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养生+ 小雪养生+从脾论治高脂血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20:45:27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冬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冬季北风,其性寒。冬在五脏应肾。“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即要补肾藏精,养精蓄锐。寒为六淫邪之一,故冬天应保暖避寒,起居宜早睡晚起。

      《素问》“冬三月,此谓阂藏。水冰地抒,无扰平阳。早卧晚起,必待阳光。使起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待。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存。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肾伤,春为萎厥,奉生者少。”

      冬天的养生之道,亦即养阴之道。冬季,月阴气盛极,万物潜伏,自然界呈现闭藏的气象。水冰地裂,万物的生机没有受到干扰,而都潜藏起来,人们应当早睡晚起,早晨太阳升起后起身。在精神上要力求其静,含而不露,使阳气得以潜藏。使志意伏匿,好象有私意在胸申,而不外露,使神气內藏;应避寒就温,不要开泄皮肤出汗,致使阳气频数耗夺,这是应冬季闭藏之气,调养人体“藏气”的道理。如果违逆了冬季闭藏之气,就会伤害肾气。冬季伤害了肾气,到了春季,就会发生痿厥的病变,这是因为冬季“藏气”不足,导至春天“生气”力量不够的缘故。因此.在万物敛藏的冬季,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以收藏阴精,润养五脏,抗病延寿。

      起居调养强调“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衣着过薄,易感冒又耗阳气,衣着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在经过漫长的春夏炎热之后,人体的元盛之阳气消耗了大量的阴气,再加上秋燥,又使阴气受损。如果在冬季大势补阳,必然会造成阴精的虚损。壮阳必须有阴精的基础,否則便会“油尽灯灭”。冬季补阴的另一个含义在于,秋冬大自然以闭藏为特征,人体要顺应大自然秋冬闭藏的特点,在冬季要注意保存阴精,忌助阳耗精 助阳兴阳之品。当然,阴虚者当然补阴无疑,而阳虚者则要分清单纯阳虚还是阴阳两虚。单纯阳虚是以补阳为主,  阴阳两虛则应在补阴的基础上加入补阳之品。总之,在冬令进补中,一是补阳可奏效,但无阴精基础则会更虚。只要根基坚固,则补阳可见成效,并无早晚。这也是冬令补阴的意义。

      中医认为冬季是饮食进补的最好季节,民间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尤其是冬至日后进补最好,因为冬至是冬三月气候转变的分界线,冬至后阴气开始消退,阳气逐渐回升,在避藏中还有活泼的生机,此时进补更易于发挥效能。是虚弱体质调养的最好时机。偏于阳虚的人以羊肉、鸡肉等温热食物为益,有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的功能。阴阳俱虚,羸弱之人,当多食滋阴填精的食品,如牛髓、蛤蟆油之类;阴气不足者,则益食鸭肉、鹅肉。鸭肉性甘寒,有益阴养胃、补肾消肿、化痰止咳的作用;鹅肉性味甘平,鲜嫩松软,清香不膩。鳖、龟、藕、黑木耳等也是益阴佳品,同时还应多吃蔬菜和水果。

      冬令进补药物有:人参、阿胶、鹿茸等。人参大补元气,对气虚、体弱、四肢无力、过度疲劳、头晕眼花、耳鸣等虚弱的人最为合适。阿胶是滋阴补血的良药,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能,可适用于血虛眩晕、心悸失眠、虚劳咳嗽、尿血便血等患者的滋补调养。一般说来,中年人以补益脾胃为主,老年人以补益肾气为主。


      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这一节气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劳作汗出,发泄阳气。”

      背部是人体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阳膀胱经具有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人一旦受寒,就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对于老人、儿童和患有胃及十二肠溃疡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暖背尤其重要。 

      “寒从脚下起”。脚是人体最远端,脂肪薄,保暖能力差。睡觉前,用温水泡脚。

      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在冬季,由于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曹慈山《老老恒言》  “背日光而坐”,列子谓‘负日之暄’也,脊梁得有微暖,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 著名医学家葛洪在《抱朴子》提出“背宜常暖”的主张。人体背部和脚部有许多穴位,是内外环境的通道。老年人脏器老化,阳气衰弱,如能防止背部受寒,可帮助老年人安全地度过严冬。对患有心脑血管病、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老年人来说,尤其要注意背部保暖。主动的对背部经络的刺激,有益于气血运行和血脉流畅,滋养全身器官,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吹字补肾功
      适应病症:可治腰膝酸软,盗汗遗精、阳萎、早泄、子宫虚寒等肾经疾患。具体方法:吹,读(chui)。口型为撮口,唇出音。呼气读吹字,足五趾抓地,足心空起,两臀自体侧提起,绕长强、肾俞向前划弧并经体前抬至与锁骨水平,两臂撑圆如抱球,两手指尖相对。身体下蹲,两臂随之下落,呼气尽时两手落于膝盖上部。下蹲时要做到身体正直。呼气尽,随吸气之势慢慢站起,两臂自然下落垂于身体两侧,共做六次,然后调息收功。

