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双赢之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30:11
2009年10月21日
编者按:在10月14日召开的全面推进服务“三农”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农行董事长项俊波在其会议讲话中,以令社会各界认同赞赏的经营数据和开拓创新的实践,铿锵有力地向人们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从两年来农行金融服务“三农”工作所取得的重大突破看,大型银行以商业化方式服务“三农”,是完全能够实现其企业目标和社会责任目标双赢的。项俊波的会议讲话,引起业界专家的普遍关注,他们认为,农行在产品创新、渠道建设、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有效实践和成功创新,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和示范价值。
以正确思维打造农村金融服务主渠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杜晓山
农行董事长项俊波14日在农行会议的讲话充分表达了农行领导层力图改革创新、努力开创农行“三农”金融工作新局面的决心和工作思路。这也是农行党委决心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行改革发展提出的“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十六字方针要求的具体表现。
关于服务渠道建设的部署。
笔者注意到,项俊波讲话专门针对如何“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渠道”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其论述是中肯的,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可行的。这段讲话,实际上也体现了贯彻兼顾“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举措。
这段讲话总结了近两年来,农行在服务“三农”方面所取得的基本经验和成绩。农业银行已经初步找到了一条以县域规模化融资和中小企业服务为基础,以农户为重点,以惠农卡为载体,以农户小额贷款为驱动,以三农金融事业部为组织保障,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具有农行特色的服务“三农”模式。
这段讲话,首先表明了渠道建设的重要性。讲话指出:如果农行在县域没有过硬的渠道,很难让人信服是要真心服务“三农”,因为渠道是银行服务“三农”的“血脉”和基本服务手段,是提高服务覆盖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渠道建设的好坏也是能否支农和能否支好农的标志之一。
讲话对农行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建设特色的把握是实事求是的,强调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指出由于城乡间的差别和地区间的差别,要深入研究和把握农村网点和城市网点的不同特点,探索不同的方式。网点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低成本、有特色、非全能型,以及努力做到既节约又实用。讲话还强调不能走过去铺摊设点的老路,要开拓思路、拓宽视野,走多元化集约式发展道路,同时实现物理网点布局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鉴于历史的教训,鉴于兼顾“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要求,网点建设不搞“一刀切”,增设物理网点要慎重,对于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的经济大镇,可考虑适当增设或迁建一些网点。总之,网点总量保持稳定,网点布局进一步优化,辐射功能明显增强。
讲话强调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还体现在讲话要求农行的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建设的总原则是立足农行当前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体现农村特色。要求加强与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新农合和新农保体系的战略合作,推动业务和渠道建设双发展。讲话要求进一步加大县域自助设备投放力度,加快农村电子银行体系建设。讲话要求加快完善流动服务方式,增强流动服务内涵,有效扩大“三农”金融服务覆盖面。扎实做好农银村镇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经营管理各项工作,积极筹建农村保险公司和“三农”发展基金,多渠道探索服务“三农”的新途径。
讲话还提出农行渠道建设的目标。要求具备农户和小企业信贷服务功能的综合网点达到1万个以上,投放县域自助设备累积不少于2万台。对农户的服务覆盖面达到50%以上,发行惠农卡1亿张以上,服务1亿以上农户,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覆盖面达90%以上。
笔者以为,农行打造服务“三农”的金融主渠道,除项董事长讲话中强调的内容之外,更要着眼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大胆进行服务渠道创新,扩大农村金融的覆盖面。一是大力发展与农发行、农信社等业务合作和资本联合,把大银行的规模、资金、网络优势和专业优势与小银行的灵活性和地缘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延伸农村金融服务触角,既合作又竞争,从而构建一个更富有活力的农村金融体系。
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就我个人的认识而言,项董事长的讲话对农行的“三农”金融服务渠道的论述,目前主要是领导层的宏观构想、全局设计和总体的战略布局,真正在基层的实践层面,农行的影响和作用与其大型国有涉农商业银行应有的身份和地位还有一定落差。因此,无论在理念、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全行员工都应有使命感、紧迫感。应进一步统一思想,继续深入研究和加快实践探索,不断深化认识,调整和完善实践举措。看准了的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
我国幅员辽阔,城乡和地区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差异性大,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的目标群体,或同一目标群体在不同的时期或发展阶段,金融服务需求也不相同,这就决定了金融服务供给的产品、方式和渠道的多样性。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应遵循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理念和目标,对农行同样是适合的。而且,对农行而言,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解决中西部欠发达和贫困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渠道问题。
另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以笔者之见,农行可能应适当调整自身目前对金融服务渠道的思路,以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作为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从信贷服务的角度,农行农村信贷的零售业务应以县域经济发展、大型项目和中小企业贷款为主,而惠农卡中的农户小额贷款零售业务则应控制或谨慎发展(当然,惠农卡的其他存、汇、结算等金融服务功能仍应充分挖掘,扩大普及面)。农行在推广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优势和作为方面,应主要表现为批发功能,此批发功能即为我们所倡导的普惠金融体系中的中观层面的多项业务之一。微观层面的零售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是农行相对弱势的业务领域。农行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业务可多探索运用农行与各类相关机构合作,批发或委托给各类适宜的零售小额贷款机构的方式开展。
服务“三农”新道路的成功探索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  史建平
