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00:32

柏举之战

柏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国与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此战吴国以少胜多,大败楚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战争背景

  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流域下游的的一个国家,原本是楚国的属国,吴君寿梦继位后开始崛起。晋国为与楚国争霸,采取联吴制楚之策,派楚国亡臣屈巫带一队战车来到吴国,教吴人乘车、御射、列阵,吴军由此学会车战。吴国与晋国交好后,经济、文化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大起来。寿梦便自号吴王,与楚国争夺江淮地区的霸权。公元584年,吴军新编水陆大军齐出,一举攻下楚国淮河重镇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此后近60年间,双方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在这十次战争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派刺客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得吴国王位,称吴王阖闾。阖闾继位后,任用楚国亡臣伍子胥、伯嚭为谋士、齐人孙武为将军,教授兵法,操练队伍,使吴国出现国富兵强的势头。  楚国是南方大国,但自公元前516年楚昭王即位后,不仅内政腐朽,而且又与周边国家如唐、蔡等国不和。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以收留吴王僚之弟掩余、烛庸为由,先后灭掉了归附楚国的小国徐国和钟吾国,之后想趁机伐楚,但孙武认为“民劳,未可,待之(人民疲劳,未可以,等待时机)”加以反对,阖闾听从其言,并采用了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误楚”的战略方针,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出击,骚扰楚军。这一措施实行了六年有余,吴军先后袭击楚国的夷(今安徽省涡阳县附近)、潜(今安徽省霍山县东北)、六(今安徽省六安市北)等地,使楚军疲于奔命,斗志沮丧。

战争过程

  公元前507年,蔡昭侯、唐成公为报楚令尹子常(囊瓦)的勒索和被拘三年之仇,背叛楚国,与晋、吴结盟,使楚北侧失去屏障。公元前506年春,应蔡国之请,晋、齐、鲁 、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18国诸侯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会盟,共谋伐楚。同年四月,晋国又指使蔡国出兵攻灭楚之附庸沈国。楚国于同年秋发兵围攻蔡国。吴国君臣认为倾全力攻楚的良机已至,决定以救蔡为名,经淮道绕过大别山脉,从楚守备薄弱的东北部突入楚境,对楚国实施打击。  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亲率其弟夫概和伍子胥、伯嚭、孙武等,出动全国之兵,乘船溯淮水西进。至战略要地州来,舍舟于淮汭(今河南省潢川县,一说安徽省凤台县),登陆前进。以蔡、唐军为先导,3500名精锐步卒为前锋,穿过楚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阳市以南,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达成对楚的战略奇袭。楚不料吴军作此迂回奔袭,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及大夫史皇等仓促率军赶至汉水西岸布防,阻止吴军渡汉水攻楚都城。  当吴、楚两军在汉水对峙时,沈尹戌鉴于分散在楚国各地的兵力尚未集结,易被吴军各个击破,难以阻止吴军突破汉水的防御的特点,又针对吴军孤军深入,不占地利的弱点,主张充分发挥楚国兵员众多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由令尹子常凭借汉水之障与吴军周旋,正面牵制吴军,自己去方城(起自今河南省叶县西南,沿东南走向至泌阳县东北的一条长城)调集楚国兵力,迂回至吴军侧后,毁坏吴军舟船,阻塞三关,断其归路,然后与子常军实施前后夹击,歼灭吴军。值沈尹戌赶赴方城调兵之际,武城大夫黑认为楚军不宜进行持久战,主张速战速决。大夫史皇亦迎合子常贪功之心,怂恿其速战。子常听信二大夫之言,又错误地估计了战场形势,以为凭自己的实力可以击败吴军,于是改变与沈尹戌商定的夹击吴军计划,不待沈尹戌军到达,擅自率军渡过汉水攻击吴军。  吴君臣得知楚军夹击之谋,又见子常军渡河来攻,为避免腹背受敌,改变原定在江、汉腹地与楚军决战的计划,由汉水东岸后退,调动楚军于不利地形。子常错误地认为吴军畏楚而退,紧追不舍,企图速胜。在小别(山名,今湖北省黄冈地区大崎山)至大别(今湖北省大别山)间,连续三战,楚军受挫,锐气大减。子常意欲弃军逃命,但受到史皇指责,只得勉强继续作战。  吴军停止后退,于11月18日在柏举与楚军对阵。夫概认为应先发制人,击溃子常军,尔后以大军继之,必败楚军。阖闾虑及胜败在此一举,务求万全无虞之策,不同意夫概意见。夫概见机而行,率自己所属5000人猛攻子常部。子常军一触即溃,楚军大乱。阖闾见夫概突击成功,立即发起全面攻击。子常弃军逃奔郑国,史皇及其部属战死,楚军大败。  丧失主帅的楚军残部纷纷向西溃逃,吴军乘胜追击,至清发水(今湖北省安陆市境内涢水)追上楚军,阖闾欲立即展开攻击,夫概认为乘其半渡而击,必获大胜。楚军见吴军追至而未进攻,急于求生,争相渡河。待其半渡之时,阖闾挥军攻击,又歼楚军一部。吴军加快追击,竟使楚军在溃逃中虽炊熟而不得食。追至雍澨(今湖北省京山县西南),与由息(今河南省息县西南)回援的沈尹戌军相遇。沈尹戌率军奋力拼杀,虽然击败夫概,但被吴军包围,楚军突围失败,沈尹戌见无法获胜,命令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楚军失去主帅,惨败溃逃。此后,吴军又连续五战击败楚军。楚昭王得知前线兵败,不顾大臣子期、子西的反对,带领家属亲信逃走。楚军得知楚昭王已逃,全军溃散,子期率兵赶去保护楚王,子西则率军西逃,吴军于公元前506年11月29日攻入楚都郢(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城北)。

战争后续

  吴军攻占郢后,进行了屠城,到处烧杀抢掠,引起了楚人的仇恨。  楚昭王出逃后,先逃到云梦,再逃到郧国,郧公之弟企图谋杀楚昭王,结果楚昭王流亡到随国,方才安定下来。  伍子胥入郢后,寻得楚平王之墓,开棺并鞭尸三百,之后又寻找楚昭王。随国收留楚昭王,阖闾命随国交出,但因为占卜结果不利而拒绝。  申包胥得知伍子胥鞭尸,派人指责他说:“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觿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但伍子胥却说:“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申包胥得知伍子胥之言,遂于前505年春到秦国求救。秦哀公认为楚王无道,不应救援,申包胥遂于秦宫门外痛哭七日七夜(秦庭之哭),秦哀公怜悯他说“楚虽无道,有臣如此,可无存乎!”,命大将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战车联同残余楚军南下帮助楚复国,败吴军于沂,楚将子西也率兵于军祥击败吴军,秦楚联军亦灭亡了吴的属国唐国。此时,越国乘吴国内空虚发兵进袭吴都,夫概又企图夺取王位,吴王阖闾被迫于同年九月撤离楚地,引兵东归。楚虽复国,但元气大伤。

战争评价

  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吴国在经过6年的“疲楚”战略后,一举战胜强敌楚国,给楚国以巨大的创伤,使吴国声威大振,为吴国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柏举之战,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尉缭子曾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