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际导弹vs周济捣蛋”与钱学森教育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13:16
“洲际导弹vs周济捣蛋”与钱学森教育难题
最近两天,各种媒体报道了两则有关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重要消息:一件是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先生逝世,另一件是被讥讽为“洲际导弹”的教育部长周济先生被免职(学界“洲际导弹"之说,暗喻周济管教育,捣蛋!源于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高校教学评估。个人认为似乎有点不尊重人。)。这两件事,前一件是突发的,也是令人悲伤的。但对于周济部长的下台,网络到处充斥着“大快人心”、“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等字眼,与钱学森先生逝世的悲痛形成鲜明对比。
怎么会这样呢?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生前曾在病床上面对温家宝总理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教育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教育难题”:为什么中国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的理解,是指世界级的顶尖人才,如诺贝尔获奖者。)
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与诺贝尔奖无缘;世界上一些重大的科学技术,原创或首创于中国的,少之又少。可最令人伤心的是,中国的中小学生,或许是世界上学习最辛苦、竞争最激烈、童真被剥夺得最干净彻底的孩子。表现在:一方面,现在中国那么多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读书越来越难、越来越累越辛苦;另一方面,教育的地区差距,学校差距越来越大,教育越来越不均衡;此外,追求所谓的规模效应,中国教育离以人为本的目标越来越遥远。就连成都市封杀奥数这种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明智之举,竟然在相关规定出台才一天后得到了2700多个傻帽家长或利益相关者的反对。中国的孩子真是可悲!!!
以下是网络媒体报导或论坛、博客总结的中国教育的一些问题。(但有些问题并非周济先生主政期间才存在的,例如深远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学扩招、教育产业化、高校合并、大学城建设,均由其前任推行。):
(1)大搞学校合并之风,大搞大学城。这股风一直刮到中小学,全国的大学、中学、小学,求大求全,打造教育的航空母舰,把全国的教育弄得劳民伤财。弄得农村的孩子每学期都必须交不菲的学费,辛苦地跑到没有文化沉淀的“教育城”(即大学城)里接受教育,大学被办成了“学习集中营”。而仅大学城建设,不少媒体报导称让中国的大学欠款数千亿元。
(2)在大学大搞教育评估之风,逼人造假,导致教育部权力空前膨胀,行政干预教育教学的行为愈演愈烈。
(3)大学、研究生盲目扩张扩招。其严重后果表现在:其一,大量大学生、研究生一毕业就失业,除为官者和有钱有势家庭的子女,相当多部分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部分年轻人对社会现实严重不满,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油干材”,一经点燃将有失控爆炸之危险;其二,最大的博士群在官场(纪宝成),而非在科研院所;官场的权力文凭,表现了权力通吃的极端化:给各级党政领导发放太多的学位文凭,变相出卖文凭或搞权学、钱学交易;其三,高校的学术水平下降、社会诚信深度降低。
(4)反腐不力打假无策。在周济主持教育部长期间,大学腐败愈演愈烈,为建国60年来所罕见。高等学府是培养国家栋梁的神圣之地,如今堕落成腐败、沦落的重灾区。追根溯源,与教育当局急于跻身「教育大国」的假大空政策有关。这些年来,各地为实现「扩招」目标,大跃进式地跑马圈地,一下子建成60多座大学城,高校行政人员集官学商于一身。
(5)更不堪的是,这些年来大学高度官场化、学术领域圈子化,评职称、申请科研经费,不是比谁的能力大小,而是看谁的背景强后台硬,学术腐败泛滥成灾。作为主管当局,教育部对此却无为而治,束手无策,放任自流。
(6)从未消停的课改问题,弄得学生无所适从,如今奄奄一息;那个意在让学校成育人流水线的“乌托邦式”的均衡教育,也已经严重倾斜。
(7),促进“民办教育”打开了“名校办民校”的闸门,名校办民校,用纳税人的钱,二次收费,一个利益集团要把两头的好处都紧紧地攥在自己手里。
(8)以往的精英群体,被教育部降格为“普通劳动者”。同时,择校愈演愈烈,基础教育学生压力不减反增,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学术造假层出不穷,高校债台越垒越高。民众对教育的不满,达到历史的顶点。
以下是新浪网和凤凰网的一些评论:
(1)在一个家长看来,目前的教育是失败的;在一个底层教育者看来,也是失败的;在一个职业教育者看来,从上到下,没人能看得起职业教育。这是领导者的失败!
