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 :中国经济增长的风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06:14:49
2010年11月12日 07:59 AM
 中国经济增长的风险
《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 马丁•沃尔夫 

 (编者按:本文为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11月11日在FT中文网年度高峰论坛上发表的演讲,由FT中文网编辑根据会议发言记录整理,有删节,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我今天的演讲主要讨论中国前方面临的挑战。我觉得中国将发生一个非常广泛、彻底的变化。对于中国在未来20年里面临的各种挑战,我很难在短时间内一一介绍所有的方面。中国过去30年取得了令人震惊的出色表现,变成了一个越来越发达的国家,给世界带来了深远变化。但我们也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当一个事情的一切进展都很好的时候,我们可能变得有些自满,这是需要注意的。 首先我想引用一句话,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天津达沃斯夏季论坛中提到的,那就是,“中国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我觉得这是非常合理的评估,也是中国见多识广的领导人直言的现状。 加强版的“亚洲模式”我的演讲想讨论四大问题。首先,中国增长的潜力何在?考虑到中国现在所处的地位,即一个中等收入但已取得巨大进步的国家,中国的潜力在哪里?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的增长模式是什么,这种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有哪些,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异同点在哪里。第三个问题是中国面临的挑战。最后我会非常简单地介绍一下中国面临的政策问题。首先从中国的潜力开始。如果考虑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潜力,首先要考虑它与全球生产率先进地区的差距,这是衡量经济增长潜力最简单的指标。大家可能会感到有些吃惊:现在最先进的国家仍然是美国。美国占据这个位置已有120-130年了。但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已经逐渐追赶,并在许多方面追上了美国。 从图表可以看到(编者注:篇幅所限,本演讲涉及的所有图表从略),从1950年开始,不同国家的GDP相对于美国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追赶的速度非常快,韩国也追赶地非常好,巴西则几乎一直是横线。从该表中可以看到,从1949年到1979年间,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几乎没有缩小,但在此之后有一场爆炸性的增长,相对于美国的比例从3%上升到了20%,也就是目前所在的位置。这是因为中国成功复制了早期日本、韩国的成功追赶模式。中国GDP现在占美国的比例,相当于日本在1950年的水平。在那之后,日本经历了20-25年的高速增长。如果中国能够持续过去30年的追赶模式,那中国还会有20年的高速增长等在眼前,人均GDP相对于美国的比例可能会达到50%-60%。 在开始探讨中国应如何面对挑战的问题之前,我们先谈一个问题:中国和亚洲邻国之间有很多相似性,也就是遵循“亚洲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由日本和韩国开创的。其主要特定是生产驱动、高投资、资源从家庭向工业转移(主要通过低利率、低工资、低汇率)以及出口与外部盈余的高速增长,同时制造业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如果要说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区别的话,我想说中国是一个加强版的日本。中国的投资率更高,贸易顺差更大,消费更低,对于外国投资,中国要比日本(及韩国)开放得多。
从1985年开始,除20世纪80年代末期外,中国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8%-12%。总的来说中国的经济增长非常令人吃惊,20多年间平均增速达到了10%,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如果能在未来20年持续这样的表现,总共实现45-50年的高速增长,那会成为世界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但是,随着中国变得越来越发达,与最发达国家的距离越来越小,中国在各方面取得良好表现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尤其是考虑到廉价劳动力这个优势即将丧失的情况下。从图中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投资驱动的。可以看到,2005年中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增长比GDP快得多,而中国消费水平占GDP的比例非常低。这样的情况是我们在别的经济体中从未见过的。在过去十几年中,投资占GDP的比例提高了很多,而消费的比例却下降了15%,从50%降到了35%。 这是“亚洲模式”的一种非常极端的版本。在这种低消费的模式下,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总额也出现了很大减少,但公司利润却取得了爆炸性增长。这是一副非常清晰的图画: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消费只发挥了很小的作用。从其他的表中可以看到,中国GDP的增长主要源于投资,家庭储蓄主要以银行存款的方式存在,同时政府对汇率有非常严格的管理,基本上不允许汇率波动。这一现象的另一面想必大家也知道,那就是外汇储备的急速增加。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外汇储备的高速积累,与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印度、墨西哥、南非等国相比,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速是最大的。可以说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额超过了G20其他成员国增额的总和。这主要是中国的汇率政策导致的。 这个图表显示了中国外贸占GDP的比例。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都有高速的增长,最高年增速高达30%。中国出口占GDP的比例最高时达到了35%,如此之高的比例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在服务贸易方面,如果把中国与日本、俄罗斯等国相比,可以看到服务贸易在GDP中所占比例依然偏低。 目前中国采取的是开放性的贸易政策。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准备进一步拓展外贸占GDP的比重。当然,在未来20年间,要实现这一点会比较困难,因为中国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的模式。如果中国从一个依赖商品贸易的国家转型为一个主要依赖服务贸易的国家,那就意味着中国从一个被动消费型的国家,转变为一个主动提供服务、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国家,这势必有助于提升中国国民的生活水平。
生产率、投资与金融难题
