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不分——何苦如此折腾学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24:47
2009年03月19日 星期四 19:00
2009年伊始,胡总的“不折腾”言犹在耳,教育部门便又要折腾学生了,说是要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以此来培养“通才”,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
我不否认很多人有多种才能,但世界上绝不可能有什么都精通的“通才”。古人就认识到“术业有专攻”,所以教育贵在“因材施教”。孔子教育思想的亮点就是“因材施教”,“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成才率相当高。而今中国教育的最大弊病,我以为就在于做不到“因材施教”,总想让学生“全面发展”,结果导致学生只学到了课本上的一点泛泛的知识,门门粗通,门门稀松,远远没有掌握可以养家糊口乃至成才立业的真正本领,他们无论是在校还是毕业后的发展,成才率低得可怜。
不过乍听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确很能迷惑人,可惜这只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所谓专家,指的是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有独到的研究和创造的人才。俗话说:“艺多不养家。”一个人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学成“通才”,能够在某一两个领域出类拔萃,就很不错了!
或曰:“中学教育还是打基础的阶段,多学些知识有好处。”这话没错。但是,中国教育亟需改革的东西太多了,这个打基础阶段的问题也是明摆着的。譬如盖一座大楼,地基应该打均匀打结实,结果这地基,却是在东边挖下了一百米,西边却寸土未动。就拿数学为例,从小学开始,数学就是主课,一直到高中毕业,不分文理,数学仍是主课之一。学了这么多年,从几何、代数一直学到函数、微积分,够深的了。可是,多数人工作后都不会从事与数学有关的专业研究,他们学的那些函数、微积分有用武之地吗?而有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在中学却很少涉及。如基础医学知识,只有考上医学院校的学生才得以从头学起,大多数中学毕业生的医学知识几乎是零。
我认为,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应该基本完成基础知识的教育,高中阶段是发现学生特长的时期,应该是大学专门教育的预习班。当一个人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其兴趣、爱好也逐渐形成;没有突出特长的学生,在高中之时也应该着力培养其特长。这样,才有可能早出人才、多出人才。
韩寒偏科的例子家喻户晓,他除了语文课很棒,数理化一塌糊涂,在现行教育体制之下,不得不退学了,失去了到高等院校深造的机会。而那些高分考入名校的学生,有几人成为韩寒这样的人才?著名的例子,还有大学者钱钟书、吴晗等。钱钟书数学考了15分,结果被清化大学破格录取;吴晗数学只考了6分,也被清华历史系破格录取。他们若是在今天参加高考,想进清华,门都没有!
文理不分之后,可怜的学生们就没有钱钟书、吴晗的运气了,他们将不得不承受更繁重的课业负担,不知将有多少钱钟书、吴晗会被愚蠢、残酷的教育制度扼杀。
看到“文理不分”四字,我立刻想到的是“文理不通”。在此我想奉劝那些主张“文理不分”的文理不通的先生们:这种让学生“门门精通”的想法,最终将会导致学生“门门稀松”。简言之,“文理不分”,一是对“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反动;二是不利于培养专门人才;三是使学生的学习负担更重,身心备遭蹂躏。中国教育,灾难方殷,复何言哉!复何言哉!
李钟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