(2)中国扩招10年,是历史的空前倒退,从原来研究生虽少,但是在国际名校都被信赖,到目前烂了大街,甚至搞出2年制定硕士,真不知道上1年课,考博考托半年,找工作半年之后 还有多少时间做研究,又能有什么成果,至于毛毕业人数达到全球第一的博士,总体学术水平充其量也就比10年前的硕士水平略高,远逊于10年前的博士水平。
(3)不了解教育,不了解学校,不了解教师,不了解学生。
(4)教改多年,读不起书的越来越多。
(5)教育界比社会还社会化,孩子从小就知道追逐名利和投机钻营,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很不利。
(6)想受点教育太难了,有权的可以受到好的教育,还不用花什么钱;有钱的花钱后可能受到好的教育;没钱的直接一边呆着去;上个幼儿园要排三天三夜的队,学区房搞到2万3万一平。一点办法没有。。。。。请主政者给一个解释。
(7)教育改革,医疗改革。我们很难见到为人师表和救人的天使。
(8)教育的失败注定了中国的命运,文化的缺失必然造成道德的沦丧。
(9)一句话可以概括中国教育的质量:中学里只会考试,到了大学连考试都不会了。在其位不谋其政,尸位素餐;你知道你害了多少老百姓和老百姓的子女吗?教育的之处占了家庭支出的一半你知道吗?
(10)那么多人被就业,教育部都不敢出来认个错,还嘴硬说被就业的是个别人,连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都没有。
(11)教育改革是难,但是,在任上到底做出了什么改革?……太太平平为官,……不作为就是犯罪!从中国教育面临的困境就可看出~~~是什么人,肯定不够格!
(12)哎,一句无奈断送了多少人地梦想。中国以后出不了,季羡林这样的国学大师,出不了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巨人了。只会出于丹啊,纪连海这样的人。
作秀吗。呵呵。哪有作学问搞科学的样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收拾教育乱局,需要一批真正的教育家来办。真正的教育家要有远大理想与坚定信念,要能够经受住名利的诱惑,能够勇往直前地坚持自己的办学思想。但是,放眼中国,这样的教育家在哪里呢?
或许,只有从体制上拨乱反正,废除校园的官僚化管理,恢复专家教授治校,大学才能远离堕落,真正还教育界清淨。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
教育体制改革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周济的独善其身既是他的性格,也是他应对复杂局面的无奈选择
11月1日下午3时,一天前刚刚被免去教育部长职务的周济突然出现在北京会议中心会议楼第19会议室。正在这里召开的中国工程院2009年度第二轮院士增选大会已经进入尾声,会议的最后一项内容,与周济直接相关。
按照工程院的工作程序,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主持召开了工程院主席团会议(即院士大会主席团会议)。
会议上,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建华宣布,任命周济同志担任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
2008年“两会”换届之时,徐匡迪未连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而中国工程院院长的任期为4年,下一次换届,要等到2010年院士大会召开之时。今年63岁的周济比徐匡迪年轻9岁,中央提前埋下了工程院人事变局的棋子。
这一任命,令坊间两年以来的传闻变成现实,也为一天以来的种种猜测画上了句号。
2007年十七大召开之前,教育界和科技界已有传闻,周济可能接替当时已经70周岁的徐匡迪执掌中国工程院。这一传闻,有极高的可信度,因为中国工程院历任的三位院长——朱光亚、宋健、徐匡迪——均为院士。曾经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的周济不仅是院士,又身居部长高位,再升半格,主管自己最为熟悉的领域,似乎顺理成章。
两年之后的10月31日,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表决,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决定免去周济的教育部长职务。在新华社当天下午发出的通稿中,未按常规出现“周济另有任用”的字样。
两年前未能更上一层楼,两年后突然免职,短短数小时内,关于周济被免的猜测充斥在各大网络论坛,网民们不断发帖分析,在周济免职背后究竟是何原因。周济今年只有63岁,距离正部级退休年限尚有两年,距离连任教育部长不过一年半,此时不提“另有任用”——按照惯例——这类官员往往犯有重大过错甚至牵涉腐败。而教育界一些知名人士的电话,此时也纷纷被打爆。
直到午夜时分,新华社重发周济免职通稿,加上了“周济另有任用”6个字,网络和业界方才不再议论“周济落马”。而关于周济执掌教育部6年间的种种作为的议论,却正在掀起一个新的高潮。
周济的贡献
10月31日获悉周济被免之后,查建中打电话给周济的秘书,始终无人接听。
查建中,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周济在清华大学本科的同班同学。