根据国务院有关农业银行股改方案的精神,按照“商业运作、服务三农”的原则,农业银行在过去的两年中,在“三农”金融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首先,构建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制,完善了三农金融组织体系和治理机制,制定了适合三农金融特点的业务核算体系和激励机制;其次,加大了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有力地支持了“三农”的发展;第三,创新了对“三农”金融支持的业务模式,探索了一条大型商业银行支持“三农”的新路子;第四,制定了一整套支持“三农”的信贷政策和制度;第五,完善和强化了“三农”金融的风险管控机制,保证了“三农”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改革和创新,不仅为我国金融业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为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实现“三农”和县域经济的腾飞带来了新的希望,而且对于农业银行自身创新能力、业务管理水平的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实践及其取得的经验表明,只要银行所支持的对象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只要商业银行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符合经济、金融发展的规律,通过不断的创新,总能够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三农”当中,农业问题是最根本的,农业问题解决了,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自然就会得到解决。而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也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金融支持农业的发展是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然而,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殊性以及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农业投入上的欠缺,使得中国的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率水平和商品化水平较低,农业产业的风险也相对较大,由此又进一步导致农业投入尤其是金融投入严重不足,进一步影响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带来农民收入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以至于“三农”问题成为制约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按照科学发展观,要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必然步骤。
既然“三农”问题必然要解决,那么,由此带来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是客观必然的。虽然,由于农业产业及“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对“三农”的金融投入相对于对第二、第三产业来说,其收益低一些,风险大一些,但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发展的需求是刚性的,而解决“三农”问题又客观上需要金融部门提供金融支持,那么,按照市场原则进行商业运作,总能找到一个结合点,使金融部门的“三农”金融服务在风险和收益上实现平衡,以保证“三农”金融自身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农业银行在过去两年中的探索,或许可以看成是对这种结合点或平衡点的探索。显然,农业银行的探索是成功的,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来满足“三农”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通过内部管理和政策的完善来确保风险可控,用全新的组织体系、治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来保证“三农”金融的正常运行,这也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一种崭新的模式,其意义绝不仅限于农业银行创出了一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它对于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甚至整个金融体制改革,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然,农业银行的“三农”金融体制仍然还是一个初步的改革成果,随着农业银行改革的深化,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农业银行的“三农”金融体制和“三农”金融服务仍然需要不断改进。
今后,在技术层面上需要进一步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出更多符合“三农”特点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改善风险管控,更为重要的是在机制上,要使服务“三农”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在制度和政策上给予服务“三农”以无尽的动力和源泉。当然,这不仅需要农业银行自身的改革,也需要形成一种良好的外部条件,如在农村形成竞争性的金融市场等。
农行多管齐下     控制农贷风险的样本价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张承惠
在14日召开的农行会议上,董事长项俊波就“三农”业务风险管控问题作了很好的论述。近两年,农业银行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化了“三农”业务风险管理,从完善制度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和加强审计监督三方面入手,提升了全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其做法和经验,对整个“三农”信贷市场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现有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组织体系下,农村金融市场风险要远大于城市金融市场。由于中国农业小规模生产、农村人口众多、居民家底薄且居住分散等特点,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无论是贷款对象甄别还是贷后管理都比较困难,导致经营成本很高,风险加大。另一方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不稳,天下难安。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就更是如此。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增加对“三农”的金融支持,既是金融监管部门的重要政策,也是中国金融机构应当履行的历史责任。
要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同时也要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实现商业银行的盈利目标,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强化农村金融市场信贷风险管理,需要多管齐下。
第一,需要农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始终将农村金融市场信贷风险管理放在突出位置,制定符合“三农”业务特点的风险管理制度,调整内部管理组织架构,建立新的评价标准。
为此,一是要从风险评估、客户选择、担保、拨备和核销等多个方面调整现有制度,强化对“三农”业务的全面风险管理,针对信贷流程中每一个风险点制订风险管控办法;二是要改革现有风险管理体系,建立风险管控的长效机制。根据农业银行的经验,全面管控“三农”风险,需要建立事业部制的垂直架构,优化前中后台风险管理职责分工,使得业务经营重心下沉和风险管控上收同步进行;三是要不断创新风险管控方法,开发更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手段和系统。
农业银行的实践证明,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除银行通常采用的风险控制手段之外,一些因地制宜的“土办法”、“老办法”更为有效。农行通过发动党支部、村干部以及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可以帮助银行科学甄选客户,及时准确地获取客户经营管理、财务、信用等信息,督促其按时还款付息;同时,为提升新制度的执行力,农行还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提高职工对服务“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规章制度深入人心,调动一线员工控制风险的主动意识;通过移交和离任审计等办法,调动一线员工控制风险的积极性。
