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纪念:50年前的大饥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05:37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作者:吴晓波
是“人祸”就该好好反思,50年过去了,我们似乎做的还是不够。
2009年似乎是一个与纪念有关的年份,我们纪念建国60周年、五?四90周年、洋务运动140周年等等,不过,我们似乎忘了“纪念”50年前的那场大饥荒。
从1959年到1961年,后世称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民经济跌入空前的萧条低迷。全国工厂关停近半,2000多万新招职工被驱回农村。因粮食短缺,广大乡村爆发大面积饿死人现象,非正常死亡人口超过2000万,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况。
关于这三年的中国是否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后世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察。
据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编撰的《1949-1995中国灾情报告》记载,1959年全国出现了“受灾范围之大,在19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严重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4463万公顷,且集中在主要产粮区河南、山东、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龙江等省区。1960年,灾情继续扩大,北方持续爆发特大旱灾。进入1961年后,大旱蔓延黄河、淮河和整个长江流域,河北、山东、河南三个主要产粮区的小麦比上一年最低水平又减产50%。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这三年发生的自然灾情不能算是全国性特大灾害。据《中国水旱灾害》一书描绘的1959年至1961年全国各省市干燥度距离平均值图显示,三年全国干燥度距离平均值都在正常变化范围之内。《时代》周刊在1961年9月15日引用香港大学经济学家斯达特?科比的研究指出,香港、台湾和广东有着相似的天气,天气不好,香港农作物减产8%,台湾减产13%,广东则是30%。科比的结论是,中国内地的问题不仅仅是天气,还有农民广泛的士气消沉。
科比的观察应该是比较接近真相的,粮食的大幅度减产,既与自然灾害有关,也是过激政策的后果。
在1958年,中国曾经有过一个“大跃进”,各地虚报粮食产量,最高的居然亩产有13万斤。“放卫星”导致了高征收。产量是虚的,征购可是实的,1958年的粮食产量实际只有4000亿斤,却按虚报的7500亿斤征购,全国征了1095亿斤,占年产量的27.3%,已达到农村承受能力的极限。然而,1959年征购却高达1348亿斤,占年产量的39.6%,农民的口粮和下一年的种子也被征走了。其次是大量青壮年农民仍然被拉去大炼钢铁和大修水库,在旱情严重的1959年秋冬,仅山东就有887万青壮年在炼钢铁和修水库,全省秋播面积不及往年的3/4。可怕的粮食危机就这样降临了。到1960年,全国的粮、棉、油和生猪拥有量分别比1957年下降了29.7%、38.5%、56.1%和36.4%,粮食产量实际已猛降到了2870亿斤,而征购额却比上一年还要多,高达1408亿斤。
当悲剧发生的时候,放卫星最积极的地方,就是景象最悲惨的地方。全国的卫星以河南放得最多。从1959年起的三年里,河南非正常死亡人口在200万以上,死亡牲畜74万多头,荒芜土地440余万亩,为全国最惨烈的省份,一向为豫东南“鱼米之乡”的信阳地区更是饿死100多万人,很多乡村绝炊绝户,浮肿病大面积蔓延,农民大量外逃或饿死,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信阳事件”。
从1959年春季开始,粮食危机也烧进了大城市。2月,《时代》周刊记者发现,在北方最普通不过的卷心菜居然成了“配给物资”。在沿海的广东省出现鱼肉短缺,上海则是难以买到肉食。在随后的两年里,关于食品短缺和人口死亡的报道不时出现。
实际的情况与《时代》记者的零星描述相去并不太远。到1960年6月,北京库存粮食只够7天的销量,天津仅够10天,上海已无库存,靠借外贸部门的出口大米度日,连一向为中国粮仓的东三省和四川都向中央告急要米。中部最大的钢铁企业武汉钢铁厂存米无多,工人们只好发明了“超声波”蒸米法,把大米连蒸几次,使之膨胀而能“填饱”肚子。
刘少奇曾用八个字描述1959年的那场大饥荒,他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是“人祸”就该好好反思,50年过去了,我们似乎做的还是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