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断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08:56
文化体制改革断想 王梦奎
文化体制改革断想这是作者2003年5月20日在一个会议上的发言提纲。 我主要是研究经济问题的,对于文化问题研究不够。说几点外行的意见,供参考。 一  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 这是讨论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的大背景。 一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现在,第三产业占GDP的1/3,是继续提高的趋势,文化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增长速度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城镇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40%以下,乡村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50%以下。恩格尔系数是继续降低的趋势,文化消费是增长的趋势。无论从生产看,还是从消费看,文化产业都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文化的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客观要求。 二是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发展,市场竞争在日益广泛的领域展开,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体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三是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外国文化将会更多地进入我国,我们要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对于可能进来的不好的东西,也不能单靠“堵”的办法,要靠发展壮大自己来战胜它。还要以更积极的姿态进入世界市场,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这是我们争取成为世界大国的努力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些都离不开文化体制改革。 四是新的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使得文化产品的制作和传播手段现代化了。经济发达国家因此而加强了它们在文化上的优势地位。这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影响是非常之大的。这一方面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方便的条件,同时也给我们的思想和文化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文化体制改革要解决两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一是发展多种所有制文化主体。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事业也是单一的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上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相适应,文化事业也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趋势。基于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文化的特殊社会功能,国有文化单位应该起主导作用,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需要积极探索,采取股份制等现代企业办法。对非公有制要扩大市场准入范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对于文化的投入,都是投资行为。 二是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管理和发展文化事业,总的方向,应该是逐步扩大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范围。要逐步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在国家管理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政企分开。 三  要解决一些重要问题 为了顺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思想认识和管理上需要做如下改进。 一是要区分经营性文化事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事业,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以营利为目的,国家加以引导和监督,保证其正确方向。公益性文化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的办法,例如建设项目的招标。经营性和公益性的划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政府投入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在发展进程中也可以转化为经营性,例如有些高雅艺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受众人群可能扩大,可以由公益性变为经营性,并不是永远需要补贴的。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也可以是多种投资主体,例如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也可以是非公有的。 二是不仅要区分先进文化和反动、落后文化,还要区分居于二者之间的有益而无害的文化,许多民间艺术属于此种性质。这部分文化因为有群众需要,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可以有更多的投资主体介入,也可以更多地发挥市场的作用。 三是区分政治性和非政治性,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文化产品和服务,有些是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有些并不是,或者并不强,在管理体制和方法上要有区别。做这样的区分,适当放宽一些,有利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四是考虑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特殊属性,不宜提“文化产业化”或者“市场化”的口号,因为文化领域终究有些东西是不能“产业化”或者“市场化”的,是靠市场的作用不能解决或者不能完全解决的。文化有其特殊的规律,不能把经济领域的东西简单地搬到文化领域,把政府应尽的职责都推向市场。 最后建议组织关于当代文化生产、消费和传播规律的研究,以及关于文化同政治、经济关系的研究,关于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的研究。 这不仅对于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现代化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有重要意义。今年的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可以把这作为重点课题,甚至加以分解,列为几个课题,给以必要的资助。 我讲的这些意见可能不大切题,讲错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本文摘自《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网 200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