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包专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2:46:28
蒙古包文化



? 蒙古包的由来
  史上长期的游牧生活,使蒙古族牧民选择了最适宜的住所——蒙古包。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详细]




? 蒙古包的特点和优越性
  蒙古族人民在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居室的时候,经过千百年来的摸索,终于造出了用木料、毛毡建造的造型独特的蒙古包。蒙古包不但能够经受大自然的考验,也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蒙古人用羊胃形容自己的毡包,因为十三世纪的蒙古包其形如此。蒙古包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下面可以算作"准圆"这种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详细]


? 蒙古包的结构和制作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 (覆盖物)、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上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架木包括套脑、乌尼、哈那、门槛。套脑为架木的首脑。现代蒙古包的套脑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作套脑的木料要求木质好,一般以檀木或榆木为之。套脑长短大小的选择,是以其中间的横木(东西走向)为标准来度量。插椽式套脑分两个圈,内、外圈用互相十字交插的横木接连为一个整体......[详细]




? 蒙古包内的陈设
  蒙古包内陈设的根据,主要是继承了老祖宗敬奉香火、神佛的传说,同时也跟男女劳动的不同分工有关系。再则这种陈设形成的固定规矩所以能保持不变,还在于蒙古包的形状几千年来没有改变。蒙古包的空间分三个圆圈,东西的摆布分八个座次。不仅八方都有安放东西的地方,正中还有安排香火(灶火)的地方,因此也可以说有九个座次。但是南面有门,不能放东西,如果不算座次的话,还是八个座次。......[详细]






? 作客礼节和禁忌
  蒙古族人民来到别人家作客的时候,是很讲究文明礼貌的。到人家时,趋近浩特的时候一定要勒马慢行。如果打马飞奔,不但被视为不懂礼貌,还会让人笑话的。甚至看家狗也不耐烦,跑上去把他赶走。尤其忌讳骑马冲进浩特之中,或者从两家之间骑马穿过。从南面去人家的时候,男人要从西南绕到马桩跟前下马,女人要从东南绕到人家东北下马。不能从门前骑马横穿,更不能从门前奔驰而过。......[详细]




? 蒙古包——一个伟大民族浓缩的历史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传统的蒙古包千好万好,只是窗子少,屋内昏暗;面积小,只可容身。当草原逐步实行牧场网围栏化,蒙古包本来的优势逐渐缩小的时候,进入现代生活的蒙古族人民,终于越来越多地选择了砖瓦房和搂房。那些留恋蒙古包不忍舍弃的蒙古族兄弟们,则把钢筋、角铁、水泥、玻璃现代化建筑材料引进草原,平地搭起了豪华气魄的“大蒙古包”,卧室、餐厅、会客厅一应俱全,毛毡外面再罩以帆布和尼龙绸......[详细]

草原上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