上世纪80年代,查建中和周济都赴美留学并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两人缘分不浅,在美国由同一个导师指导,经常一起出差。到今天,查建中和周济已有超过44年的情谊。
周济多次换岗。不带秘书,是周济的作风。无论是担任湖北省委常委、科技厅厅长期间,还是在武汉市长、教育部长任上,他都是孤身一人上任,由新单位配秘书。
“他为人低调,从不拉帮结伙。在不带秘书这件事上,你就可以看出来。”查建中说。
书生出身的周济,是一个敬业向上的学者和工程科学家,勤奋、低调一直是他的座右铭。在查建中看来,周济从不追求仕途,但当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也会挺身而出,知难而上。
在周济任职教育部副部长之后,查建中在周济的办公室与老同学有过多次业务上的讨论。他在元旦、大年三十、大年初一都曾因为工作原因致电周济,绝大多数都是在周济的办公室找到他。
部长任上6年间,周济一直对基础教育抓得很紧,“普九”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基本完成。“他跑了不知道多少农村。看到农村孩子有学上的笑脸就高兴。”查建中说。
在这位老同学看来,因为性格的原因,周济的勤奋和低调,44年来从来就未曾改变过。“他是平民部长,没有官气,永远像个教师”。
查建中回忆,他和周济一起到国外出差,通常日程很紧很忙,没有足够时间休息。周济是上车就睡觉,睡一会儿就干活。他当华中理工大学(后来并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几乎每周都要跑一次北京,没有坐票就买站票,最极端的时候,是钻进了卧铺底下睡觉。
2009年秋季开学之后,教育部直属高校武汉大学基建腐败案被曝光,两名学校高层被逮捕,一个多月之后,周济被免去部长职务,不熟悉他的人就此推测他与此相关。但查建中“拍着胸脯保证”,周济与此毫无关联——“只要是腐败的事,他就沾不上边儿,我们这些同学太了解他了”。
周济在华科大校长任上锐意改革,建树极多,但也遭到不少非议。可是对于他的人品,却始终无人批评。周济离开教育部之后,无论是部内部外,还是网络上下,亦无人对此抱有微辞。
周济被免职背后:两大贡献与面对改革压力的无奈
周济任上的另一大贡献,是职业教育。
2002年1月,周济当选武汉市市长,孰料仅仅3个月后,他就辞去市长职务,赴京担任教育部副部长。
11个月后,他接替升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担任教育部长。之前,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查建中与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周济的合作,更多是在机械工程学方面,两人曾经一起合著专著、发表论文、合作研究;在周济赴京之后,两人的合作开始转向更为宽泛的教育层面。
在周济任职教育部副部长之后不久,他就建议查建中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一职(这一职位,需由学者出任),研究中国工程教育改革战略,特别是产学合作的办学机制,以加强工科学生的实践环节,提高质量。在经过复杂的申请程序之后,2005年2月,查建中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任命。
两人对加强工程实践的教育感兴趣的原点,竟是在44年之前。1965年,两人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机械制造专业。两人的班级,被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确定为全校唯一的“半工半读班”。周济担任班长。几乎40年后,两人在职业教育上的再次交汇,用周济的话说:这是温家宝总理交给我的任务。
任命前后,查建中与周济有过多次关于职业教育的讨论,两人一致认为,中国的本科和专科教育过于重理论而轻实践,人才质量业已出现问题。
查建中对于中国工程教育改革战略的研究,是把高等职业教育和国家示范软件工程教育作为突破口。因为中央明确规定了“求职导向、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他们最贴近产业,最需要改革理论的指导。查建中和高职教育界有广泛深入的接触。而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发现周济的踪影。
周济访问了许多职业院校,参加了许多职业教育的大会,对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予以坚定的支持和肯定。
2005年之后,中国的职业教育开始取得长足进步。查建中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的身份,提出并贯彻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产学合作、“做中学”和国际化,推动了高等职业学院的改革热潮。
一些职业学院的院长在成绩面前产生迷茫,认为高职教育已办到了头,应当升级到本科院校。 对于“升本”倾向,每一次周济见到查建中谈及高职教育,都会让他转告职业学院的院长们,坚守岗位、安心办好职业教育就是最大的贡献。
压力巨大的部长
在低调的背后,周济也有固执的一面。
一位教育部的官员回忆,在周济上任之初,有些官员找到他,向部长提起某项改革。部长总是打断:别和我提这事!
