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前30年党对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1:13
1979—1989:小康目标的提出和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
新中国前30年党对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2009年12月07日10:3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新中国前30年党对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小康目标的提出和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的历史时期的事情。但是,却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发展的结果。
(一)新中国前30年党对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实现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程。
1953年,随着各项社会改革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我国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这年9月,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指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54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提出,用“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的时间,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一个基础。(《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这是党的领导人对“四个现代化”概念所作的最早表述。1956年9月,党的八大把“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要“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1956年,党的八大前夕,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实现初步工业化。第二步,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接近或赶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毛泽东传(1949—1976)》(上),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这年9月,在党的八大召开期间,毛泽东把实现第二步目标所用的“几十年的时间”明确为50年到100年。(1956年9月24日毛泽东会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时的谈话记录。)
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陷入“左”的错误,在经济建设上不切实际地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遭受严重挫折。经过努力纠“左”和调整,到1963年前后,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发展步骤的判断又回到1956年“八大”时的正确认识上。1963年9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体系大体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二步,用50年到100年时间,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至此,四个现代化目标形成了完整的表述。
把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四个现代化之一,反映了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当时世界生产力发展大势的正确判断。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科技革命逐渐成为解放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动力。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期。美国从1961年1月到1969年10月,经济连续增长106个月,被称为美国“繁荣的10年”。日本从1955年至1960年,经济年均增长8.5%,1960年至1965年为9.8%。联邦德国从1951年到1971年的2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5倍多,是除日本之外发展最快的西方国家。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看到了中国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对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战略的考虑更加务实和全面。1964年12月13日,毛泽东在修改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时,特别强调了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说:“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12月21日,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了出来。他指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9页)
1966年开始的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使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刚开始实施就被迫中断,国家经济建设遭到十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据统计资料,在1967年到1969年动乱最严重的三年中,我国经济建设已经陷于停顿和倒退。(《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而这个时期,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不但日本、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而且中国周边原来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也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腾飞。
到“文化大革命”后期,面对国民经济出现的严重局面,毛泽东和党的其他一些领导人把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上。1972年7月,毛泽东在会见一位外国领导人时说:“你们现在愁你们的经济,我们也愁怎样把经济搞上去,搞上去不是搞几个原子弹。”1974年11月,毛泽东作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逄先知《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思路和构想》,《新中国60年研究文集》(1),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1964年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9页)重提“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给正在经受“文化大革命”动乱之苦的全国人民以极大的振奋,使人们看到了国家由乱到治的希望。
四届人大结束不久,经毛泽东批准,复出工作的邓小平替代重病的周恩来主持国务院工作。他全力领导了以经济领域为主的整顿。在领导推动各方面整顿的过程中,他对本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作了思考。1975年4月,他在会见美国众议院议长卡尔?艾伯特、众议院共和党领袖约翰?罗兹等人时说:“我们这个国家还很落后。我们也有一些雄心壮志,看能不能在20世纪末达到比较发展的水平。所谓比较发展的水平,比你们、比欧洲的许多国家来说,还是落后的。我国人口多,有8亿人,人均国民收入还是很低的。钢要达到你们和欧洲、日本的水平,至少要50年的时间,而到那时候,你们又发展了。”(《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这年6月2日,他在会见尤金?帕特森为团长的美国报纸主编协会代表团和美联社董事长保尔?米勒时,这样描述四届人大提出的现代化“两步走”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总的说来,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家,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这些方面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各方面都有比较好的发展。第二步是在这个世纪的末期达到现代化水平。所谓现代化水平,就是接近或比较接近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当然不是达到同等的水平。在这个时期内还办不到,因为中国有自己的情况,首先是人口比较多。但还有25年的时间,我们有信心达到比较接近通常说的西方的水平。”(《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2—53页)
邓小平把我国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与“发达国家的水平”、“西方的水平”相比较,从动态的分析中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艰巨性。1975年9月15日,他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讲话中说:“25年来,在农业方面,我们由过去旧中国的半饥饿状态做到了粮食刚够吃,这件事情不可小视,这是一个伟大的成绩。在工业方面,我们也打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但是,我们应该有清醒的头脑,尽管有了这个基础,但我们还很穷、很落后,不管是工业、农业,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要几十年的时间。所以,我们说形势好,有希望,大有希望,但是,头脑要清醒,要鼓干劲,不仅路线要正确,而且要政策正确,方法正确。”(《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7—98页)
邓小平既看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又反复强调党和人民有信心实现这一雄心壮志。按照他领导整顿的思路,如果没有后来的折腾,我国现代化建设是能逐步走上预想的正常轨道的。但是,事与愿违。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没有得到纠正,不可能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不久,在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中,邓小平又一次被打倒,整顿被迫中断,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再次遭受严重挫折。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既有非常成功的经验,也有严重失误的教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党的宝贵思想财富。
(责任编辑:王季男(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