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军事变革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34:01
"人是决定性的因素",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它却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江泽民关于"人才是建军治军兴军之本"的思想,始终着眼于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着眼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着眼于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这就从时代发展的崭新历史高度,深刻揭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迎接新军事发展的挑战,关键在人才
世纪之交,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革命浪潮奔涌而至,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阔步迈进,军事领域迎来了大变革、大发展的新时代。江泽民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审视这些革命性的变化,深谋远虑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应对之策。他在一次军委扩大会议的讲话中,列举当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之后,明确指出: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也正在深刻改变着军事斗争的面貌,引发了军事领域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武器装备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趋势,各种武器装备联结为一个有机体系,远程攻击能力大大增强,打击精度空前提高,杀伤力成倍增长。战争形态、作战式样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全纵深作战、非线式作战有可能成为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基本交战方式。过去我们讲,陆、海、空一体,现在已经是陆、海、空、天、电一体了,特别是争夺信息的优势、取得制信息权将成为作战的重心之一。军队的组织结构也处在重大的调整改革之中,作战部队高度合成,趋于小型化、轻型化和多样化,指挥体制纵向层次减少,更加灵活、高效。同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形成了以高技术质量建设为主要标志的竞争新态势。照此态势看,到2010年左右,世界主要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军队建设质量,可能会出现新的飞跃。江泽民强调说:"世界军事发展的强劲势头,对我军质量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迎接新的军事发展的挑战关键在人才。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掌握新的武器装备,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也就不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
恩格斯早就说过:"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甚至变革。" 江泽民关于"迎接新的军事发展的挑战关键在人才"的科学论断,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而且透过高技术战争抗争的表象,抓住了人的竞争这一实质和关键,并赋予了这种人以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内涵和特殊性。人类战争在经过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这几个阶段之后,正在进入信息化战争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战争,对人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在冷兵器战争中,敌我双方干戈交手,主要是体能和武艺的较量;在热兵器和机械化战争时代,枪炮、坦克和导弹交火,主要是技能和谋略的较量;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年代,人的因素将极大地向高新技术延伸和扩张,不仅是技能、智慧、韬略的较量,而且更多地表现为人的知识、智能和技术的抗争。信息化战争是由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军队使用信息化装备进行的战争,知识人将成为军队战斗力的主体。正如托夫勒在《战争与反战争》一书中所说:"知识贫乏的部队能在第一次浪潮战争的白刃肉搏中英勇作战,在第二次浪潮战争中也能打败敌人,但在第三次浪潮战争中,他们将像没有文化的工人无法从事第三次浪潮工业生产一样,不知何去何从,犹如一堆废铁。"这虽然是极而言之,但10多年来的几场现代化局部战争确实充分表明,知识已成为战斗力的主导因素。在海湾战争中,美军高级指挥官大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中下级军官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占98%。而伊拉克军队虽然也有一些先进装备,但官兵素质差,有相当一部分是文盲。双方这种知识上的"代差",从一开战起就近乎强制性地决出了战争的胜负。在新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不仅投入大量的先进武器装备,而且动用了训练有素的数字化部队。美英联军在对伊作战中占绝对优势,说到底就是拥有高技术武器装备和高素质的人。
人才培养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
世纪之交,世界范围内的军事变革方兴未艾,军事大国纷纷调整军队发展战略,加速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努力争取质量优势。能否适应世界军事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把我军的质量建设搞上去,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在21世纪能否占据更加有利的国际战略地位,关系到我们能否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面对新的形势,江泽民主持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确定要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强调要依靠科技强军,实现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在精心运筹和推进我军质量建设的过程中,他始终把人才建设作为一项基本内容和重要保证,并一以贯之地纳入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中。
江泽民在论述国防和军队建设中指出: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高昂士气和掌握现代军事技术、懂得现代战争指导艺术的优秀人才。我们必须看到,这是实现我军现代化、赢得未来战争胜利的根本大计。所谓根本大计,可以理解为事关全局的治军方略。把人才培养提到如此重要的战略高度,这完全符合现代军事发展的客观规律。军队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人员素质的现代化、编制体制的现代化和军事理论的现代化等诸多基本要素。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既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其他要素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在一切军事实践活动中,人是最活跃、最富于创造力的因素,也是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现代化的武器装备要靠人研制和使用,科学的编制体制要靠人来制定和执行,先进的军事理论要靠人创造和运用,高技术的局部战争要靠人指挥和驾驭。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军队现代化建设就无从谈起。正如邓小平所说:"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因此,培养优秀人才,实现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建设中最根本的要素。现代化必须先"化"人,后"化"物,把人才培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培养优秀人才是走有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重要内涵