讲到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我想总结为以下六点。首先是要提高生产率;第二是实现日本没有实现的经济转型,改变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第三是深化金融改革(当然,要在改革金融的同时抵御金融危机风险是非常困难的);第四个挑战是,由于中国是一个规模非常巨大的国家,因此会非常需要资源;第五个挑战是外部需求(2000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量的比例仅为1%,现在已经达到10%,因此中国需要合理管理外部需求);最后一点是地缘政治的挑战:在近几年,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最大且最具实力的经济体之一,但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理各种地缘政治问题对中国至关重要。 我们先从提高生产率这点来说。过去10-15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令人难以置信的投资率,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在中国的GDP增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我希望中国未来的GDP增长不再包含非正常的因素,也就是说,不要以持续地投入大量资本来维系。我希望中国未来不再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提高生产率,还要有经历一场技术性的转型。中国需要寻找提升中国经济生产率的另一个渠道,不能再仰赖农民工。而且,将来可以以民营经济作为提高生产率的主力。 下面讲第二大挑战,就是处理投资问题。中国经济增长一直受到超常规的储蓄和投资努力的推动,这导致中国成为世界上投资占GDP份额最大的国家,也成为资本输出量最大的国家。遗憾的是中国将大量的资本输出用于购买美国国债,这对于中国的整体财政收入并没有太大的改善或帮助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的悲剧也许与过度的资本输出有关,在这方面,中国与日本当年的情况有相似之处。在未来20-25年间,中国GDP增长很可能从10%降到6%,在这样的增长速度下,投资占GDP的比例维持在20%-25%比较合理。投资占GDP比例的下降可能会影响中国市场上的需求量。由于投资量必然会降低,所以资本输出占GDP的比例也将降低。如果能把投资占GDP的比重维持在20%-30%的水平,中国将仍然处在比较安全的状态。对于中国来说,重要的是要提高消费,这才是一种比较正确的发展路线。如何来提高消费呢?由于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在提到,所以必须要找到能刺激居民消费的有关经济措施,通过政策来扶持和提升居民消费欲望,这样的政策转型是必需的。 第三个挑战在于应对金融问题。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它主要依赖银行,银行主宰整个国家的金融运行。信贷和货币在GDP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对储蓄者所课征的税收较重,这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但这也会导致一些弱点和不利影响。例如,随着资本边际回报率下降,以及泡沫出现的频率提高,银行业可能遭受大规模的损失。另一个不利因素是,旨在支持家庭收入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加息措施,将进一步挤压银行业的利润率。再者,如果中国为了支持人民币的国际化而开放资本账户,就可能导致中国金融业的严重危机——这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中是非常常见的。银行的利润主要是由利率来保障的,在历史上,如果金融业的竞争导致银行业的利率进一步受挤压,同时又出现货币的国际化,大规模的国际性金融危机很可能爆发,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崩盘就反映了这样的情况。我想说的是,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可以在这样的境况下安然过关。此外我们还可以看一下中国货币发行的情况。这个表反映了货币供应量相对于GDP的比例,可以看到在1992-2010年达到这段时间里,货币发行量的增长速度非常惊人,而且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仍然有极大的货币供应量。可以说中国如此高的货币供应量是不正常的。 资源与外部需求挑战下面看第四点,就是应对资源问题。中国规模巨大,这就意味着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的资源供给远多于其他国家(可能只有印度是例外)。举例来说,如果中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想要达到日本的水平,中国的汽车拥有总量需要增长50倍,全球的石油需求量也将翻番,届时一半的石油需求将来自中国。我们知道,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能源的利用效率,全世界都将很难应对这样剧烈的变化。个图表中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中美进口的对比。中国是国际上的重要进口国之一,农业原材料进口量占全球的28%,矿石和金属进口的比例超过22%,甚至高于美国,而且现在中国的进口潜力还远远未发挥出来。对于近年来全球大宗商品贸易的繁荣,中国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进口的增加也大大提高了中国进口相对于出口的比例。但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是相当低的,大约只有英国的三分之一,这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余地。如果中国的资源消费要翻倍增加,就必须实现这样的改善。考虑到中国的巨大规模,如果中国的资源需求大增,那么在全世界范围内,能源利用效率都必须有大幅度的提高,才足以抵消其影响。 第五个挑战是如何管理外部需求。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也拥有庞大的经常账户赤字。但在自然的市场力量作用下,中国的外部顺差将向外部逆差转变。这是因为中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已经很大,所以中国出口的增长将受制于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同时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进口也会增长。从2000年到现在,中国的出口年增速是25%,比GDP的增速快得多,而在此期间全球经济的年均增速只有4%,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速也只有6%。无论一个国家的汇率是高还是低,这样的出口增速都是难以维系的。但是,从出口向进口的转变将是一种值得欢迎的变化,因为这能缓解各种压力,并提升国内的福利水平。我认为,管理外部需求将会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而且应该逐渐用内部需求来代替一部分外部需求。 最后,即使中国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将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不成熟的超级大国。中国有巨大的潜力,有超级大国的规模,而且正在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如果我们把欧盟算成一个国家的话,目前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中国、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决策能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这意味着中国必须处理好它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国不应该只是输入秩序,还应该输出秩序。最后,为了在未来的20年里继续快速发展,中国应当采取一些政策:向内需驱动型的经济增长转型;逐步实现投资率的下降;加速创新;重新平衡经济,摆脱对出口的过度依赖;进一步降低经常账户盈余;维持全球经济的自由开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能以合理价格获取资源供应;帮助其他国际维持世界和平。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复杂化,其对世界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而调控经济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温家宝对中国经济风险的评估是正确的。下一代中国人将如何迎接这些挑战,我们拭目以待。---------------------------------------------文章摘要:FT首席经济评论员沃尔夫:为了在未来的20年里继续快速发展,中国应当向内需驱动型的经济增长转型,逐步实现投资率的下降,重新平衡经济,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阅读原文
评论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FT中文网观点
2010-11-12 22:49:20 mentos_9 来自湖北省武汉市
来自北京市石景山区 [ johnnyyu ] 的原贴:

沃尔夫说的都对,但没有抓住核心。中国经济的核心风险,从来而且今后长时期内仍然是:就业。

为什么中国生产率提高面临瓶颈?因为人比技术、设备便宜。而人便宜来源于人口多造成的就业压力;同样,为什么中国迟迟无法转向消费驱动结构?因为人比物便宜;为什么投资占很大比重?为什么环境无法改善?为什么无法进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和农业产业化?以至于为什么无法民主化?背后的核心原因只有一个:人口巨大带来的就业压力。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农业起义最多的国家。农民起义的支撑力量就是流民,也就是失业农民。而流民的形成,一是天灾、战争,一是土地过于集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高生产率的集约化。中国早在宋明时期,在经济、金融、技术、知识分子的“士精神”等各方面,都出现了向资本主义转化的条件,之所以没有出现转化,很多学者归因于外族入侵,而根本原因,还是人口庞大造成的就业压力。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和美国根本没有可比性。美国始终处于劳动力短缺状态,这是美国企业家不断进行生产率创新的根本原因,也是美国工资高,消费驱动,没有革命,医疗改革难等等一系列经济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中美之间的这个根本差别,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方面要认真向美国学习,一方面不可能照搬美国。

举一个例子。很多海归派经济学家和教条派经济学家都筒单地主张土地私有化,但他们不知道,土地是农民工的失业保险,如果没有这道屏障,一旦出现经济波动,农民工就会转化为流民,农民也会由眼前的利益驱动卖掉土地而转为流民,社会风险极其巨大。中国农业必须走集约化道路,但在土地产权上,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需要非常慎重,需要走一条不同的路,需要过渡,需要与社会保障的发展相结合,相适应。