      搓肾提水功
      适应病症:肾虚肾寒。
      具体方法:双腿并拢站立,双臂自然垂下,两掌心贴近股骨外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却除心中杂念。两手掌相搓64次。手热后两手绕胯贴于后背,两手内劳宫对肾俞穴,两手同时上下摩擦64次(一上一下为一次)。然后身体往前俯,两臂伸直向下,两手好象在井台上往上提水,左手上提时,腰和胯随着上提,右手上提时,右腰右胯也随着上提。左右手各上提64次,每天早晚各做一遍。

    
      冬季在饮食上要加强营养,增加热量。咸入肾,咸味有补益阴血等作用。“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冬季可适量多吃点咸味食品,如海带、紫菜等。此外,还应多吃温热护阳之品以抵御寒冷,如羊肉、狗肉等,桂圆、胡桃、核桃、栗子、大枣、山药、木耳等。应少吃寒冷食物,如螃蟹、海虾、西瓜和葡萄。

      冬季气温过低,必须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多吃含钾、钠、钙等无机盐的食物。多吃蔬菜,鸡、甲鱼、龟、羊肉、桂圆、荔枝、胡桃肉、木耳等,益气养血补虚,对身体虚弱的人尤为适宜。其它还有药酒、药粥等,均可根据各自的体质情况选用。

      脾虚、气虚的人,表现为乏力、气短、厌食、腹胀、大便偏稀、怕冷,可选用健脾益气的食物。如糯米、大枣、扁豆、山药、胡萝卜、栗子等。
      阳虚体质,阳气不达四末(四肢)所致。饮食可选羊肉、鸡肉、狗肉、胡桃肉、大枣和桂圆等。 

      《饮膳正要》“……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要因人而异,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

      1.黑芝麻粥
      配料: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做法:黑芝麻炒熟研末备用,粳米洗净与黑芝麻入锅同煮,旺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成粥。
      功效:补益肝肾,滋养五脏。注:本方更适于中老年体质虚弱者选用,并有预防早衰之功效。

      2.虫草蒸老鸭
      配料:冬虫夏草5枚、老雄鸭1只、黄酒、生姜、葱白、食盐各适量。
      做法:老鸭去毛、內脏,冲洗干净,放入水锅中煮开至水中起沫捞出,将鸭头顺颈劈开,放入冬虫夏草,用线扎好,放入大钵中,加黄酒、生姜、葱白、食盐、清水适量,再将大钵放入锅中,隔水蒸约2小时鸭熟即可。  (也可用气锅蒸)
      功效:补虚益精,滋阴助阳。本方以虫草为主,助肾阳,益精血;以老鸭为辅,滋阴补虚。方中一偏于补阳,一偏于补阴,两者合用,共咸补虚益精,滋阴助阳之权威药膳。
      注:外感未清者不宜食用。

      3.西红柿砂糖藕
      配料:西红柿2个、藕1节、沙糖适量。
      做法:西红柿去皮,开水煮藕(3至5分钟),两者一并放入盘中,撒上砂糖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生精止渴。

      4.苁蓉羊肉粥
      配科:肉苁蓉30克,羊肉150-200克,大米适量,食盐、味精各少许。
      做法:羊肉洗净切片,放锅中加水煮熟,加大米、苁蓉共同煮粥,以食盐、味精调味服食。
      功效:温里壮阳.补肾益精。适用于腰膝冷痛、阳痿遗精、肾虚面色灰暗等。
   

      常用的补益中药有:补气类的,如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适用于气虚不足,面色白,气短乏力,脾虚泄泻之人;属养阴补血类的,如生地、阿胶、当归、枸杞等,适用于面白无华,头晕心悸,口唇苍白,血红蛋白偏低,妇女月经量少等症状之人。鹿茸也是冬令的常用补品,适用于平素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腰酸多尿,或男子阳痿等患者服用。

      如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强心、生津止渴、安神等功效,气虚病人而表现为体力衰弱,四肢无力,精神疲乏,心慌气短,或年老体弱,或工作过度劳累后周身无力,或慢性病引起的头晕无力等症,均可服用。能够补益元气,增加食欲,促使体力恢复。又如阿胶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对血虚的人尤为适宜。有些体质虚弱的人,在感冒或其它急性病期间,应停服补品,待急性病治愈后再继续进补,否则会使病症迁延难愈。
    

    小雪养生

小雪时节已进入初冬,天气逐渐转冷,地面上的露珠成严霜,天空中的雨滴成雪花。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 一是小雪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明年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

      小雪开始,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自然界阴盛阳衰,阴邪最易伤人元气。而且冬季是人体“藏”的时候,需要在体内储存一定的能量,为来年的“春生夏长”做好准备。因此,冬天合理的调整饮食,对提高人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使顺利越冬是十分必要的。

