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论著:努力构建人才成功的立交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05:44
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再次大规模兴起于80年代初期,一开始就遇到了生源不足的压力和生存的挑战。到90年代末,高校扩招带来普通高中升温,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大调整,造成职业教育专业对口率下降,就业层次下移,使原来存在的供需结构错位加剧,新增就业岗位又逐年减少,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教育规模和学生数量锐减;职业教育结构体系不完善,多样化、多层次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公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解决不了未升青年就业前教育培训;中职类型单一使学生缺乏多种选择;高中后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太慢,职校毕业生接受进一步教育的道路不通畅,中职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上述因素,使职业学校尤其是许多农村职业学校难以维持生计。
新县职业高中创建于1981年。2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走“因地制宜办特色学校,因材施教育合格人才”的特色之路,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由一个不知名的山区小校发展成为拥有143名教职工、31个教学班、1927名在校生,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的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20年的风雨历程说明:农村职业学校要摆脱困境,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就必须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办学新模式,努力构建人才成功立交桥。
办学思想定位:职普渗透
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中职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克服中职教育本身存在的不足,提高和完善培养目标,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纵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横向比较后我们发现:普通教育,片面强调文化基础,缺乏对学生立足社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未能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一时无法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反思当今的职业学校教育,缺乏厚实的文化基础,过早地进行职业定向,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为扬普通高中文化课基础扎实、职业学校适应性强之长,避两者之短,针对我校特殊的办学性质和我县的人文环境,我们提出了职普渗透的办学思想,目的是使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让每位学生根据个性特长在我校有多次选择的机会,为其以后就业和继续升学作准备。职普渗透,联动互补,已经成为我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强劲两翼。
育人方式选择:灵活办学
1、办学形式多样化。目前不少职校仍沿用传统的办学模式,这种融“教堂式”、“填鸭式”、“守株待免式”为一体的单一办学形式是不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如此“守株待免”实际上是“坐以待毙”!要想求得发展,必须主动出击,寻求突破口,多形式,多样化办学。为此,我们在办学形式上实行“长班与短班相结合,固定办班与流动办班相结合,单独办班与联合办班相结合”的多样化办学之路。
“长短结合”即是在办好全日制学历教育班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开办各种实用技术短训班和就业培训班,短班针对性强,见效快,培养成本低易被农民接受。以“长”求稳,以“短”促活。
“流动办学”即是针对农村实际,根据季节时令,定期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山坡园林,成校农家。采取讲座与操作相结合的形式,给农民传授实用技术,可达到立竿见影之功效。
“联合办学”是利用社会资源兴办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这样不但可弥补目前农村职校办学经费不足、实习条件较差、师资力量欠缺,还能增强学校吸引力、提高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以及拓宽改造专业设置。联办对象为县市直行政部门、厂矿企业、高等院校及国内、外劳务输出公司。联办原则是
“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2、专业设置市场化。在专业设置上,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三实原则,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战略,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走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与支柱产业相结合、与骨干企业相结合的“三结合”道路。不断改造老专业,大胆开拓新专业,以人才市场为导向,建立起适合“立足本地、面向市场、‘永久,飞鸽’一起养”的动态专业体系。既立足当地,建立骨干专业,培养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永久牌”技术人才,又根据第三产业发展及境内外劳务市场变化的需要,及时开设“应急”专业,把市场的需求作为职业学校的追求。
3、学历学制弹性化。打破传统教育学制固定、教材一统的模式,突出实用的特点。学历教育班在学制上采取宜长则长、宜短则短的弹性化办学形式,三年四年不为长,一年两年不为短,关键是针对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层次,保证质量,注重实践。把学历教育时间“延伸”到学生离校后,把课堂“扩大”到学生的工作岗位,使学生“学习、实践、创收”并举,缩短成才周期,节约学习成本,提高技术技能,增强适应能力。
4、实践教学技能化。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技能的关键环节,是解决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所以农村职校应加强三个基地建设。一是专业实验室建设,以满足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的需要;二是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这是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主战场;三是利用当地优势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实践能力。为了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我们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经常开展各种技能技巧竞赛,以活动促教学;二是要求学生在校做到“四个一”,即学好一门专业课,参加一个课外小组,搞好一个家庭实验项目,掌握一项实用技术;三是实行“三证”齐发制,即毕业证,专业技能合格证和一项实用技术结业证,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增强了成功的欲望。
5、培养目标立体化。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而且参差不齐,学习动力和成功欲望不强,如果教育方法不当,措施不力,会使大部分学生中途退学。为此我们积极开展“成功教育”实验,在课程设置上做到“加强文化课,调整专业课,突出活动课”,以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在教学组织上实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变现有的固定“行政管理班”为动态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对不同层次的班级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现有的智能基础上,不断发展,学有所长;在教学过程上推行“低起点、小台阶、多活动、多鼓励”的模式,使学生在不断成功中重树自信;在考试方式上推行“减少考试、增加考查、规范考核、探索学分制”的改革,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学生自主发展、形成特长创造条件,使其达到一专多能、合格加特长,既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也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同时也训练出熟练的技术工人,形成层次化、立体化的培养目标。
6、招生就业一体化。在招生就业上要系统念好“招、留、输”三字经。“招”要招得来,“留”要留得住,“输”要输得出,形成一条龙、一体化。招生是前提,招生宣传不但要宣传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关键要宣传往届毕业生的成才典范,并请他们返校现身说法。学生入学后,组织他们参观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就业是关键,一是建立人才需要“信息库”,通过考察人才市场,获得人才需求信息,同企业签订用人合同,确定专业和招生对象,走“订单”办学之路;二是对毕业生的专业、兴趣、特长、就业趋向等方面进行整理,建立“毕业生档案库”;三是认真开好职业道德课和就业指导课,教育学生要敬业爱岗,不拘一格乐就业。同时,做好“一跟踪”,对已上岗和输出的毕业生做好跟踪调查和服务,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
学校发展出路:两头延伸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中等职业教育虽然有了发展,但总体上说,还刚刚开始做。各地各部门狠狠抓它十年、二十年,必会大见成效。”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提高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地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为统一全党、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已经成功入世,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中职教育应明智地扩大原有的使命,利用和发展自己已有的优势和潜能,为社会和经济的超强发展培育文化素质更宽、技术水平更高、操作技能更强、创业能力更好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立足我校优势,即有较多的双师型的专业师资,有较为完善的实习设备,有较好完整的专业教材体系,有较为丰富的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有较好的实践动手的教学氛围,我们决定“向上”:经过5年到10年努力,探索中高职一体化、中高职三二段的办学模式,成立职业技术学院,提高我校育人档次,构筑和打通中职毕业生与普高、高职之间立交桥;“向下”:充分考虑如何帮助解决相关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延缓青年学生的就业年限,继续帮助没有升学机会的义务教育后学生都能学得一技之长,为下岗职工、转岗职工和想提升技术能力等级的工人提供培训机会等。
“两头延伸”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层次要求,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协调发展。“两头延伸”在我校处于探索和发展过程之中,已经并将继续为我校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注入新的强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