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呼唤信息化支撑——我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调查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1:01:46
科技创新呼唤信息化支撑
——我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调查分析
(2006-06-14 08:35:24)
今年以来,我国科技界的盛会不断,从年初的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再到近日刚刚闭幕的两院院士大会,几次成功召开的科技界盛会都透出了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紧扣国家的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思想,研究加强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措施。由此可见我国在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的力度和决心。在信息时代,要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就要全面打破传统科研方式的局限性、加快推进科研成果的商品化,而信息化在这两方面具有巨大的能力,其对于实现我国科研事业的整体发展无疑是个重要的手段。
从钻木取火,到蒸汽机的发明,再到登月成功,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没有离开过科学技术的推动。尤其是近代科技的进步,使人类社会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了数百年。马克思曾经说过,工业革命开始后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人类过去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近几百年来的发展已经证明,科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今,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个科技空前发展的时代,将现代信息技术用于武装科学研究本身,打造科研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已经被公认是推动社会加速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武器。
科研方式协同化:信息化推动科研资源共享
在科研信息化的调查中,一些专家告诉记者,站在信息时代,回望传统的科研工作,不难发现其存在诸多不足。可以说,随着科研需求与模式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科研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开始制约科研事业的发展。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研本身也呈现出诸多新的发展趋势,比如向着跨学科、跨领域发展,科研信息共享、跨地区协作需求日趋高涨,研发环境对技术支持提出更高要求等,这些都将科研带入一个信息化时代。
——信息网络打破传统科研的“封闭”状态
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对科学研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今天,科学研究的前沿正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上向着未知的领域大踏步地前进,已经前进到一个更加复杂深奥的世界,对科研方法和手段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科学研究的对象也大大超越了简单的孤立系统,而向着大范围、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进军。例如,航天工程、全球气候、生态环境问题等等。显然,现代科学研究的对象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无疑是一个挑战。
传统的科研方式由于其具有较大的封闭性,导致不同地区的科研机构和人员间交流不足,导致重复劳动,这造成了科研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今,科研的方法和环境在不断变化。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研活动之间的交流、科研信息的获取和处理,都在发生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因此,最大限度地满足科研机构和人员之间交流与协作的需要,有效共享浩如烟海的信息,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给传统科研带来的巨大变革。
从国际上来看,国外对科研信息化的普遍叫法是e-Science,提出这一概念的英国科技部主任John Taylor给出了这样的定义:“e-Science是指在重要的科学领域中的全球性合作,以及使这种合作成为可能的下一代基础设施。”其中一个核心的要素就是资源共享,跨地合作,这也被认为是发达国家科研信息化之所以成效显著的关键所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江绵恒指出,从信息化的角度去看,传统科研方法的一大主要缺陷是,科研活动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信息交流的程度远远不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才有许多不同的人几乎同时各自独立地研究出了相同的科研成果。可以想象,如果信息能够比较充分地交流,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必然会大大减少,而取得突破的时间也有望大为提前,这对于人类科研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信息化丰富传统科研的“有限”手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此同时,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也在革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技术难题不断涌现,人类的科学研究问题正在空前复杂化。而对于多数成果诞生于实验室的科研来说,仿真与大规模计算始终是分析、发现和预测科研课题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信息化这样的高科技手段,现代科研有望打破传统科研在研发技术上的诸多局限性,比如缺乏模拟、仿真的手段,科研周期长、成本高,实验技术支持不足等。
从我国传统科研活动的进行情况来看,科研手段受到很多局限,特别是缺乏模拟、仿真的能力。因此,传统的科研活动中常常存在周期长、成本高的现象,甚至许多实验是根本不可能做的,这些都曾造成“无米之炊”的困境。而计算技术的出现及飞速发展则大大改变了这一切,使得全球性的、跨学科的、大规模科研合作,跨越时间、空间、物理障碍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成为可能,这将改变科学家从事科研活动的方法和模式,极大地促进交流合作,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科研信息化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前卫,是下一代互联网络技术及信息基础设施在科研领域的率先应用。
科研成果商品化:信息化打通产学研三方隔阂
科研的信息化不仅体现在研究成果阶段的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方面也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信息化手段,科研机构能够更好地同市场进行互动,加快科技产品的商品化,促使产、学、研三方实现有机结合,达到科学资源的更合理配置。
有数字显示,我国约有80%的专利产生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而科研成果商品化率尚不足10%。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专利研发与市场脱节,导致专利作用于企业时遭遇“短视”、风险基金发展不完善等,形成了我国科研的一大“软肋”,严重阻碍了科技知识产权转化。
上海同济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吴广明认为,专利本应以市场为导向,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专利往往陷入了“为专利而专利”的困境。高校科研部门往往是先产出专利,再拿着专利去寻找市场,但结果却往往是四处碰壁,严重影响了知识产权转化。而同时,受资金、科研人才的限制,我国大量企业仍缺乏自主研发的能力。从高校、科研院所引入专利并实施商品转化仍是我国多数企业实现产品研发和升级换代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这就导致我国科研机构和企业间无法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合作关系,使得大量科研产品成为游离于市场之外的“无用”成果,这造成了科研资金、人员精力的极大浪费。
在改变这一现状方面,凭借迅速、便捷、功能强大等特点,信息通信技术已经在我国各地被陆续使用。以众多地区建设的网上技术市场为代表的信息化应用手段已经被证实为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渠道。
我国建设最早也是目前发展最好的网上技术市场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与科学技术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合办,由浙江电信公司承建的。该网站于2002年10月正式运行,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集约化的现代技术市场。它以买方需求拉动卖方参与竞争,以企业难题招标为龙头,优化科技招投标活动。政府通过科技资源、科技政策的引导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促进企业难题招标活动的有效实施,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注意力引向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投入的主体。据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院长唐建国介绍,在该网站运行的最初3个月,在线企业就已经达到30351家,高校和科研机构达34356家,共发布技术难题招标项目7826项,提供研发经费50.1亿元,签约项目1855项,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唐建国指出,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全国资源浙江用”的发展新模式。浙江的地区经济特征非常明显,即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据唐建国介绍,浙江的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约占该省企业总数的90%,2000年民营企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但这些民营企业的领导多为“泥腿子”企业家,对高科技的了解不多,若以传统的科技交易方式,他们很难跨过高科技的门槛同科研机构对话。而通过网上技术市场这样的信息平台,不仅实现了企业同科研机构的开放式沟通,而且使得技术中介机构有机会帮助企业进行科技项目评估,这使得科研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使科研产品更能切中市场的需求点。
这种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快科技产品转化的模式对于我国科研事业、甚至是国民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从发达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来看,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据统计,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世纪初为5%~20%,20世纪中叶上升到50%,目前已高达60%~80%。而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仅有39%,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我国每年约有5万至6万项科研成果面世,但是得到转化的仅有10%。
回顾我国近一段时期的发展,尽管过去20多年里创造了年均9%的高速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的,不仅获利菲薄,而且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成本高,难以为继。因此,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科研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原动力,信息时代的科研有许多新的特点和要求。科学研究的信息化不仅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前卫,也是推动科学研究更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e-Science被称为明天的科学研究环境,它不仅会带来传统科研手段和方法的重大变革,而且会大大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成果的水平,同时也将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郭庆婧 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