在工业化以前的时代,古今中外战争的胜负通常都遵循"兵多之旅必胜"的定律。进入信息时代,"兵多之旅必胜"已由"精兵之旅必胜"所取代。由于人作为战争的决定因素,其作用发挥主要是通过对高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靠的是高素质而不是高数量,所以军队的数量、质量和战斗力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质量上升为主导地位,数量退居次要地位。质量可以弥补数量的不足,数量则难以抵消质量上的差距。因此,争夺质量优势,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实行人才强军的精兵政策,就成为我军建设的必由之路。
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按照"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则,要压缩军队规模,优化体制编制,精简机关和部分部队,把节省下来的经费用于更新武器装备。精兵之路核心是一个"精"字。精既是对"量"的要求,更是对"质"的要求。减少数量,并不等于质量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要把"减法"变成"加法",实现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目的,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人的质量问题。就是不仅要把人的数量减下来,更重要的是把人的素质抓上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以弥补一个时期内武器装备与发达国家军队存在的差距,并使不断改善的武器装备发挥最大的效能。因此,江泽民说:不但不能在数量上打主意,还应该使部队更精干,政治质量更高,军事素质更高。这样才能以一当十。要把培养优秀人才作为"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强我军质量建设非常重要的内涵",并把这项工作纳入军队现代化建设实行"三步走"的发展规划,并明确指出:在第一步,与各项建设相适应,"人才培养要上一个新台阶"。他还强调: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实现军队建设的目标,固然需要以经济、科技条件为基础,需要经费保障,但如果不善于发现人才,不重视人才培养,我们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把人才培养作为"基础工程"、"重要内涵",选准了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突破口,把握了质量建设的重点,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积极能动作用。
高素质人才是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的智力支持
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的新军事变革,实质上是一场军事信息化革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群正主导、带动和改造着传统的机械化武器装备,信息化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从而也深刻地改变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面貌。当前,我军处于机械化任务尚未完成,同时又要努力向信息化过渡的特殊阶段。面对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任务,这是我军现代化建设途径的根本性、战略性转折。它抛弃了按部就班的跟进式发展模式,把西方军事强国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合二为一,开创了独特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完成双重任务,实现军队现代化跨越式发展,需要"硬件"、"软件"一起抓,但治本之策是培养能使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强大战斗力的优秀人才。江泽民指出:"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上,知识将成为战斗力的主导因素,敌我双方的较量更加突出地表现为高素质人才的较量。如果我们不把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就难以建设现代化的军队,也就难以战胜拥有高技术优势的敌人。面向21世纪,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历史任务。" 他还强调:抓得紧,工作做得好,我们可以迎头赶上,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抓得不紧,工作做得不好,就会进一步拉大与世界主要国家军队现代化的距离,就可能陷入很被动很危险的境地。这里讲的"工作",包括诸多方面,但人才培养无疑是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
加强军队的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必须先行。美军从1996年就着手建设"数字化部队",计划在2010年陆军部队全部实现数字化。在培养信息战人才方面,美军更是捷足先登,早在1994年美国防大学在其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就成立了信息战与战略系,不仅每年培训一期学员,而且将信息战教育纳入各军种高级军事院校的课程体系。同时,在部队推行"通信兵培训计划"和"信息系统操作员、分析员培训计划",普及信息系统操作技能。我军目前的大量武器装备尚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状况,但为了完成"双重任务",实现跨越式发展,人才培养必须以信息化为牵引。首先,要着眼于开发现有信息化基础资源培养人才。2003年10月15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载人航天飞船,现在已成为继美、俄之后的第三位世界航天大国,以电话通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军队的指挥自动化建设,也迈出很大步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物质基础和潜在资源,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亟需一大批信息化人才。其次,即使高新技术装备一下子搞不上去,人才培养也要超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短时间内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来发展武器装备,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新技术装备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过程。但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和"靠"。"宁肯让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要通过强化部队训练和院校训练,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特别是要培养大批懂得高科技知识的指挥人才。" 再就是,要使机械化装备插上信息化的翅膀,最终有赖于广大官兵整体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这是军队信息化建设和未来信息化战争系统集成的特殊要求所决定的,任何"短板效应",都将导致整体上的损失。(卫宗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