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娟:修车师傅的清华传奇(中国青年报 2006-8-1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18:31
传奇
修车师傅的清华传奇
中国青年报
2006-08-16
实习生 廖娟
这是一个不起眼的修车铺。搭在清华校内学生生活区一座小桥边,与校园里其他30多个修车铺一起,经年累月地修着清华师生数万辆自行车。
但这又是不一般的修车铺。每到毕业时节,一些毕业生,穿上学位服,特地来这里跟满手油污的修车铺主人合影留念。学生们称他为“小桥师傅”。甚至,去年3月,这位修车匠还被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请去面对面地交谈。
1995年,小桥师傅张保发从河南信阳农村来到清华。在开了3年小卖部之后,他接手了这个几易其主的修车铺。生意慢慢火了。每天,当学生们骑着自行车去上课,小桥已经开始一天的活计。夜里,学生们下晚自习,小桥手头的活儿可能还没有忙完。
“一天下来不知不觉能修好多车,特有成就感。”小桥说。
在他眼里,修车不仅是养家糊口的营生,还是一门学问:“同一辆车由不同的人来修,效果就不一样。有时问题表面上解决了,其实留下了很多病根,得摸透关节才行。”其他修车师傅也称赞他的技术:“有时捣鼓半天都修不好,小桥过来一瞧就看出问题了。”
修车小屋里贴着海淀区统一的修车价目表,但小桥自己有一套更低的收费标准。别处调钢圈收25元,他却只收十几元。许多修车师傅都不愿补胎,觉得换胎省事又赚钱。可小桥却认定补胎是修车的本分:“在我手里补过五六个补丁的胎要是破了,还接着补,能用就没必要浪费。”有时候,在别处花了大价钱也没修好的车,小桥三下五除二就给弄好了,收的却是别处要价的零头。
“我看着小桥师傅在冷风里忙来忙去的,满手油污,当时就决定不管他向我要多少钱我都给,决不还价。末了他却只要了两块,我还真有些失望。”一个学生在网上发帖说。在清华园里修了8年车,小桥时常会像这样出现在学生们的论坛和博客上。
“每次修完车后,小桥都会顺带检查一下刹车、加固一下螺丝,末了还不忘给链子上点油。然后淳朴而又略带腼腆地笑了笑,那神情就像刚完成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艺品,快乐而满足。”另一个学生写道。
有的学生似乎已然把这个初中毕业生当哥们儿了:“每次在为人处世上遇到什么解不开的疙瘩时,都会想到来这儿坐坐,小桥的话虽不多,但却能把简单的人生道理说透。”
不过,小桥可不知道这些,因为他从不上网。2004年,在学生们的网上评比中,小桥名列“修车师傅第一名”。
去年3月,听说学校党委书记陈希要接见自己,小桥“一下子懵了”,心里“挺慌的”,“想不明白校领导为啥要见我”。眼看推不掉,便赶紧跑去理发。剪了一次还嫌头发太长,又去剪第二次。
那会儿刚开春,挺冷。小桥平时干活只穿件单衣,有学生怕他冻着,送给他一件旧棉衣。小桥怕弄脏了,一直舍不得穿。去见领导的那天,他特意穿上了,可觉得“像蒸笼一样”。他满脸通红,跟书记握手之前,擦了好多遍手心还是汗。
让小桥惊讶的是,陈希书记居然也懂修车,跟他谈一些技术细节,这让小桥一下子轻松了。他对小桥说:“建设一流大学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包括修车的、蒸馒头的,清华很多师傅都有绝活。”
“要把后勤社会化和服务育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服务对象和服务者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党委书记又说。
然而,就在接见后不久,却传出了小桥要“出走”的消息。
原来,名气大了,抱怨也多了。一次,有个顾客,车胎补好没骑多远,脚蹬子又掉了,以为是修车师傅做的手脚,埋怨道:“还上校报了呢,简直就是瞎吹!”这让小桥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自己给同学丢脸了。
随之而来的还有同行们的埋怨和疏远。整个校园的修车价格在他的影响下开始下调。如果别的师傅开价高了,学生就会嚷嚷:“算了,我找小桥师傅修去。”或者,他们会说:“小桥说了,不应该这么修的。”渐渐地,连老朋友也不找他借配件了。
听说小桥要走,学生们急了,许多人特地跑来劝阻。水木清华BBS上,一篇讲述小桥出走原委的帖子,当天上了“十大热门话题”榜首。
最终,小桥没能走成,因为,他已经舍不得这个园子和这些学生了。
学生们建议他利用品牌和声誉进行创业,但至今,他那6平方米的修车铺,却连块招牌都不愿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