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民 毕文昌:大学老建筑的保护问题(中国青年报 2007-9-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01:53
双城记
大学老建筑的保护问题
2007-09-12
梁子民 毕文昌
梁:北大南门附近的老建筑拆除,现在又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拆还是不拆,听上去都有各自的道理。其实对待中国大学老建筑的存废,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态度,其中包括如何看待历史记忆和遗忘的问题。
毕:没有永远合理的建筑,但有永远珍贵的记忆。中国大学中的老建筑,我以为可以分为两种。中国现代大学的历史不过百年,就时间来说,它的建筑(地面原有文物不算在内)时间都不会特别长。而文物概念中,时间是一个主要指标。比如上世纪50年代初,有关文物保护的规定中就认为清代建筑都不算文物。著名的北京双塔庆寿寺被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只是清代建筑。今天的文物概念当然不会这样糊涂,但对中国大学中的老建筑,要完全以时间来判断,它的优势不会很强,许多几十年的房子,难逃面临拆除的命运。这些老建筑,最多是近代建筑,还有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新建筑。就建筑标准而言,新中国的建筑,当然不能和近代建筑相比,无论是时间还是审美。
梁:现在看来,在中国大学里保护近代建筑基本不是问题。一是大家都认识到了这些建筑的历史意义,基本树立了保护意识,还有就是相关的法规也确定了这些近代建筑的法律地位。此次北大南门附近建筑的拆除问题,实际涉及的是如何看待上世纪50年代建筑的历史地位问题。
毕:上世纪50年代,中国大学的建筑也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就建筑的标准评价,总体观察是比较低的。建筑标准的高低当然也是个相对概念,但一般来说,50年代中国大学的各类建筑比不上之前的建筑水平是基本事实。这还不光是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问题。大学建筑涉及很多文化观念,不是光有钱就能办成好事。比如老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时间并不很长,但什么时候看都感觉不错。因为罗家伦长清华的时候有一个理念,就是学生宿舍可以稍差,但图书馆一定要好,不然学生都不出宿舍门了。
梁:50年代的建筑,虽然在实用和审美两方面都难成经典,但在保存历史记忆方面,我以为它的意义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一般不赞成中国大学不珍惜50年代建筑的做法,因为那也是存在过的历史,有几代大学生的青春和记忆在其中。而且现在需要对50年代建筑有特别的保护意识,因为50年代的建筑,不论在何处都已经很难见到了。这一段历史也许留有一些不愉快的回忆,但对历史来说,曾经存在过就不能让它完全消失。现在北京长安街上,除了十大建筑中的几项外,还能见到多少50年代的建筑?
毕:所以对北大南门一带50年代的建筑,我个人认为还是以保存为好。人是需要一点长远眼光的,在废和存的问题上,存比废主动。在这方面,不能光注意建筑的实用问题。50年代还有学者建议把故宫拆除,理由是它妨碍当时的交通。从交通的实用方面讲,这个建议好像还有道理,但人只是为实用活着吗?当年的平遥古城,如果按当时的发展和实用,也是拆了方便,政府是实在没有钱拆,才保留下来。不说别的,就以经济来算,今天的平遥古城墙每年带给这个城市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北大当局还是要从长计议,看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不要拆。当有一天全中国大学中都没有类似建筑了,它的价值恐怕就不是今天以北京的地价而论了。就和当年的平遥一样,当时看是落后了,大家都拆,今天呢?在山西,当年像平遥这样的城墙很多,但今天只有平遥完整保留下来。
梁:不要光看见50年代建筑在建筑使用方面已没有保护价值。以后历史对这一段的记忆不会完全消失,作为一种历史遗址,这些建筑本身的意义总会越来越为人认识。
毕:保留历史的方法有很多,但建筑对保留历史有特殊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在保护人类遗址方面会有统一认识。对历史遗址的看法会随时间改变,但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应当尊重,在这方面我们不能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坑。
梁子民 毕文昌:大学老建筑的保护问题(中国青年报 2007-9-12) 梁子民 毕文昌:大学老建筑的保护问题(中国青年报 2007-9-12) 梁子民 毕文昌:从大学的门票风波说起(中国青年报 2007-7-18) 梁子民 毕文昌:在新的学历歧视背后(中国青年报 2007-12-12) 梁子民 毕文昌:大学要鼓励教授敢于批评(中国青年报 2008-4-9) 梁子民 毕文昌:关于奥运冠军上大学(中国青年报 2008-9-24) 梁子民 毕文昌:市场与学术文化的繁荣(中国青年报 2007-9-26) 梁子民 毕文昌:且说大学教育中学化(中国青年报 2008-12-31) 梁子民 毕文昌:学校的温度(中国青年报 2007-12-26) 梁子民 毕文昌:星星的启示(中国青年报 2007-12-5) 梁子民 毕文昌:关于蒋介石日记的使用问题(中国青年报 2008-7-2) 梁子民 毕文昌:律师的知名度(中国青年报 2007-1-24) 梁子民 毕文昌:王小波的文学史地位(中国青年报 2007-4-11) 梁子民 毕文昌:尊重不同的选择(中国青年报 2007-7-11) 梁子民 毕文昌:奥运场馆的喜和忧(中国青年报 2007-8-1) 梁子民 毕文昌: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科学家集团”(中国青年报 2007-8-15) 梁子民 毕文昌:图书奢靡之风的背后(中国青年报 2007-8-22) 梁子民 毕文昌:历史学家的人生价值(中国青年报 2007-10-10) 梁子民 毕文昌:“延安研究”的新收获(中国青年报 2007-10-17) 梁子民 毕文昌:史料应用的道德(中国青年报 2007-11-28) 梁子民 毕文昌:尊重不同的选择(中国青年报 2007-7-11) 梁子民 毕文昌:律师的知名度(中国青年报 2007-1-24) 梁子民 毕文昌:历史学家的人生价值(中国青年报 2007-10-10) 梁子民 毕文昌:反思是回忆的灵魂(中国青年报 2008-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