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丰慧:多部委为何管不住开发商囤地不开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26:38
2009年11月30日 09:30凤凰网财经
进入余丰慧专栏主页>>
余丰慧 财经评论员
本月17日,国土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限制用地、禁止用地目录2006年本增补本。新目录规定,商品住宅用地宗地出让面积,小城市不超7公顷 ,中等城市不超14公顷 ,大城市不超20公顷 (20万平方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在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地方住建部门要加强对在建项目的监管,全面梳理检查已批未建、已批未售项目的情况。督促已达到规定预售条件的项目及时申请预售公开销售。中房协一位高层也要求下属会员单位,要理性拿地,不要轻易争当地王、大规模圈地或者囤地,拿地后要按照合同尽快开发,以形成实际的消费量(11月24日 《第一财经日报》)。
为了解决开发商囤地不开工问题,中央有关部委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但至今不见效果。针对近期社会对开发商囤地坐收渔利不开发的强烈反应,国土部、发改委、住建部以及中房协都采取上述措施,督促开发商尽快开工,力图消除囤地现象。然而,以笔者看,这些措施都是隔靴挠痒,不解决根本问题。
从上述几个部委的所谓“措施”看,要么本身就没有切中囤地要害,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而是在问题的边稍瞎挠痒痒;要么是对开发商口头劝说和道义上的规劝;要么是都重复的滥而又滥、百姓耳朵都听出茧子、开发商连眼都不眨一下的老套套。况且,离落实到位还远而又远,到真正落实时,要么变样,要么根本就落实不下去。
开发商之所以囤地不开发是因为有巨大的利益在里面。越囤地利益越大,越囤地越能融来资金。囤地不开发甚至比开发还赚钱,比开发风险还小,比开发资金流还充沛,何苦去开发呢?除非开发商是傻子一个。不切断囤地的巨大利益链条,在其他方面挠痒痒都是瞎子点灯,一点作用也没有。作为买地者的开发商如此,那么,作为卖地的地方政府又如何呢?
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不遏制,卖地后面的土地财政不根除,疯狂卖地、疯狂囤地就无法根本解决。起拍价为14.1亿元的北京市顺义区天竺22号地,11月20在经历了190轮激烈竞价后,被国企背景的北京市大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50.5亿拍下,成为北京市新晋地王。让本已沉寂一段时间的京城土地市场再度兴奋。而从北京土地供应看有两个特点引起关注:截止11月23日 ,北京成交土地出让价款达到639.39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在本月和下月,北京还将有多块热门地块进行出让,到今年年底,北京土地出让收入超过700亿元已经无悬念。今年北京的土地收入被称为天文数字。同时,北京今年的1300公顷 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已经完成,这是自北京2005年首次公布年度供地计划以来,第二次在当年完成了年度供地计划。不过,北京并未停下卖地的步伐。到12月底北京还将出让约300公顷 土地,主要集中在大兴、通州、顺义、房山等新区以及朝阳等热点区域。
地方政府往往打着大力推地供地、抑制房价的幌子,疯狂卖地。经济学家左小蕾日前说,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现在有一种通过增加土地供给,以扩大供给来抑制房价上涨的主张,这种主张是个极大的误区。高房价不是简单的供给不足问题。特别是这一轮房价上涨,绝非所谓“刚性”需求推动,不是所谓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进城农民工带来的住房需求推动的。如此的高房价,哪里是这样一些群体所能够支付的?所以,这一轮房价应该是“投资、投机”行为推动的。囤地、投机投资,再加大土地供应也只能是跌入虎穴、进入虎口。
天文数据土地出让金收入的诱惑,疯狂卖地就在情理之中了。而根本顾不得开发商是否囤地不开发。土地的卖方—地方政府和土地的买方—开发商一拍即合,都非常踊跃和积极,都有巨大的利益在里面,土地市场出现畸形就不足为奇了。
从根本上来说,彻底切断土地财政和囤地的高收益链条才能根治囤地现象。从近期看,有关部门只要不屡次玩“狼来了”的吓唬小孩子的把戏,而是坚决执行两年不开发没收土地,一年不开发征收高额限制费用的规定,囤地现象就能缓和一些。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财经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财经",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