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技艺(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7 06:11:31


普陀的农副产品也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传统手工技艺产品。如获得过国际巴拿马金奖的普陀黄酒(前身为德顺坊牌老酒),获得过中国茶叶学会“中茶杯”一等奖和“国际名茶”金奖的普陀佛茶,被中央电视台介绍过的“巴哈鳗干鱼丸面”,花色繁多的蕃薯副食品等,这些手工技艺构成了富有海岛特色的船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

       海岛民居建筑是普陀民间工匠的杰作,具有江南风格又有海岛特色的普陀民居,代表了普陀民居的建筑水平。历史上展茅号称“五匠之乡”,活跃在渔农村的民间工匠为普陀岛民的安居乐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普陀佛茶

       普陀佛茶产于佛教圣地“海天佛国”普陀山及周围海岛,因海洋水体调节和茂林防护,常年云雾弥漫、阳光漫射、土壤肥沃、空气洁净,有着独特的生态物候环境,所产茶叶天然品质极其优异。

       普陀佛茶生产历史悠久,普陀山种茶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制茶以手工为主,后吸取“碧螺春”工艺之长,因形“如螺非螺,似眉非眉”,如同民间“十八罗汉”造型,故正式定名为普陀佛茶。佛茶色泽翠绿披毫、香气馥郁、汤色和叶底嫩绿明亮、滋味甘醇爽口,并具有抗衰老、降血脂、瘦身减肥、防龋齿、清口臭、美白、防癌、改善消化不良等功能,因此深受全国各地品茶者欢迎。至清朝光绪年间,被列为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奖。

       普陀佛茶1984年获浙江名茶称号,为浙江当时八大名茶之一。1986年获省人民政府“名特优新”产品“金鹰奖”,1998年获中华文化名茶银奖,1999年、2001年中国茶叶学会“中茶杯”二等奖,1999至2002年连续四届“国际名茶”金奖,2003年中国茶叶学会“中茶杯”一等奖,是中华茶文化与佛教文化完美结合的杰作和代表。

       2007年,我区普陀佛茶总面积4100亩,名优茶产量11.5吨。产品主要供应内地市场,在北京、上海等地受到消费者欢迎。普陀特产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普陀佛茶远销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

       渔民绳结

       渔船上各种绳结因船具、网具应用需要而产生的,葫芦岛渔船老大李松安自小在船上生活,学会了各种绳结打法,应用于实际,并传于后人。根据李松安介绍,有以下几种绳结最为常用,如:弓班结、外肉皮结、置肉皮结、鲁打皮结、鱼绳结、边结、抽股结、活结、死结、水桶甩结、牛桩结、金鸡结、油瓶结、跳板结、猢狲捧结等。这些绳结对于渔船停泊带缆、抛锚站潮、网具扎索、蓬帆升降、船具加固等生产操作和保护渔民人身安全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普陀传统民居建筑

       普陀有着丰厚的民居建筑历史文化底蕴。普陀历史上比较典型的民居建筑有沈家门缪家堂、展茅柴家走马楼、翁氏宗祠、芦花南岙古楼屋及占地五千多平方米的清朝官宅施家岙“敦德堂”古楼群等深宅大院。现保存比较完整的还剩缪家堂、柴家走马楼及翁氏宗祠。这些传统民居为普陀建筑文化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受江南民居建筑风格的影响,普陀传统民居建筑都是以七架屋、五架屋等木结构屋为主,造型呈一字形、畚斗形、四连檐等。以柴家走马楼为例,老宅坐西朝东,纵轴线上依次有穿堂楼、台门和祖堂楼,左右为厢房楼、天井等,组成一个较大的四合院。走马楼建筑工艺也别具一格,所有廊柱上设有三踩斗拱挑尖梁和廊坊,楼与楼相通,廊与廊相连。重檐硬山顶,粉墙黛瓦。挑尖梁、牛腿、雀替、琴枋、斗拱、门窗等一些构件饰有花草龙纹,雕刻精美细致,古朴大方。    

       普陀传统民居建筑都出自本地工匠之手,是普陀先民智慧的结晶,代表了普陀历史的建筑水平。对于研究普陀的民俗和我国民居风格有着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