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 中国决策者应学会巧妙运用价格机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11:08
尽管近期在与铁矿石生产商艰苦卓绝的年度谈判中,中国并未能够压低铁矿石的合同价格,但北京仍计划成立政府主导的谈判团队,试图在购买石油、铝和铜时拥有定价权。然而,与早些时候的努力一样,中国这一最新计划同样不太可能取得成功。
中国的立场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作为越来越多在国际市场上交易的自然资源的全球最大买家,中国应该具有定价发言权。
然而,这些想法不仅表明中国在技术层面对大宗商品市场的运作方式知之甚少,而且也不符合逻辑。抬高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最重要因素正是中国自身的需求。这种需求并没有使中国占据主动,相反,它削弱了中国讨价还价的能力,使其成为价格接受者,因为生产商清楚,中国无法承担资源供应中断而引发的经济震荡。
中国在处理供应协议方面的无能表现使情况更加糟糕。它本可以利用长期合同和期货,为自己锁定更低的价格,但由于中国缺乏大宗商品市场的交易经验,再加上中国企业未能预先妥善规划,导致中国常常在现货市场高价购买商品。为了影响铁矿石价格,中国要么发出空洞的威胁,要么勃然大怒,但这些不成功的举措暴露出中国在谈判能力方面的严重不足,而它拒绝按照全球市场价格来购买天然气,也导致其供应不足。
中国政府应该接受供求法则,而不应坚持逆潮流而行。通过更全面地利用市场工具,更机智地讨价还价,中国能够控制自己的自然资源账单。但是,要想获得最大的益处,中国必须针对需求采取有的放矢的行动。中国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远远高于必要水平;原因在于它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极低。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购买汽车、空调和其它资源密集型商品,有朝一日,这种规模的浪费会变得不可持续。
要抑制需求,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和政策,鼓励企业和消费者更清洁且节约地使用资源。在中国决策者可以运用的所有工具中,价格机制可能是最有力的。中国的决策者应该学会巧妙地运用价格机制,使其服务于中国的长远利益,而不要自负地企图与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