       冬季饮食的营养特点就是增加热量。要提高糖类和脂肪的摄取量。如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温补食品有羊肉、牛肉、鸡肉等。宜吃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栗子、白果、核桃等。为了改善心情可增加以下食物的摄取:全麦面包:研究人员建议把面食、点心类食物当作可以吃的抗抑郁剂。全麦面包等全谷类食物也富含硒。鸡肉、海鲜等食物也含有较多的硒。

      黑色的食品,像黑米、黑大豆、黑芝麻、黑枣、黑木耳,甚至泥鳅、黄鳝等。都能够迅速帮恢复身体热量的食物。

      这时室内开始供暖,外面寒冷,人们穿得严实,体内的热气散发不出去,易生“内火”。出现口腔溃疡,甚至脸上的疙瘩也比平日里多,这就是内火的表现,虽然寒冷的日子里,人们喜欢吃热乎乎的食物,过于麻辣的食物最好不要吃,这会更助长体内的“内火”。另外,寒冷干燥的室内,感到口鼻干燥,可以多喝热汤,比如白菜豆腐汤、菠菜豆腐汤、羊肉白萝卜汤等,既暖和又能滋补津液。白菜、萝卜都是当季食物,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而且,白萝卜能清火降气、消食,非常适合这个节气里食用。

气阴不足 吃鹅肉

鹅肉性味甘平、鲜嫩松软,有补阴益气之功、暖胃生津,符合中医养生学“养阴”的原则。民间流传“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谚语。肺的病变会引起咳嗽以外,心肝脾肾功能失常也能引起咳嗽。《本草纲目》中指出:鹅血“利五脏,解五脏热,止消渴”。用鹅肉炖萝卜可大利肺气、止咳化痰平喘。不过,鹅肉性偏凉,胃肠虚寒者食之容易引起泄泻。肠胃虚弱、内有虚寒及皮肤疮毒者应禁食。

减咸增苦 滋养心气

小雪以后,自然界真正进入到万物收藏。因此,肾气相对旺盛。从五行理论来说肾主咸,心主苦,咸胜苦,肾水克心火,故《四时调摄笺》指出:“ 冬日肾水味咸,恐水攻火,故宜养心。” 也就是说,冬季的饮食调养不宜过多食用咸味食物,以免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致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冬天的饮食原则是减咸增苦,抵御肾水,滋养心气,以保心肾相交,阴阳平衡。

苦味食物具有清热和燥的功效,适用于热症和湿症食用。如苦瓜,味苦性寒,可收到清热明目、解毒泻火之效,莲子心,味甘而凉,有清泄之功,能清利头目,除烦止渴。苦杏仁茶等,均可泄肾火,助心气。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冬天食辛热之品,以辛主苦,肺气直达,固实肾气,但燥热之物不可多食,尤其是勿多食葱和煎炸炒爆之物,以免使内伏的阳气郁而化热。

民间流传“冬吃萝卜夏吃姜”之谚语,萝卜古称菜菔,也称萝卜为“土人参”。

中医认为,冬季服食白萝卜,可健脾养胃、益气补精,且能预防疾病,有益于健康。

一、冬季人们很注重养生饮食,却缺乏运动,体内会积聚过多的热,而白萝卜可助于消化、去咳止痰的作用

二、白萝卜富含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锌有助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三、冬季油腻的东西吃太多,可偶尔吃点白萝卜促进肠胃蠕动、增前世与的糖化酵素成分。

四、民间常用生萝卜加蜂蜜做高血压和动脉化患者的辅助食疗品,常吃白萝卜可有降血脂、稳定血压等功效。

五、白萝卜含有的纤维木质素,通过提高巨噬细菌、异物以及坏死细胞的功能,因此多吃白萝卜的防癌效果最佳。

六、冬季吃太多的肉很容易引起上火,搭配点白萝卜,可有效预防上火,更有营养滋补作用。

萝卜有利脾胃,益中气的功效,冬季多吃萝卜可预防疾病,利于健康。


dp.1008从脾论治高脂血症

      作者:曲丽丽 史焱

      高脂血症的发病,脾失健运是首要因素。因膏脂的生成与转化无不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故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脾是影响血脂正常代谢的关键,因而在健脾的基础上活血化痰,能有效地降低血脂。从脾论治高脂血症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

      高脂血症是体内脂代谢紊乱导致血脂水平增高的一种病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脂肪肝等病密切相关。中医无高脂血症病名,从其主要症状来看可归于中医学的“湿阻”、“眩晕”、“中风”、“胸痹”等范畴。高脂血症的病因有很多,但脾失健运是其发病的首要因素。因膏脂的生成与转化无不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关,故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所以从脾胃论治高脂血症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机

