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入孝出悌——人才竞争的焦点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44:56
【原文】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译文】
孔子说:“弟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出外敬爱兄长,言行要谨慎有信。泛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学习文化知识。”
【注释】
(1). 弟子:指孔子的弟子。
(2). 入:指回到家里。
(3).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出门在外。弟,即悌。
(4). 谨:谨慎。信,诚信。
(5). 汎: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 仁:仁即仁者,有仁德之人。
(7). 行有余力:行,做。
(8). 文:古代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牛童说《论语》】
这好像是孔子为弟子写的学生守则,也是孔子的教育方针。孔子要求弟子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培养为政的君子,把道德修养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放在第二位。从历史作用来看,这个教育方针为封建帝王,也就是为我们国家(对孔子那个时代来说,帝王即国家,为帝王也就是为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的官吏,或创造了不同时期的盛世,或国家混乱有忠臣,挽国家于既倒。国人深受无德官员之害,对和绅之流无不切齿痛恨,对官员的教育要把德育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恐怕不会有人反对。
但对我们这些不想为官、不能为官的来说,普遍存在把智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以应付激烈的竞争的错误观念。之所以错误,是没有弄清楚,激烈的竞争是德的竞争还是智的竞争。不管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会把‘德’放在第一位,只是德的具体内容不同罢了。人的才能之本始在德,德展现人才的妙本,智展现人的才能的贪求。你不想当官,但你一定想得到上司的好评和奖励,上司肯定不会大奖同事反映差的人。你不想当官,但你一定想得到提拔,公司提拔的决不会只看业务能力。而且往往相反,你具体业务能力越强,得到提拔的可能性越小。所以那些能力比你差的已经坐上了公配小车,你还在骑自行车,甚至骑一辈子自行车。所以当我听到某某特聪明时,我往往会叹息:又多了一个出苦力的。我说的不是特例,而是一般规律,你的上司懂得‘德之以为用,智之以为利’的道理,总是会把好用放在第一位。而且智的发展和发挥会受到德的高低的限制,所以大凡伟大的科学家也有着高尚的道德。
大而言之,中国数千年来所以不被异族征服,就在于中华道德文化。任何国家要征服中国,必须破坏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而不是破坏中国人智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就是任何人有责任把它代代相传下去,并发扬光大。
在孔子的道德修养中把‘谨慎’放到了第二位。说道谨慎,首先就是要谨言。可时尚却提倡敢说敢当,有人把竞技场上运动员的张扬,无限推广,认为我们的时代是个性张扬的时代,甚至说只有这样才符合人性。孔子胆小、怕丢乌纱帽的‘谨言’到现在不适用了。其实这不是孔子个人的观点,老子也提倡谨言。《老子·15章》说“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意思是说,一个有道的人“他们有如冬涉冰川般的小心;他们有如御四邻强敌时的谨慎;他们有如待客一样的热情、周到、恭敬;他们行事有如冰挂消融般的从容;他们敦厚朴实、他们旷达谦虚。他们有时又混然身浊。”
现实生活中不谨言的危害处处存在,在国内不谨言的官丢官,不谨言的民丢掉一年辛苦这是累见不鲜的。一些小伙与人吵架时,常常会说“我踹死你!”,或者说“我杀了你!”国人会认为这只是气头上的话而不以为然。当把这种话带到自由的、较真的美国时,就被当成了恐怖分子,抓进了监狱,一句气话断送美好的前程。
人们追求民主自由,民主了、自由了是不是就不要谨言了呢?在我看来,恰恰相反。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法律,一不小心就可能犯法而吃官司,比如种族歧视罪、虐待儿童罪、歧视老人……等等。所以为了那一天的到来,先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先让它失去些自由吧。
纵观世界和历史,任何国家,教育无不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对世界教育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