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学生的故事16-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19:51
J故事十六
◆一条鱼眼中的海◆
讲给学生的故事
有一条鱼在很小的时候便被捕上了岸,打鱼的人看它太小,而且很美丽,便把它当礼物送给了女儿。小女孩把它放在一个鱼缸里养起来,每天它游来游去总会碰到鱼缸的内壁.心里便有一种不愉快的感觉。
后来鱼越长越大,在鱼缸里转身都困难了,女孩就给它换了更大的鱼缸,它又可以游来游去了。可是每次碰到鱼缸的内壁,它畅快的心情就会黯淡下来。它有些讨厌这种原地转圈的生活了,索性静静地悬浮在水中,不游也不动,甚至连食物也 不怎么吃了。女孩见它很可怜,便把它放回了大海。
它在海中不停地游着,心中却一直快乐不起来,一天它遇见了另外一条鱼。那条鱼问它:“你看起来好像闷闷不乐啊!”它叹了口气说:“啊,这个鱼缸太大了,我怎么也游不到它的边!”
不要说白的道理
心就是一个人的翅膀,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不能打碎心中的四壁,即使给你一片大海,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觉。
J故事十七
◆名牌靠我去创造◆
讲给学生的故事
我家北面有一所中学,南面也有一所中学,两所中学相隔不到100米。北面的北中
是县重点,南面的南中不仅不是重点,甚至连一所好的中学也算不上。
放学的时候,两所学校的学生经常汇集在附近的车站和马路边上。尽管中学生的穿
戴都差不多,但谁是哪个学校的,一眼就能看出来:北中的学生大多佩戴着校徽,而南中的学生却几乎没有人戴校徽。
有一次,两所中学的高二年级举行篮球比赛,双方的领导都很重视,特意给运动员
印制了新背心。南中背心上的图案是美术老师设计的,没有用通常的美术字,而是用了篆书,那“中”字不是笔直地立在地上,却像个猴尾巴一样地向上弯曲了一下再下来,乍一看,很像个“虫”字。
比赛的时候,许多人一眼就看出了这个“破绽”,指着背心乱叫喊:“南虫!南虫!”
从此以后,南中得了个“虫中”的外号,而北中却在“虫中”的陪衬下被附近的居民戏称为“龙中”。
去年高考过后,爆出一条新闻:“虫中”理科第一名的分数比“龙中”理科第一名的分数居然高出两分。
新学期开始没几天,我一就听说南中考上大学的那个“状元”将回母校讲一讲心得,于是住在周围的人都去看热闹。
主席台上站起一个中等个子的男生,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激动,他的声音有些发抖:“三年前,我是南中的初中毕业生,以我当时的成绩,是可以考上马路对面的北中的。填写中考报名表的时候,我突然想,如果继续留在南中。难道我就考不上大学吗?我不相信!我想证明,南中也有很棒的学生……所有的名牌都是人创造的,我想做一个创造名牌的人,不想做一个享受名牌的人……”
“我要感谢我的父亲,当时,他鼓励我说,我能有这样的想法,他比看见我考上大学还要高兴。在这三年里,可能没有人注意,我始终戴着南中的校徽。它是一个标志,我用这个标志向一切看不起这个标志的人挑战地向我自己挑战,在挑战中我获得了力量,在挑战中我得到了快乐!”’