      脾主运化,主升清,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说明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无不在于脾,当然也包括了血中膏脂的生成与转输。而血中膏脂来源于水谷精微,对人体具有濡润、补益、充养的作用。膏脂的生成与转输有赖于脾的生理功能。因此,脾气充足,则输化正常,水津四布,膏脂可入内、溢外,发挥濡养的作用;脾气不足,则运化失常,水津不布,精化为浊,诸症皆起。可见,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李东垣说“脾受胃禀,乃能熏熟五谷”。说明脾虚运化无力,或清气不升,浊阴独留而为痰浊,或脾不散精,精微不布,聚津为湿,聚湿为痰。过多的痰湿不能及时转化和排泄,留而不去,即成痰浊。痰浊一旦形成,既可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脾虚更甚,加重脂浊生成,又能直接浸淫血脉,造成西医所说的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2 脾虚可生痰

      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运动缺乏、年老体衰等因素均可致高脂血症,但在其病理演变过程中,痰浊内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脾为生痰之源。因此,高脂血症的形成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痰的来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个方面。外源性的痰是嗜食肥甘厚味,生湿成痰。内源性的痰是脏腑(尤其是脾)功能失调,水谷运化输布失常而生。正如张景岳说“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则水谷随食随化,皆成气血,焉得留为痰,唯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因此,《内经》说:“惟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

      3 脾虚可生瘀

      脾虚不但生痰,而且生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诸气必虚。“气为血之帅”,“运血者气也”,气盛则血行滑疾,气虚则血流迟缓滞涩可形成瘀血。而瘀血形成后也将导致或加重高脂血症。现代研究表明:脾虚和瘀血都是会使脂质升高。如脾气虚时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血液粘滞性增加,容易形成瘀血,进而引起高脂血症的发生。临床实验已证实,高血脂症往往伴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具有“浓、粘、聚、凝”特点。因此,脂瘀同生共存,相互搏结,共同构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4 从脾论治高脂血症

      基于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机,在治疗高脂血症时应从脾入手,调理脾的功能与化痰活血相结合,具体治法有以下3 法。

      4.1 健脾益气、燥湿化痰;证见形盛体胖,肢体困倦,胸膈满闷,纳呆,呕恶,痰多嗜卧,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治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方选二陈汤,平胃散等加减。若痰浊化热兼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4.2 健脾益气、利水渗湿;证见肥胖,神疲乏力,身体困重,面浮肢肿,胸闷,便溏,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腻,脉濡细。治以健脾益气,利水渗湿。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畏寒肢冷,气短者,加肉桂,重用参、芪以温阳益气,利水渗湿。

      4.3 健脾益气、化痰活血通络;证见头晕乏力,面色萎黄,心悸气短,动则汗出,胸闷甚或胸痛,痛有定处,食少腹胀,大便稀溏,肢软无力、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或偏瘫,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

      5 结论

      高脂血症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本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均与脾的机能下降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病机,因此治疗高脂血症的关键当以健脾助运为主,正如《素问·奇病论》中论及“脾瘅”时所述“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即运用辛平芳香,健脾运化之品,祛除体内的陈腐秽浊之气,使脾运恢复,水谷精微得以吸收布散,脏腑得以受气血及津液濡养。同时根据临床辨证,分清虚实,并辅以益气养阴、清热解郁、化痰除湿、活血化瘀等法,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求标本同治。当然在治疗时要注重整体观念,在强调脾在高脂血症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因此而忽视肝、肾等脏腑。《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肝主疏泄,能促进脾胃的运化,脾运功能的正常要靠肝的疏泄升发,故只有肝脾调和,才能升降有常,气血冲和。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及肾阴的滋养;而肾中精气亦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若脾失健运,久必及肾,所以在健脾的基础上补肾,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来自 http://www.yinei.com/space.php?uid=556934&do=blog&id=1349628

痰浊

一、痰浊本质

痰浊,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产生痰浊、发生痰病的现代机制如何?除精神病外,痰浊对身体免疫、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癌症、哮喘等有何关系?

免疫与痰浊的关系  

人体的免疫机能反应异常,可形成痰浊。其一,任一个环节故障,可形成痰浊,进一步引发其他相关性疾病。其二,在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应答活动异常中,可形成痰浊。前者,最典型的表现在细胞吞噬方面,后者,在特异性细胞兔疫中,最能说明痰浊生成的是肿瘤兔疫;因机体的清除功能不佳,沉着于某些器官组织,则引起新的病变,如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

细胞与痰浊的关系

活细胞中含有水、蛋白、脂质、糖和盐,能催化反应的酶。细胞任何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则其本身就是痰浊。任何生命活动中不正常生化反应的代谢产物都可能与痰浊有关。另外,细胞的自然衰老,也可使细胞功能减退,而逐步形成痰浊。总之,痰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又可视为一种致病因素,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机体的各个脏腑、经络。

血液流变学异常与痰浊的关系

血液在流动过程中,其特性的不稳定、成分的变化,可能与“津液不循常道便成痰浊”有关。红细胞压积过高,聚集性增强,变形能力低下,造成血粘度增加,使血液运行失常。由于血粘度增加,微循环亦发生障碍,甚至出现微血栓,这是痰浊在血液流变中形成的结果。许多医家注意到痰浊与脂代谢异常的关系。血浆粘度增加,使脂质沉于血管壁上而生成痰浊;二则可直接作用于血管中的轴流成分,导致微小血栓的形成,而致痰瘀互结。