人口压力,就业压力是中国发展的最大问题,也是中国发展的最大机遇,它要求中国发展走一条不同的道路,它要求中国的发展要更公平,更节约,更渐进,更少危机与波动,也就是更科学和更和谐。而怎么能做到这一点,正是中国经济学家的最大课题和最大机遇。

沃尔夫所说的6个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但不是转型的切入点,中国必须找到能够平衡就业风险和实现6个目标(而不是6个风险)的切入点和可行路径,在这个方面,中国无法指望在外部观察中国的外国经济学家,尽管他们有很高的学术水平。

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要求新一轮的思想解放。教条主义的经济学家曾经对引入经济学,引导中国经济走向市场化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是他们社会地位崇高的原因。但他们同时对中国经济带来的问题被忽略了,他们自己也成了一些学阀,学霸,不深入研究,张口就说,这种教条主义的恶劣学风已经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打倒经济学教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实践检验真理,才能走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路。

写的是不错,但是总是这样框架、概念性的说法,要慢,要慎重,可不行啊!跟著名的管理定律一样,您得给出个可衡量的计划表,不能用数字至少得有个情景描述吧。
不然,这么拖下去,利用中华民族大众伟大的奴性,和相伴而生的暴力性,崩溃并不是危言耸听
转贴 回复 支持(0) 反对(0)
2010-11-12 21:22:14 70360336 来自北京市
关键 是解决腐败 和民主的问题 这个不解决好 别的都谈不上
转贴 回复 支持(0) 反对(0)
2010-11-12 20:59:42 匿名 来自北京市朝阳区
沃尔夫说的对,国家过度地对外投资,过度强调外汇的储备,弄得人家汇率一个变化,就使我们几千亿元钱不翼而飞.还是希望把眼光往国内瞅瞅,看看国内这许多吃不饭的人被巧取豪夺家破流浪的人,你说强制拆迁雇佣黑道拆迁的根本原因不就是补偿不足嘛,把损失在外的钱考虑拿回来给老百姓补助一下不就没有问题了嘛.可是还看着外汇继续增长,国内物价飞涨,还睁眼说就只涨了4%!不怕烂屁眼啊!
转贴 回复 支持(0) 反对(0)
2010-11-12 20:18:48 匿名 来自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在宣传绿色经济的同时,鼓励大家投资房子和车子,都是高耗能的东西,且铁矿都是从国外高价进口,车子就更加了,大部分钱都被国外公司搜刮一空了。
美国就更加了,大棒政策吓中国,每年给他提供高额政府采购
中国这个傻子,还买他的国债,一贬值,到最后分文不剩,改革成果被美国享有了。
为什么不买些贵金属(黄金、珠宝、钻石)、稀有金属、艺术品等,

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还没有变啊
转贴 回复 支持(0) 反对(0)
2010-11-12 19:20:38 sjtucui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
放眼望去 中国经济块块沙漠化 马上就要连成偏了 还拼命放水 不来一次泥石流 看来是不会清醒的 继续玩儿吧!
转贴 回复 支持(0) 反对(0)
2010-11-12 19:06:08 nanjiren520 来自贵州省贵阳市
分析得很有道理,可能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还是解决最广大老百姓的基本医疗保障以及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解决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只有老百姓手中有钱了感觉生活有保障了才敢大胆地消费^
转贴 回复 支持(0) 反对(0)
2010-11-12 18:36:08 alfred_bug 来自美国
来自北京市石景山区 [ johnnyyu ] 的原贴:

沃尔夫说的都对,但没有抓住核心。中国经济的核心风险,从来而且今后长时期内仍然是:就业。

为什么中国生产率提高面临瓶颈?因为人比技术、设备便宜。而人便宜来源于人口多造成的就业压力;同样,为什么中国迟迟无法转向消费驱动结构?因为人比物便宜;为什么投资占很大比重?为什么环境无法改善?为什么无法进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和农业产业化?以至于为什么无法民主化?背后的核心原因只有一个:人口巨大带来的就业压力。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农业起义最多的国家。农民起义的支撑力量就是流民,也就是失业农民。而流民的形成,一是天灾、战争,一是土地过于集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高生产率的集约化。中国早在宋明时期,在经济、金融、技术、知识分子的“士精神”等各方面,都出现了向资本主义转化的条件,之所以没有出现转化,很多学者归因于外族入侵,而根本原因,还是人口庞大造成的就业压力。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和美国根本没有可比性。美国始终处于劳动力短缺状态,这是美国企业家不断进行生产率创新的根本原因,也是美国工资高,消费驱动,没有革命,医疗改革难等等一系列经济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中美之间的这个根本差别,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方面要认真向美国学习,一方面不可能照搬美国。

举一个例子。很多海归派经济学家和教条派经济学家都筒单地主张土地私有化,但他们不知道,土地是农民工的失业保险,如果没有这道屏障,一旦出现经济波动,农民工就会转化为流民,农民也会由眼前的利益驱动卖掉土地而转为流民,社会风险极其巨大。中国农业必须走集约化道路,但在土地产权上,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需要非常慎重,需要走一条不同的路,需要过渡,需要与社会保障的发展相结合,相适应。

人口压力,就业压力是中国发展的最大问题,也是中国发展的最大机遇,它要求中国发展走一条不同的道路,它要求中国的发展要更公平,更节约,更渐进,更少危机与波动,也就是更科学和更和谐。而怎么能做到这一点,正是中国经济学家的最大课题和最大机遇。

沃尔夫所说的6个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但不是转型的切入点,中国必须找到能够平衡就业风险和实现6个目标(而不是6个风险)的切入点和可行路径,在这个方面,中国无法指望在外部观察中国的外国经济学家,尽管他们有很高的学术水平。

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要求新一轮的思想解放。教条主义的经济学家曾经对引入经济学,引导中国经济走向市场化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是他们社会地位崇高的原因。但他们同时对中国经济带来的问题被忽略了,他们自己也成了一些学阀,学霸,不深入研究,张口就说,这种教条主义的恶劣学风已经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打倒经济学教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实践检验真理,才能走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路。

中国经济的核心风险是:分配不公。
因为分配不公,所以无法形成具备正向激励的经济环境,也就造成了经济的增长依赖于外部注资,而不能自我调节更不用说成长。
其它的问题都是细枝末节,多说无益。
转贴 回复 支持(0) 反对(0)
2010-11-12 18:33:50 匿名 来自北京市
在现有政治经济框架下,出口,内需,改制不是一两年见效的。所以,还有这一招:“加快农村城市化”,才能带动未来经济的发展(保8从而保权),至少还能保证10年拉动作用。慢慢往下看吧。逐渐进入深水区。

老沃用西方的思维永远搞不明白东方的哲学。我们还处在半梦半醒间。我们从前面看是城市人,从后面看是农民。

“现在已经到了“动手”而不只是“动口”的时候。我们亟需采取行动。”-----老沃在10月8日,还在鼓动美国与中国打汇率战,呵呵,改口真快。


转贴 回复 支持(0) 反对(0)
2010-11-12 18:25:17 bugmenot 来自浙江省杭州市
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公平的分配蛋糕!!!
转贴 回复 支持(0) 反对(0)
2010-11-12 18:05:14 bugmenot 来自浙江省杭州市
来自北京市 [ cufeacczhang ] 的原贴:

等不到那一天,中国已经崩溃了!

章家墩???这回崩溃的时间在哪一年???
转贴 回复 支持(0) 反对(0)

要想做到这些,首先国家要放弃对媒体的监管,实现真正的言论自由。只有实现了真正的言论自由,才会听到更多的声音,才会接触更多的思想。
转贴 回复 支持(0) 反对(0)
2010-11-12 17:48:18 bugmenot 来自浙江省杭州市
来自广东省广州市 [ cjn8848 ] 的原贴:

“遗憾的是中国将大量的资本输出用于购买美国国债,这对于中国的整体财政收入并没有太大的改善或帮助作用。”
看后有点生气!
政府用购买美国国债来讨好美国,美国用钱来维持、扩充军事,美国用占绝对优势的军事来打击不听话的“萨达姆”、基地组织,还干预我们的内政(国土、民权)......
政府这帮傻蛋......!