“我不愿意站在太阳的光环下对人说:你们看,我有多亮!我要做一盏灯,发出自己的光,我要让南中因为有我这样的学生而有光彩……”
会场很安静,我感到一阵激动,我已经好多年没有听到这样的话了。
这是一个年轻人的话。
这是一篇振聋发聩的男子汉宣言。
不要说白的道理
上什么样的学校很重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投入学习更加重要。毕竟,成功要靠每一个人自己的努力。希望所有进入新学校的同学都明白这个道理.同时祝大家学习进步。
J故事十八
◆找回你的特质◆
讲给学生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生物学家经过一家农场,看见鸡舍的鸡群中有一只鹰,于是就问农场的主人,为什么鸟中之王会落魄到这般与鸡为伍的地步。农场主说:“因为我一直喂它鸡饲料,把它驯成了一只鸡,所以它一直都不想飞,它的一举一动根本就是鸡,而且根本不以为自己是鹰。”
生物学家说:“不过,它到底还是一只鹰,应该一教就会飞的”
生物学家轻轻把鹰放在手臂上,然后说:“你属于蓝天而不是大地,张开翅膀飞翔吧!”可是,那只鹰有些疑惑,不知道自己是谁,它看到鸡群在地上啄食。就跳下去与它们做伴了。
生物学家不想放弃,又把鹰放到屋顶上怂恿它飞,他说:“你是一只鹰,张开翅膀飞翔吧!”可是鹰对自己的不明身份和这个陌生的人感到恐惧,于是又跳到地上觅食去了。
到了第三天,生物学家起了个大早,把鹰带到了高山上,把鸟中之王高高举起,再次鼓励它说:“你是一只鹰,属于辽阔的蓝天。快快张开翅膀飞翔吧!”鹰还是没有飞。
生物学家仍不肯放弃,一次又一次努力。终于有一次,当生物学家把鹰举向太阳时,奇迹发生了,鹰的身体开始颤抖起来,然后慢慢张开了翅膀,最后发出胜利的叫声,冲向了天际。
不要说白的道理
故事中的鹰寓意着人们真实的特质,富有无限的能力和潜力。鸡群则象征着人们那被世俗限制和束缚的心灵,以及加在自己身上而且被默认的无形枷锁。因此,回归人的本性特质,对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生物学家是一位锲而不舍的教育者和引导者,他执着的精神和负责的态度值得教育者学习。
J故事十九
◆不要说一无所有◆
讲给学生的故事
有一位旅行者独自穿越沙漠时迷失了方向,更为可怕的是他吃完了最后一块干粮,喝完了最后一滴水,翻遍所有的衣袋,只找到一个发蔫的梨。
“哦,我还有一个梨。”他惊喜地喊道。他边擦着那个梨,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大漠
里寻找着出路。整整两个昼夜过去了,他仍未走出空旷的大漠,饥饿、干渴、疲惫一起涌上来,望着茫茫无际的沙海,有好几次他都觉得自己快要支撑不住了,可是看一眼手里的梨,他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又添了些许力量。
顶着炎炎烈日,他继续艰难地跋涉,已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了,只是每次他都挣扎着爬起来,踉跄着上点点地往前挪,心中不停地默念着:“我还有一个梨:我还有一个梨……”
三天之后,他终于走出了大漠,那个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梨,已干得不成样子,他
还宝贝似地捧在手中。
不要说白的道理
在生命的长河中,有时我们会陷于意想不到的困难,这时,不要轻它放弃,不要轻易.地说自己一无所有。
记住:只要抱着坚定的信念,努力地前进,就一定会战胜困难。
J故事二十
◆真正的帮助◆
讲给学生的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商人来到纽约,他在大街上看到一个衣衫褴楼的铅笔推销员,心中不由怜悯。于是,他把一元钱丢进了抓那个铅笔推销员的怀中,然后就向前走去。走着走着,他忽然觉得自己那样做非常地不妥,对那个铅笔推销员十分不礼貌,于是又转身返回。对那个铅笔推销员说:“我刚才付了钱给你,忘了拿走铅笔。现在,我来拿走买下的铅笔。”商人拿了一支铅笔,说:“铅笔是一元钱一支吧?你是一个商人,你卖东西就得给自己的东西标个价。”说完,商人转身离去。
三个月后.在一个商品交易场上,一位穿着整齐的推销商迎面走向那位商人,自我介绍说。“先生,你可能已经忘记我了。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是,我却永远也忘不了那个让我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商人的人。在你说我是一个商人之前,我一直都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推销铅笔的乞丐。谢谢你对我的帮助!”说完,他和商人握手。商人一笑。说:“我并没有帮你呀?是你自己帮助了自己。”
不要说白的道理
居高临下的给予不是帮助.是施舍,即使是好意,有时也会在无意之中伤害别人的自尊:真正的帮助是在不露痕迹之中让别人感到温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谁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谁也会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因此,我们得学会以平等的心态和自然而然的方式帮助别人。
J故事二十一
◆让责任看得见摸得着◆
讲给学生的故事
一位高二年级的同学,生活能力尚可,思想品德还行.可就是学习成绩起伏不定,父母为此很伤脑筋。一次家长会后,母亲在班主一任的启发下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从全家每月1300元的总收入中。拿出1000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存入银行。作为一年半以后继续上学或自主立业的费用,并向孩子说明:如能继续上学,家庭将一如既往地每月给他1000无助学金;如高中毕业后不能继续深造,就不再提供资金。这就意味着这笔钱可能是孩子从父母那儿获得的最后一笔学习、生活或者说创业资金。母子很顺利地达成了这个“协定”。