2003年,扩招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正是周济就任教育部长的第一年。在那之后,大学生就业压力一年胜似一年,到2006年,这一以往的精英群体,被教育部降格为 “普通劳动者”。与此同时,择校愈演愈烈,基础教育学生压力不减反增,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学术造假层出不穷,高考改革迟迟不见推动,高校债台越垒越高。民众对教育的不满,已经达到历史的顶点。
2005年10月15日,周济在2005年亚洲教育论坛北京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称,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已经达到了2000万人,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9%,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现已建立了一个基本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在校学生人数达到了2.5亿人,教师达到了1300万人。
在扩招之后,是教育质量的倒退,此种“国际公认”的“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不满。之前的2004年底,周济还曾在国务院新闻办表示,中国的研究生水平远胜欧美。
“如果中国教育的成绩如此突出,就说明没有改革的必要了。”这位教育部的官员说,“但实际上,只要看看民众的不满就知道了,中国教育改革已经陷入了10年之久的停滞。”
这一说法,在教育家杨东平那里,则被表述为“倒退”。在他看来,上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才是“真改”。
改革的逻辑和路径,学界早已讨论了无数次,“还高校以办学自主权,改变教育行政化倾向”被反复提起,但又被悄悄放下。这位教育部官员慨叹。
“他始终是靠勤奋在做贡献。”周济离任之后,这位不愿具名的教育部官员说。教育体制改革千头万绪,牵一发而动全身,周济的独善其身既是他的性格,也是他应对复杂局面的无奈选择。
6年来教育部所取得的成绩,往往通过财政部大力支持的项目体现,例如“面向21世纪行动计划”,而几乎没有教育体制改革的抽丝剥茧
“总理批评了不止一次”
此前,民办教育界持续的呼吁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2002年,也就是周济就任部长之前,《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一度被认为是民办教育的春天来临。孰料在周济上任之后、于2004年3月18日公布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却打开了“名校办民校”的闸门。
“这让我们哭笑不得,名校办民校,原本就是用了纳税人的钱,那么你就不该二次收费。可你看看,一个利益集团却要把两头的好处都攥在自己手里。”广东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一场弱肉强食的游戏开始上演。
“假民办”与“真民办”争夺生源大战的结果,是前者的步步紧逼,后者的节节败退。信孚教育集团的学校,在那个时期关闭了7所。而北京汇才中学董事长侯昕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民办学校每天都在死亡。
在公权力越勒越紧的局面下,民众期盼的“大教育家”的身影愈行愈远。2009年教师节,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罕见地到北京市第35中学初二5班连听5堂课,发表了详细的点评和对教育改革的看法。
“我们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温家宝掷地有声。
巧合的是,就在周济离任教育部的当天,航天之父钱学森去世。他生前特意告诉温家宝,中国缺少教育大家。
此时的教育部,却依旧处在旧体制的惯性之中。在年初两次公开征求意见之后,《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制定,就重新回到了内部起草决策的老路上。甚至有教育部官员对主持召开多场“为教育改革献计献策”研讨会的杨东平说:就你们才把改革当回事儿!
原本向社会承诺的纲要公开日期,也由5月一路拖向7月、8月,时至今日尚未见踪影。
“作为教改领导小组组长,总理已经批评了不止一次。”教育部官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