第二,需要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为此,一是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并使一些短期、试验性的政策(如农业保险补贴)能够长期化和制度化。对在县以下区域真正从事“三农”金融活动的一切机构,充分给予税收政策、业务范围和方式、监管标准的优惠与支持;二是进一步放开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和支持以市场商业运作为基础的小额信贷公司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三是推动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跨行业的合作机制。例如,在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农行将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村信用保险业务的开展,使银行信贷机制和商业保险机制相结合,实现两种金融业态的融合和共同发展。
第三,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方面下更大的力气,进一步改善金融机构的外部环境。
这方面,农行将鼓励和积极推动农村各类生产、流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将农民组织起来,改善农民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其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有效联通位于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农民和中小企业,提升农民和乡镇中小企业的信用度。二是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合理使用各类财政涉农资金,建立农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协助商业银行有效管理和分散贷款风险。
目前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各种支农资金种类繁多,总量也已经不少。但是据笔者调查,由于这些资金掌握在政府各个对口部门手中,管理分散,使用效率往往并不高。建议将财政支农资金适度集中起来,并在县、镇层面建立涉农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
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意义重大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委会副主席  焦瑾璞
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强化和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滞后、缺乏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自2004年以来,连续六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围绕“三农”问题,提出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业务和其他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创新类业务。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坚持农业银行为农服务的方向,强化职能、落实责任,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农业银行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在全行范围内自上而下推进了“三农事业部制”的改革,经过一年半左右的努力,初步闯出了一条符合农行实际的“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之路,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应该说“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农业银行构建了权责利相结合的“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体制,并围绕“边界清晰、治理高效、核算准确、保障有力”的基本目标,着力建设组织、核算、信贷、风险“四大体系”,不断完善授权经营、资源配置、正向激励和自我约束“四项机制”,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
目前,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试点顺利推行,其意义重大:
一是完善和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的有益创新。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农村地区应该探索适合当地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多元化的金融组织形式才能适应多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骨干和支柱作用。推进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既符合国务院对农业银行的定位,也能做到风险可控、可持续发展。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真正提高金融服务农业的水平与质量,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农村金融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户、个体工商户、微小企业和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从微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本身来看,市场不稳定,管理不完善,使他们的财务报表不规范,甚至没有财务报表,信用风险比较高;从金融机构看,微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贷款征信成本和管理成本都比较高,放贷积极性不高;从政策环境看,对微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贷款的扶持政策还不够配套。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并不缺钱,真正缺乏的是如何把这多余的钱送到农户、个体工商户、微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等众多真正需要钱的人手里的融资机制。农业银行专为农户量身订制了金穗惠农卡、农户小额贷款、农户大额贷款、农村生源地助学贷款等产品;研发了农业龙头企业季节性融资贷款、林权质押贷款、小企业简易快速贷款等一系列信贷产品,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信贷需求。“三农金融事业部”的设立与改革,能为这部分被排除在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融资需求者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增加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收入水平,提高小企业和微小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
三是对农行自身来说,为建设流程银行提供借鉴意义。业务条线化、机构扁平化、管理矩阵化、后台集中化、流程便利化等发展方向,是现代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变革的总体趋势。“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可谓顺应了这一趋势,符合了这一方向。农业银行把总分支行各级的“三农”业务部门予以条线化,形成“三农金融总部+省级分部+地市分部+2048个县域经营单元”的组织架构,建立了事业部制的单独核算体系。事业部的独立核算是农行“三农事业部”改革的核心。“三农金融事业部”各个县域经营单元,作为独立的会计核算主体,账务设置自成体系,按照农业银行统一的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会计科目设置,全面反映经营单元各项资产、负债和经营管理情况。单独核算所需的财务会计报告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业绩价值管理系统,已在试点分行上线运行。
总而言之,农行上述改革的经验与以后的实践,可以为商业银行的流程银行转变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