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美国,破“中国式困局”别无选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1:19:24
作者:池伟 2009-12-6 11:42:52 发表于:博客中国



学习美国,破“中国式困局”别无选择!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李伟在日前出版的《学习时报》发表文章披露,截至2008年10月底,68家央企涉足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浮亏114亿元。他指出,央企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发生的巨额亏空和损失,教训深刻。究其原因,企业追逐高额利润套利投机是要害所在,另外,违规越权操作、风险控制不力、内控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也值得深刻反思。他认为,央企不仅可以而且应该正确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工具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但是,这一工具的运用是有必要条件的,否则,将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前几天,在看到以上的讯息后,我原本想写一点评论,举一些例子,告诉大家,不是自己的东西,别人不会去珍惜。但是,在我翻开一本新书的开头后,我突然改变了我的思维,突然感觉到了事情的严峻性紧迫性。
中国目前正走到一种新的转型期,正走到经济与政治困境当中,具体经济社会情况很类似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目前,国家主义与垄断资本盛行,挤占了民营资本及大多数民众的生存空间,我们的资源配置流向了垄断企业,信贷流向央企,这种状况如果继续走下去,我们的失业状况,贫富分化会更加两极,社会矛盾会更加突出......
目前的国有企业与改革之初的国有企业有根本的不同。30年前的国有企业一切按行政计划行事,没有盈亏概念,没有贷款只有拨款。而现在的央企不仅谋求成为国内市场上的垄断企业,更希望成为国际市场的竞争主角。这些覆盖着全民利益华丽外衣的的企业很奇怪地在公益与市场之间左右摇摆,锱铢必较地向消费者征收垄断红利,以市场竞争的形式参与全球的大型并购活动。
我们知道,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的90%。我国目前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工业生产总值、70%左右的工业新增产值、近60%的销售收入和出口额、税收的40%以上均来自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安危决定了中国社会的稳定程度,但目前情况是,资源的集聚使大多数中小企业失去扩张的动力,600多万家民营企业,银行给予的贷款不到15%,能够直接融资的只有400多家(不到万分之一)。并非政府不懂得保证就业的重要性,而是以往对于民间资本的歧视,使政府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一筹莫展。
现阶段,我们国家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只是我们许多普通人还依然沉浸在传统文化造就的历史诟病中无法自拔,在社会公德与责任心的缺失中继续着自私的麻木。如一提到腐败,大家都知道,农村小孩都知道,都说不好。但一遇到能够使自己获利的问题上,都会去自觉执行潜规则;我们前期的2007年的股市泡沫,我们的楼市泡沫,我们的许多行业充斥着海外资本的扩张入侵,我们的一个顶尖富翁占有的财富相当于120万个穷人的家当,我们的大蒜被爆炒,我们的强力拆迁与自焚,我们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有识之士的奋起反击……这都是极不正常的现象,都是泡沫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为总有一天,泡沫要被捅破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我们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阵对以上的论述我不想阐述太多。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中,对于生活在中国社会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历史已经走到这一阶段,作为普通公民来说,作为领导人来说,同样都是进退两难。除非我们选择离开这个让我们即伤心又热爱的、欲罢不能的祖国,否则只有背水一战!
美国,在这一点上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宝贵的经验,相信我们可以从他的发展上找到正确答案。虽说美国的历史时间短,但这个国家一直在反思,一直在通过健全的司法制度来修正。可以说,他们趟过的河比我们走过的路都要多。他们的优秀,在于他们包容了世界的文化,在于他们是一个混血的民族。我们切不要看到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就因此沾沾自喜,妄自尊大。如果那样,我们是五十步笑百步。可知道,美国目前是藏富于民,美国是已经超越温饱、已经建立起了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的社会。这次危机,对民众伤害不大。这次危机,形象地说是“二流人才管理了一流人才”的原因。因为“一流人才去了华尔街,二流人才去了华盛顿”。但美国就是美国,每一次危机他都会很快做出调整,都可以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因为他有强大的政府纠错机制,不这样做不行。我们要记住,美国是一只“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国家。
回顾历史,我们伟大的胡适之先生,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只是,我们一直在外战与内战、在学习苏联、在阶级斗争中、在趟着石头过河中、在重复错误中耽误了宝贵的学习追赶的时间与机遇。目前,在国际上没有大的战争背景下,正是我们奋起直追、不断调整的时机,如果不能及时抓住,还要再继续着伟人所犯下的错误,还要再继续排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先进的民主制度,吃亏的是我们自己,伤害的是每一个跳不出国门的中国人。最后,我在这里强调的是——每一个!
(注:以上金融理论部分的文字来自于上海复旦大学叶檀博士,在此表示感谢!作者岛神,2009年12月6日,写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