微量元素与痰浊的关系

微量元素是人体酶的活性中心,微量元素不足和过多,均容易使机体产生痰浊。不足,常常促使酶的活性下降、功能失常,致阴阳平衡失调。阳虚则气血运行无力,阴虚则煎熬津液,而致津液失去常道成痰。如:与缺碘有关的地方性甲状腺肿、缺铁性贫血、被认为与钡过多的大骨节病等,都属此类。

淀粉样蛋白与痰浊

淀粉样蛋白的来源是降解后的免疫球蛋白,当这种代谢产物在组织中沉着时,称为淀粉样变性。淀粉样变性颇似中医“痰”或“痰湿”证。淀粉样变性,既可原发,也可继发于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原发性多见于中年或中年以上的病人,它是随着年龄的老化而代谢产物堆积的结果,是继发于衰老。继发者,多见于慢性感染、慢性渍疡性病变、慢性骨髓炎、慢性脓肿、慢性肾盂肾炎。机体细胞免疫低下而体液免疫亢进,过多的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必然导致多量的代谢产物。一旦形成,即脱离生命状态,而成为“异物”,干扰正常的细胞功能。淀粉样蛋白多见于心肌、舌、胃肠和小血管壁的中层。存在于心肌、胃肠道和舌等组织时,可见心律不齐、传导阻滞、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不良、巨舌症等,临床常表现出“脾气虚”的症状。一些慢性脓疡、慢性炎症,常常以“温阳化痰法”(诸如阳和汤等)取效。

异常糖类、糖复合物与痰浊的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中医所谓痰,即是较稠浊粘腻乃至胶凝的,多余地产生、累赘地存在的有害物质。

另外推测癫痫,特别是神经分裂症(如吐或泻下之痰浊、顽痰)等病,似乎是因异常糖复方合物产生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大脑的代谢及功能。 邹世洁在脾虚证本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关于“脾虚--痰湿-- 粘液”关系的假说。认为吸收、消化、生殖道的粘液腺(包括混合液)、粘液细胞粘液分泌功能的异常,是脾虚有形痰湿证的病理实质之一;粘液分泌功能的异常,导致粘液功能(如保护粘膜)的异常,成为脾气虚证的重要发生机理。上述关系的假说,从粘液的物理特性看,符合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的性质。

脂代谢与痰浊的关系

血脂本是人体正常生命物质之一,当血脂浓度超过高限时便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实际可视为痰证,而血浆脂质即是“微观之痰”。高脂血症主要是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含量增高,这些物质的来源主要是动物油脂和卵黄。所以多进荤食、卵黄之类,是造成此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医则认为,过食肥甘厚味、易是痰浊。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高,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也将增高,而中医学则认为年老气衰,气血津液运行迟缓,津液凝聚为痰。亦即“痰之化元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景岳全书》)高脂血症早期可无症状,有些人只表现为形体肥胖,但实际上已发生内在病变,如血液粘度增大,血行迟缓,动脉壁因脂质沉着而变性,到后期则影响心、脑等出现一系列病变。综上所述,痰浊的本质,在人体生理过程或病理变化过程中,应排出体外,而未排出,从而在体内堆积起来的代谢产物或病理产物;以及虽属正常范畴、但过量蓄积的物质,痰属有形的客观存在。之所以有“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的说法,主要是基于感官认知能力的限制。在目前的条件下,探讨并揭示某些“微观之痰”的本质,并不是不可能的。

 

痰证宏观辨证标准:

主要条件:①咯痰,②喉中痰鸣,③舌苔腻,④脉滑;

次要条件:①嗜睡,②胸腹痞闷,③肥胖,④口干不饮,⑤恶心呕吐,⑥口眼歪斜。

辨证标准:符合下列任何1 项时,即可辨为痰证:

①具备主要条件2 项;②舌苔腻加次要条件1 项;③咯痰加次要条件2 项;④喉中痰鸣或脉滑加次要条件3 项;⑤具备次要条件 4 项。

朱曾柏教授,经多年临床研究提出的“中医广义痰病诊断标准”。其中包括体症特点和症状特点两方面。

1 .体怔特点

1 )久病不衰,病证自发,年龄多在中年以上。

2 )眼神滞涩不流利,面色晦暗,或眼眶周围晦暗,其形如肿。

3 )皮肤油垢明显,手心、足心以及前阴、腋下等处,常泌液渗津,或面色光亮如涂油。

4 )形体日趋肥胖,或肌肉松软,掌厚指短,手足作胀。

5 )厌油腻厚味,喜素食、热食、淡食,或焦香干燥食物,也有时觉焦香异气扑鼻。

6 )单食腥荤肥腻食物后,即感额凉冷、便稀、或有恶寒、胃中泛恶之感。

7 )时时惊悸,神志恍惚;或时而抑郁不快,言苦恼事殊多,言出泪下;或时而亢奋多动,言多而显“雀跃”。

8 )舌体较正常人略显弛纵、胖大。

9 )舌苔白腻或黄腻,或黄白相兼,牢覆于舌根部,常年不化,或时消时显。

10 )舌面津津滑润,时时唾吐痰涎、水液,而难以自控(排除蛔虫症),特别在安静环境(没有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和心情抑郁不乐时尤其难以控制。

