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数据澹化风险 增长藏杀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3:39:34
东方日报:内地数据澹化风险 增长藏杀机
经济两条主轴:一是复甦与增长;二是风险与危机。中国早就宣称全年保八无疑问,复甦与增长在握,其数据的关注度降低;反而通胀数据处于转角位,备受关注。十一月CPI负转正,同比涨百分之○点六,以刚转势的升幅来看微不足道,但考虑到内地货币供应的实情,包括新增贷款的可观,以及 与 的走高,隐见通胀身影,是海外对内地经济风险忧虑所在。
内地官方力指尚无通胀之忧,但无法使市场释怀。一方面是关乎数据失真的争议,连发改委都承认物价与居民感受的不一致,实际上资产价格大涨,已经影响到服务业的价格,但房地产价格和服务业价格在CPI的权重不高,难免导致与真实通胀脱节;另一方面内地历史经验指出,出现百分之二十以上涨幅,随后六个月皆有高通胀伴随,比照现时的相关数据,无疑「山雨欲来」。官方宣称无通胀,甚至无通胀预期令人难信服。
内地与海外判断的差异,海外不能迷信数据,也不能以其准则去看中国的经济优劣。譬如,对经济增长速率保八,是国际认为了不起的增长速度,但在中国就不然。为甚么提保八?中国的经验显示,增长要保七或八,才能达到基本民生要求。同样,中央订定CPI警戒线是百分之三至五,放到经济现实解读,只要不超乎这一标准,就不叫做风险「通胀」,同欧美的指标不可同日而语。
由此比照官方的说法,说明概念准则的差异,让海外对决策者的判断深感难明,明白这种差异就彼此接近些。此外,海外对通胀的对策习惯是央行加息,正因如此,海外对内地明年的加息预期蜂起,不同的只在于是加一次或两次,是早在上半年还是下半年。坦白说,海外专家可能跌碎眼镜。首先是官方不认为通胀到来,如果官方认为CPI涨逾百分之五才算通胀降临,明年能否去到这个高度须考虑。
另外,内地政策手段的国情,也是海外疏忽的。早前有官员评论海外加息遏信贷的建议时,谈到加息遏贷的效用不彰,因为内地企业不会见加息而不敢借贷,只求钱到手再高的利率都敢贷,日后还得了还不了一于少理,大不了还有破产清算,担惊受怕的只求银行及政府。这种情况历来非鲜见。事实上,内地历来也并非靠控制货币供应调整物价的,一般是採用行政手段来控制物价,因此通胀循环起伏就关乎价格从未理顺;长期处于非市场化扭曲状态。日后对付通胀,亦将不会列加息为第一考虑,更可能待行政手段技穷才辅以加息。
由于国情、数据准则与海外差异,不能用完善市场化的准则和决策去推断内地的政策取向。如此一来,内地其后的发展,将是更大的风险累积延宕,形成危机的过程拉长,最终就难免总清算式的爆煲。其实,在保八表象掩盖下,经济增长模式还原,以及资产价格与实体经济的脱节、楼市泡沫与调控的受制,及内需与收入两极化的背向,经济中失衡的现象在不断蔓延、深化,当经济去到发展瓶颈时,所有问题有机会集中爆发,当前国情因素澹化数据对风险的演绎,若然麻痹决策的警觉性,杀机随时掩至。
人民日报空前严厉:房地产已成中国心腹大患
人民网
日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泽尔腾先生来中国讲学时表示,中国经济最大的隐忧是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无独有偶,一家机构对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这些大城市的房屋空置率已经远远超过10%的国际警戒线。
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连续7年来,中国的房价大幅上升,远远脱离民众的购买水平。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楼市亦然。当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炒房大军之中时,房子已经不再是用以居住的场所,而是被有钱人买来卖去的商品。居高不下的房屋空置率就说明了这一事实,在不少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50%以上。
对房地产业的过分依赖,为我国经济埋下隐患。如今,房地产业已经占了GDP的6%,四分之一的投资也在房地产行业,30多个产业与房地产关系紧密,银行乃至大型企业也纷纷为楼市“背书”……房地产过“热”,已经很难用理性衡量。与此同时,民众的收入并没有相应增加,购房已经成为居民的沉重负担。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民众无力买房。
迪拜世界的风险或许是最好的警示。迪拜政府日前宣布负责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迪拜世界的重组,并要求债权人接受延期还款。随后国际评级机构纷纷下调迪拜相关银行评级,全球股市出现动荡。有香港媒体认为,迪拜采取的发展模式,与很多新兴市场一样。政府的投资公司大量举债开发房地产,兴建豪华写字楼、酒店及住宅,并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市场,通过提供种种优惠和给予居留权,吸引外国企业及专才进驻,很快便令经济蓬勃起来。资产价格上升,自然吸引更多游资涌入,把资产泡沫吹得更大。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不堪设想。
发展房地产并不是致富捷径,而是一座建筑在浮沙上的城堡。如果实体经济不能有效“止血”或者主动“造血”,经济很难真正“康复”。当世界各国通过增加市场流动性来刺激经济复苏时,如果这些增加的流动性不是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入地产、金融及资产市场,那么,说不定第二波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还会来。