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高考结束了,儿子出人意外地成为全校唯一考上北大的学生。
当人们纷至沓来探寻教子秘诀的时候,母亲坦率地说:“让抽象的责任看得见摸得着,就能成功。”而孩子的回答是。“原以为学习就是混时间,可每当母亲每月从家中仅有的1330元中抽出1000元郑重地交给我时,我就感觉到一种压力、一种责任。我认识到父母对我的尊重、重视,也认识到如果不把自握住这个机会,我将可能永远告别学习生涯。于是我想:到了该认真学习的时候了”
不要说白的道理
母亲每个月借助交钱这一特殊方式激发并加深了儿子的责任意识;儿子也渐渐地感悟到了责任,并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于是责任感内化为一种动力,最终成就了学业。
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家庭的情况各不相同。为了孩子,请您开动脑筋,设计一个科学而实用的方法,让我们的孩子感到责任看得见摸得着!
J故事二十二
◆再一次站起来◆
讲给家长的故事
一位父亲很苦恼,因为儿子已经十六岁了,还没有一点儿男子汉的气概.父亲去拜访一位禅师,请他训练自己的孩子。
禅师说:“你把孩子留在这儿吧。3个月后,我一定可以把他训练成真正的男人。不过,在这3个月里,你不可以来看他。”父亲同意了。
3个月后,父亲来接孩子。禅师安排孩子和一个空手道教练进行一场比赛,以展示这3个月的训练成果。
教练一出手,孩子便应声倒地。他站起来继续迎接挑战,但马上又被打倒,他又站起来……就这样来来回回一共18次。
禅师问父亲:“你觉得孩子的表现有没有男子汉气概?”
父亲回答说:“我简直羞愧死了!想不到我送他来这里受训3个月,看到的结果却是他这么不经打,被人一打就倒。”
禅师叹了口气,说:“你只看到了表面的胜负,却没有看到你儿子倒下去立刻又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气概啊!”
故事中的道理
只要精神不倒,就没有什么能将你打倒;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山。真正的男子汉不在于身材的魁梧,而在于灵魂的坚强。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永远比倒下去的次数多,就是成功!
J故事二十三
◆妈妈眼里你最棒◆
讲给家长的故事
罗恩是个15岁的小男孩,在格兰杰高中读十年级。这天,是校际橄榄球比赛的日子,罗恩作为候补球员被选入校队,他可是唯一一个拥有如此荣耀的低年级学生。他兴奋极了,邀请妈妈来观看比赛。罗恩的妈妈从来也没有看过橄榄球比赛,但还是兴致勃勃地来了,还带来了几个好友为儿子呐喊加油。
激烈的比赛结束后,罗恩的妈妈就在更衣室外面等儿子,准备和他一起回家。
“妈妈,你觉得怎么样?天啊!你有没有看到我们3次底线得分,还有我们的防守,很棒吧!对了,还有在重新开球后,我们在反攻时截断了对方的传球。妈妈,你看到了吗?”罗恩一看见妈妈,就兴奋得手舞足蹈,一口气问了很多问题。
“儿子,你棒了,真的,我真为你骄傲。你提了11次球袜,那动作真利落;你还喝了8次水,对了,还有两次往自己的脸上洒水。宝贝,你肯定流了不少汗。还有,你拍19号、5号和90号下场队员的样子帅极了,那动作真像个职业球员。”罗恩的妈妈言语里充满了自豪。
“噢,妈妈,你怎么注意那些小事啊!”罗恩有点泄气,“我哪有那么棒?我甚至一直都没上场,只是个板凳球员。”
妈妈微笑着抱住罗恩:“宝贝,妈妈不懂橄榄球 ,也不是来看球的。妈妈是来看你的,我的儿子,在妈妈的眼里你是最棒的球员。”
故事中的道理
在每一位家长的心中、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关注的焦点。
但是,怎样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呢?怎样让孩子体会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份量、让孩子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和爱?这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
J故事二十四
◆赞许的阳光◆
讲给家长的故事
有一个孩子经常和人打架,偷偷地把石头扔向邻居家的玻璃窗,还把人家的小狗扔进水池。他的父亲对刚娶进门的继母说:“亲爱的,你要好好注意他,他是全州最坏的孩子,让我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近了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之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州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
继母在这个孩子身上花了许多心血,帮助他学习知识,明白事理。在继母的引导下,这个孩子把所有想坏主意的脑筋都用在如何做好事业上。后来,就是这个被父亲断言为全州最坏的孩子,竟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卡耐基。
故事中的道理