11 )嗜睡和困吨。

12 )出汗。

13 )口渴饮水多,并有越喝越想喝之感。

14 )气候、季节变化,可引起体征明显或加重。

2 、症状特点

1 )头眩、头痛、头重,

2 )呕恶或呕吐痰涎,或胃肠中有水声漉漉,或口粘,口腻,口干不欲饮水。

3 )咽喉中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时消时现。

4 )噎隔,呕吐痰涎。

5 )平时胸部痞塞憋气,或心前区有压榨样闷痛,遇阴雨、寒冷季节上症加重。

6 )易惊悸,失眠难寐,或昏厥、抽搐,或精神失常,但精神神经科检查无异常,亦无阴虚阳亢诸症可凭。

7 )低热身困,或自觉身热不扬,体温并不明显升高。

8 )肢体某一局部发热,或发凉(或背部凉冷如掌大),或麻木不知痛痒,或肢体某些局部粗细、感觉不一样,但神经科,骨外科,皮肤科等检查均没有发现病变和阳性体征。

9 )溃疡、糜烂,滋水渗律或渗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口,也有局部皮肤增厚起屑而不流水渗津。

10 )胸闷憋气,背部作胀,喜叹气、捶打,阴雨闷天或天气寒暖交替时,症状尤为明显。

11 )肿块、结节,或结于皮下,或凝聚于腹内,也可发生在其他组织器官之中,皮肤表面无变化,或微有冷凉感,或肤色晦暗。

12 )口中碎痛,时好时发。

13 )胁下痞满肿大、闷痛。

14 )大便秘结不爽,粪便并不干燥,或大便轴裹痰涎。

15 )脉象可见滑、弦、沉、迟。热痰内盛,多见弦、滑;顽痰痼疾凝结于里,则现沉、迟之候。

朱曾柏教授认为,上述体征、症状方面的特点,是痰病、痰证以及某些“夹痰”之证经常出现的一种主要病态。由于患者所处地区不同,工作性质以及年龄、性别、禀赋、嗜好等不同,各有不同。对于痰病各种证候的症状和体征,揭示了痰犯于头,痰迷于心,痰停脾胃,痰滞于肝,痰遏于肠,痰阻胞宫,痰阻咽喉,痰阻经络,痰凝肌膀,痰留皮肤等病变的特点,对痰病的临床诊断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临床研究与应用

1 .常见疑难重症从痰论治报道

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出血等不同疾病,均属中医学“中风”范畴。

① 中风病危险因素及预防,肥胖、饮食不节、情志、劳逸失常是中风病主要危险因素,此外也与自然条件、宿疾有关。人体肥胖易患中风病,其原因是肥胖之人多气虚痰湿,气虚影响血液运行,体内有痰湿也能造成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使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中风病。饮食不节也是引发中风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嗜食肥甘及过量饮酒影响最大。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过食膏粱厚味,酿痰蕴热,热甚生风,故而引起中风。

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则明确提出有中风先兆的人,应“急屏:除一切膏粱厚味,鹅、肉、面、酒,肥甘生痰动人之物”。平素过食肥甘厚味,过量饮酒,不仅可”以损伤脾胃,聚湿生痰,内生痰热而导致人体阴阳气血失调,且饱食酗酒,又能生热化火,助阳动风,是引发中凤病最常见的诱因。

② 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中风先兆症  

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先兆症,方药组成:生黄芪 30 克 、党参 15 克 、白 术 10 克 、丹参 30 克 、川芎 10 克 、赤芍 15 克 、当归 10 克 、葛根 30 克 、石菖蒲 10 克 、制南星 10 克 。

中风先兆症的发病原因,有“风、火、痰、气、瘀、虚”之说,而以痰、瘀为主。痰瘀交结,阻于脑络,复因阴虚阳亢,肝阳化风,乃发中风,而痰瘀的形成与正气亏虚密切相关。元气亏虚,不能推动血液、津液的运行是产生痰瘀病理因素的重要方面,中风先兆症发病中有痰、瘀病理因素及其临床症状存在。本文立法组方之义,在常法祛瘀化痰基础上配伍黄芪、党参、白术等甘温益气之品,令气旺血行,津液归于正化而不致于变生痰浊、瘀血。益气活血化痰方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用经配伍特点。对于中风先兆症治疗效果显著,从而降低了中风的发病率。

