场的价值反映,构成中国目前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因素就是要素市场的半边流通性质。非商品化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和价格体现是逆转中国经济增长力量的关键。中国目前的货币投放量度是已流通的主要资产体系的价格反映,并非代表中国整个完整的商品价格体系,其中包括尚有大量农村土地等的生产要素应予流通而没有流通,据此中国就具有重组整个经济体量的特殊能力。
通过农民资产变为资本,中国的内需体系将得到转折性提高。2008年前8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8439.2亿元,但是按地区划分,市县零售总额54292.9亿元,县以下零售仅为14146.3亿元,它说明后者是我国内需经济薄弱的要害之处。中国一天不解决农村市场的消费经济的扩张,中国的内需经济体系就无法良性运转。中国要发展内需经济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中国计有660多个城市;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80多个、县级市370多个、 800多个市辖区。城镇郊区和接合部的农业人口接近农村人口的一半,这个区域的农民住宅大约有100亿平方米左右,本着节能、节材等节约资源的重建原则,这个地带的宅基地至少可以改增建300亿平方米以上的新建住房,这是以存量地权资源解决城市化不可多得的拿手本钱,具有承载城市和农村移民迁移的巨大生存体量,应走世界先进的不动产业的发展模式。
这个改革将直接推动城市资本与村镇建设的整体互动,其现实意义就是一举解决中国村镇建设的资本积累问题,解决中国城市化的运转模式问题,这种以市带村的资本流运转是中国现代化最理想的扩张。为此,优先解禁城市郊区的100亿平方米农宅的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全国过百亿平方米的村镇房屋、配组上近4亿亩的集体建设用地,以及18.27亿亩的耕地、1.77亿亩的园地、35.42亿亩的林地和39.29亿亩牧草地,其价值至少超过百万亿元以上人民币的市值。通过抵押、担保等路径打通这个不动产体系的融资渠道 ,至少会有五六万亿元人民币的信贷需求,倘若直接进入消费品市场,理论上会每年增加近10万亿元规模的内需能力。它将极大地促进粮油、肉禽蛋、服装、汽车、日用品、文化办公用品、通讯器材、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金银珠宝的社会直接消费。1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提高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加1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这个内需体系的打开将保证中国经济进入中国历史上最巅峰的水平。
解决中国出口和全球化的艰难选择
全球化拓展是中国比较薄弱的领域,目前迫切需要推进官民结合的海外投资,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资源市场、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整合分工,以使中国的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平衡全球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并可以推进中国的上市公司构建全球的市场链以维持中国的适度资产价格水平。
为此,应该力争构建一个与国内经济同等重要,相当于中国进出口总额一半以上的海外市场的营收体系以呼应国内经济。从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言,应力争5年之内形成总量2万亿~4万亿美元的海外非金融性资产,其中若有一半以上海外资产可以人民币投资,将构成中国历史上最大量的资本输出,也是构建中国海外资产的最为经济之路。这个市场目前至少需要5000亿美元以上信贷需求,整个领域可以拉动10万亿元以上人民币信贷的流动。
与此同时就是我们汇率的选择,2007年全年货物中国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其中,货物出口12180亿美元;货物进口9558亿美元。这其中加工贸易9860亿美元的成本必须分解,并将其中1000亿~2000亿美元的成本循环出去,才能保持现有的中国经济模式运转,否则就必须彻底改进内需市场的整体结构。
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权衡人民币贬值和升值的利弊,人民币贬值可以立即使中国的出口获得转机,也可以使中国立即获得国际流动性的支持,但是也可能使中国面临资产价格下降、资本外逃和社会动荡的可能。人民币升值已无实质意义,维持人民币的稳定已经是中国的巨大贡献,但是这个让步应该换取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本位币的战略利益。无论是人民币贬值,还是维持基本汇率稳定,都应该以中国推行的总体配套政策相组合。
中国新经济增长点
中国经济目前出现的问题,其实质不是汇率问题,也不是利率问题,更不简单的是楼市泡沫和通胀压迫问题,而是中国目前运转的国际和国内分工机制出现了问题,改造这个机制才是中国利益调整的核心点,也是中国利益的最大化。中国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增长必须寻求货币政策以外的途径。从目前看来,重构中国经济的增长点是极为迫切的,应将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从投资拉动、对外出口,内需增长三个方面扩展到包括虚拟经济、全球化拓展、创新产业、公共服务、要素商品化八个方面,由此启动中国经济增长和实现信贷扩张。改革开放30年以来,前三个方面已做得比较好,后五个方面也处于发展阶段。
﹙作者为《中国改革》学术顾问,Email:bebob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