赞扬的力量是巨大而神奇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善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却吝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他人的看法和态度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对周围的人的评价非常在乎,有一种被肯定、尊重和赞美的渴望,有时候一句夸奖的话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鼓舞作用,尤其对那些在人生路上遇到挫折的人来说,夸奖和赞美如同寒冷冬天中的一束阳光,不仅可以温暖他们的心灵,而且可以点亮其奋进的希望之光,从而改变他的一生。
日常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用夸奖、赞扬来代替抱怨、指责,让孩子沐浴在赞许的温暖阳光之中,孩子就会成长得更健康。
J故事二十五
◆爱护孩子心中的航灯◆
讲给家长的故事
一位植物学家的儿子,拿着一珠不知道名字的小草去问老师:小草叫什么?
生物老师也不知道。谦虚而又诚实的老师和蔼地对学生说:“你爸爸是很有名的植物学家,你回去问问他吧!我也很希望知道这株小草的秘密呢!”
第二天,孩子拿着小草对老师说:“爸爸说他也不知道这株小草的名字,还说老师一定知道,可能一时忘了,要我回来再问问您。”说着,孩子递给老师一封信,说是爸爸让带给老师的。
老师打开信一看,里面写着那株小草的名字和特征,最后还附了句话:“这个问题由老师直接回答,想必更为恰当。”
故事中的道理
这位植物学家是一位很睿智的家长,他既回答了孩子的问题,又维护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可谓一举两得。
学生有“向师性”,当老师带着他们去追求知识和真理时,在他们的眼里,教师就是智慧的象征、真理的化身。亲其师,信其道。孩子对教师愈信服,所学功课便会愈出色。可以想象,如果孩子迷失了心中的航灯,该是怎么样的困惑和迷茫。
教师在管理过程中难免会有缺点和错误,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加以贬斥,必然有损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长此以往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家长应当维护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J故事二十六
◆  “瓦特赫效应”给家长的启示◆
讲给家长的故事
奥托·瓦特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瓦特赫刚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特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特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调色,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够,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令他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材。”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成才已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素质,建议他改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特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材”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故事中的道理
孩子的学生潜能是不一样的,有的比较全面,有的在某一个方面特强。孩子在找到了发挥自己潜能的优势方向后,通过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
家长平时应多观察,多分析,找到发挥孩子潜能的最佳点,然后进行培养引导。特别在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要冷静地分析原因,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从中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优势方向,并创造一定的学生条件,点燃孩子的智慧火花。孩子一旦学有所长,就会信心大增,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还会带动其他方面的学习积极性。
J故事二十七
◆爱之必以其道◆
讲给家长的故事
郑板桥是清代大画家、“杨州八怪”之一。他52岁才得一子,取名宝儿,对其管教甚严,从不溺爱。病危时,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指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
父命难违,从未做过馒头的儿子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喜滋滋地送到父亲的病榻前,父亲却早已断气。
儿子跪在床边哭得像泪人一般,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几行诗句,意思是: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告祖宗,不算是好汉。