③ 痰瘀互结与中风

“痰瘀互结”即所谓“痰夹瘀血”从理论上讲,是痰湿与瘀血的交织互结,是以痰湿瘀血为直接因素所致疾病发生发展中病机传变的一个阶段,是中风等疾病关键是两种病理产物、两种致病因素相互结合而形成一种复合的致病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危害机体,变生百病。

中风病,以年迈者多见,又以夜间发病居多。其原因,年迈者脾虚易生痰湿,气虚血运不畅易于致瘀。痰瘀同源,可以互相导致,同属于阴,均以停滞为患,夜亦月阴主静,夜间阴盛之时,痰湿瘀血交织互结,阻滞经脉,蒙闭清窍,使气血不通,神明失用,致成中风。临床表现多见半身不遂,舌强言謇或失语,遍身麻木,头晕目弦或神昏,舌淡暗;苔腻或厚,脉弦或滑,均为痰瘀互结之象。其治疗大法,应痰瘀并治,祛瘀化痰贯彻始终,治疗中又当谨守病机,详辨瘀血痰湿之孰重,或祛瘀为主,辅以化痰,或化痰为主,辅以祛瘀,或化痰祛瘀并主,佐用它法(益气、调气、清热、熄风等)以断痰瘀之生路。

④ 涤痰活血肠治疗脑梗塞 

采用涤痰活血汤口服或鼻饲,其方药组成:制胆南 6 克 、制半夏 10 克 ,橘红 6 克 、茯苓 15 克 、枳实 6 克 、全桥萎 30 克 、生大黄 3 克 、红花 10 克 、丹参 15 克 、鸡血藤 10 克 。加减:若肝阳上亢,血压偏高者,加天麻、决明子、?莶草;腑实便秘者,大黄用量可增至 6 — 10 克 ,不效加芒硝(后下) 6 克 ;肝肾阴虚者,加桑寄生,茺蔚子、女贞子;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每日 1 剂,水煎服。同时配合脉络宁注射 20mL 加入 5% 葡萄糖 500mL 静滴,每日 1 次。对照组 21 例,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 20 mL 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 500 mL 静滴,每日 1 次。上述 2 组均为 20 天为一疗程,一般用 1 — 2 个疗程。 2 组均辅以常规使用 20% 甘露醇静滴以降低颅内压,并对高血压、合并感染等给予西药相应处理。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布的中风病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 57.1 %,总有效率 95.2 %,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处理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愈率 P < 0 . 05 ,总有效率 P < 0 ; 01 。

⑤ 化瘀法痰通络法治疗中风  

中风的病机是痰浊内蕴 , 瘀血阻络 , 它贯穿在中风病的先兆期、发作期、恢复期。他以痰瘀交阻理论作指导,运用化瘀祛痰通络治法,对中风病 61 例进行了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治疗方法:石菖蒲 10 克 、郁金 10 克、天南星 12 克 、葛根 30 克 、天麻 12 克 、姜黄 10 克 、天竺黄 15 克 、礞石 20 克 、白附子 10 克 、红花 12 克 、丹参 30 克 、三棱 10 克 、莪术 10 克 、牛膝 10 克 。上方适用于中风病各期。辨证加减:若为虚寒证可加黄芪;若为实热证,南星易胆星,可加大黄;若为脑出血去三棱、莪术,可加三七粉;若为脑缺血去牛膝,可加川芎。诸药合用,共奏化瘀祛痰通络功,对痰瘀交阻之中风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据药理研究,上方诸药能抗动脉硬化,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使血液粘稠度下降。

⑥ 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 159 例

治疗中风患者。观察对象:均系中风急性期病例,均在发病 10 天以内入院。开始服中药治疗时间平均为 4.5 天。159 例中,属中经者 120 例,占 75.9 %;中腑者 32 例,占 20.3 %;中脏者 6 例,占 3.8 %。西医诊断均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本组病例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者 146 例,占 92.4 %。本组有合并症者共 98 例,其中糖尿病 20 例,占 20.4 %;冠心病 28 例,占 28.6 %;,心律失常者 12 例,占 12.2 %;肺部感染者 20 例,占 20.4 %;有其它合并症者 30 例。治疗方法:自订化痰通腑饮是由《伤寒论》大承气汤化裁而来,其方剂组成是:全瓜萎 30 ~ 40 克、胆星 6 ~ 10 克、生大黄 10 ~ 15 克(后下)、芒硝 10 ~ 15 克(分冲)。硝黄剂量一般掌握在 10 ~ 15 克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宜过量,待腑气通后,再予清化痰热活络之剂 , 如:瓜萎、胆星、丹参、赤芍、鸡血藤、威灵仙等。针对中脏腑而见痰热腑实证的重证病人,还可加用竹沥、清开灵等。竹沥苦微寒,具清热化痰之功,可单用或兑人汤药中服,每服 30ml ~ 60m 1 ,日服 2 ~ 3 次。清开灵针剂 40ml 加 A 250ml5 %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点滴,每日 1 ~ 2 次。疗效标准:半身不遂基本恢复,遍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症基本消失,生活可自理或参加部分工作,属基本痊愈一 1 级;半身不遂明显恢复,能扶杖步行,遍身麻木、言语奢涩等明显好转,属显效一 2 级;半身不遂有改善,但仍不能步行,偏身麻木、言语霆涩有好转,属有效一 3 级;半身不遂等症元变化,属无效一 4 级;病情加重或死亡属恶化一 5 级。

