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在国际化进程中坚守真实原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44:58
2009年12月12日 09:10:12  来源:新华网


【字号大中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新华网广州12月11日专电(记者黄浩苑 王攀)按照国际发行人的要求修改内容以符合当地观众的习惯看法和口味,或者冒着收视率下滑的风险,坚持如实描绘广东偏远山区乡村里普通农民的真实生活——作为一名纪录片导演,中国制片人郑晓蕾选择了后者。
眼下,正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际纪录片大会上,郑晓蕾的选择和她正在欧洲文化频道播放的纪录片《新房子》,引起了与会国内外纪录片制作方、发行方以及众多观众的热烈讨论:在中国纪录片日益走进国际市场的同时,应该如何在真实表现中国和符合海外观众“口味”和“偏好”之间做出取舍?
“这是以前中国纪录片很少考虑的课题。”获得首届国际电视纪录片学术研讨会评审团大奖的导演渠陆军说,“中国纪录片是要学习国际讲故事的方式,但不能单方面地去迎合国际观众的视听享受。”
从拍摄到播放花费了三年多时间的《新房子》就遇到了这样的挑战。《新房子》讲述的是贫穷的粤北山区一个农民家庭筹钱建房的故事。这个农民因为洪水冲毁了房屋,正在想尽一切办法筹钱建房。
这个平凡中国农民的故事引发了国际发行商的兴趣。在看到这部纪录片后,国际纪录片发行商米歇尔找到郑晓蕾,希望把片子拍完。农民们到底有没有筹到钱,房子有没有建起来,失去家园的一家人关系出现了什么变化。
然而,米歇尔也提出了另外一个要求:是否给故事加个结尾,暗示这对夫妻将走向离婚的结局。因为这更符合欧洲观众的普遍看法:作为更加强势的一方,纪录片的女主人公有理由离开懦弱的丈夫,去寻求“自己的”生活方式。
郑晓蕾拒绝了这一想法,她认为,在中国的农村,离婚是一个遥远的事情。并且,房子建好了,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无论多打多吵多闹,最后日子还是会平静地过下去,这就是中国的爱情。我认为我比米歇尔更了解中国,这才是中国真实的生活。”郑晓蕾说。
当今世界,纪录片被视为一个国家和群体除了新闻外展现自我形象的最重要的渠道。许多中国制片人说,作为一条“捷径”,借助国际制片人和发行商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和广泛的传播渠道,中国纪录片正在迅速地走向世界,然而,如何避免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舍弃自我”值得深思。
郑晓蕾说,中国纪录片学习的应当是国际传媒体系“讲故事”的手法,“但学会讲故事绝不意味着要迎合国际口味改变事实,泯灭文化差异。从国际市场的角度出发,文化差异正是吸引不同人观看纪录片的原因和动力。差异会让人觉得新奇和惊讶,原来中国人是这样一个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从而逐渐理解中国。”
在本届大会展播的中国影片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国制片人的触角正在伸向更广泛的领域,而在“故事”越来越多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导演和制片人坚持讲述着这些故事的“中国特色”。
华裔导演杨紫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经常被问到外国人最喜欢中国什么题材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并没有固定答案,“但在我看来,最后站住脚的还是那些透过实际发生的故事,讲述中国真实状态的纪录片。”
郑晓蕾说,对于纪录片这个以真实为“生命线”的片种而言,国际联合制作更像是一场“跨国婚姻”,“理解和信赖是解决障碍的基础,但是坚守底线却是不变的原则。中国纪录片只有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真正在国际纪录片市场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