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的未来(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01:11
(2006-06-06 05:30:47)
山西晚报VS田青(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危险境地,每一分钟,就可能有一首民歌、一个乐种、一种手艺、一座古建永远消失。历史是我们的历史,祖先是我们的祖先。让‘怀旧’成为行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大声疾呼:

田青,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中国民族音乐研究及创作、批评,主要致力于佛教音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近年来关注民族音乐现状,长期主持民族音乐专场音乐会。
面对西方文化强势进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问题,迫切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
传统文化已经不是年轻人了,早已走过了它的青春期和发展期,现在是一息尚存。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先抢救,先把它保护下来,让它不至于在我们这一代死亡。
田青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又有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无形文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比如手工雕刻的技艺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它的成品却是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在于,物质文化遗产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无形的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靠一些手口承接,始终在流传。然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不像固定的物质文化遗产有一种固定价值,可能因为不重视,或传承人老去,而中断消失。所以,更需要人们细心地去呵护。”
田青说:“今天的现实是:在全球化、现代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挤压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危险境地,每一分钟就可能有一首民歌、一种技艺、一座古建永远地消失。仅以山西省的地方戏为例,上个世纪80年代尚有52个剧种,现在却只剩下28个。也就是说,短短的20年里,24个有着悠久历史、精彩艺术的古老剧种消失了。
由于无形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必须把“抢救式的保护”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里,抢救第一,保护为主,不能盲目谈发展。田青说:“发展的道理和愿望是好的,但不能要求一个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去参加奥运会,去为国争光。传统文化已经不是年轻人了,它早已经走过了青春期和发展期,现在是一息尚存。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先抢救,先把它保护下来,让它不至于在我们这一代死亡。我曾把传统文化比喻为一张薄纸,把飞速发展的社会比喻为一列高速飞驰的列车。这张薄纸飘在窗边,只要一开窗,我们一把抓不住,它就会飞得无影无踪,再也无法寻觅。”
“老实说,现在大部分人想的是发展、进步,是除旧迎新。我到过许多城市,有一个现象非常奇怪,几乎每一个县城都要建一个广场,而且还要在广场中心竖立一个莫名其妙的不锈钢造型,有的地方还种上‘塑料椰子树’!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建设新农村,有一些领导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把老宅子拆了。于是,大批有珍贵人文价值的老宅子、古村落被推掉,重新建起一排排一模一样的楼房,所有的历史和美感统统随着这兵营式的建筑而消失。所以,现在提‘抢救’两个字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多样性,是以保持其原生态,保持其按内在规律自然衍变的生长过程,不因其特有的脆弱性而导致消亡为前提的。
田青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保护方式的多样性,即博物馆式的保护、村落的保护、个体的保护、家庭的保护,也可以用旅游来带动进行保护等等。但是,保护方式的多样性是以保持其原生态,保持其按内在规律自然衍变的生长过程,不因其特有的脆弱性而导致消亡为前提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其精粹是与该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联结在一起的。对项目传承人的保护也应该是保护工作的重点。”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光靠政府不行,只有全民族共同认识这个事情,共同来做才有希望。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另外一种极端,传承人个人发财了,但是文化遗产本身却遭到破坏,就像发展一些旅游景区的结果一样,商业的介入会让民间文化变味?
田青认为,目前这种例子很少。面对全国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状态是普遍存在的。“据我所知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没有暴富的,真的东西很难暴富起来,因为的确需要足够的修养和积淀。不过也确实存在像以前发展旅游那样,开发一个毁一个的担心,人类的进程想不付代价是不可能的,我们的愿望是少付代价。”
他说:“我们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是‘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光靠政府不行,只有全民族共同认识这个事情,共同来做才有希望。实际上,传统文化在被暴力破坏时,尚可挽救,但当它被整个民族、整个社会都视为‘落后’而急于摆脱的时候,才真正面临釜底抽薪式的最大的危机。西北著名的‘剪花娘子’的剪纸在欧洲可以卖高价,可以出画册,但她自己家里却不贴自己剪的窗花,墙上贴的是港台歌星的照片。应该说,对传统文化最可怕的颠覆是民众对自己文化的忽略、遗忘与背弃。”
申报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都只是一种形式,而真正的目的还是促进抢救与保护。他说:“当务之急是提高全民族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引起全社会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出抢救和保护的法律、政策,科学、全面、系统地抢救和保护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保护我们民族的历史、精神的家园、民族的标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根,我们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与这些东西息息相关。一个漠视自己民族历史的民族不会有辉煌的未来,我们为自己的历史自豪,同时也要用所有的力量不让我们的历史中断,这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