⑦ 补肾法瘀化痰法治疗中风后遗症

对 308 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运用补肾法瘀化痰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 96 . 75 %,对照组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总有效率为 86.27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P < 0.01 )。治法方药:治疗组采用补肾法瘀化痰法,自拟方:天冬、龟版、枸杞子各 15 克,蕲蛇、益智仁各 6 克 ,水蛙、石富蒲、黄精、首乌、鳖甲、黄连各 10 克、人参 3 克 、苏木、海藻、天竺黄各 9 克 ,水煎服,日二剂, 6 周为 1 疗程。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日 1 剂,连服 6 周后两组进行比较。两组病人均配合针灸、按摩、理疗等辅助治疗。原有心脏病、糖尿病等原发病均以西药以对症治疗。疗效评定标准:按全国中风病统一评定标准,满分为 28 分,起点分最高不超过 18 分。无效:积分增加不足 4 分者;有效:积分增加超过 4 分以上者;显效:积分增加超过 10 分者;基本治愈,积分达 24 分以上者。治疗组显效以上 243 例,占 78 . 89 %,对照组显效以上 58 例,占 56 . 86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 < 0 . 01 )。本文采取补肾法瘀化痰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意在补肾以治虚,固本可培元,化痰法瘀以通络,祛邪可扶正。

⑧ 急性中风从痰论治八法

治疗中风八法,即:

1 )清热涤痰法。痰热上蒙清窍而神志恍榴,头脑不清、痰热阻络而肢体沉重,麻木废用,症见喉中痰鸣,舌苔黄厚而腻者,治以清热涤痰通络,方用涤痰汤加木瓜、连翘、忍冬藤;神志症状较明显者,或用星萎二陈汤送服万氏牛黄清心丸。必要时,可用白芥子、地龙、赤芍以通络。

2 )息风涤痰法。中风神昏重证,证见面赤唇红,牙关紧闭、上视强直、发热、痰声淮旋、双手握固,属于痰热上蒙清窍,治以清热熄风,涤痰开窍。常用鲜竹沥 50m 1 送服安宫牛黄九(或鼻饲),继以涤痰汤送服牛黄清心丸。此外牛黄醒脑注射液液阅有效验。

3 )逐寒法痰法。中风神昏实证而见面色青白,痰喘昏乱,眩冒多汗、甚至手足厥冷、开关紧闭、两手握固者,当属寒痰实证,治以逐寒法痰开窍(温开)。习用姜 7X (生姜 30 克 捣烂加开水适量)送服苏合香丸、冠心苏合香丸。传统验方三生饮(生南星 30 克 、生附子 15 克 、生川乌 15 克 、木香 7 克 )煎汤灌下或可试用。

4 )涌痰醒脑法。中风实证,神昏痰盛,古有涌痰醒脑法(适用于痰窒神昏、脉实滑者)。常用的,。救急稀涎散(皂角: 5 克 ,消去黑皮,白矾 30 克 ,研极细为散,每次服 2 ~ 3 克,温开水调灌下或少许吹鼻)。此方一般不引起呕吐,只是微泛冷涎出;醒后继续调治。

5 )通腑涤痰法。本法适用于肝郁化火,痰食互结,阳明腑实,内热阳图团,神志不清者,方如覆石滚痰丸、星篓承气汤等。治当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6 )理气化痰法。上述诸法应用后,热势渐轻,而痰一时难以全消叱或初起:励气逆痰遏,上扰清窍,诸窍失灵的痰湿证。当以理气化痰为主,方如顺气导痰汤、星气二陈汤(天南星、木香、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7 )补肾法痰法。痰的生成关于肺、脾、肾三脏。而老年人尤以肾虚生痰为主,肾阴亏耗、相火的液成痰;肾阳虚衰、火不生土或水反侮上、上泛为痰。痰浊皆能随肝气所升而上蒙清阳,留滞舌本。症见神志病变,偏瘫、失语等。舌质缝苔厚者,当用滋阴涤痰法,方,口地黄饮子去桂枝、金水六 君煎、加味温胆汤。肾气(阳)不足者,当补火生上,温肾以助膀胱气化,以杜生痰之本,金匾肾气丸合二陈汤、地黄饮子、资寿解语汤。

8 )益气法痰法。中风偏瘫表现为气虚痰湿内盛者,证见偏瘫肢重,困乏不用、手足胀或浮肿、纳谷食少、气短懒言、舌苔白腻、脉儒缓。治当益气化痰,方选六 君子汤力,石富蒲、白芥子,或十味温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