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彤:一场风波伤了两家人(中广网 2006-8-3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7 01:50:33
一场风波伤了两家人
中广网    2006-08-30
作者:崔彤
近来媒体出现了因桑美台风而起罕见的笔墨官司,一方是冠有国家通讯社头衔的新华社,另一方则是看似弱小的地方媒体。说地方媒体“看似弱小”,是因为它的背后是福建省委,其实来头并不小。
今年8月,50多年未遇的强台风“桑美”袭击福建、浙江沿海,登陆时的最大风力据说达到20级,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中国的新闻媒体近年来对气象灾害的报道可以说越来越重视,所以对这样的强台风理所当然地予以了高度关注。在接到台风来袭的信息后,新华社浙江分社数名记者随即赶往浙江抗击台风的前线温州及苍南县采访,全过程目睹并报道了当地受灾和救援情况。后来,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在临近福建的苍南县采访时,得到了福建沙埕港受灾情况的一些线索,在他们向位于北京的总社报告以后,由新华社浙江分社社长张晓华带领数名记者前往沙埕港采访,并在第一时间发出了“信息稿件(即内参)”和公开报道。
然而,新华社的这些报道被福建方面认为不实,有损于地方的形象,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在18日的一次干部会议上发表言词激烈的讲话,批评媒体在福建灾情的报道中,道听途说,做了不实的报道,认为“某些媒体,包括外省的新闻记者到受灾地区,道听途说,做了许多不实报道,网上也大肆炒作。”这一罕见的讲话随后在福建省委机关报《福建日报》上发表,卢的讲话很快传遍了各类网络论坛。
在这以后的数天时间里,福建省委宣传部掌管的福建东南新闻网连续以“网友”的名义发表了《“桑美”风灾:拷问媒体良心》《天灾已走远,莫为人祸所击倒》《关于桑美台风之后的台风》等几篇文章,严厉批评一些媒体关于福建灾情的“失实报道”,批评矛头直指中央媒体,“台风刚刚过去,在短短三、四天时间里,就有省内省外、中央地方多批媒体、几十人次来到这里,有的还是由社长带队,有组织地到龙安进行跨区域采访。这其中有些记者不与当地党委政府联系,道听途说,一味夸大灾情,编造耸人听闻的细节,发表了大量严重失实的新闻报道和内参”,并称“不实报道对福建灾区干部群众来说是天灾后的人祸”,这几篇文章还被编排在东南新闻网的首页显要位置上发表。
作为国内新闻媒体龙头老大的新华社显然是被激怒了,该社26日通过新华网发表题为《为了新闻工作者的良知--“桑美”台风报道一线采访手记》的长篇采访纪实报道,首次以新华社的名义向福建方面做出正面回击,反驳福建方面对新华社关于福建台风灾情及救援报道的质疑。在《为了新闻工作者的良知》的报道中,新华社首次公开了新华社记者在台风袭击浙江、福建时采访报道的一些细节。报道还配有一篇《新闻媒体到灾区一线采访是“人祸”?》的网评,并被网络编辑贯以《为了新闻工作者良知灾区采访竟被诬“人祸” 》的标题发表在新华网首页上。
新华社的这一报道被看作是对日前福建方面公开表达一系列对媒体在台风灾害中报道不满的反击。与此同时,新华社还在其网站上先后推出了《新闻媒体到灾区一线采访是“人祸”?》的网评和《为了新闻工作者的良知--“桑美”台风报道一线采访手记》的长篇采访纪实报道,正式对福建方面的批评进行了反驳,后一篇文章还通过对浙江和福建灾后救援对比调查,称赞了浙江省及时有效应对了灾难。
像这种主流媒体间撕破脸面的公开争论,在中国还是十分罕见的。因为对事实的掌握有限,因此尚不方便对谁是谁非妄加评论。但是,有一点是很明显的,地方政府正在利用《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有关“发布不实信息或者报道虚假情况”的规定对新闻媒体进行讨伐,而从未受此窝囊气的新华社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以后,也不甘示弱,奋起反击,大有不讨个说法誓不罢休之势。
如果抛开双方的争拗来看今天中国的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值得探讨的地方也确实不少。当然,这里说的政府仅指地方政府。