G党没那么傻,只是大笔强制结汇得来的美元需要出路~强制结汇的政策早该改掉了
转贴 回复 支持(0) 反对(0)
2010-11-12 16:59:42 empty 来自浙江省
 马丁·沃尔夫将未来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或风险总结为六个方面。但除了这六大风险或挑战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挑战或风险,沃尔夫没有提到,这就是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综观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调整增长主要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激发了中国农民的创造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市场化改革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业活力,从而极大地培育出一大批民营经济,不仅解决了城乡居民的就业问题,更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对社会成员的多维评价标准,进而激发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梦想,使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成为可能,等等。应该说,市场化改革,不仅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路径,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中国人的心理,改变了社会变动的机制。
  但是在过去几年中,市场化改革似有停滞的趋势。国进民退,民营经济发展遭遇了各种阻碍与门槛,以致使许多民营企业家移民国外,不仅导致了大量财富的外流,更是使创业者未来充满迷惘,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在何方?
  “十二五”如果这一趋势得以继续,经济发展的活力将进一步衰微。我们不能对经济发展中的强势政府予以过高的评价,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陷阱。经济发展不是不需要政府,但必须搞清楚的是,政府应该干什么?是直接参与微观经济,抑或是制定各种规则、激发活力。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而问题在于,当我们被眼前的些许成就迷惑时,我们就认为强势政府是无所不能的政府,我们能够抵御金融危机,我们能够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我们能够主导节能减排,我们能够控制通胀......,因此,我们也能够直接主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通过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能够通过政府性投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至于市场化、民营经济则只是经济发展中的点缀或补充而已。
  这才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转贴 回复 支持(20) 反对(13)
2010-11-12 16:58:43 吴晓宁 来自辽宁省大连市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投资驱动的,而中国消费水平占GDP的比例非常低,这种模式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
一,中国的经济启动是从国有计划经济模式开始的,政府一直主导着增长模式和投资,而GDP政绩考核加剧了投资驱动的长期驱动。而经济危机民营经济必然顺周期性防御,政府的抗周期经济刺激,更加剧了投资驱动。固有的经济模式和影响是不以人的为意志转移的。
二,“华盛顿共识”对中国消费增长的破坏。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吸引外资与西方的产业转移正好重合,很多外商投资把出口加工业转移到了中国,利用了中外的差价,获得了丰厚的中间商收益,中国是被动性接受。同时“华盛顿共识”强化了中国劳资收益的两极分化,相当一批人和主导改革的精英借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化了劳资关系市场化弱肉强食,实现了自己的快速致富,却把社会推向了劳动者被掠夺难以扩大消费,过剩的产能加剧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更强化了大定单的中间商的暴利和血汗工厂化,实现了战略性的获利,加剧了内需比重的下降。
三,一盘散沙地市场丛林化,不仅恶化了劳资关系,也恶化了中国的内源性增长,也为高能耗和各自为战的恶性竞争创造了条件。小型的出口加工业不仅丧失了定价权和零售渠道,过度以来定单生产,不可能考虑节能和长远规划,造成了为了定单不惜一切满足温饱,加剧了高能耗和环境的恶化。
转贴 回复 支持(20) 反对(3)
2010-11-12 16:53:37 aibnbpo2001 来自上海市
来自北京市石景山区 [ johnnyyu ] 的原贴:

沃尔夫说的都对,但没有抓住核心。中国经济的核心风险,从来而且今后长时期内仍然是:就业。

为什么中国生产率提高面临瓶颈?因为人比技术、设备便宜。而人便宜来源于人口多造成的就业压力;同样,为什么中国迟迟无法转向消费驱动结构?因为人比物便宜;为什么投资占很大比重?为什么环境无法改善?为什么无法进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和农业产业化?以至于为什么无法民主化?背后的核心原因只有一个:人口巨大带来的就业压力。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农业起义最多的国家。农民起义的支撑力量就是流民,也就是失业农民。而流民的形成,一是天灾、战争,一是土地过于集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高生产率的集约化。中国早在宋明时期,在经济、金融、技术、知识分子的“士精神”等各方面,都出现了向资本主义转化的条件,之所以没有出现转化,很多学者归因于外族入侵,而根本原因,还是人口庞大造成的就业压力。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和美国根本没有可比性。美国始终处于劳动力短缺状态,这是美国企业家不断进行生产率创新的根本原因,也是美国工资高,消费驱动,没有革命,医疗改革难等等一系列经济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中美之间的这个根本差别,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方面要认真向美国学习,一方面不可能照搬美国。