泽尔腾警告说,如果房地产领域出现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下降3%。风险已如悬挂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们虽然不能预知这把剑何时落下,但宝剑的寒光已经让人望而生畏。好在,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将调整产生结构、改善民生现状,作为明年工作的重点。积极采取措施,引导泛滥的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着陆,无疑是明智之举。
但愿房地产泡沫就此打住,不要再继续膨胀下去,否则,泡沫一旦破灭,伤害的不只是寻常百姓,那些炒房者、银行乃至大型企业都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太阳报:非一般通胀 背后有危机
内地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终于止跌回升,十一月份按年涨百分之零点六,告别连续九个月的通缩。奇怪的是,通胀明明已经重临,统计局官员却跑出来说目前不存在通胀,消费依旧处于低位,增加内需的空间很大云云。理论上,适度而温和的通胀是好事,可以刺激消费、鼓励投资,有利实现经济转型,当局反而担心外界会有半点通胀预期,急不及待澄清,相信现时所见的是属于「非一般通胀」,预示着背后潜藏更大的风险,是忧多于喜。
根据统计局的数字,在八大类商品价格中,有三类上涨及五类下跌,其中以食品价格的涨幅最大,达百分之三点二。由于消费物价指数内食品佔的比重高达三分之一,通胀重临明显是由食品涨价带动,这与早前内地广泛地区落大雪,影响交通运输,导致食品供不应求有关。由此可见,消费物价指数回升,并非一般由消费旺盛带动的通胀。
事实上,从十一月的零售销售数字亦可看到,就算食品涨价,粮油及肉禽蛋类的零售增长,仍然远低于整体零售增长。至于销售最火爆的家电及汽车,增幅从两成半至六成不等,肯定是拜政府推行家电下乡及补贴换新车的政策所赐。值得注意的是,服装类的销售额大幅上升两成半,但同期衣着类价格却按年下跌百分之一点二,反映民间消费力绝非想像般那么大,再一次印证刺激经济措施未能真正惠及普罗大众。
内地今年经济肯定能「保八」,首十一个月新增贷款超过九万亿元人民币,难道对民众真的毫无好处?答桉是并非没有,但不在日常消费。人民银行昨天公布的十一月份货币数据中,有两项特别要留意。首先,代表现钞及活期存款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幅达到破纪录的百分之三十四点六三。其次,在超过二千九百亿元人民币新增贷款中,近七成是居民户中长期贷款,按惯例主要是指房贷。
居民房贷成为新增贷款的主力,与上月内地楼市的火爆销情、价量齐涨不谋而合,亦与同期建筑及装潢材料零售额劲增,在时间上一致。不难看到,民间的消费力正从零售消费转移出去,被楼市大量吸收,结果是消费未热,楼价则进一步被推高。
目前的情况与二○○七年内地通胀开始失控前很相似,当时也是由楼价及粮食价格上涨开始,官方则坚决否认有通胀问题,只称之为「结构性通胀」,实属自欺欺人。当然,今时未必同往日,现时非食品类的消费价格未止跌,反映实体经济层面供过于求,通胀并非由消费物价指数反映出来,而是更多体现在资产价格上,所以食品涨价带来的非一般通胀,以及贷款主要用来置业,民间消费力转移,正把通胀压力化为资产泡沫,不等于没有通胀问题,未来要以消费代替投资带动增长,难度更大。
警惕“菜篮子”撬动通胀
通胀压力不再停留在经济学家之争,公众已能直接清醒感受。
【侨报12月11日中国时评】不出外界所料,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11月份结束了连续9个月的负增长,同比上涨0.6%,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降
幅继续收窄。
物价(尤其是占CPI统计权重逾三分之一的食用品价格)上涨,无疑是推动中国11月份CPI转正的主要原因。官方监测数据显示,岁末中国的蔬菜、肉蛋、粮食及食用油等价格普遍上扬,一些地方甚至出现食用油断供。
细析物价上涨原因,中国居民采购年货力度加大,商家借甲型流感等概念炒作大蒜、辣椒等农产品价格,都导致了供求波动。而更宏观背景自然是当前中国经济正在步入复苏轨道,从而带旺需求——由巨量货币投放驱动增长带来的通胀预期,显然会因此更加敏感。
此前,单月CPI尚未转正,在通缩背景下大谈通胀忧虑,似乎是杞人忧天。因而,官方预感到并开始关注通胀的压力,却并未特别担心。如明年经济工作定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未提“防通胀”、“反通胀”,仅提到“管理通胀预期”,令政策紧缩的猜测落空。
但眼下,伴随单月CPI转正,通胀压力不再停留在经济学家之争,公众已能直接清醒感受。即使其尚未达到5%的“恶性通货膨胀”指标,也足以使百姓刚建立起来的消费信心受到沉重打击。
诚然,按官方所言,目前中国产能过剩仍很严重,近期通胀到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要调整任何宏观政策,都需要有更完整的数据支持、更严谨的专业论证。不过,经济复苏立足未稳,不宜过早取消刺激,不代表官方可以无视手提菜篮子的市民的感觉。
要知道,围绕“菜篮子”的涨价,不管其有无跟风效应——此前中国的成品油、天然气、水、非居民用电等资源类产品都以各种借口轮番涨了价,因为农产品的基础性产品属性,必然容易传导到其他领域,诱发居民群体抢购行为,使通胀预期转化为现实。
因而,当前在真实通胀尚未形成前,官方有必要及时、灵活干预通胀预期,改变民众的心理预期,避免“通胀泡沫的催化剂”发酵,影响生产经营和投资,并进而改变经济运行轨迹。比如,此时重提“菜篮子工程”,就要超越让居民吃上放心菜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