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创新,才有生命力(中国青年报 2004-6-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56:46
创新,才有生命力
2004年06月01日 00:50:21  中国青年报
王石
 
这是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劳动人民中一件友爱互助的事。
1960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一版刊登我(王石)和房树民写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它详细记叙了同年2月3日下午5时到深夜,7个小时内发生的一件从死亡线上夺回工人生命的故事:山西平陆61位民工不慎食物中毒,急需特效药。消息立即传到北京,医药部门以及有关单位紧急动员,以最快速度,由空军把药品投送到目的地,民工化险为夷。
第二天,中央电台转播,《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转载,并加了很长的编者按。接着,中央和各省市的主要报刊大都转载,创造了本报文章被转载次数之多空前绝后的记录!
抓住这个题目是意外的。那年春节后,我们在《北京晚报》上读到一条短讯,表扬北京特种药品门市部的职工,春节期间为抢救山西省农村六十多名食物中毒民工,设法急速送药品的事迹。
新闻不过几百字,却使我们激动。那些年代曾接连出现如英雄列车、马口事件等令人激动不已的事件,是新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和整体社会风尚的标志性写照。中国青年报向来以善于报道新事物用精神文明引导青年成长为强项,尽管已经有媒体报过了,但我们仍决定炒这盆“冷饭”,而且决不添加任何“佐料”,把它原有的“好滋味”全“炒”出来。
平陆事件紧张急迫,头绪多,地域广,人物众,南北两地攸关,纵横交错进展,直到六十一名阶级兄弟得救,每一位参加抢救者的心里,处处充满悬念。我们反复研究平陆事件的特点,试图从中寻求最佳表现形式。
我在报社搞了多年电影宣传,研读过一些文学剧本。想到电影是最擅长表现悬念的,我们为何不借用电影艺术手法,写一篇分镜头式的新闻报道?
我们决定作一番创新,在文章结构上来个匠心独运:以时间、地点为经纬,对北京与平陆、空军大院与基层药店、节日气氛的王府井大街与夜色沉沉的黄河渡口,作为时空跳跃的穿插叙述。有条不紊又波澜起伏,在极广阔的背景上,描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史诗,并巧妙运用事实,将每一小节都卡在悬念上,使人们在阅读中受到由衷感染。《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30多年,并不断被选刊在各种作品集,如《中国新文学大系》、《50年新闻通讯名作100篇》、《中国报告文学精品库》,原文现展存于中国现代文学馆。一篇新闻作品为什么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创新的写作手法可能是一个较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