举一个例子。很多海归派经济学家和教条派经济学家都筒单地主张土地私有化,但他们不知道,土地是农民工的失业保险,如果没有这道屏障,一旦出现经济波动,农民工就会转化为流民,农民也会由眼前的利益驱动卖掉土地而转为流民,社会风险极其巨大。中国农业必须走集约化道路,但在土地产权上,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需要非常慎重,需要走一条不同的路,需要过渡,需要与社会保障的发展相结合,相适应。

人口压力,就业压力是中国发展的最大问题,也是中国发展的最大机遇,它要求中国发展走一条不同的道路,它要求中国的发展要更公平,更节约,更渐进,更少危机与波动,也就是更科学和更和谐。而怎么能做到这一点,正是中国经济学家的最大课题和最大机遇。

沃尔夫所说的6个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但不是转型的切入点,中国必须找到能够平衡就业风险和实现6个目标(而不是6个风险)的切入点和可行路径,在这个方面,中国无法指望在外部观察中国的外国经济学家,尽管他们有很高的学术水平。

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要求新一轮的思想解放。教条主义的经济学家曾经对引入经济学,引导中国经济走向市场化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是他们社会地位崇高的原因。但他们同时对中国经济带来的问题被忽略了,他们自己也成了一些学阀,学霸,不深入研究,张口就说,这种教条主义的恶劣学风已经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打倒经济学教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实践检验真理,才能走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路。

沃尔夫提出的是横向的6条,您提出的是其中一条的延伸,或者说是纵向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国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都是很中用的词条。
很欣慰大家提出国家发展的中肯的建议,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为祖国多思考一点,行动一些。每个时代都有它代表性的意识形态,希望现在是往好的一面发展的转折点。
中国从辉煌走向落寞,而后被人奴役,然后反抗,胜利之后又是个人崇拜,然后是完全的重商主义,后面是什么?公共精神?城市文明?
转贴 回复 支持(17) 反对(2)
2010-11-12 16:36:48 cufeacczhang 来自北京市
等不到那一天,中国已经崩溃了!
转贴 回复 支持(19) 反对(8)
2010-11-12 16:14:48 fla0 来自贵州省贵阳市
中国国民在基本人权意义上所遭遇的、对生存和发展的攻击,并非只来自来权势和贪腐化的政府,同时也来自血汗化和信奉资本原始积累理念的名声不好的私人资本。这两个在利益分争上看上去水火不容的既得利益集团,在对国民基本人权的剥夺上却是出奇地一致。这一点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得到了再明确不过的证明。—— 一项分明可以给现实民生的提高、更或国家、民族和全球带来好处的货币政策,却被危言耸听成“失业”和“国家经济崩溃”。—— 这才是当前和今后中国社会真正面对的危机。民主国家,对以浙商为代表的、已经政治化了的中国民企,以及为此不断炮制荒谬言论的“可疑”人物表现出的“热情”,是天真而危险的。这不过是讲给一个没有从左面坑里爬上来的人,再跌到右面的坑里就能爬上来的诡言。中国唯有全面彻底的政治改革,还原真正的产权关系,非此,80%的国民将无可避免此走向贫困。
转贴 回复 支持(44) 反对(7)
2010-11-12 15:16:47 jackycj 来自广东省广州市
对,总有一天中国GDP会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经济体,也感谢有美国这个强大的对手。
转贴 回复 支持(4) 反对(25)
2010-11-12 15:14:33 lihao91 来自陕西省西安市
中国最大的问题还是家天下党天下的传统,而解决这个传统的根本办法还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建立真正能够造福于全体中国人的政治制度,变家天下党天下为天下人的天下——全体中国人的中国而不是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党的中国。
转贴 回复 支持(84) 反对(21)
2010-11-12 13:53:03 匿名 来自北京市
不愧是沃首席,娓娓道来,写的真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