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和索罗斯的异曲同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4:04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7日 03:58  第一财经日报
潘玮杰
●两人成长背景截然不同,巴菲特来自一个极端保守的美国家庭,索罗斯只有苦难的童年
●投资方式上,主要是运用技术手段的不同,一个价值投资,一个宏观对冲
●投资都“不喜欢他人主导”
●他们在投资理念和投资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地割裂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和索罗斯的“宏观投机”被视为投资界的两个极端力量,在普通人眼里是如此的不同,但其实不然。在讨论二者之前,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无论巴菲特也好,索罗斯也罢,都具有不可复制性,简单的类比并没有多大意义,而只有通过对二者投资思路、投资理念,乃至投资哲学的理解,才能了解二者为何如此不同,却又如此相同。
当上世纪40年代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在美国广泛传播后,其价值投资的思想开始被人熟知,但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巴菲特,可见价值投资的分析框架虽然有效,但是并不是人人可以实践。同样,开创“宏观对冲”概念的索罗斯,也是不容易模仿的对象,虽然如今全球对冲基金规模可谓巨大,但是能有“量子基金”这样骄人业绩的也是凤毛麟角。
饮水思源,回顾两位大师的成长轨迹,虽然他们都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但两人的成长背景却截然不同,巴菲特来自于一个极端保守的美国家庭,他从小就将财富视为一种容易获得但是难以持续累积的事物,由此产生的财富保守概念也是今后他成功的重要原因。而索罗斯就没有巴菲特这样的好家世,甚至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因此也铸就了索罗斯在日后将保证财富不损失作为第一原则的投资风格。二者虽然家世背景相差甚远,但是对财富的保守观念却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也是能够在未来运用不同的投资方式积累起巨大财富的最重要因素。
从二者投资方式的差异来看,主要是运用技术手段的不同,就如同西洋油画和中国国画之间的差异,到底是价值投资管用,还是宏观对冲有效;到底是拾地上的“湿烟蒂”,还是通过“反身理论”来炼金,这都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比如,巴菲特常常将市场比喻为“Mr.Market”,其实这是格雷厄姆的经典阐述,“市场先生”喜怒无常,常常会提供给交易者低买高卖的机会,也就是价格低于价值的机会,并且还能提供一个“安全边际”,这无疑是价值投资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市场价格低于内涵价值的机会,一个个“烟蒂”由此出现,捡拾起来还能抽几口的烟蒂,正是巴菲特的目标,而这些目标是市场提供给他的机会,是一种市场失效、市场非理性的结果。
而索罗斯对于市场无效的判断显得更为宏观、更为理论化,他认为市场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市场环境,反映出的总是对现实状况的偏离或曲解,市场参与者所持的并在市场价格中体现的这些曲解的观点在某些情况下影响了本应由市场价格体现的所谓基本面,他将市场价格和现实状况之间的双向联系称为“反身理论”。通俗地说,就是市场失效导致的价格崩溃实质上是市场最后认清了现实状况。由此可见,二人对于市场无效的理解可谓异曲同工。
除了对财富的保守观念外,二人在投资理念上另一个相同就是“不喜欢他人主导”。巴菲特无论是从投资的组织形式上,还是具体的投资运作过程中,都极其讨厌别人的干涉,初期的有限合伙方式,到后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都不允许其他投资人对他的投资作出任何的干涉。在对待投资对象时,更是这样,不管是地图公司,还是风车配件,后来的保险公司和报纸媒体,巴菲特喜欢挑选自己喜欢的管理层来让公司价值得以体现,并且最终反映到价格上。
这一点对于索罗斯来说也是一样的。例如1992年对英镑狙击过程中,索罗斯对英国央行主导的汇率深恶痛绝,并发起了庞大的冲击,最终在汇率这样带有主权性质的定价过程中也发挥出了无与伦比的主导性。由此可见,二人在不同的投资领域都将主导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里,绝不做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这一点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但实际上来看,他们在投资理念和投资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地割裂,哪怕巴菲特说自己不懂宏观,可他还是运用了经济周期在寻找价值低估的公司;哪怕索罗斯说自己不懂公司,可实际上他还是狙击英镑时买入了大量的英国公司的股票作为对冲,可见具体的投资方式方法并不妨碍两人的财富增长效率。
(作者为上海利可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