就媒体而言,舆论监督是当今中国新闻业最强有力的武器,而所谓舆论监督,就现实情况而言,是在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严重分化以后中央政府与地方诸侯之间关系的体现,这种监督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监督,记者所扮演的也往往是“钦差大人”的角色。尤其是中央媒体,其背后的级别就意味着权力,媒体与权力的结合使得记者握有相当大的话语权,地方官员无法抗拒。给你曝光,也意味着“光”是掌握在他们手上的。而地方媒体,因为受制于地方党委,充其量只是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没有也不可能独立地行使舆论监督的职能。另一方面,就地方政府而言,从本地区本部门利益的出发,往往拒绝和反感媒体公开的批评,认为媒体把问题一公诸于众,政府就失了威信;或者是自恃山高皇帝远,“我的地盘我作主”,对于媒体尤其是外来的媒体实施的监督就是找我的麻烦,因此天生持有一种防范的心理,所谓“防火防盗防记者”,其实也是够辛苦的。
作为媒体,如果不是搞舆论监督,其扮演的角色又是一样,如果这个媒体来自北京,就更是被地方政府捧为座上宾;记者也视政府官员如提供独家新闻的最佳人选,甚至有可能兼任在媒体刊登广告的“散财童子”。反过来也一样,地方政府对于外地特别是中央媒体的正面宣传求之不得,恨不得天天报上有文,广播里有声,电视里有影,如果一段时间没有记者到访,就是花钱也要请一拨来。
媒体和政府的关系在今天就是这样变得如此微妙,既依赖对方,又试图掌控和提防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发生新华社与福建省的矛盾就不奇怪了。
但是,如果媒体和政府少考虑一点自身的利益,多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心声,顺应群众的愿望,也许双方的合作就会越来越多,争拗就会越来越少。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关注民生应该是媒体和政府的共同语言,因为关注民生,政府部门越来越受到民众的肯定和赞扬;也正是因为关注民生,媒体越来越具备亲和力而备受读者的喜爱。我认为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像这次新华社与福建方面在台风灾情和救援报道上的争拗,其实大可不必。作为媒体,在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采访以期获得第一手材料,争取独家报道显示其权威性,当然也为了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说它背后有某种功利色彩也许没错,但说它怀有揭短找茬儿的阴谋,实在有点过分。退一万步讲,就算媒体就是奔着揭短去的,那也是因为你这里有短可揭,何况报道灾情其实并非全是揭短呢。而福建当地政府虽然在防风减灾过程中有所不足甚至失误,但也不至于置人民群众死活于不顾。灾区情况一度出现混乱,统计数字一时半会上不来也是正常的,新闻报道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也不利于救灾工作的正常进行。毕竟是在这种非常时期,毕竟死了这么多人,群众情绪容易激动,也比较容易受新闻报道对气氛的渲染。你政府如果说死了10个人,而媒体说不止这些,他肯定相信媒体而不相信政府,并且会对政府产生怨气。
如果都是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出发,政府就应该尽可能早地发布消息,并且随时更新,为记者的采访活动提供方便,以满足媒体对获取新闻的需要,而不管媒体来自本地还是外地;对媒体的批评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多作解释,加强沟通,不要动辄横加指责甚至防范、驱赶记者。媒体则应该在新闻报道中确保事实准确,客观公正,尤其要注意把评论、猜测与事实区分开来。当出现报道不准确的情况,应当给当事一方公平答复的机会,一旦出现重大报道失实,必须立即更正,该道歉的时候还应该道歉。
遗憾的是,无论是作为媒体一方的新华社,还是作为政府一方的福建省,在对待“桑美”台风灾情和救援报道问题上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而他们本来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的。
当然,最终的事实究竟怎样,随着救灾工作的进行,总会大白于天下。但我认为,真相现在也许已不那么重要了,在这场争拗过后,不论是媒体还是政府,都将是失败者,也是受害者。因为双方都对对方产生了不信任感,势必影响今后各自的工作,同时群众也对媒体和政府尤其是后者产生了信任危机,其结果无疑是一场零和游戏。
一场风波结果伤了两家人,这样的结局也许是双方都始料未及的。
http://www.cnr.cn/luntan/sytt/200608/t20060830_504280667.html