故事中的道理
郑板桥临终前仍不忘以特别的方式“教子”,这种对儿子深深的父爱发人深省。
郑板桥在给弟弟的信中说:“余五十二岁始得王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
好这个“爱之必以其道”,这就是郑板桥给我们的启示。
像郑板桥那样,有意识地增强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干”的意识,克服依赖思想,不仅能培养孩子的主人公意识,还可以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是培养孩子优良品格,进而使之成家立业、安身立命的有效方法。
J故事二十八
◆人生的金币◆
讲给家长的故事
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家里,负责孩子主启蒙教育的母亲几乎都会要求子女回答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了,你的财产将被抢光,那么你要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大多数孩子自然会想到钱这个好东西。也有孩子会说是家中珍藏的价值连城的珠宝钻石。可这些显然不是母亲们所要的答案,她们会进一步问:“有一种东西是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若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当孩子刚懂事时,母亲便将蜂蜜滴在书上,让孩子去舔,是想告诉孩子:书本是甜的,从书里获取智慧吧。
故事中的道理
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慧才是无价之宝,是人的一枚金币。这枚在知识的海洋里铸造的金币,会让孩子终身受用不尽。
J故事二十九
◆延伸到天堂的母爱◆
讲给家长的故事
“宝贝,今天是你18岁的生日,妈妈祝你生日快乐!”
似乎看到了女儿18岁的倩影,胡老师眼神中充满憧憬和希望,苍白的脸上露出幸福而甜蜜的微笑,时而注目凝思,时而奋笔疾书,终于写好了留给女儿的最后一封信,落款的日期是2019年2月1日。
胡老师原本有一个幸福而温馨的家庭,爱人是国家公务员,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3口之家,其乐融融。然而命运却与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胃癌晚期,生命危在旦夕。对于死亡,她没有太多的恐惧,便她是多么留恋这个世界啊——放心不下年迈的父母公婆,舍不得离开钟爱的教育事业,忘不了学生深情的呼唤,更难割舍两岁的女儿。
女儿多么需要母亲的呵护啊!
作为一名教师,胡老师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她多想及时为女儿指点迷津、伴着女儿健康成长。可惜这人之常情对她而言竟成了奢望。无奈之中,她不顾病痛的折磨,给女儿烈军属了12封信,打算把信存放在爱人手中,在女儿7—18周岁的生日时由爱人转交给女儿。她想得非常周到,考虑到女儿的识字量,前两封信有几处文字是用拼音代替的;在第七封信里,她告诉女儿月经初潮是怎么回事;在第九封信和第十二封信里,她告诉儿子中考、高考时如何减轻心理压力……
故事中的道理
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
胡老师在生命垂危之际,还在思考如何尽一个母亲的职责,她用责任、爱心和智慧把母爱延伸到了天堂,在那里注视着女儿的成长……
J故事三十
◆成绩不好怎么办?◆
讲给家长的故事
有一位女生,初一期末考试时语文、英语都是90多分,而刚刚及格。她问妈妈是不是女孩子不适合学理科?妈妈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帮她分析数学试卷,让她把错题改在本子上,又出了类似的题让她做,做错了就耐心地讲解,做对了就在本子上打上大大的红“√”,并写上“你真行”等话鼓励她。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不仅轻松补上了功课,而且很有成就感,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有一位父亲,在孩子物理成绩不及格的情况下不急
不恼,找了一个老师辅导自己学物理,同时每天晚上都向孩子借书看,还买了电路模型练习,不懂就问孩子。孩子回答不上来,就说没有时间解答,然后悄悄跑去问老师。没想到老师在班上对全班同学说:“像他这样不会就问、努力学习的,期中考试准能考上70分。”孩子一下就来了兴趣,和爸爸一起对照书操作、研究,很快掌
握了相关的知识,物理成绩变得非常好。
故事中的道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学、初中阶段孩子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多,学习成绩上的差异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其中心理因素很重要。上述故事中的两位家长能理解、善待“偏科”的孩子,耐心地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鼓励法”、“请教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只要有心,每个位家长都能创造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不仅能营造家庭学习氛围、增进感情,更重要的是能教导孩子如何面对挫折、战胜自我,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